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县第一中学
闽侯一中,源自福州三牧坊,始于1902年的“全闽京师大学堂”。是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福州八县(市、区)一中教学联合体成员学校之一。
学校简介
闽侯一中创建于1902年,历史久远,人才辈出。以优质的办学质量享誉省内外,进入新世纪,更焕发勃勃生机。如今已拥有36个高中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是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是闽侯县高中的龙头学校,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
学校历史
一、清代末年
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全闽大学堂,创办于1902年4月(清光绪二十八年三月),是福建省最早的官办普通中学性质的学堂。闽浙总督许应马癸遵清廷颁诏筹办全闽京师大学堂,聘叶在琦为总教习(校长),校址在福州东街正谊书院,先设正斋(中学)。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全闽大学堂改称福建高等学堂,仍以中学课程为主。
二、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1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中学堂改称中学校。福建高等学堂旋即改名福建高等学校。
1914年(民国3年1月),福建高等学校遵照省令改称福建省立第一中学。
1927年(民国16年2月),北伐军入闽后成立的福建省教育改造委员会对福州市各省立学校进行改造,将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划出,与其他省立职业学校合并,省立第一中学改称为福建省立第一初级中学。
1929年(民国18年),省立第一初级中学改名省立福州初级中学,不久又改称省立福州中学。
三、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省立福州中学于1938年春迁设福建省沙县城关文庙继续办学。
1939年8月,省立福州中学奉令将初中部和高中部分置为二个学校,高中部校址仍在沙县城关,校名为省立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初中部迁到沙县泽滨,校名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
1943年9月,省立福州初级中学迁址闽清六都(坂东)办学,至1945年7月增设高中部,并更名为福建省立闽清中学,实行春秋两季招生。
四、建国初期
解放后,1949年10月福建省立闽清中学由闽清县人民政府接管,是当时闽侯专区唯一的完全中学。
1950年7月,学校迁往闽侯县南屿镇,定名为福建省闽侯中学(简称“省闽中”)。
1953年12月,“省闽中”列为全省9所重点中学之一,由省教育厅直接管辖。
1954年7月,闽侯专署决定将福建省闽侯中学高中部迁至闽侯县城门三角埕独立办学,定校名为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
1956年增设初中部,成立完全中学。
五、“大跃进”时期
1959年3月,闽侯第一中学被省教育厅选定为全省48所重点普通中学之一,受省教育厅和闽侯专署双重领导。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0年春,城门、螺州划归福州市郊区。闽侯县行政机关从螺州迁到闽侯县甘蔗街道。闽侯第一中学也随迁至甘蔗,与“闽侯五七中学”合并,校名改称为“闽侯五七中学”。
1973年,闽侯五七中学更名为闽侯中学(简称“县中”)。1981年4月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闽侯县政府将闽侯中学重新定名为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
七、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81年5月,闽侯第一中学被省教育厅列为调整后的全省87所重点中学之一。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闽侯一中拥有36个高中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是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是闽侯县高中的龙头学校。
2007年5月8日,闽侯一中搬入新校园。新校园共占地面积132.6亩。位于昙石山麓,闽江之畔,县城新区规划区内。场地平整,北邻福古路,交通便捷,东倚连绵之山体,一条小溪自北而西穿过场地。具有山水兼备、优雅安静的理想环境。整个校园由教学行政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硬件设施
截至2007年5月8日,闽侯一中拥有配备精良的多媒体教室、高标准的实验室和语音教室和精巧别致的食堂和学生公寓,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师资力量
闽侯一中现有教师183人,其中中高级教师 100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6人。十多位教师荣省劳动模范、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省市优秀班主任、“市十佳教师”以及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教师中达本科学历的占98%以上,已获硕士学位的有多人。
教学建设
90年代,随着闽侯一中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其教育事业也得到了不断推进。1993年,闽侯一中通过了省"二级达标校"验收,同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2013年,学校通过了省"一级达标校"验收。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
校训
崇德、笃志、博 学、力行
校风
勤奋、严谨、开拓、创新
教风
敬业爱校 严谨治学 精心施教
学风
勤学苦练 善问多思
学校社团
瀛洲文社
魔方社
知名校友
百年薪传,英才辈出,校友中涌现出很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如林觉民、邓拓、陈彪、田昭武等。
学校荣誉
早在1938年学校即被列为全国最优秀的十所中学之一,受到当时教育部传令嘉奖。50年代闽侯一中曾以福建省高考红旗享誉省内外。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学校辗转跋涉于闽中、南平市一带,仍不遗余力坚持办学。学校先后多次获福建省级文明学校、省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及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校等荣誉称号。1960年5月,我校教师张承梅出席全省文教系统群英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代表赴京出席全国教育系统群英大会。会上,闽侯一中荣获全国文教群英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闽侯一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席联席学校、国家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先进学校、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福建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福州市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福州市诚信教育示范学校。
历任校长
姓名任期
叶在琦1902-1905
陈宝琛1905-1906
1908-1909
林炳章1906-1908
陈培琨1909-1911
王修1911-1922
张哲农1922-1923
曹廉箴1923
魏宪章1923
施冕南1923
张湛1923-1927
1934-1936
戴锡樟1927-1928
1932-1934
陈震飞1928
庄观澜1929-1932
苏炳颖1936-1937
刘天予1937-1938
陈粤人1938-1941
宋孝颖1938-1943
王启炜1941-1944
高光远1943-1946
黄乃杰1946-1950
林长贤1950.8-1951.7
翁绳金1952.7-1953.7
林长贤1953.8-1954.7
周锡铭1954.7-1954.12
林元照1955.1-1961.7
薛传1961.8-1961.10
林善江1961.10-1963.2
王成1963.2-1967.7
王依藩1970.8-1974.7(革委会主任)
王振川1974.8-1976.7(革委会主任)
郭国道1979.8-1984.3
陈惠平1984.3-1994.8
张文体1994.8-2001.8
姜祥炎2001.8-2017.8
郑天明2017.9-
办学成绩
几年来,高考成绩持续上升,连年刷新纪录。2003年应届毕业生494人,100%上大专线,本科上线率达65.2%。2004年应届毕业生上本科线率达85%,多人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线,2人录取清华大学。由于历史原因,闽侯一中校园狭小,布局杂乱,周边又无可扩展的余地,难以适应新世纪的办学需要,严重制约着一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闽侯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闽侯一中新校区的决定。于2007年5月已初步完成校区建设,校区也已经搬迁。建成后的闽侯一中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充分体现新时代校园特征的现代化的花园式校园。新校区的建成,将为闽侯一中这所百年老校奠定新的基业,为闽侯一中实现一级达标、进而身示范性高中行列提供了硬件基础;新校区的建成,将更激励闽侯一中全体师生为闽侯县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实现“教育兴县”战略目标而不懈努力。
百年名校必将在新的世纪、在八闽首邑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学生成绩
学校以分层次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打造了岁岁骄人的高考成绩,04年以来本科上线率均超过85%,07年本科上线率更是达到92.8%,在全省同类校中位居前列。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人数也逐年增加(2003年来,翁庚被北京大学录取,林文婧、郑辉、黄燕敏、林阳阳、张灵等5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
教师成绩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健康的校园文化使今天的闽侯一中成为一所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高中,是莘莘学子畅游学海、展现自我、实现青春价值的理想境地。
学校积极参与福州八县(市、区)一中教学联合体教研活动,注重教学质量水平发展,学校新课程实施稳步推进,势头良好,2007年高考再获佳绩,获“福州市高考成绩上线率二等奖”、“优胜奖三等奖”,获“闽侯县2007高考工作贡献奖”;2007年通过了省一级达标校的初检;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席联席学校”的资格,这是截今为止福建省第一所,也是省内唯一一所获得该资格的学校;被评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校图书馆在省示范图书馆评估中获得94.8的高分;另外我校还荣获“福州市2007暑期青少年教育工作红旗先进集体”、“闽侯县第十届推普周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位置
参考资料
学习二十大系列活动“弘扬侯官文化 唱响青春旋律”.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0
闽侯县第一中学教育集团举行揭牌仪式暨办学工作交流座谈会.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0
教师招聘||闽侯县第一中学教师招聘公告.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0
闽侯第一中学.福建省地震局.2024-02-23
厚植百年沃土 赋能学生成才.闽侯新闻网.2024-02-23
福州市八县协作校,福州市八县协作校20222023.福州便民网.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