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是作家老舍于1951年发表的一篇散文。
《北京的春节》以带有北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关于老北京春节的生活画卷,展现出了当时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以及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该作品虽然写的是北京,但其实也反映出中原地区各地在过节时的热闹景象。此外,《北京的春节》以平民化的写作立场,展现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还表达出作者对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与此同时,这篇散文通过对比新旧社会的京城人民过年的情景,突出了新社会的移风易俗,表现出新社会的春节过得欢乐又健康,表达了老舍对新中国和新社会的赞美。
作品原文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节,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花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仁、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彩色水饺。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节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苡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彩色水饺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小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神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人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年夜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区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兰州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大宗商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一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小麦草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北京都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吃灶糖,除夕的彩色水饺,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2.搀:旧同“掺”。
3.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指庙会结束。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一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同时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篇风俗志,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对比,显示了新时代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最后作者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
艺术特色
春节,在我国是最热闹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此文记叙全面详尽,但也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作者是用地道的北京话来写作,特别是文中,引用的民间俗语、事物称呼更是纯正的北京话,让人们从文中感受浓浓的北京的生活气息。
此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节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
首先从腊八节写到除夕,介绍年前繁忙热闹的景象,重点是腊八、过小年和除夕。文章一开头主要介绍腊八,写得详尽细致,有声有色。如腊八粥里放了些什么原料,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接着,写年前的北京,街市的变化。“街上加多了货摊子一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过小年是一个记叙重点。“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一个生动的比喻,把人们对小年夜的重视描绘得活灵活现。除夕是年前的一个高潮,人人穿新衣、贴门联、挂年画、灯火通明、爆竹声声、吃年夜饭、祭祖、守岁,真是红火热烈,充满喜庆气氛。
第二部分从年初一写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其中重点是元宵节。这部分把元宵节与除夕元旦作对比,再具体介绍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广场上放花盒,燃火判;满街是赏灯的人流;家里也张灯结彩,还吃汤圆,等等。
最后,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强调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深化文章的主旨以叙事为主而又不仅仅为了叙事,是此文的一大特色。过年的风俗,本源于“农村社会”的民俗。老舍写此文,是写“闲在”中的“忙乱”,特别以“热闹”为重心,因为“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热闹”是它的特点,“热闹”也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于是,人们在严冬里见到了北京人“贾迎春的热情”;“在腊八粥”里,看到了“小型农产展销会”,听见了“儿童们的心跳”,感受到大人们的“紧张”。不过年,就不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在文章中,人们看到的“除夕是热闹的”,“元旦是体面的”,“元宵节是“火炽而美丽”的。过年是传统,过年的方式里沉淀着民族的心理:理想、爱好与追求。在过年的风俗画里,人们能窥见华族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丰衣足食、美好欢乐。叙事为主,叙事中隐含抒情是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文章在写作上,风土气和人情味相得益彰。忆苦思甜是文中情趣的主旋律。“祭祖祭神”与“用糖粘住灶神的嘴”;图“吉利”和“逛庙的习俗,隐隐透露出旧社会“怕鬼怕神”的心态,“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由今昔对比,老舍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语言通俗易懂。如引用北京的谚语:“腊七腊八节,冻死寒鸦”“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残灯末庙”等,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品评价
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吴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讲》:“《北京的春节》写的是北京,其实也是春节的缩影,只是更重地方风俗,更有地方特色。值得重点体味的是,作家在详述北京春节的风俗民情时,是带有自己既肯定赞美又围绕着这风俗是否有‘迷信色彩’,而委婉地传达出自己一种矛盾复杂的感情的。”
海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下》:“《北京的春节》,可以说写尽了20世纪上半期北京的春节风情。从腊八节到二十八日过小年,再从除夕到元旦,然后是初六铺户的开张和家家户户闹元宵的盛况,纷繁多样的节日活动和欢天喜地的节日气氛,都清晰明朗而又细致深微地在作品中呈现出来。”
老舍研究家、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谢昭新《理念、创作与批评·20世纪中国文学综论》:“《北京的春节》介绍了古都的风俗民情,以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突出北京的变化,儿童们只快活的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这是清醒健康的美的北京。老舍怀着“狂喜”的心情,歌颂新中国的伟大和光明”。
作品影响
《北京的春天》被选为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原名“小羊圈”)一个贫民家庭。父亲舒永寿是清代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1900年在与八国联军作战时阵亡。母亲马氏出身农家,不识字,丈夫死后靠给人缝洗、做杂工,勉强维持一家生活。老舍1913年人北京市立三中,半年后因交不起学费,转入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1922年在南开学校任中学部国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文讲师。1925年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连载于《小说月报》,署名老舍。接着在《小说月报》连载《赵子曰》、《二马》,赢得声誉,奠定其文坛地位。他一生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离婚》、《骆驼祥子》《断魂枪》、《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老舍小说经典》、《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遭批斗和多方侮辱。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人格受污辱、身心受摧残,投湖自杀。
参考资料
北京的春节.豆瓣读书.2024-01-24
老舍笔下的春节.人民政协网.2024-01-24
传统节日生活与文化记忆.光明网.2024-01-24
《北京的春节》:平民化的写作立场.光明网.2024-01-24
【网络中国节·春节】看文学大师们如何“过年”.光明网.2024-01-24
“北京的春节”系列徽章年味浓.m.toutiao.com.2022-06-13
老舍、莫言等作家笔下的春节,这些都是年的味道.m.toutiao.com.2022-06-10
唯美食与春节不可辜负|名家这么写“舌尖上的年味”.m.toutiao.com.2022-06-10
唯美食与春节不可辜负|名家这么写“舌尖上的年味”.m.toutiao.com.2022-06-10
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0
老舍、莫言等作家笔下的春节,这些都是年的味道.m.toutiao.com.2022-06-13
除了腊八粥,腊八节还有这些传统美食.m.toutiao.com.2022-06-10
老舍、莫言等作家笔下的春节,这些都是年的味道.m.toutiao.com.2022-06-10
老舍、莫言等作家笔下的春节,这些都是年的味道.m.toutiao.com.2022-06-10
春节特辑|笔尖上的年味——所幸,还有老舍这篇《北京的春节》带我们在抗疫的今天回味熙攘年味.m.toutiao.com.2022-06-13
名人领读|杨立新为你读老舍《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0
夜读|老舍《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0
夜读 | 小年:春节的序曲.m.toutiao.com.2022-06-13
余世存:古代过年时,朝廷还发起过严肃的学术辩论.m.toutiao.com.2022-06-10
名人领读|杨立新为你读老舍《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4
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3
作家笔下忆过年.m.toutiao.com.2022-06-13
夜话丨儿时的年,你还记得吗?.m.toutiao.com.2022-06-13
作家笔下忆过年.m.toutiao.com.2022-06-13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文学名家深情回忆的春节往事.m.toutiao.com.2022-06-14
夜话丨儿时的年,你还记得吗?.m.toutiao.com.2022-06-10
夜话丨儿时的年,你还记得吗?.m.toutiao.com.2022-06-10
重温名家笔下的春节 品味年俗年味.m.toutiao.com.2022-06-10
夜话丨儿时的年,你还记得吗?.m.toutiao.com.2022-06-13
春节特辑|笔尖上的年味——所幸,还有老舍这篇《北京的春节》带我们在抗疫的今天回味熙攘年味.m.toutiao.com.2022-06-10
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09
北京的春节---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n.2022-06-13
今宵多美好今世缘更长-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22-06-10
历久弥香的元宵.m.toutiao.com.2022-06-10
绘出老舍的“过年北京地图”,护国寺吃早点大栅栏听说书龙潭湖看灯会.m.toutiao.com.2022-06-10
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3
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0
北京的春节---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n.2022-06-10
【网络中国节 元宵】读古今佳作 话元宵习俗.m.toutiao.com.2022-06-10
元宵佳节 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m.toutiao.com.2022-06-10
文人笔下的元宵节.m.toutiao.com.2022-06-14
《北京的春节》:平民化的写作立场.m.toutiao.com.2022-06-13
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0
一篇有味道的推送!看看老舍、莫言等名家笔下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0
北京的春节---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n.2022-06-14
北京的春节---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n.2022-06-10
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3
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09
名人领读|杨立新为你读老舍《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4
名人领读|杨立新为你读老舍《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3
名人领读|杨立新为你读老舍《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4
名人领读|杨立新为你读老舍《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0
假日书房|老舍:“除夕真热闹”.m.toutiao.com.2022-06-13
传统节日生活与文化记忆.m.toutiao.com.2022-06-10
属马还是属羊? 史话生肖与立春、春节“瓜葛”.m.toutiao.com.2022-06-10
名人领读|杨立新为你读老舍《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0
唯美食与春节不可辜负|名家这么写“舌尖上的年味”.m.toutiao.com.2022-06-10
北京的春节---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n.2022-06-10
文人笔下的元宵节.m.toutiao.com.2022-06-10
名人领读|杨立新为你读老舍《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0
老舍笔下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10
北京的春节.m.toutiao.com.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