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华军

李华军

李华军,男,汉族,1962年2月出生,广饶县人,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海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李华军,1982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后,一年多在山东东营市广饶播种机厂当技术员;1986年7月硕士研究生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至2009年,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开展教科研工作,期间被评为讲师、副教授、教授,任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12月,任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20年11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表彰。

李华军主要从事海岸与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

人物经历

1962年2月,李华军出生在广饶县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山东工业大学学习;

1982年7月—1983年8月,山东东营市广饶播种机厂技术员;

1983年8月—1986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硕士研究生;

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199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讲师;

1992年8月—1995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副教授;

1995年5月—1999年2月,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其间:1997年12月—1998年12月,美国罗得岛大学访问教授;

1997年12月—2001年3月,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海岸与近海工程专业。

1999年2月—2009年12月,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委员(2003年9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2月),其间:1997年4月—2001年3月,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海岸与近海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6年2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9年12月至2022年1月,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2009年12月至2022年1月,任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

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9月29日,担任全国高校海洋类学术期刊联盟理事长。

主要贡献

论文代表作

1. Min Zhang,Hua Jun Li, Sau-Lon James Hu,Refinement of reduced-models for dynamic system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8 (2008), pp 993-997(SCI)

2. Sau-Lon James Hu and Haujun Li, A systematic linear space approach on solving partially described inverse eigenvalue problems, Inverse Problems 24 (2008) (SCI)

3. Huajun Li, Hui Fang, Sau-lon Hu, Damage Localization and Severity Estimate For Three-dimensional Frame Structure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301 (2007) 481–494 (SCI, EI)

4. Huajun Li, Hezhen Yang, Sau-lon James Hu, Modal Strain 能量 Decomposition Method for Damage Localization on 3-D Frame Structure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 132, No. 9, 941-951,2006 (SCI, EI)

5. Bingchen Liang, Huajun Li, Dongyong Lee, Numerical Study of Three-Dimensional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Waves and Currents, OCEAN ENGINEERING, 34 (2007) 1569–1583 (SCI, EI)

6. Sau-Lon James Hu and Huajun Li, Cross-Model Cross-Mode Method for Model Updating,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1 (2007) 1690–1703 (SCI, EI)

7. Sau-Lon James Hu and Huajun Li, Simultaneous 质量, Damping, and Stiffness Updating for Dynamic Systems, AIAA Journal, 2007, 45(10): 2529-2537 (SCI, EI)

8. Sau-Lon James Hu, Shuqing Wang, Huajun Li, Cross-Modal Strain 能量 Method for Estimating Damage Severit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 132, No. 4, 2006 (SCI, EI)

9. Liang, Bing-Chen; Li, Hua-Jun; Lee, Dong-Yong, Numerical study of wave effects on surface wind stress and surface mixing length by three-dimensional circulation modeling, Source: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v 18, n 4, August, 2006, p 397-404( EI)

10. Hua Jun Li, Sau-Lon James Hu, Tuned 质量 damper 设计 for optimally minimizing fatigue damage,2002,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Vol 128(6),703-707, (SCI)

11. Hua Jun Li, Sau-Lon James Hu , H2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for offshore platform subjected to wave loading,2003,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Vol 263(4),709-724,(SCI)

12. Hua Jun Li,Shuqing Wang,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offshore platform and its vibration control,2002,CHINA OCEAN ENGINEERING, Vol.16(4),469-482,(SCI) 13. Li H J, Liu F S and Hu S-L J. Employing incomplete complex modes for model updating and damage detection of damped structure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8, 51 (12): 2254-2268.

14. Huajun Li, Junrong Wang and Sau-Lon James Hu. Using incomplete modal 数据 for damage detection in offshore structures. Ocean Engineering 35(2008)1793–1799

15. Sau-Lon James Hu and Huajun Li,Model Conversion Technique for Structural Dynamic Systems,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2008.10, 134(10): 1675-1688.

16. Sau-Lon James Hu and Huajun Li,A systematic linear space approach to solving partially described inverse eigenvalue problems, Inverse Problems 24 (2008) 035014 (13pp).

17. Yang Hezhen, Li Huajun, Cross spectral 能量 method for damage assessment of the cable-stayed bridge under operational conditions,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08,14(3):309-315

18.李华军,王树青,杨永春,et a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Offshore Platform and Its Vibration Control[J].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2002,16(004):469-482.

19.王树青,张韶光,李华军。基于有限元模型和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650-656.

20.杨和振,李华军,黄维平。基于振动测试的海洋平台结构无损检测[J].振动工程学报,2003(04):92-96.

21.杨和振,李华军。输入未知条件下框架结构的损伤诊断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4(01):17-20+75.

22.王晓燕,黄维平,李华军。地震动反演及结构参数识别的EKF算法[J].工程力学,2005(04):20-23+111.

23.黄维平,刘娟,李华军。基于遗传算法的传感器优化配置[J].工程力学,2005(01):113-117.

24.刁延松,李华军,王树青,石湘。基于不完备模态信息的海洋平台损伤诊断研究[J].海洋工程,2006(02):14-20.

25.刁延松,李华军。基于神经网络的海洋平台损伤诊断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04):98-103+179.

26.刘俊斐,李华军.HHT方法在模态密集结构模态参数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S2):181-188.

27.黄维平,王爱群,李华军。海底管道悬跨段流致振动实验研究及涡激力模型修正[J].工程力学,2007(12):153-157.

28.杨和振,Park Han-il,李华军。温度变化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试验模态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8(02):149-155.

29.夏运强,李华军,唐筱宁。海洋工程物理模型试验中风场模拟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8(01):28-33.

30.黄维平,白兴兰,李华军。国外深水钢悬链线立管研究发展现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02):290-294.

31.黄维平,白兴兰,李华军。国外深水钢悬链线立管研究发展现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02):290-294.

32.张敏,李华军,王俊荣。一种结构动力特性修改新方法[J].工程力学,2009,26(08):10-14.

33.杨彬,石湘,李华军。膨胀式自应力灌浆卡压力测定方法[J].海洋工程,2010,28(03):80-85.

34.李炜,李华军,郑永明。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大直径钢管桩水平静载荷试验数值仿真[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31(04):69-72.

35.李萍,王树青,李华军。特征系统实现算法中的噪声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Z2):176-182.

36.杨林,李华军。不同节点布置下二维涡激振动的无单元法参数化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5):105-110.

37.Liu Y,Li H J . Analysis of oblique wave interaction with a submerged perforated semicircular breakwater[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数学, 2013, 83(1):23-36.

38.李英超,张敏,李华军。利用不完备实测模态修正杆系结构约束边界条件[J].工程力学,2013,30(01):288-294.

39.Hu S L J ,Yang W L ,Liu F S, et al. Fundamental comparison of 时间domain experimental modal analysis methods based on high- and first-order matrix models[J]. Journal of Sound \u0026 Vibration, 2014,333(25):6869-6884.

40.Shen J ,Liu F ,Li H,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damages occurring between two adjacent measurements for an aging offshore platform[J]. Ocean Engineer荷兰,2015, 109:372-380.

41.Li H , Du J, Wang S,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babilistic distribution of mooring line 张力 for fatigue damage assessment[J]. Ocean Enginee戒指,2016, 124:204-214.

42.王冬冬,石湘,李华军,周雷,张传杰。载荷重新分担对膨胀式自应力灌浆卡箍防滑和防撬设计影响[J].海洋工程,2016,34(06):83-92.

43.Wu G ,Li H , Liang B ,et al. Subgrid modeling of salt marsh hydrodynamics with effects of vegetation and vegetation zonation[J]. 地球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17.

44.Liu Y, Li H J . Iterative multi-domain BEM solution for water wave reflection by perforated caisson breakwaters[J]. 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2017,77(apr.):70-80.

45.何舒玥,李华军,廖绍华,刘勇。透空式进海路波浪力计算方法的试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8(09):118-124.

46.杜君峰,张敏,徐霄龙,李华军。腐蚀影响下深海平台系泊锚链疲劳损伤评估[J].船舶力学,2018,22(08):985-992.

代表专著

发明专利

科技成果

科研奖项

学术交流

2018年8月,李华军参加“蓝色药库开发”高峰论坛管华诗院士从教55周年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围绕中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热点问题,从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及人才配置等角度,汇报交流了各自取得的主要成绩和新研究进展。

2019年10月,李华军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会上就深水及近海工程、海岸动力及海岸工程、河口及航道整治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进行2天学术交流。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5月,李华军培养了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100余人,其中,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获评全国教学名师,3人入选国家优青等。

参选院士

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得荣誉

2002年,注海水自动化监、检测系统研究开发,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3年,大型海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4年,浅海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过度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6年,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理事会。

2008年1月,海洋结构动力检测与振动控制理论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教育部。

2016年10月21日,获得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2017年,李华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1月10日,李华军领衔完成的成果“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11月24日,李华军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21年4月16日,获得“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社会职务

个人生活

李华军在工厂做过工人,到部队当过兵,去中国海外学习过,又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他养成了不轻言放弃的习惯,常年的科研工作,遇到难题、无法突破是一种常态,李华军说,只要和团队一起努力,就能攻克难关。

李华军说:“劳动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来源,更是创造人类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以每个人都以劳动为荣。”

人物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海洋科技工作者更是用严谨的科学理念、先进的办学思路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海洋强国,逐梦蔚蓝,李华军和他的团队、学生们用辛勤的劳动构筑海洋科技的未来。(中国海洋大学评)

作为中国海洋工程领域的一名科技专家,一直以来,李华军率领他的科研团队,乘风破浪、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特色显著的以工兴海、以工强国之路。(《中国科学报》评)

参考资料

李华军.中国海洋大学.2020-09-24

教育部关于于志刚等职务任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2-07-06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刘勇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2-07-06

李华军.中国工程院.2022-01-10

中国海洋大学2项成果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网.2024-12-05

青岛骄傲!他们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齐鲁网.2020-11-28

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今天颁奖!李华军、谭旭光获最高奖.今日头条.202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