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卷杀

卷杀

卷杀(或称收分曲线,拉丁语:Entasis),古建筑名词,指建筑构造中,出于美学上的考量而对柱、梁、枋、斗拱、子等构件从底端起的某一比例起始砍削出缓和的曲线或折线至顶端,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的处理手法。每种构件的卷杀有一定规矩,元明以前使用得较为普遍。清代官式建筑重视总体艺术效果,只有斗拱的拱端保留卷杀做法,其他一概去掉。卷杀的应用不仅见于中国古建筑,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在四大文明古国的神庙建筑中,其最负盛名的应用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庙建筑的建设。古希腊的应用中,底端的处理不似古罗马那样砍削而使整个柱子呈雪茄状。中原地区宋朝的《营造法式》中则列出两种标准柱型:垂直型,或在柱子最上1/3段运用卷杀。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帕拉弟奥式建筑也运用卷杀。美洲印加帝国的大型建筑中也运用卷杀。

简介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是一种古建筑构件处理技术,通过砍削构件端部形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增加构件的美观性和视觉效果。这种技术在不同文明和时代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罗马的神庙建筑,到中国宋朝的建筑规范,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建筑,以及美洲印加帝国的建筑中都可以见到卷杀的身影。

卷杀的作图方法

“卷杀”是用作简单折线求得近似抛物线的方法,主要用来保持外观及构件上的弧线有共同变化规律。它的作图方法是:把欲制弧线部分在纵、横坐标上的高度、长度都均分为相同分数,并把诸段自外至内、自下至上编为1至n号;自横坐标之1、2至n-1诸点分别向纵坐标上的2、3至n点连直线;诸线相交后连成几段的折线,即为所需弧线之近似线。这方法可用来制作棋头、梭柱、月梁、柱顶及柱础覆盆、飞椽头等,立面上当心间以外各柱之生起、檐口曲线等也应用此法求得。此外唐朝大量砖砌的密檐塔,塔身外轮廓都作抛物线形上收,目前只大理白族自治州崇圣寺千寻塔有立面实测图,从中可以看到利用卷杀控制其轮廓曲线的手法。

头折线或弧线是使用“卷杀”最明显的例子。宋以前的栱头曲线都由三至五段折线组成,每段称一“瓣”。栱头分瓣始见于汉代,只一瓣或二瓣,如一些东汉明器陶屋和渠县汉冯焕阙所示。到北朝末期的北齐时,栱头分瓣又明显出现,在天龙山石窟第十六窟,南响堂山第十二窟和山西寿阳狄迥洛墓木上都有栱头分三或四瓣的斗栱。这时斗栱的瓣还有一个特点即每瓣都向内凹,宋式称之为“颤”。这种做法源于何时,限于资料,尚不能确定。它的出现很可能是由施工工具决定的。古代木工加工多用为平木工具,栱头弧线用锛锛成,故很自然地分为若干段,即形成“瓣”。用锛加工挥动时呈圆弧运动,故加工之面如不加平整则为微凹之弧面。就其势加以强调,使之起装饰作用,遂出现了内凹的“颤”。栱瓣内凹的做法沿用到唐,五台南禅寺大殿的华棋、令栱头都是有内颤的五瓣卷杀,平顺天台庵的华栱头做有内颤的四瓣卷杀。唐朝也有不内颤的栱头卷杀,如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华栱分四瓣,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佛殿之栱刻作分三瓣,形成优美的曲线。栱头卷杀分瓣明显,弧度大,故很可能卷杀的方法是受用锛加工栱头形成折面的启发,加以整理而形成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