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根霉

根霉

根霉又名葡枝根霉,属于菌物界,接合菌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危害食用菌最常见的是黑根霉(葡枝根霉)。

根霉的菌丝无隔膜、有分枝和假根,营养菌丝体上产生匍匐枝,匍匐枝的节间形成特有的假根,从假根处向上丛生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圆形的孢子囊,囊内产生孢囊孢子。孢子变内囊轴明显,球形或近球形,囊轴基部与梗相连处有囊托。根霉的孢子可以在固体培养基内保存,能长期保持生活力。

根霉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用途广泛,其淀粉酶活性很强,是酿造工业中常用糖化菌。中原地区最早利用根霉糖化淀粉(即阿明诺法)生产乙醇。根霉能生产反丁烯二酸DL-乳酸有机酸,还能产生芳香性的类物质。

简介

根霉 (Rhizopus)

孢子囊内囊轴明显,球形或近球形,囊轴基部与梗相连处有囊托。根霉的孢子可以在固体培养基内保存,能长期保持生活力。

黑根霉也称葡枝根霉,分布广泛,常出现于生霉的食品上,瓜果蔬菜等在运输和贮藏中的腐烂及甘薯的软腐都与其有关。黑根霉(ATCC6227b)是目前发酵工业上常使用的微生物菌种。黑根霉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超过32℃不再生长。

图中1为孢子囊、2为孢囊孢子、3为匍匐枝、4为假根。此外有性生殖时还可以产生接合孢子囊,无性生殖时产生芽生孢子

特征

米根霉在分类上属于接合菌门(接合菌门),接合菌门(Zygomycetes),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根霉属(Rhizopus)。菌落疏松或稠密,最初呈白色,后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菌丝匍匐爬行,无色。假根发达,分枝呈指状或根状,呈褐色。孢囊梗直立或稍弯曲,2-4株成束,与假根对生,有时膨大或分枝,呈褐色,长210-2500μm,直径5-18μm,囊轴呈球形或近球形或卵圆形,呈淡褐色,直径30-200μm.囊托呈楔型。孢子囊呈球形或近球形,老后呈黑色,直径60-250μm.孢囊抱子呈椭圆形、球形或其他形,呈黄灰色,直径5-8μm.有厚垣饱子,其形状、大小不一致,未见接合抱子。该菌于37-40℃能生长.

用途

根霉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用途广泛,其淀粉酶活性很强,是酿造工业中常用糖化菌。我国最早利用根霉糖化淀粉(即阿明诺法)生产乙醇。根霉能生产反丁烯二酸DL-乳酸有机酸,还能产生芳香性的酯类物质。根霉亦是转化类固醇的重要菌类。与生物技术关系密切的根霉主要有黑根霉、华根霉和米根霉。

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快,4天内成熟。致病菌种37℃生长良好。放线菌抑制其生长。

菌落形态

“棉花糖”状菌落密集生长,快速覆盖琼脂表面:菌落初始为白色,后逐渐变成灰色或黄棕色。背面呈白色至浅灰色或棕色。

镜下形态

菌丝宽大(直径6~15μm),无或偶见分隔。菌丝之间有许多匍匐菌丝,将无分枝的长孢囊梗连接。在匍匐菌丝和孢囊梗连接处产生根样菌丝(假根)。孢囊梗长(可达3mm),末端连接黑色的圆形孢子囊(直径40~275μm)孢子囊内有一个囊轴和多个卵圆形、无色或棕色的孢囊孢子(直径4~9μm)。囊领随孢子囊壁分解消失。有时可见大量厚壁孢子。根霉属可通过匍匐菌丝、假根和孢囊梗通常不分枝的特点与毛霉属相区别。可通过假根与孢囊梗的相对位置、孢子囊的大小和形状与横梗霉属(犁头霉属)鉴别。

发生与防治

为害症状

根霉污染培养基无明显菌丝生长,只有平贴基物表面匍匐生长的菌丝,后期在基物表面0.1~0.2厘米高处形成许多网球形的小颗粒体。形成初期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成熟后变为黑色,明显特征是黑色颗粒状霉层。

发生条件

根霉生活在各种有机化合物上,适应性强。孢囊孢子孢子囊散发后在空气中飘浮,沉降到有机物表面,在一定温湿度传感器条件下萌发生长。由于根霉没有气生菌丝,因此污染培养料后扩散速度慢,侵染范围小。

预防及防治

(1)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原料。

(2)接种前用3%来苏尔水溶液喷雾消毒,然后用4~6克/立方米的气雾消毒盒密闭熏蒸4~6小时。

(3)发生根霉污染及时将污染菌袋拿出发菌棚,并将培养料倒出,再添加部分新培养料拌料、装袋,常压灭菌10小时以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