1. 简单百科
  2. 沈庄漾

沈庄漾

沈庄漾(古称沈张湖、沈张漾),位于吴江区桃源镇西北与浙江省交界处,总面积2450亩。其水面90%以上部分在桃源镇境内。1978年,围垦北半漾,面积近千亩,1981年,围垦区开挖鱼池729·2亩。目前,沈庄漾在桃源镇境内的水面为0.82平方公里;平均湖底高程1.04米,最低湖底高程-0.77米;库容量在死水位时为0.0033亿立方米、在正常蓄水位2.95米时为0.0157亿立方米、在设计洪水位4.37米时为0.0273亿立方米、在历史最高水位4.73米时蓄容量达0.0303亿立方米。

地理位置

沈庄漾(古称沈张湖、沈张漾),位于桃源镇西北与浙江省交界处,总面积2450亩。其水面90%以上部分在桃源镇境内。

史料记载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沈张湖(一作漾),去县西南120里(属十四都),按此湖大亦在获塘之南,南浔区之东,其水之从北行者亦入获塘,从东东行者入于后练等湖,西南受湖州诸水,东播为百花漾,为八字漾,为白漾荡,为桃溪(一名陶墩),为仙人坑、为三庙址漾(属十三都)、雷墩荡(沈张湖南、十五都)、潘家荡(在雷墩荡南),各受湖州市西南之水与前,沈张湖与桃溪之水俱入后练塘。内有茶花弄、清隐寺港、卖香港特别行政区、秀才港、吴桥港、横泾、新桥河、长萌河(俱属十四都)、蒋家港、八栅港(属十五都)”。千百年来,沈庄漾之水,浇灌了桃源数万亩的良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又富有智慧的桃源人民。此外,沈庄漾巨大的蓄水功能,还大大地降低了洪涝灾害给桃源人民带来的损失。

相关传说

围绕沈庄漾,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沈万三的故乡

(一)

沈庄漾的传说桃源镇与浙江南浔镇交界处有个沈庄漾(古称沈张湖、沈张漾),水势浩荡。传说在元末明初,这里还是一块平地,江南富商沈万三老家的府第就建立在此,名沈庄村。沈府高院大宅,围墙上2条巨龙盘踞,龙头在大门两侧,龙尾通到庄园屋后,气势巍然。沈家有长工、丫环数十人。沈万三家属迁居周庄后,沈庄村只作为休闲场所,沈家幼子常回来消暑度夏,见墙上巨龙翘首,张牙舞爪,经常把垃圾塞在龙嘴里玩。一名丫环上前劝阻常遭到呵斥,没有办法,她只好每天用清水洗刷,以保持龙嘴的洁净。后来民间传说,当巨龙眼睛变成红色时,就会成活变成真龙。附近读私塾的孩子出于好奇心,就偷了先生的红墨水涂在了龙眼上。这天,这名好心的丫环正手握锅铲干活,身后窜出一条黄狗,叼了锅铲就跑。因锅铲是金的,丫环急忙追赶黄狗,当追到陶墩地面上时,黄狗蹲了下来,丫环上气不接下气的也蹲下来,正举拳想打,忽然听得背后一声巨响,站起来回头一看,只见龙嘴里喷出大水,翻江倒海,不一会就汪洋一片,沈庄村沉没了,渺无影迹。从此沈庄村就变成了沈庄漾,漾畔黄狗和丫环蹲下来的地方,就被称为“逃蹲”,后改称为“陶墩”;丫环站起身后,拖着疲乏的身子,带着黄狗无目的的一直往东走,走到今青云村的一只寺庙时,就落脚休息一下,当地村民就把该寺庙称作“歇落寺”;路过一座桥,天已经黑暗下来,当地好心的村民就婉留她住一个晚上,这座桥后来被称为“夜后桥“;第二清晨,天还没有亮,丫环就动身往回走,走到有一条小河浜的地方,天放亮了,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天亮浜”,天亮浜就是现在青云集镇所在地。丫环回到陶墩后,变卖了金锅铲去拜师学艺,学到了一手做木梳的绝活,回村后,她毫无保留地把全套工艺教给了村民,所以陶墩一带的群众,家家户户都会做木梳。

(二)

聚宝盆沈万三的祖上靠捕鱼耙螺蛳为生,一天在河中耙到了一只似盆一样的东西,扔掉可惜,就带回家中放置饲料喂养鸡鸭,起初并不在意,时间一长,发现放进去的饲料不见减少,但饲养的鸡鸭比以前长得更快。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鸡鸭虽照常到盆中觅食,但盆中的饲料依然如放进去时一样,不见减少下去。他们知道这一定是传说中的“聚宝盆”了,沈万三家也因此发了起来,成了当地的的首富。“聚宝盆”的故事就这样传了开来。

(三)

借桌椅过去沈庄村附近村里贫困的农户家中举办红白喜事因缺少桌椅,就向沈万三家借用,沈庄村变成漾荡后就不行了,向其他村民家借用,一时又借不了那么多。有人异想天开,写一个借条,扔到了漾中,结果真的有桌椅如数浮了上来。天长日久,有人起了贪心,借了不还。从此,就再也借不到桌椅了。

(四)

金船链沈万山家财大气粗,甚至连大船上的链条也是纯金打造。沈庄村沉没时,连船只一并砸沉下去。民间一直有这样的传说,就是没有人找得到。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一位村民架着一条小划子船到沈庄漾中打涝水草,突然草耙上带上了一条金黄色的链条,他心喜若狂,知道一定是耙到了传说中的金链条,他就用力把金链条往船上拉,拉呀拉,小船承受不了重量要沉没了,他赶忙到船尾寻找斧子,当拿到斧子时,眼看金链条往水中淌下去要没有了,就赶到船头猛的往下一斩,金链条给斩下了一小段,但同时不慎伤了自己的手指,回家请大夫治疗,斧伤看好了,金子换成的钱也用光了

沈庄漾村

在桃源沈庄漾滩,仍保留着“沈庄洋村”,沈姓后人临水而居,辛勤耕作着另一个时代。《明史》记载:14世纪时,沈万三帮明皇帝朱元璋筑造南京市城墙后,被朱元璋发配到当时的云南省(今贵州省)。2006年,贵州天龙屯堡的沈姓后人听闻“沈庄洋”,寻至漾边认祖归宗。

历史变迁

前世今生换人间

沿着荡漾的水波追溯过往,更厚重的是世事变迁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沈庄漾仍是水光一色,滔滔一片,水面积在2500亩左右,平均水深达3米,丰水期,蓄水量超过500万立方米。虽地处江浙交界,但沈庄漾水面产权的绝大部分属于江苏省,这种划分的模式,与太湖水面划分原则相似。

沈庄漾也曾是青云与桃源的界湖,从漾北到漾东再转向漾南,分别有青云的梵香、陶墩、青云、新和村和桃源的民益村。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沈庄漾的主要格局和功能都没有发生变化。沈庄漾既是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宝库,也是泄洪的重要通道,成为周边群众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聚宝盆。

在沈庄漾东北角,还有一个叫“猫乌墩”的小岛,大约有500平方米大。据当地中老年人回忆,当时经常撑着小船去岛上割茅草。

上世纪70年代,以粮为纲的指导思想让沈庄漾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975年冬到1976年春,当时的桃源公社围垦沈庄漾,在沈庄漾近岸水域填筑了一条长500余米的大堤,围垦126亩种植水稻。1977年汛期大堤决口,水田受淹。当年冬天再次出动劳力对围垦的低洼田开挖鱼池并由北片四村养鱼,1978年秋鱼池由公社接管,成立公社第一水产养殖场(又名沈庄漾养殖场),养殖场圈地总面积180亩。在北岸的青云公社也进行围垦,湖中的“猫乌墩”小岛逐渐与陆地连成一片,“猫乌墩”北面也成为鱼池。

改革开放后,沈庄漾的渔民上岸定居。尚存的近千亩水面,由渔政站发包给农民养殖蚌珠,临湖的农民零星地围养鱼虾,渔民原来的水域面积也承包给外地人养殖螃蟹。由于水面积比原来减少了一半,尽管防洪没有问题,但蓄水功能受到影响。

青云与桃源合并后,沈庄漾成为桃源镇的内湖。在沈庄漾的东北和西南面,分别有出水口向东泄水。近年来,受到上游来水的影响,污染成为沈庄漾面临的紧迫问题,而这又是两省之间的问题,要下好一盘棋谈何容易。好在桃源镇沿湖的几个村基本上没有污染企业。陶墩村村民们自豪地说,村里企业比较多,但污染的企业没有,群众的环保意识是很强的。

华衍中国水务统一供水后,沈庄漾的取水功能也被取消,青云人吃上太湖水了,沈庄漾作为饮用水源的历史就此结束。

如今,在沈庄漾的东北口,原来的沈庄漾第一养殖场既是一个排涝站,还是江苏众诚鸭业有限公司有机生态养殖休闲观光示范区,总面积近千亩,计划建设4个功能区:服务区、养殖区、休闲区、加工区。但这一开发尚待时日,难度不小。

有趣的是,在沈庄漾西面的南浔区,也认为开发沈庄漾的时机不成熟。

枕水人家

一柄“木梳”的坚守

几百年来,沈庄漾哺育了千千万万临水而居的村民,也传承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文化。

据说早在清代时期,梵香、陶墩一带的生意人就小有名气,想来应该与沈万三有点渊源吧。

关于漾滩人的生意,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陶墩的“木梳”。

20世纪70年代末,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沈庄漾边的木梳走向了大江南北。老人们常说,无论何处,只要见到“一个小竹匾,一根布条巾,挂在胸前卖木梳的”,一问十有八九是青云人。

1985年之后,木梳行业在陶墩、梵香村周边繁极一时,几乎家家户户有三脚马、刀等生产木梳的工具。可惜的是,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潮中,这门靠手工吃饭的行当逐渐被冷落。

2010年,桃源镇政府为保护这门传统工艺,将青云木梳申报成吴江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钮金良。如今,钮金良在南浔古镇景区里开了一家梳子店,主要做旅游景点的生意。

记者在陶墩村走访了多家农户,希望能觅一户还在坚持做木梳的人家。但是主人都摇头叹息:“不做了,老早就不做了!”几经辗转,终于听说青云开发区可能还有一家生产木梳的小厂。

在浔青公路以南的一座小桥边,记者寻到了村民指点的这家木梳厂。一扇一米多宽的铁门进去,六七间红砖平房围成一个院落,院子里踩得实实的泥地和檐屋下垂荡下来的电线印证着岁月的斑驳痕迹。在呲呲拉拉的打磨声中,记者找到了这家木梳厂的主人曹金虎———一名憨厚的中年男子。从他口中,记者得知方圆之内只有他和叔叔老两口还在坚持着木梳生意,很多年轻人都走出去上班了,或是在常熟市濮院镇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只有一些老人会把玩一下以前的行当打发时间。

为了坚守住这方木梳阵地,曹金虎用“陶墩木梳”注册了自己的厂名,但是现在的梳子已经不是名符其实的木梳,基本采用胶木原料生产,也引入了部分机械打磨工艺。依靠少量的家庭小作坊收购和自己的生产,曹金虎的木梳厂年产量七八十万把。问及现在木梳的销路,曹金虎毫不避讳,“主要以批发的形式销往新疆喀什,我叔叔的销往东北。”

关于陶墩木梳的历史,曹金虎的叔叔张荣春也不甚了解,只知道从爷爷手里就开始做木梳,一直到了今天。“现在,家里的小孩都不高兴做了!一两块钱一把批发给人家,赚头跟不上时代咯。”谈到木梳行业惨淡的今天,老人感慨万分。

临别时,记者再回首这小院。一抹夕阳下,两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认真地打磨着手中的活计,唯有背后角落里的一棵桃树和一片豌豆苗透露着春的气息。

湖泊名片

沈庄漾,位于江苏吴江的东南端,它是江浙的界湖,在漾西是浙江南浔,东、南、北面属桃源地界。湖泊周长4866米,面积为0.82平方公里。上世纪50~80年代,吴江区有关部门为解决水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至上世纪80年代后湖泊形状基本固定。作为桃源镇水域面积最大的天然湖泊,它承担着向周边地区提供农业灌溉用水、航运、旅游、渔业等多种功能。

试问江南有多少河湖,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每一方水乡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代表性的水域,哺育着心灵的梦想。在吴江区最南端,沈庄漾承载了小镇桃源人的千载梦想。

传说故事

一汪湖水锁残妆

很久以前,就听老人们说过沈庄漾的与众不同,并不是因其形状或者所在地而得名,比它名字更让人耳熟能详的是一段流传百年的故事。

相传六七百年前,沈庄漾原是个村庄。到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节俭勤劳,垦殖为本,广辟良田,在当地小有名气。沈家三儿子沈富,小名万三,从商后成为江南首富,在沈庄建造了一座高院大宅,围墙上雕了两条银龙,气派十足。

沈家一顽童问教书先生,银龙何时会活。先生随口说道:“当龙的眼睛变红时,这银龙就会复活。”顽童就偷来先生作画时用的红颜料抹在龙眼上。

次日凌晨,一直为银龙擦洗的小丫鬟,看到发红的龙眼,纳闷之余想拿抹布帮其擦洗,却被一个老妈子叫住,让她去厨房帮忙。小丫鬟刚踏进厨房,就看到家中的小黄狗衔着主人家的金铲子往外跑。

小丫鬟紧追出去,想要夺下金铲。突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小丫鬟夺下铲子刚要转身,只见银龙腾空而起,龙嘴里不断吐出洪水,瞬间,庄园就变成一个白茫茫的大水荡,这就是如今的沈庄漾。

据说,漾边叫“逃墩”(蹲)的地方,就是那条狗蹲下的地点,后为纪念范蠡范蠡改名为“陶墩村”;“天亮浜”就是小丫鬟追到狗,天昏地暗结束的地方。

沈庄漾的故事到此并没结束。

相传,沈万三生平乐善好施。沈庄被淹没为“汪洋大海”后,漾边人家凡有婚丧大事,需要借桌椅碗筷等用品,只要写一张借条系块石头沉下去,第二天所需借物就会自动从漾中浮出来,而且都是红木做的家具。主人家用后如数放回漾里,以后再用时可以再借。

但是,后来有一户人家不守信用,借了桌椅不再归还,破了“有借有还”的规矩后,沈家终于发怒,从此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浮上漾面。为了感谢沈万三的照顾,时至今日,漾边人家初一十五烧香时还会题上“沈老爷”的名字。

但是,沈庄的富庶并没有被时代遗忘。在上世纪70年代围湖造田时,曾在湖底淤泥中找到了平整而宽大的阶沿石、铺得整齐的石板街、硕大而勾勒得印痕深深的井栏,以及许许多多保存完好的各种生活器皿等历史物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