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弹头导弹
多弹头导弹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弹头的导弹弹头。一般由母弹头舱、子弹头、释放机构和推进、制导等装置组成。可分为集束式多弹头、分导式多弹头和机动式多弹头3大类。
多弹头导弹释放子弹头的方式可以沿导弹轴向弹射,也可以进行横向弹射,还可以进行轴向-横向同时弹射。优点是突防能力强,可攻击一个或多个目标,能提高毁伤效果,但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
发展历程
背景
战略弹道导弹采用多弹头是美、苏(俄)军备竞赛的产物。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全球,在军事上的重点为争夺核优势,特别是核导弹的优势。在大力发展自己核力量的同时,为了限制对方的发展和减轻自己的负担,双方开展了军控谈判,将战略导弹的总限额定为美1710枚,苏2358枚,其中陆基洲际导弹美1054枚、苏1618枚,但没有限制弹头数目。随着弹头小型化和分导技术的发展,在导弹上开始装备分导式多弹头,这样做,可以节省装备费用(主要是运载器和地下井的费用),还可以增强每一枚导弹和整体的打击能力,进而获得核优势。这自然又激起了美、苏的新一轮军备竞赛,在弹上装的弹头数越来越多,迫使双方不得不再坐下来谈判限制核弹头的数目。可见,“多头”或“多头分导”的出现是军备竞赛的产物,其核心是为了增强打击能力,获得核优势。签订反导条约,也是为了维持当时的核均势,防止对方获得核优势。
研发历程
美国于1968年8月试射了分导多弹头导弹民兵Ⅲ和海神后,苏联也开始试射集束式多弹头导弹SS-9。1969年初,苏联向太平洋成功发射SS-9集束式多弹头导弹,随后苏联基于SS-9 导弹开始了分导式多弹头重型洲际弹道导弹SS-18的研制和部署,此外苏联还研制了SS-19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和多个型号的多弹头分导式潜射导弹。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美、苏两国先后装备了少量的集束式多弹头。1970年首次装备分导式多弹头,主要型号为美国的“民兵”ⅢMK12型地地导弹和“海神”C3型潜地导弹。美国首先在“民兵”Ⅲ导弹上实现了带3个分导式子弹头。随后,苏联在ss20等导弹上也采用了这种多弹头。法国于 1973 年开始地地和潜地导弹的多弹头相关技术研究,并在同年成功爆炸了1个5千吨级的小型核装置,验证了小型化核弹头的关键技术;1975 年开始研制第1种可携带6枚子弹头的三级固体潜射导弹 M4A/B。
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部署的战略弹道导弹的弹头中,分导式多弹头占70%以上。法国于1985 年和 1987 年分布部署M4A 和 M4B;1996 年部署 M45 型三级固体潜射多弹头分导战略导弹。1997 年正式开始研制 M51多弹头分导战略导弹,2006年11月9日,M51潜射战略导弹的首次地面发射试验取得成功,2007年6月又成功进行M51导弹第2次地面飞行试验。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加快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世界各国先进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而弹道导弹多弹头分导技术,作为一项日益完善的有效“突防”手段也正在受到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
基本设计
多弹头导弹一般由母弹头舱、子弹头、释放机构和推进、制导等装置组成。释放子弹头的方式可以沿导弹轴向弹射,也可以进行横向弹射,还可以进行轴向-横向同时弹射。
集束式多弹头也称为霰弹式多弹头,是多弹头中最简单的一种。其母舱与子弹头均无推进和控制系统。释放弹头时,释放机构将全部子弹头连同其他诱饵同时推离母舱(也可使子弹头逐个滑出)。子弹头犹如天女散花一样沿着略微分开的弹道惯性飞向一个区域性目标。其毁伤面目标效果较好,但不宜打击导弹地下井那样的加固点目标。由于子弹头落点密集在单一弹道落点周围几公里的范围内,不会撒得很开,有可能被一枚反导弹弹头的核爆炸同时摧毁。
分导式多弹头的结构比较复杂。其母舱内装有一台主发动机和多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用来修正与弹体分离后的母舱飞行偏差,控制母舱按预定程序作机动飞行,在不同高度,以不同弹道同时或逐个释放子弹头,分别攻击不同目标或沿不同的弹道攻击同一目标。通常,一枚导弹可携带3~10个子弹头,命中精度为几十米。
机动式多弹头最主要的特点是母舱和子弹头均装有制导和推进系统,子弹头也能改变弹道作机动变轨飞行,并利用弹上末端制导寻的装置自动识别、瞄准和命中目标。其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比分导式多弹头又进了一步。
武器分类
集束式多弹头
集束式多弹头是指一枚导弹所携带的数个子弹头只能共同攻击一个面目标,这类多弹头的母弹头无制导,子弹头无制导也不机动。母弹头用弹射装置或小型固体推进火箭同时投放所有的子弹头,子弹头沿着大致相同的弹道袭击一个共同的目标。子弹头的落点密集在单一弹道落点周围,火约散布在几公里的范围内。这类多弹头的主要优点是子弹头分散爆炸,对地面目标能成倍增加破坏效果,这也相当于提高了命中慨率。例如考虑从单弹头到多弹头会有一定的当量损失后,具有10个子弹头的多弹头和同样当量的单弹头相比破坏效果大致能提高一倍。
分导式多弹头
分导式多弹头是指导弹的母弹头可携带几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可以袭击不同的目标,或每个子弹头能以不同的弹道袭击同一个目标。这类多弹头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母弹头有制导,子弹头无制导不机动,另一类是母弹头有制导,子弹头有制导也能机动,这一类也有人称为“真正的分导式多弹头”,目前所说的分导式多弹头(MIRV)主要是指母弹头有制导,子弹头无制导不机动这一类。
分导式多弹头和集束式多弹头的主要区别是:母弹头有动力、有制导,可以在不同高度,以不同弹道向不同目标发射子弹头,因而具有一定的机动发射能力;携载子弹头数量多,分布空域大,子弹头之间可以60~90公里以上的间距对目标实施攻击,因而突防能力较强.
机动式多弹头
目前还处于研制之中。分导式多弹头虽然解决了母弹头的机动和制导问题,子弹头仍不能机动,也不能制导,只能按惯性弹道飞向目标,这样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就较差。机动式弹头的重点就是解决子弹头的机动和制导问题。子弹头机动的方案有4个:一是通过改变飞行弹道来实施机动,如在弹头装有顶帽、弹尾装有稳定装置或翼面,来调整于弹头的飞行弹道,实验证明:可在20~30秒内使弹头机动距离达556公里;二是通过加速滑翔弹头来实施机动;三是通过在子弹头上加装小发动机来使之加速突防;四是通过增高载人弹道倾角来缩短在大气层中的飞行时间以增强突防能力。解决子弹头制导问题主要是在子弹头上加装末寻的装置,自己能辨识和发现目标,进而控制弹头进行机动攻击。
典型型号
美国洲际弹道导弹“民兵一Ⅲ”上的MK.12弹头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其末助推再入装置(PBV)的外形为一尖拱和柱形,全长约4.46米,底部直径1.32米,总重900公斤,它包括MK12分导式多弹头和末助推控制系统(PBCS)。
东风-5B分导式多弹头洲际战略核导弹携带弹头多、突防能力强、毁伤威力大,是中国国防实力的显著标志,是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强盾牌。
俄罗斯多弹头的新一代“白杨”-M(代号RS-12M2)导弹弹长为22.7米(弹体长17米),弹径为1.95米,射程达1.05万公里,每颗子弹头当量为数十万吨,其战斗性能比俄现有洲际弹道导弹高出0.5~1倍,命中精度高1~1.5倍。
参考资料
防不胜防的“小精灵” 俄多弹头技术独占鳌头.搜狐网.2023-10-26
西方炒作我多弹头导弹 故意捏造“导弹威胁”论.搜狐网.2023-10-27
跟着科博士来看展(3)| 东风导弹家族到底有多强?.澎湃新闻.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