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汇村
西城汇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城阳区城阳街道,胶州湾与即墨河交汇处,原名汇流。清光绪年间,选用了村北“西城”两字加“汇”字,成为现村名。汇,取义为海潮与河水在此处交汇。西城汇村盛产黑粘土,所以这里出产各种陶土制品,包括砖瓦、器皿、建筑构件等。
历史沿革
古代
滔滔的胶州湾海水,潮涨时沿墨水河逆流而上,翻腾10余公里来到天桥下,被天桥阻住只得乖乖回头,天桥成为咆哮的潮涛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据《即墨县志》载:天桥,县西南十里。因有石出水上,天然可渡,故名。
据传,明永乐年间,张姓由云南省北迁时,见墨水河清澈见底,盛产鱼虾,天桥处河水冲入石孔、石缝,水花四溅,墨河水与海潮在天桥处碰撞、交溶,别具情趣,满心喜欢,就在天桥之东、墨水河南岸定居下来,并据天桥阻使海水回流起村名汇流疃。清光绪年间,选用了村北“西城”两字加“汇”字,成为现村名。
500年前,南方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西城汇村时,自高处把该村四周一望,断言村里能出108员大将。据历史记载,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西城汇村人就开始生产罐盆。因有得天独厚的黑粘土,加之村民灵巧的双手和精致的工艺,土窑烧制出的罐盆色泽光亮,敲打声音清脆、响亮,其泥盆盛稀饭不洌,饭罩热馒头不湿皮。西城汇罐盆成为自明至建国以来农村广大民众家庭盛粮面食品的用具,久负盛名常用不衰,产品畅销黄河南北、长城内外,素有“西城萝卜旺疃瓜,西城汇的罐瓦碴”之誉。精明的西城汇人,不仅能制作罐盆,还能制作庙宇、聂氏宗祠建筑用的“龙头”、“狗子兽”、“神上神”等迷信装饰物品,当地建的庙宇、崂山上清宫等都用过此类产物。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西城汇村民开始生产砖、瓦,手工精细,成为当地土木建筑的重要材料。民国初年,改生产土瓦为生产“洋瓦”,分青红两色,产品畅销省内外。罐瓦盆生产,是西城汇村民祖辈流传的传家宝,成为村民赖以生存的“摇钱树”。建国以来,罐瓦盆生产逐步由个体生产转为集体生产。为摆脱砖瓦生产手工操作之劳苦,提高生产数量,1971年村机械厂自行研制成功“350”型轧瓦机,提高工效1倍以上。新型轧瓦机的研制成功,即使该村的瓦生产数量大增,也直接销往东北三省和华北各地,为村庄带来了滚滚财源。
西城汇村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抗日战争期间,英雄将领田世磊、田世兴兄弟俩,在我党的教育下,分别组织抗日武装,挺身而出拯救民族危亡。田世磊与李兆岐于1938年3月组织“抗日独立中队”,开进崂山百福庵,后转战于即墨刘家庄和平度冷戈庄一带,1939年2月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六十五团,任副团长,参加了攻打招远城、玲珑金矿和解放栖霞的战斗,1942年牺牲于鲁西南。田世兴1938年12月参军入伍,建国前转战于胶东半岛,由战士提升到团长。建国后由师参谋长,师、军长,提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西城汇村保卫队气焰嚣张,为彻底消灭这支反动武装,该村地下党员和村民,配合“城阳武工队”三次对其进行打击,终将其铲除,在人民地方武装战斗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现役军人中,西城汇村还有3人任师级干部,真可谓是“准”将军村。
大通宫,俗称西城汇庙。位于西城汇村东墨水河南岸,奉道教。据《大通宫》载:本宫由江西省瑞州府高乐县人张廉夫于公元前140年(西汉刘彻建元元年)始建,为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一。该宫占地30余亩,建南北排列砖木结构殿堂两座,另有东西配殿和钟鼓楼。其前殿供奉玉皇大帝,后殿供老子,东配殿供雷公、金光圣母,西配殿供真武大帝铜像。大门外左右各栽银杏树1棵。自建庙之日起,大通宫香火极盛。每月初一、十五为颂经日,宫内道士需撞钟颂经,善男信女进宫浇香纸者甚众。每年正月十六为庙会日,本地与外地赶会者络绎不绝。
现代
建国以来,该村继罐盆、砖瓦生产之传统,另辟工副业生产新路,于1956年成立修配组,1970年转为西城汇机械厂,先后研制成功轧瓦机、制砖机、球磨机、矿石粉碎机、举升机等多种机械产品,全国,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众多厂企慕名而来购买,为村庄每年带来10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这在当时青岛地区是屈指可数的村办集体企业。集体有了钱,1964年便在墨水河北岸建电灌站一座,上了4组配套电机、水泵,在墨水河底打连环井群,修长约2800米的大水道,下地下管道4条,使过去“兔子不拉屎”的、占全村土地80%的河外荒陵地变为水浇良田,且破天荒种上了多种蔬菜,粮食产量由过去的亩产不足10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以上。
经济逐渐富裕起来的西城汇人,更注重加强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1985年组建了由45人组成的全国第一支农民管弦乐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乐理知识、研究演奏技术和技巧,活跃了村庄的文化娱乐生活。该乐队在1986年8月为欢迎联合国亚太地区科教文委主任马卡江萨博士及全国18个省市文化教育厅局长一行到西城汇村视察扫盲教育的演奏,受到外宾和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1988年8月参加在大连市举办的全国首届农民铜管乐大赛获“康艺杯”奖。1986年秋,西城汇村举办了“全国首届农民水上运动会”,有36个企事业单位和驻军的1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世界游泳锦标赛,周围村庄近万人围观,市、县、镇领导和驻军首长出席了开幕式,新华出版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半月谈》等多家媒体都予以报道。自1984年西城汇村与驻军54594部队建立共建关系以来,村庄以特低价砖瓦供应部队建营房,部队外出拉练村地方武装组织派出基干民兵协助部队守卫营房,部队也在西城汇村修墨水河桥时派出汽车拉石头和灰沙,为西城汇管弦乐队赠送了萨克斯、小提琴等乐器,还成立了汽车培训学校,为西城汇村培养出100多名高素质的汽车驾驶员。2001年后,西城汇村投资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内设图书室、阅览室、棋艺室、门球场等,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庄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82年,立西城汇集,带动个体工商业迅速发展,仅从事商业和饮食服务的业户就有30余家。村民凭借本村出砖瓦和邻近胶州市之地利,有180余户购置了拖拉机从事砖瓦、水泥、石料的运输和买卖,年均户收入1万元以上。随着村办企业承包制的推行,部分机械厂技术人员自行建立民营企业21个,从事制砖、制瓦、矿石粉碎等机械和其他产品的生产,成为村庄的致富能手。1984年春,西城汇村召开了奖励“万元户”大会,有23户村民受到奖励。
1978年,西城汇村制订了旧村改造规划,至1990年已有200户村民拆旧房盖新房。1996年村民吃上了合乎国家卫生标准的自来水,2000年,村庄投资100余万元,把两条中心大街进行水泥硬化,并铺设沥青出村路1023米。道路和村容村貌的改观,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2001年便引进了第一家外资企业。
2002年,全村970户,有14个姓氏,主要姓氏为田、辛,于,张,宋,刘,华,王,李,等其中田姓人口最多,为680户、2900口人。已建高层居民楼2幢,面积5199平方米。引进外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100万美元;个体私营企业30家,固定资产18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000万元,人均纯收入4459元。
随着新墨水河大桥的开工建设,西城汇村2000亩河外地将成为投资的一片热土。它预示着西城汇经济的更大腾飞,一个文明、富裕的西城汇村必将屹立在城阳街道的北端。
人口民族
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行政区划
经济
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殖业和养殖业为主。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6.14万元,占总收入的8.56%;畜牧业收入731.38万元,占总收入的9.93%(出栏肉猪3939头,肉牛238头,肉羊473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1632万元,占总收入的80.61%;工资性收入69.8万元,占总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77人(占劳动力的13.19%),在省内务工647人,到省外务工30人,外出务工收入62.99万元。
社会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有1154户通自来水,有190户饮用井水,有1344户通电,有119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4%和89.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1户(分别占总数的57.84%和46.83%);该村委会到乡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2辆,摩托车85辆。
参考资料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西城汇社区地名介绍.博雅地名网.202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