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冯铨

冯铨

冯(1596年—1672年),字伯衡,又字振鹭,号鹿庵,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中国明清贰臣、收藏家。

明万历进士,授检讨。天启五年(1625),谄事魏忠贤,以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入内阁,不久即晋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次年因得罪崔呈秀而被罢免。崇祯初以谄事魏忠贤,赎徙为民。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令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次年,授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顺治十三年(1656年),加太保致仕,仍留备顾问。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设内阁,命以原衔兼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于涿州市。谥文敏。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万历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1596年1月2日),冯铨出生于顺天府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冯铨中进士,时年十九岁,入选庶吉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授翰林院检讨。他与其父冯盛明同朝为官,人称“小冯”或“小冯翰林”。

天启元年(1621年),在河南省左布政任上的冯盛明由于在后金入侵辽沈之时擅自离任,被河南巡抚张我续弹劾治罪,冯铨上书为父伸冤,称其父乞休在未闻辽警之前,冯盛明遂被判处杖罢,冯铨也随父回籍。

魏阉党羽

天启四年(1624年),魏忠贤涿州市进香,冯铨跪于道旁,哭诉其父被弹劾丢官的经过。当时魏忠贤正在搜罗党羽,随即命冯铨仍以原官起用。从此,他对魏忠贤感恩戴德。在东林党与阉党斗争最激烈之时,他纵横其间,排击东林党人及其他朝臣。七月,东林党著名人物杨涟上疏举劫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魏忠贤对他恨之入骨,想到联系外廷的大臣来帮助。冯铨致书魏忠贤之侄魏良卿,转告魏忠贤在外廷的力量可以保证,并教唆魏忠贤“行廷杖,兴大狱”以立威。在冯铨和魏忠贤的其他心腹策划下,杨涟等多人相继惨死。

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冯铨以谕德兼检讨升少詹事,补经筵讲官。当时有绣像小说《辽东传》刊行,第四十八回专讲冯盛明父子奔逃之事,冯铨怀恨在心,借机谎称此书为熊廷弼夸功而撰写,于明熹宗举行经筵之际呈上,对熊廷弼栽赃诬陷,导致熊廷弼被杀。这既符合魏忠贤株连东林党人的企图,又发泄其对熊廷弼之私恨。熊廷弼死后,他又私用计谋,暗设圈套,杖毙熊廷弼之姻亲、御史吴裕中。魏忠贤对冯铨非常器重,便向朱由校讲述甘罗十二岁拜相之故事,以超授冯铨官职。于是冯铨入阁,任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九月,升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短短一年中,年方三十的冯铨即升为朝廷辅臣,成为阉党中炙手可热的人物,被称为“黑头爰立” 、“黑头相公”。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冯铨进一步倾陷东林党人,由魏忠贤授意,以冯铨为总裁官,编修了篡改历史之《三朝要典》。其时宦官李永贞曾将冯铨与魏忠贤的心腹宦官涂文辅相提并论,说:“内相有涂文辅,外相有冯振鹭,时事可知也。”可见冯铨已是魏忠贤党羽中的头面人物。四月,冯铨进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因其贪贿太甚,为崔呈秀所嫉,崔呈秀说服魏忠贤疏远冯铨,冯铨便于是年闰四月丢官罢职。即使在这种情势下,冯铨仍在讨好魏忠贤,并为其书百韵祝寿诗。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驾崩,魏忠贤失去靠山。十二月,魏忠贤一党被铲除。基于冯铨陷害大臣、谄媚与阉党的事实,崇祯在清除阉党之初,将他以“魏忠贤党”之罪削籍。尔后在定逆案时,有一百二十九人因谄事魏忠贤而属“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冯铨罪列第二。直至明亡,他以“逆辅”之名被禁,始终未得起用。

崇祯二年(1629年)冬,发生后金蹂躏京的“己巳之变”,冯铨捐钱守备涿州市,并率众守护安放在涿州红夷大炮,以防其被后金军队夺取。

崇祯十四年(1641年),冯铨试图恢复原来的官位,但是没有成功。

归顺清廷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清代爱新觉罗·多尔衮以书信召冯铨入朝,他接到书信就马上赶到。多尔衮赐以朝服衣帽及鞍马、银币,命他仍以原衔,进入内三院佐理机务。事隔半月,冯铨等率文武群臣于武英殿向多尔衮上表称贺。他同其他汉官一样,揣测执政者的心意,来迎合多尔衮。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三日,多尔衮命抚按查明并赡养明代诸王的遗腹子,冯铨等赶忙叩头谢恩,多尔衮说他们不忘旧主,冯铨答曰:“一心可以效忠两位君主,但是对一位君主不能二心啊!”以明其仕清忠心不二。同年闰六月十二日,冯铨回奏爱新觉罗·多尔衮论明末党争时说:“诸位大臣的所作所为都瞒不过王爷您啊!”多尔衮对此深表满意。这一年,授冯铨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七月,他遭到御史吴达弹劾,引发一场政斗风波(详见后文“相关案件”部分)。

顺治六年(1649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死后,清代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气候突变。顺治帝亲政后,满洲贵族的反多尔衮势力执掌朝政。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清朝开始审定中央各部汉官,有的被严加惩处,有的则继续供职。这次“甄别”中,第一个被顺治帝点到者就是冯铨。顺治帝列举其被吴达等疏参之罪及其七年内之所为,严斥他“殊失大臣之体”,“著令致仕”。

效忠顺治

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二十一日,顺治帝以“冯铨原无显过,且博洽故典,谙练政事,朕方求贤图治,特命起用,以观自新“为由,下谕命吏部通知冯铨迅速赴京。三月二十七日,顺治帝亲临内院召见冯铨,对他很表关切之意。当天傍晚,冯铨等大学士奉召入宫,谈到翰林官贤否时,顺治帝认为只要他亲加考核,文之优劣毕见,即可定其高下。当时陈名夏也在场,而冯铨却别有心计奏曰:“皇上简拔任用贤才之人,不应该仅仅去看他的文章……南人汉官大多文章写的好但是做事不行,满族文章写的不行但是做事效率高。如今科举考试也不能只看文章好就录用了,文章行事都好,才可以任用。”贬抑南人汉官,正是冯铨真意。而此前被劾之陈名夏、陈之遴均隶籍江浙。顺治帝当即表示赞成冯铨的意见。翌日,冯铨官复原职,任弘文院大学士。这说明冯铨于罢职期间清楚朝廷内部情况。此后,南人汉官屡遭打击,多与冯铨有关。

顺治十二年(1658年),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冯铨与大学士洪承畴曾疏请恢复明朝票拟旧制,又与大学士谢升等议定郊社、宗庙乐章。他屡次受诸言官弹劾,期间曾罢官,后复出。

顺治十三年(1656年),冯铨以年老加太保致仕,但仍留在清廷以备顾问,其后经奏请皇帝批准回到原籍。

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内三院为内阁,清廷命其以原衔兼中和殿大学士

死后荣辱

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一月初二日,冯铨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八岁。

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赐谥文敏。乾隆朝将其列入《贰臣传》乙编,并追夺其谥。

主要成就

完善制度

礼乐等典章制度历来为新建王朝所重视。所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冯铨与大学士谢升等奏言,“郊庙及社稷乐章,前代各取佳名,以昭一代之制。本朝削平寇乱,以有天下,拟改用‘平’字。”主张郊社九奏、聂氏宗祠六奏、社稷七奏,直到同治年间,“犹仍其制”。同年六月,冯铨又同洪承畴一起提出“国家要务,莫大于用人行政”。请复明朝内阁票拟制度,爱新觉罗·多尔衮同意实行。

由于冯铨善于迎合清代统治者,所以,在多尔衮摄政时期,他颇受恩宠和重用。顺治六年(1649年),加授少傅兼太子太保。在此期间,他先后“总裁明史”、两任会试正考官、出任《清太宗实录》、《清太祖圣训》、《清太宗圣训》、《孝经衍义》总裁官。从顺治二年(1645年)到顺治七年(1650年),他在大学士中始终名列第四,位于洪承畴、祁充格等满汉同僚之前。顺治帝三年(1646年),他曾请求多尔衮将其名次置于满族大学士祁充格之后,多尔衮表示“天下一统,满汉自无分别,内院职掌等级,原有成规,不必再定。”以示对其优宠。

收藏成就

冯铨以汇刻书法名帖闻名于世。他曾收集自魏钟繇、晋王羲之直到元代赵孟頫等诸多古代名帖,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其子冯源济呈献康熙帝乾隆时遂成为清宫“三希堂”第一珍品。后来冯铨将这些名帖摹拓汇编成集,拓本集共分五卷,刻石408方,摹刻精致,因其第一卷以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开篇,故总称《快雪堂帖》。其大半由真迹摹出,镌手为铁笔名家刘光,故久为世人所重。

《快雪堂帖》》初存冯铨处,冯氏子孙将石分为二,同质州库。后知州黄可润赎出运至福建省。乾隆年间,杨景素督闽购得,献入内府。爱新觉罗·弘历加题“快雪堂记”,并于北海建快雪堂嵌壁收藏。因帖石三易其地,故拓本也有区别,分涿拓、建拓和内拓3种,以涿拓为贵。

人物评价

李森先:“倾覆明之社稷,复犯清代法度。”

爱新觉罗·多尔衮:“冯铨、孙之獬李若琳皆系恪遵本朝法度者。”

吴达:“狐媚成奸,豺狼成性,国祸民,如今日之冯铨者也”、“今日用人皆取材于明季……逆党权翼,贪墨败类,此明季所黜而今日不可不黜也。”

龚鼎孳:“冯铨乃背负天启,党附魏忠贤作恶之人。”

顺治帝:“赞襄机务,历有岁年,恪慎勤劳,裨益弘多……器识老成,学问充裕”。

萧一山:“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族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爱新觉罗·弘历:若薛所蕴、张炘、严自明诸人,或先经从贼,复降本朝,或已经归顺,又叛从吴、耿、尚三逆,进退无据,惟知嗜利偷生,罔顾大义,不足齿于人类。此外如冯铨、龚鼎孳、金之俊等,其行迹亦与薛所蕴等相仿,皆腼颜无耻,为清论所不容。

个人作品

《瀛洲赋》、《独鹿山房诗集》

重要争议

受劾事件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御史吴达首次弹劾冯铨,揭开了争斗的序幕。冯铨与孙之獬、李若琳均为阉党成员且关系密切。吴达在奏疏中主张用人应当摒弃明末逆党权翼和贪墨败类,同时提及江南已定人材毕集,含有深意。一个月后,弹劾行动扩大。八月初一,吴达再次弹劾冯铨,列举其罪状包括向姜瓖索银以封官、纵容儿子结党、擅自票拟等。随后,给事中许作梅、王守履和御史桑芸等人也加入弹劾,御史李森先的言辞尤为激烈,将明朝灭亡与冯铨的历史联系起来,并指出刑部不敢问罪的原因,要求将冯铨公开处决并公布其罪行。李森先的奏疏标志着弹劾行动达到高潮,杜立德形容为内外群情激愤。

冯铨被弹劾的案件涉及明末党争,并提出了江南人才问题,似乎预示着明末党争的再现。多尔衮亲自处理此事,经过廷讯,结果显示弹劾内容并无实据,且前朝旧事不应追究。多尔衮认为冯铨等人有功,他们先行剃发并勤勉守法。多尔衮指责李森先等人结党谋害,斥责龚鼎孳无耻。此后,李森先等人或被剥夺官职或降级,而冯铨则更加受到宠信。

关于这次弹劾事件,大多数人认为冯铨罪大恶极,吴达等人的行动是正当的,但实际上多尔衮偏袒冯铨的说法存在疑问。有学者认为,除了吴达列举的罪状外,其他人多为“趁火打劫”,并未能详细确切地指证冯铨的罪行,而冯铨的自我辩护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且可信的。

窃毁实录

《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为研究明史的基础史料。现存的《明熹宗实录》缺少天启四年及天启七年六月的内容,清代官修《明史》在以《明实录》为核心参考资料时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关于这部分实录丢失的原因,唯一的说法是“冯铨窃毁说”。这一说法认为,在顺治二年初修《明史》时,大学士冯铨为了隐藏不利内容,窃走了部分实录并焚毁,导致《熹宗实录》再无全本。

冯铨在明朝时期与魏忠贤结盟,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污点。尽管《实录》的剩余部分包含对他的不利内容,但并未指名道姓。学者们认为,在《实录》丢失的年月中出现导致窃毁的不利内容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窃毁说的由来和动机都值得怀疑。

尽管“窃毁说”近乎虚假,但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冯铨在天启四至六年期间卷入了许多阴谋传闻,这些传闻中包含了对他的负面信息。清初汉官对冯铨的反感源于他在天启年间依附魏忠贤的行为,他的负面形象通过私史笔记、顺治早期的对抗政局以及官修传记得以确立。在当时人看来,“窃毁说”的合理之处在于冯铨曾有不正当行为,并且可能会掩盖不利内容。《实录》的残缺与冯铨在位的时间巧合,使得“窃毁”的叙述得以形成,但《实录》丢失年份的具体情况和文献特征却被忽视了。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相关案件

清代,汉官交章弹劾一名大学士自冯铨始。事情的发生,首先与清初统治者对亡明各派系降臣均予任用有关,再者也和明后期之党争有密切关系。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御史吴达首劾冯铨,拉开了这场争斗的序幕。当时,与冯铨同列朝班并与其有密切关系之孙之獬李若琳也同属阉党。

明末东林党人多是江南人,御史吴达的祖籍亦属之。他疏言,“今日用人皆取材于明季……逆党权翼,贪墨败类,此明季所黜而今日不可不黜也。”此言对冯铨如芒刺在背。同时,他还希望爱新觉罗·多尔衮重视“江南既定,人材毕集”的现状,这就另有他意了。

一个月后,弹劾冯铨事进一步扩大。八月初一,吴达再劾冯铨,列其罪状有三:一、冯铨是魏忠贤之义子,仕清后揽权纳贿,曾向姜索银三万两,准以封官,恶习不改。二、纵令其子于内院盛宴诸官,终日欢饮,趁机结纳党羽。三、“票拟自专”,“使人畏惧逢迎”。吴达力请罢黜冯铨,“以肃政本”。接着,给事中许作梅、王守履和御史桑芸也纷纷疏劾之,而言词最为激烈者是御史李森先。他一方面把明亡之因和冯铨的历史紧密相连,又指出刑部各官对冯铨诸罪不敢问、不想问的原因。他“深忧”此类奸相误国,请求爱新觉罗·多尔衮“立彰大法,戮之于市”,颁告冯铨罪恶于天下。李森先的疏词是这次弹劾进入高潮的标志。当时,杜立德在奏言中写到,“诸臣俱实以告”,“将逾旬日,未蒙鉴裁,内外大小,群情汹汹”。

冯铨被劾案中,既涉及明末党争,又提出江南广有人才,这就使此次弹劾大有明末党争再现之势。多尔衮对此极为重视,并于重华殿亲理此事。时刑部大臣启奏吴达等所劾不实,俱应反坐。多尔衮命再行面质。冯铨很清楚当时形势,他仰仗多尔衮恩宠,逐条反驳,毫无愧色。廷讯结果,一是所劾诸事“俱无实迹”,二是“前朝旧事不当追论”。产生这种结局的原因,即在于爱新觉罗·多尔衮认为冯铨等人不是有过,而是有功。他们发在先,遵法勤职,甚至“举家男妇,皆效满装”。如今,这样的有功之臣无端被诬,分明是李森先等人“结党谋害”。多尔衮指出党争之患,加速明亡。故此,他厉声责问上疏诸臣:“何乃蹈明陋习,陷害无辜?”另一名汉官、给事中龚鼎孳又旧话重提当年依附于魏阉之事。冯铨立刻反唇相讥,指发龚鼎曾降李自成,官为北城御史。多尔衮遂问此事属实否,龚鼎孳只得以魏徵也曾降李世民为己辩解。爱新觉罗·多尔衮斥之“无耻”,只配缩脖静坐而已。对李森先等人,多尔衮虽有“此番姑从宽免”,如“不加改悔,定不尔贷”的戒谕,但仅仅几天后,李森先、许作梅、桑芸等人不是夺官,就是降调。这场风波过后,冯铨更为多尔衮所宠信。

男色事人

据明朝大臣文震孟之子文秉记载,冯铨少年得志,入仕翰林,而且容貌俊美,与缪昌期为首的很多词臣发生同性恋关系。然而等到他父亲冯盛明被弹劾时,冯铨向缪昌期等人苦苦求救,并更加亲昵,可是缪昌期不但不救,反而当众羞辱冯铨。冯铨由此与缪昌期及其所属的东林党结下梁子,后来投靠魏忠贤,竭力报复。据说其“姣媚”连魏忠贤都怜惜,而他在魏忠贤专权期间则与锦衣卫田尔耕最为亲昵,田尔耕在冯铨之母面前也表现得如同“娇婿”一般。

精致豪奢

据明朝太监刘若愚回忆,冯铨热衷于打扮,每次入朝值班时,衣箱内都会带着两三双靴子、数件鲜艳衣服,走在路上时频频刷靴下尘土,还会多次自顾其影,镜子也不离身,官帽补服极其奢丽。他还极爱收集古玩,他的寓所中充斥着古董、玩好、奇书、珍玉,还有许多妾童、清客友。他所置田园都是膏腴之地,而花木之奇远超紫禁城,藏了很多宝贝,堪称“畿甸第一家”。天启朝的御史张慎言也称冯盛明、冯铨父子“运材紫荆,伐石房山,田园甲第,富甲南畿,怨毒之于人甚矣”。入清后,冯铨的豪奢丝毫未改,明遗民谈迁曾在北京目睹了位于天坛北面的冯铨府邸“凿池蓄朱鱼,亭台鼎立”。

饱受恩宠

顺治,冯铨再任原官后,因处置陈名夏及进谏顺治帝废皇后 等事多次被顺治帝申斥,有一次甚至将他连降三级。但是,这并未影响顺治帝对他的信任,称之“信任倚毗大臣”,不准纠劾。冯铨母八十七岁时,顺治帝还特命画师绘其母像并铃印颁赐冯铨。同年,冯铨次妾死,“铭旌题‘封一品夫人’,丧归,大内遣”。这种君臣关系非当日一般朝臣可比。冯铨亦颇为感恩,在顺治帝驾崩时“奔走哭临,哀号尽礼”。

请剃朝鲜

满清强迫汉族剃发易服之后,冯铨屡次请求将此命令适用于朝鲜,以致朝鲜有打点冯铨等人之议。不过冯铨的建议并未被清廷接受。

参考资料

10_《纂修四库全书档案》10 在线阅读_别史_史部.国学大师.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