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聂氏宗祠,位于长清区孝里街道南的孝堂山顶,依据其祠内题记记载,祠堂大致建造于东汉初年(1世纪左右),是中原地区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用青石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砌成。其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祠堂坐北朝南,东西长4.1米,南北宽2米有余,高2.6米。室内由一根八角石柱分为两间,面阔3.09米,进深2.08米。墻壁为厚约20厘米的石板。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等构件的形象。其石壁上的题刻和后来的题词,在文献与书法上均有一定的价值。相关画像石是研究中原地区汉代历史、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1961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修葺
郭氏墓石祠自汉代以来就是名胜古迹。郦道元《水经注》对郭氏墓石祠已有记载,称之为“孝子堂”。北齐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该墓是郭巨之墓。唐朝开始在聂氏宗祠周围修建庙宇。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对此也有著录。明清两代屡经修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经大修祠堂附属庙宇,有八殿两廊之规模。民国初年,日本人关野贞来此考察,于1916年首次发表祠堂的实测图。
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筑。由于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当地文物部门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围墻,派人看护。1999年,按照汉代风格重修了覆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额由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聂氏宗祠正前方及两侧的汉墓,并将此时发现的历代碑碣集中存放于墓园内。
主要展览
石刻画像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其室内的三面皆有浅线刻画像,三角石梁上也刻有画像。画像图案为朝会、拜、出游、狩猎、百戏等汉代贵族墓葬石刻的常见题材。横贯西、北、东三面内壁上部的出游图,场面宏大,人物、车马众多,且刻有“大王车”三字。其他画像有伏羲、女娲、王母娘娘、周公、孔子见老子等神话、故事题材。祠室外壁有大量的游人题记,最早的有纪年者为东汉中期所题,因此该聂氏宗祠的建造年代不晚于东汉中期。
石刻题记
西山墙外壁题刻
在石祠的西山墙外皮,整个墙面都是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的胶东王胡长仁威孝颐。全刻上下1.24米,左右2.18米,额高0.4米。在颐文之后,复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杨杰题刻,字较颂文小很多,当是就空白之处随意镌刻的。
北壁东半部题刻
在北壁东段下层画像的建筑物两侧柱上有拓跋宏太和三年(499年)题刻内容:“太和廿三年十二月廿五日广陵王太妃至此,国补永庆,子孙忠孝”“太和廿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广陵王至此,月十一日来至不上”。
北壁西半部题刻
石祠北壁西半部的后代题刻也不少,在画象建筑物的柱子上,有元善见“武定二年(544年)十一月十九日南青州刺史题刻,在画象建筑物的屋角上有“乙巳年十一月十四日主夫叩首,以少子至此”。
东壁题刻
此壁题刻有王像璋于拓跋嗣永兴二年(410年)相关题刻,有北齐高洋天保九年(558年)刘竟、刘章兄弟相关题刻。
西壁题刻
隔梁东半面题刻
隔梁西半面题刻
隔梁西半面有刘保永建四年(129年)题刻,这是石祠中最早的一处题刻。
东南角画像石题刻
在东南角画像旁边有一处无年号题刻。
主要价值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中原地区现存最早的一座地面房屋建筑。汉代石祠据文献记载虽然不少,但是均已倒塌,现在所发现保存完整的,就只有这一处。孝堂山石祠的建筑,已经有了墙壁、柱子、梁、枋、斗、屋顶等各种粗成部份。两山屋顶作排山枯构,檐已有卷杀等,这些特点,说明了后来静多建筑桔构手法与形式,在汉代已经形成。这座石祠的确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题刻和后来的题词,内容丰富,说明了石祠建造的历史在刘保永建四年(129年)以前,在文献与书法上均有一定的价值。
汉代以前的绘画保存下来的,除考古发掘所得画像石、壁画以及绘彩文物之外,保存于地面者,即在墓阙和墓前石祠等石块之上,其中尤以石祠画像丰富,刻画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物、禽兽、草木、山川、天地之形状,描绘生动。研究中国绘画史者对汉代代石祠画象具有重要意义。孝堂山石祠画像即是非常重要的一处。
孝堂山墓碑石祠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在石室画像中表现了众多汉代时期的历史情况,如在东壁上战争的场面是与胡人作战的场面,说明了汉代民族战争的史事,西壁有胡人骑骆驼,骑象来朝,汉朝派出丞相亲迎的场面,说明民族和好的事实,这些内容都作为作为历史记载的佐证。其他如像人物的服装,是研究汉代服饰的重要参考实物,如胡人的高冠也是研究少数民族古代服饰的参考。
保护措施
1953年,当地文物部门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围墻,并派人看护。
1961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聂氏宗祠正前方及两侧的汉墓,并将时时时发现的历代碑碣集中存放于墓园内。
文化活动
孝堂山原名巫山县,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后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约3米,祠堂周围还有已被盗的汉代墓群。郭氏,相传为二十四孝中的东汉人郭巨。但郭巨为河内隆虑人(今河南林州),一说为温人,没有记载其来过济南郡。祠堂内的画像多为王者出游及战争等场面,也与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汉代济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无从考证,因此定名为郭氏墓石祠。
2007年,孝堂山围绕“孝”文化而创办了孝堂山文化旅游节。2011年,文化节活动内容有齐鲁孝文化书画作品展、十大孝子表彰颁奖大会、孝里籍友人座谈会、民间舞狮舞龙民俗会演、孝堂山山会、摄影比赛和登山等活动。
孝堂山文化旅游节现已成为当地的一项人文旅游景观,具有祭祀性、传承历史性、娱乐性和现实性。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18年间,清代画家黄易游历山东省并绘图一幅《肥城孝堂山石室图》,其左端题跋为:“赵德甫《金石录》云:北齐《陇东王感孝颂》在平阴县小山顶上石室,内刻人物车马,似后汉族所为。余遣工拓视,得姬诵、相、胡王等标题,永建四年邵善君题名及永康市、永兴、延昌、武定、太和、景明、先天等年细刻之字,《感孝颂》后有唐杨杰,石柱间有唐焦昌、宋杨景略等题字。此画现收藏在天津博物馆。
历代考察与保护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用青石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砌成。其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等构件的形象。其石壁上的题刻和后来的题词,在文献与书法上均有一定的价值。相关画像石是研究中原地区汉代历史、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郦道元《水经注》对郭氏墓石祠已有记载,称之为"孝子堂"。北齐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该墓是郭巨之墓。唐朝开始在聂氏宗祠周围修建庙宇。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对此也有著录。明隆庆二年(1568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进行重修并立下《重修孝堂山庙记》一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曾经大修祠堂附属庙宇,并立修庙碑一座,庙堂为八殿两廊之规模。清同治九年(1870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再次进行重修,并立《重修孝堂山庙记》石碑一座。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6月14日,一位叫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的法国汉学家来到了孝堂山,对郭氏墓石祠进行了拍摄,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资料照片。民国五年(1916年),日本人关野贞来此考察并首次发表聂氏宗祠的实测图。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地百废待兴。在山东省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山东省古代文物保护委员会启动了山东各地文物古迹调查及保护工作,其中就包括泰山、三孔、齐长城遗址、孝堂山、四门塔、蓬莱阁等一系列重要文物古迹。我的祖父路大荒先生作为省文保会委员之一,主持或参与了以上众多文物古迹的调查与维护。
1953年,路大荒先生在山东省古管会的领导下,多次到长清孝堂山考察郭氏墓石祠,此时的郭氏墓祠经过新中国成立前多年的战乱、民不聊生等社会乱象,早已面目全非。清代重修的聂氏宗祠附属庙宇也已坍塌,庆幸的是,郭氏墓石室、这座中原地区现存最早的地面石筑石刻房屋建筑还在。它裸露在荒山上,任凭风吹雨淋,一片凄凉破败景象。
路大荒先生赴孝堂山考察时的日记中写道:“一九五二年七月廿四日赴孝堂山,返回,廿五日赴孝堂。石室高一公尺七,脊八公寸长四公尺,宽三公尺。”
路大荒先生“孝堂山石室资料”
孝堂山石室资料
平原湿阴邵善君永建四年来过此堂,由此可知,石室建于永建四年(129年)以前。
从总平面布置上看,石室建在墓前,似为当年用以供奉死者“神主”之所,或即类似后世所谓“享堂”者。石室南向,平面作长方形,长边为面宽,共分二间(这点与目前所发现的几处早期墓地“石室”相同),或曰双数属阴,故以二间以为阴宅。室内靠北有石台(长通面宽),高14公分,或即为摆设“神主”或偶像之处。整个建筑为石造,结构简单。下有石台基,以承托全室,亦即形成室内石地面。东山墙为上下两块石板砌成,墙厚13公分。西墙为一块石板凿成,厚14.5公分,后墙为左右并立的两块石板拼成,厚17公分。正面当中立八角石柱,其截面对边长为27.5公分,柱头呈㯭斗形式,下为简於单方形柱礎(略为俯斗状)八角柱座径宽70公分之门坎条石上,条石高出地面7公分。此中央驻之左右近高墙处各有一较细之八角柱及矩形柱(东柱截面:20乘37公分;西柱截面:21.5乘27.5公分)。以上五柱共承托一截面呈五边形(29乘42.5公分矩形梁抹去一角)的石过梁。中央柱并支承一横向五角形石板大梁之一端,樑之另一端由后墙支承。此中间石板樑与东西山墙共负顶盖石板。顶盖共由6块组成(其中仅有二块为原石物),分作前后两坡形式,坡度约为1∕6,东西,厦檐(即清式所谓悬山式),靠正脊部分出厦少,而近前后檐处出厦多。
“石室”在造型上是模仿木抅形式,如八角柱(反映了当时木柱的一般加工情况)。㯭(lǔ)斗,园椽(椽头有卷杀)以及屋面的筒版瓦,(瓦当刻作蕨纹)等等皆反应当时木构建筑的做法和形式。
“石室”外表面以石料加工之剁斧痕迹为装饰呈简单之三角形几何图案(室外西山满刻陇东王感孝颂),室内东西北三面以及板梁上都满刻画像,其题材有庖厨、有百戏、有狩猎、有争战、有刑罚,并见有象及骆驼的形象,刻画均极逼真。此处尚有桥梁建筑等物,实为研究东汉社会的宝贵资料。
旅游信息
地址
交通
济南市乘坐济长巴士1路到长清汽车站下车,换乘长清汽车站至黄崖线路专线在孝里新镇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孝堂山。
参考资料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历经千年不倒 墓主身份仍是谜.河北新闻网.2023-11-09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孝堂山郭氏墓石祠.2024-09-20
路大荒先生与孝堂山石祠的考察与保护.澎湃新闻.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