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录
《金石录》,是宋代著名金石考古学家赵明诚和他的妻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合著的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金石碑刻专著。
赵明诚受到欧阳修作《集古录》的影响, “认为是正讹谬,有功于后世甚大”。而且《集古录》尚有漏落,在体例编排上也不便于查找,所以赵明诚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古物奇器、丰碑巨刻。政和七年(1117年),《金石录》初具规模,刘跂为此书作后序。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因患重病卒于建康。李清照于绍兴二年(1132年),开始对《金石录》进行校勘整理,并为之作《金石录后序》。
《金石录》共三十卷,所收集的金石数据时间跨度很大,上至三代,下至隋唐五代。前十卷为录目,按照朝代进行分类,共列两千种。每一种下分别记录其书体、撰人、书人、年代,为读者查找提供便利。后二十卷为跋尾,共五百零二篇。篇中皆以史籍互证,列出两者不同之处,考证后注明正确的结论。《金石录》保存了秦汉至隋唐五代十国的大量碑铭墓志,它纠正了前贤和史书的一些谬误,补充了许多史籍并未记载的内容,丰富了文献的内容,保存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并为后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便利条件,收录内容广博,考证过程严密,对后世的金石学、档案学和考据学都有一定价值。
作者
《金石录》由赵明诚和李清照合著而成,赵明诚(1081--1129),宋密州诸城人,南宋初年作为官员、学者。其父为任至宰相的赵挺之。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找到了伴侣李清照,共同编写《金石录》。大观元年 , 其父去世,赵明诚遭受诬陷,被撤销官职。赵桓靖康二年 , 他为奔母丧到了江宁区,任职江宁府知州,后移官湖州市,但未能赴任并于赵构建炎三年 (1129) 病逝 , 李清照为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继承丈夫的喜好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北宋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协助赵明诚完成《金石录》。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故,同时期,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随即流落到南方。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市后再嫁张汝舟,却发现所托非人,遂与之离婚。此后,着力于赵明诚遗作《金石录》的校勘整理。约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李清照在孤苦中离世。
成书背景
中国古典文献所依托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 、锦帛 、纸张等,这些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保存和传播中国的文化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中碑刻文献作为一种以石头为载体的特殊文献,为研究历史学、文学、书法、经学等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除极少数伪造者外,碑刻多是第一手资料,不像史书经过传抄刊刻而多有脱误,故而历来为学者所重视。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记载了秦七处书丹的铭文,可算是对文字的释读。到宋代则形成了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宋代学者在金石拓本的搜集著录、文字的考释记载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吕大临的《考古图》、欧阳修的《集古录》、王俅的《啸堂集古录》等,赵明诚的《金石录》更是最为著名的一部。他有感于欧阳修《集古录》“尚有漏落,又无岁月先后之次”,将经过二十年广泛搜求汇集的上自三代,下讫隋唐五季石刻编为目录十卷,辨正二十卷,共题跋碑刻五百零二种。
赵明诚受到欧阳修作《集古录》的影响, “认为是正讹谬,有功于后世甚大”。赵明诚对碑刻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曾说:“窃尝以谓《诗》《书》以后,君臣行事之迹悉载于史,虽是非褒贬出于策笔者私意,或失其实,然至其善恶大节有不可诬,而又传之既久,理当依据。若夫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刻考之,其抵十常三四,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而且《集古录》尚有漏落,在体例编排上也不便于查找,所以赵明诚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古物奇器、丰碑巨刻。赵明诚的父亲位居宰相高官,本身也有一些古物藏品,再加上宋朝厚待文人,俸禄必定不会低。妻子李清照更是醉心金石,为了购买金石材料,夫妻二人在饮食和衣饰上勤俭节约。当时赵明诚镇守两郡,夫妻二人又皆出身名门望族,仍需要节衣缩食,可见当时收集工作的难度和开销之大。
政和七年(1117),《金石录》初具规模,刘跂为此书作后序。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因患重病卒于建康,年四十九岁。安葬了亡夫之后,李清照一人带着剩下的两万卷书、两千石刻来到洪州,投靠时任兵部侍郎的妹婿。之后又历尽艰辛,于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之后表上于朝,又可知此书一直在修订补充中,所以认为此书是明诚与清照合撰。
内容结构
《金石录》保存了秦汉至隋唐五代十国的大量碑铭墓志,它纠正了前贤和史书的一些谬误,补充了许多史籍并未记载的内容,丰富了文献的内容,保存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并为后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便利条件,收录内容广博,考证过程严密,对后世的金石学、档案学和考据学都有一定价值。
《金石录》共三十卷,所收集的金石数据时间跨度很大,上至三代,下至隋唐五代。前十卷为录目,按照朝代进行分类,共列两千种。每一种下分别记录其书体、撰人、书人、年代,为读者查找提供便利。后二十卷为跋尾,共五百零二篇。篇中皆以史籍互证,列出两者不同之处,考证后注明正确的结论。与欧阳修编排《集古录》顺序杂乱不同,《金石录》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无法考证具体时间的,也会确立一个大概时间,不仅方便查找,也为后人考证与碑刻相关人物的生平提供一些线索。
书中既有前三代和秦汉的古器物铭,如《方鼎铭》《宋君夫人鼎铭》《文王尊彝铭》,也有秦汉时期的石刻记载。书中还有对砖坛所刻文字的记载。书中对碑刻的记载力求详细,不仅有碑阳,碑阴也有涉及。魏晋南北朝以来,造像凿窟逐渐兴起,《金石录》当中也载有许多石窟铭和像颂。书中对一些诗碑也专门记录在册。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金石之外,还有许多宗教碑也记录在册,如《唐多宝塔感应碑》《唐乘广禅师碑》。人物碑在《金石录》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唐房彦谦碑》《唐兰陵长公主碑》《后周宇文举碑》,可据此与史书互证,或者补史之不足。
价值和影响
价值
《金石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石录》对前人的成就进行了补正。在此之前的《先秦古器图》《考古图》和《集古录》,受客观条件和作者主观上的影响,在考订年月、释读文字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谬误。赵明诚对所收碑石都认真作了考辨,对《集古录》的补正最多。
第二,书中考订了许多旧籍的讹谬。赵明诚在《金石录·序》中指出,历代史书有关人物的“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考之,其梧十常三四。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金石录》的跋尾中充分运用“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的方法,考订了传世旧籍中存在的大量讹谬。他依据碑铭墓志,与《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典籍对照考订,对后世的文献整理和考据学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金石录》中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历代碑铭墓志所载人物的氏族世系和生平事迹,尤其是史籍中未载的小人物,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唐欧阳询妻徐氏墓志》当中记载欧阳询妻子徐氏因欧阳询获封“县太君”,后又因其子获得“郡太君”“郡太夫人”的荣誉称号,既弥补了史书的空白,也可为我们研究欧阳询和他的儿子的仕途提供线索。其二是宋代以前存世古籍的征引,可据此辑佚,还原古籍。例如:《金石录》中多处摘引唐朝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这本书已于元、明间失传,今本辑自《永乐大典》,《金石录》中存有许多《永乐大典》中未见的内容。
第四,《金石录》对后来金石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元、明两代虽然也有金石碑刻出现,但是并没有延续下宋代的金石学。直至清代,由于“文字狱”盛行,学术环境相当压抑,失去创作自由的学者们个个噤若寒蝉,只能将精力放在对前代古籍的考证上,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他们重视对前代青铜器和碑刻文献的研究,金石学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斋集古录》和《金石萃编》等一大批金石学的专著。
所获荣誉
2020年10月30日,《金石录》清顺治七年(1650)谢世箕刻本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参考资料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六批全国古籍 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