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辉
邱辉(?~1683),清代广东潮阳县招收都马(今属汕头市濠江区)人,反清将领。因项部生“”被清代官员贬称为“臭项疬”,史书误为“臭红肉”。康熙帝初年起义反清,盘踞达等地十余年,后退往台湾,于1683年清军大举进攻台湾时战败殉忠。
反清背景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为遏制东南沿海对台湾明郑政权(1662年-1683年)的经济支援,悍然推行“斥地迁界”之策,令下广东省、福建省沿海居民尽数内迁五十里(后竟扩至百里之遥),此举犹如晴天霹雳,对世代以捕捞为业、晒盐为生的沿海渔盐民而言,无疑是断绝了生路。
在这段黑暗时期,达濠岛海滩上,一位以养鸭为生的平凡人物——邱辉,目睹了百姓的苦难与绝望,心如刀绞,再也无法沉默。他与几位志同道合、情同手足的兄弟,于康熙五年毅然挺身而出,高举反抗的大旗,誓要抵制这残酷无道的“斥地”政策,为沿海百姓争取一线生机。他们的义举迅速点燃了民众心中的希望之火,短时间内,依附响应者竟达万余之众,声势浩大,震撼海疆。
至今,在民间仍广泛流传着关于邱辉起义的诸多传说,这些故事不仅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深刻记忆,更是对邱辉及其兄弟们英勇无畏、为民请命精神的崇高颂扬。
人物生平
割据一方
清康熙五年秋九月,台湾之主郑经(郑成功之嗣)遣其麾下猛将江胜出镇厦门,然厦门已为陈白骨、水牛忠所据,二人抗拒甚力,江胜无奈退守铜山,旋率部众投奔达濠之邱辉。二人相见恨晚,志同道合,遂缔结秦晋之好,以儿女婚姻盟誓。是月,邱辉与江胜携手并进,共克厦门,威震海疆。 邱辉旋归达濠,而江胜则留驻厦门,开市贸易,广聚资粮,以济台湾郑氏之需。
康熙七年,邱辉展其宏图,分兵潮、揭二州,以壮声势。至十二月,更一举攻克棉湖寨,据守一月有余,其势愈炽。次年正月,邱辉亲率精锐,出河渡门,直指海门港,沿练江逆流而上,势如破竹,连克和平、峡山、贵屿、赤寮等村寨,足迹遍布潮、普、惠、揭四县之百余乡邑。其军于小北山之大寨山、狮鬃山扎营立寨,居高临下,控扼普宁市、揭阳市之要冲,既为外围之屏障,亦固濠江区之根本,战略眼光深远,布局精妙绝伦。
康熙帝九年,经江胜引荐,邱辉投入郑部,封“忠勇伯”。占据达濠十年,并在达濠设置“大明潮州府”,其战船常出没于沿海,“乘潮出没,清兵莫能御”。
支援台湾
踞濠期间,邱辉奉郑经命令,在达濠开设商埠,发展渔盐贸易,凡供闽、粤、赣边的商盐上广济桥,均须领票才能出港,成为支援台湾的又一经济来源。“其达濠货物,聚而流通台湾,因此而物价平,洋贩愈兴”。邱辉在达濠中鞍头(今海旁路)设夜市,十里繁华,灯火通宵达旦,濠江区上货船往来,络绎不绝,盛况空前,至今民间仍有“四处去到全(读zāo),不如达濠中鞍头”的民谚。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辉踞达濠……布帛无缺,凡货入界者以价购之,妇孺无欺,自是内外相安,转运毋遏,物价俞平”。而如今誉满天下的达濠鱼丸,传说亦是邱辉首创。邱母双目失明,进食不便,偏又极喜食鱼,邱辉事母至孝,令厨子用刀刮取马鲛鱼肉,拍打成丸,蒸煮供其母食用。邱辉还用鱼丸宴客,郑经巡达濠时一尝三拍掌,誉为“天南奇珍”。现在“达濠鱼丸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产品”。
战败身亡
在康熙十二年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吴三桂毅然举起了反清的大旗,紧接着,康熙十三年春夏之交,闽地耿精忠与潮州市总兵刘进忠相继响应,归附台湾郑氏,共谋反清大计。郑经,这位台湾之主,派遣麾下猛将邱辉,协同刘进忠,在潮阳县筑起坚固的防线,一时之间,烽火连天,战云密布。
至康熙帝十五年,邱辉率领精锐北洋水师,与刘进忠并肩作战,势如破竹,连克碣石镇等战略要地。三月春风里,刘进忠挥师西进,惠州城下,邱辉则率水师直逼虎门镇,其势汹汹,东莞市总兵张国勋见大势已去,无奈献城投降。刘进忠乘胜追击,惠、循等州接连落入其手,这一切辉煌战绩,皆得益于邱辉的智勇双全与默契配合。
然而,好景不长,次年清军大举南下,刘进忠终究未能抵挡住清军的凌厉攻势,选择归降清廷。郑经虽退守厦门市,但仍不忘邱辉之忠勇,令其坚守濠江区,以阻清军南下之势。江胜亦至达濠,与邱辉并肩作战,共守石井、潮阳区、揭阳市、澄海区等地,誓死捍卫 郑氏基业。
时光荏苒,转眼至康熙十九年,清廷终平“三藩之乱”,大军驻守铜山,剑指南澳。邱辉深知局势危急,本欲东渡台湾,却遭清军蔡茂植、周琬、秦可京等将领水陆夹击,于磊口、牛田洋一带与清军激战数月,终因兵力不支,部分将领降清,邱辉与江胜只得趁夜突围,逃至台湾与郑经会合。
次年,郑经离世,其子郑克塽继位。清廷趁势命施琅为水师提督,誓要收复台湾。克爽急命刘国轩前往澎湖布防,邱辉与陈君明则担任先锋重任。康熙帝二十二年六月,施琅自铜山区发兵攻台,邱辉力主趁清军立足未稳,先发制人,然刘国轩却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次日,清军大举进攻,刘国轩仓促应战,幸得邱辉、江胜率船队驰援,施琅被迫撤退。然而,数日之后,清军卷土重来,以五倍之众围攻台军。邱辉身先士卒,驾战船横冲直撞,虽两足中弹,仍坚持战斗,其英勇之姿,令人动容。然终因寡不敌众,邱辉陷入绝境,为免落入敌手,毅然引爆身旁火炮药桶,以身殉国。刘国轩见状,只得仓皇逃回台湾。
目睹邱辉壮烈牺牲的台军把总吴潜,不禁仰天长叹:“若早从邱辉、江胜之策,先发制敌,何至于此!”邱辉之死,不仅是对抗清军英勇斗争的缩影,更是忠诚与牺牲精神的永恒见证。
人物评价
史家评论道:“邱辉虽出身卑微,却堪称忠勇义侠之士。他追随郑氏,矢志不渝,从未改变其忠诚之志。在抗击清军的过程中,他英勇无畏,立下赫赫战功,其忠诚与勇敢如同日月般光辉照人,其壮烈牺牲更是让天地为之动容”。
历史遗迹
邱氏家祠——南祠
邱辉的私祠,静谧地坐落于濠江区马滘居民区之中,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南祠”。围绕着这座聂氏宗祠,流传着一个感人至深的传说:昔日,邱辉将军在达濠屯兵之际,曾因繁重的军政事务而心绪不宁。恰在此时,其妻不慎言重,触怒了将军,邱辉一时冲动,失手将妻子打死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事后,邱辉沉浸在无尽的悔恨之中,他深情厚葬爱妻后,萌生了将妻子香炉供奉于祖祠之念,以表追思。然而,族中长老以祖训为据,坚决反对将女性之灵位纳入祖祠,令邱辉深感无奈。
为寄托对亡妻的深切怀念,邱辉毅然决定在故乡之南另辟新址,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南祠,专用于供奉其妻之灵。南祠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保存完好,仍保持着当年的建筑风貌。
南祠坐西北朝东南,布局严谨,采用潮汕地区传统民居“四点金”的经典格局,双伙巷错落有致,单褐顶山墙古朴典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祠内木雕艺术精湛绝伦,每一刀一凿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充分展现了康熙高超的建筑工艺与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有关单位曾提出倡议,拟将南祠改建成“邱辉纪念馆”,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邱辉将军的英勇事迹与高尚品德。尽管因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暂未付诸实施。
邱辉驻军处——下尾寨
在濠江区政府东南约两公里之处,紧邻壮阔的濠江出海口,有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原名为“华美”,亦称“霞美”。追溯至宋末年间,沈、欧、陈等姓氏的先民们便在此地筑寨定居,他们开垦土地,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濠岛的人文发祥之地。然而,好景不长,因海盗频繁劫掠,古寨历经沧桑,最终荒废,居民们被迫迁入内地以求安宁,而这座古寨则沦为了海贼的据点,历经多次兴废更迭。
时至清顺治、康熙,英雄邱辉率领义军占据了这片土地上的下尾寨,将其作为转运货物、接济台湾的重要据点,长达十年之久。在此转运货物接济台湾。
如今,漫步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仍可见到古渡口的沧桑痕迹、下尾庵(又称濠美庵)的静谧庄严,以及寨栅的残垣断壁和赤血槽等遗物,在广澳深水港建设初期,一次意外的海底探测发现了一艘沉船,经专家考证,这艘沉船正是邱辉所部在赴台途中不幸沉没的船只。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揭开了四百年前那段尘封的历史,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珍贵纽带。目前,有关部门正积极筹划打捞这艘沉船,以期通过科学手段复原其原貌,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这段不朽的历史。
牛田洋古战场——磊口
康熙帝十九年,清将朱天贵、万正色率北洋水师进攻濠江区邱辉、江胜部,两军在磊口——牛田洋一带血战三天三夜,邱辉军失利,乘船退往台湾。
宗族后裔
邱辉将军在牛田洋一役失利后,毅然退往台湾,继续其抗清复明的壮志。清政府加强对达濠地区的管治,一时之间,濠民人心惶惶,恐受牵连。为了避祸,多个姓氏的宗族纷纷选择改写族谱,隐匿身份,更有甚者举族迁徙至他乡异地,以求自保。其中,邱姓一族中有一支便迁往了达濠岛内的西堆,并改姓为“丘”,即便如此,仍有超过千名无辜的濠人因被误认为与邱辉有牵连而惨遭不幸,他们的头颅被无情地砍下,成为了那段黑暗历史的牺牲品。
岁月流转,当年随邱辉将军移居台湾的马滘人后裔,如今在台湾已繁衍至约1.6万人之众,其中邱氏后裔更是占据了近四成的比例。而在邱辉将军的故乡——海星管理区,现今居住着约三千人,其中邱氏族人占据了七成之多。
邱辉将军出生地虽在当年被清军付之一炬,但后人在废墟之上重建了“邱氏宗祠”,它不仅是一座祭祀先祖的圣殿,更是两岸潮人邱氏血脉相连、情感共鸣的见证。如今,两岸的潮人邱氏已经取得了联系,他们跨越海峡的阻隔,共同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携手发扬先辈爱我中华的光荣传统,为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
袖珍古城里一颗小鱼丸的传奇_南方网.南方网.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