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墓
霸王墓,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古谷城南。1965年堆土、墓碑尚存。文化大革命中,石碑被毁,坟被铲平。现仅存旧址和残碑。
墓主简介
西楚霸王项羽,名籍,下相(今宿迁市西南)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胆气过人。见秦始皇巡游的盛况,喊出“彼可取而代之也”的豪言壮语。24岁随季父项梁起兵,不避强敌,带领义军向秦都咸阳进攻。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火烧秦宫殿,杀死已投降刘邦的子婴。分封诸侯后还归楚地。从此,又开始与刘邦争雄,经过数年争战,曾打的刘邦抛子而逃,俘获刘邦的老父与妻子,但终因不能广纳贤才,顺应民心,而一意孤行,持力频战,终至在四面楚歌声中别姬自刎。
项羽死后,其三千子弟兵中的李将军尚且不知,仍在谷城县与汉军作战。刘邦为招降李将军,派人把项羽之首送往谷城,明示项羽已死,令其投降。谈判中,刘邦答应在华山之阳,厚葬项羽之头。李将军率众降,葬项羽头后,李将军也自刎于墓前。碑文载“有李将军从王死,实附葬焉”。
《项羽本纪》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楚霸王项羽墓(头葬地),在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侧高台地上,为待批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观
霸王墓介绍
霸王墓,当地人亦称霸王坟,墓在墓区偏北处。原存封土直径100余米,高10米左右,前为神道,神道前碑刻4方,汉柏数十株,惜“文革”中大部分被毁掉,遂辟为学校、果园和民房。今墓前有一残存碑记,其碑文曰:“项羽□□,一剑亡秦力拔□,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寝于今草亦斑。……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青苔,古冢□□,询诸士人亦为□之墓……”。字体为行楷阴刻,颇有宋代瘦金体风韵。
关于项羽墓,《史记》、《资治通鉴》、《水经注》、《括地志》、《皇鉴》等史书均认为其所葬地谷城县,即今旧县乡旧县三村。秦二世元年(公元209年),项羽与其叔父项梁在吴中反秦,并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大败秦主力章邯于古东阿谷城,占据此地及鲁西南一带,直至项羽霸王乌江自刎,此地仍为其亲近部将所守。《史记?项羽本纪》详载:“项羽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东阿县志》云:楚霸王墓在县城南(古东阿县),即现在旧县三村。又据《史记》记述:自项羽与其叔父项梁因杀人避于吴中(即今苏州市)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反秦,并率兵北上征战于苏北、鲁南一带,后,项羽曾败章邯于古阿,此后,东阿一带便成了项羽的根据地,项梁死后,其余部都归项羽所领,楚怀王封其为长安候,号为“鲁公”。其封地即今鲁西南一带,因此其亲近部卒多驻扎在鲁西南一带,李将军便是其中之心腹,其所属兵将及当地青壮年可能是史记所说的“鲁父兄”。刘邦大军来攻,“鲁父兄”不降,久攻不下,刘邦便命部下把项羽头拿来看,李将军无奈便降死。刘邦以金缕玉衣及王礼厚葬项王。
楚霸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军事家,一代帝王,是他打败了秦主力章邯,促使秦王朝土崩瓦解,推动了历史前进。千百年来,当地群众逢年过节,都到墓前祭扫祈福免灾,且有很多神话传说,这也是民众对楚霸王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的崇拜之情。《史记·本纪》中有记载就在情理之中了。
墓区三面群山环抱,南有汶水之波,北有山之秀,景色优美。
楚霸王项羽墓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故谷城北,大王山西大王峪内,墓地三面环山,西临东平湖,有清代宋思仁所刊残碑一方,上曰:“楚霸□□。一剑亡秦力拔山,重瞳千载孰能攀。风蕉鹿行人憾,汉寝于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乌江,至和时,见古木苍,庙寰□□,郡民祈福者日踵接焉。余以感王之英雄盖世,宜于威灵苏濯也。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青苔,古冢□□。询诸土人,亦为□王墓。凄风瑟瑟,曾舞而过……”。墓东有李将军墓及碑。相传李将军为项羽手下大将,坚守鲁城,后为主殉节,又把李将军安葬在项羽墓旁。
当地群众习惯称项羽墓为“霸王墓”或“霸王坟”,原占地60余亩,土冢高10余米,直径300余米,冢旁有高大汉柏树和杨属等,并有名人凭吊项羽碑记数方。后人习惯把临近他墓葬的山称为大王山,山峪称作大王峪。五六十年代在项羽墓旁取土时,发现古代使用过的灶坑数十个。墓北为苹果园,当地人们浇灌时漏出一孔穴,水尽流其中,不知大小。每逢节日,当地百姓自发来拜祭项王墓。附近还有铧山、浪溪河、黄石山、东流泉、于林等名胜。
文化活动
史料记载
项羽自刎乌江,《项羽本纪》(下简称“本纪”)有载:
於是项羽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羽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项羽自刎以后,汉将争夺项王尸骸,或有自相残杀者死数十人。王翳势强,得项羽头颅,吕马童与杨喜吕胜杨武等四将,各得一体,持向汉王前报功。汉王命将五体凑合,果然相符,遂即分封五人,命吕马童为中水侯,王翳为杜衍侯,杨喜为赤泉侯,杨武为吴防侯,吕胜为涅阳侯。
据《史记》记载,项羽战败自刎乌江,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刘邦,只有鲁县不降服,他们不相信项羽已死。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兵临城下,“犹闻弦诵之声”。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便取项王头颅给鲁人看,守城李将军自刎,鲁地父老投降。因为当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他死后鲁国又最后投降,且谷城一带又是项羽的根据地,所以,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现在位置,并建祠堂以祭祀。汉王亲自发丧,恸哭离去。此事也见《本纪》(另《资治通鉴》中与《本纪》所记同):
项羽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县。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另外还有两地称有霸王墓者,一是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凤凰山,附近还有虞姬坟,传说在项王自刎后葬于此,又因是葬了项羽的“分裂之余”即残骸和血衣,故称“衣冠冢”。墓成后有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霸五祠”。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曰:“霸王祠”。唐会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南唐文学家徐撰写《项王亭碑》,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命名乌江项羽庙为“英惠庙”,历代屡经修扩建。后屡遭兵,大部建筑物被毁。清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被毁。1984年重建享殿五间,殿中塑立仿青铜霸王像一尊,高达2.66米。上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丹、书法家林散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等题写的楹联等。所见项羽陵墓呈椭圆形,砌以青石。墓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前有明万历和州知州谭之风“题西楚霸王之墓”碑。唐宋时有诗人孟郊、杜牧、苏舜钦、陆游、王安石等也曾于此处凭吊题诗。
一是曲阜五泉庄墓,俗称“霸王坟”,位于曲阜西周鲁国故城东北角之东约100米处,原封土直径约50─60米,现存封土直径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在鲁城东里许,俗称为霸王冢,”也就是当地传说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编的《阙里文献考》记载:“曲阜城东北有古冢,俗名霸王头,相传为项羽首处云。”当地也有霸王故事的传说,也有个别名人记诗,如清代颜光猷《赞霸王坟》诗:“四面楚歌霸业移,乌江战败有谁知,鲁人尚自终臣节,闭户弦诵拒汉师”。
那么,历史上的楚霸王项羽墓究竟是哪儿呢?笔者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依据最早的史料探讨真正的项羽墓,而最早的史料就是《本纪》了,即“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县”,明确指出项羽是葬于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进一步说明项羽葬谷城的可信性。而《史记》作者司马迁距楚汉战争时间较近,也应最详实。
关于谷城及相关项羽墓的史记
《史记》中的“谷城”,就是后来的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非是今之东阿县。《辞海》记:“春秋时齐国谷邑,秦朝称为谷城,也称小谷,明洪武八年后设东阿县”。汉时置谷城县,与东阿并立两县,同属东郡,北齐时省谷城入东阿县(今旧县乡北东阿镇)。隋开皇16年,由原东阿县析置阳谷县,是取原东阿县界故阳谷亭为名。阳谷亭春秋时期为齐国之阳谷邑,址在今王古店村东(按:应为“阳谷店”,“王古店”是讹称)。因地处谷山(又称谷城山、黄山,在今平阴县东阿镇驻地北)谷城(今东阿镇)之间,故称阳谷,阳谷、谷城非一城也,更异于湖北襄阳市之谷城县。历史上由于黄河泛滥改道,东阿县治也数次挪移,明洪武8年移至谷城。历史上记载项羽墓在谷城的较多,如曹魏时王象、刘劭等编纂的《皇览》:
项王冢在东郡谷城东去县十五里。
又北过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余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县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良期处也。……城西北三里,有项羽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余按司马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又北过临邑县东,……济水又北径平阴县城西。
项羽墓在济州东阿县东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记项羽墓在谷城县西北三里半许,毁坏,有碣石“项王之墓”。
项羽墓在蕲县东七十里,刘知远葬羽於谷城,今济北谷城有项羽冢,此又有墓,按《汉纪》,斩羽东城,楚悉定,独鲁不下,乃持羽头示其父兄云云。《项羽传》,杨喜等五人,各分其一体,岂此葬其体,谷城葬其头也。
清代洪亮吉游谷城项羽墓,也有一篇《东阿县西楚霸王墓记》予以屠维之岁始夏之月,夜抵东阿县于舍第。及长白谬君寻西楚霸王之墓。维时暑目倾谷,美风满山。元扃既臻,双垄兀云。寻碑读之,云有李将军从王死,实附葬焉。嗟呼,史迁不乱,其名列五代并遗其说,独使天横之客扬义魄于车湖,彭越之臣振哀声于西日,予实恨焉。且夫世之谓大王者,徒以淮阳。旧汉范增本楚生简贤之名,虞兮一致骏焉。———楚邦遗臣,独高埋之谊,大王之爱士至矣,将军之报主忠矣。是知之崛起得死士而能,然一人从之,较兴王而裂矣,天之知也,人何恨焉。于是索此村酒,敬奠英魂。昭臣主之大纲,破古今之殊说。可知无松濯濯,不偃汉家之大风。是为记。
上述史书所记谷城、项羽墓,其地理位置与现在相符。《东阿县志》亦有:
汉项羽墓在县城南,汉高帝既灭楚,鲁犹为项羽守,乃将项羽头示鲁兵,乃降。遂以鲁公礼葬于谷城。皇览曰:“谷城县东十五里有项羽冢”。《水经注》曰:“谷城西北三里有项王之冢在焉。石碣具存”,《皇览》所云非也。《述征记》云在谷城西北三里,盖本之《水经》云。《汉书》注,宋自以宋叫谷熟县,为项王葬所,非是。
另外,《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东阿县志》言项王墓“在县城南”,鲁西的“谷城”之称明清时已不复存在,所以说在“县城南”。今项羽墓附近的古谷城遗址(按:王古店村东),就是周汉时期的谷城城邑遗址。《县志》所指“《皇览》所云非也”,应是依据晚期的谷城地理位置判断古时谷城位置,真正“非也”。
谷城,历史上较为有名,战国时齐国齐襄公与其异母妹文姜(原鲁桓公之妻)淫乱的丑事就曾发生在这里,二人曾在这里游乐月余,鲁庄公32年春,鲁庄公发丁夫为管仲在这里筑城,作为他的私邑,称小谷。鲁僖公元年和3年,鲁僖公先后两次会齐侯、宋公、江国人、黄国人在谷城结盟,商议讨伐楚国。11年夏,鲁僖公和夫人姜氏在这里会见齐侯。28年春,齐国因为楚国攻取谷城之故,联合晋国抗楚。此年4月,晋、楚战于城濮,楚国大败。晋国军队谷城停留数日而还。鲁文公17年6月,鲁文公与齐侯盟于谷城。七月,鲁文公从谷回国。
鲁宣公14年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城。并会见晏桓子,与他谈论鲁国礼乐。鲁成公17年11月,齐国大夫崔杼以谷城反叛。秦始皇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谷城属济北郡。刘知远12年,丞相张良跟从皇帝过济北,得谷城山下黄石市,取而宝祠之。
我们现在仍能看到这个谷城遗址,它位于旧县乡王古店村东1000米处,基本呈方形,东西800米,南北900米。其东、南、北三面环山,有东西向的两条山水沟在遗址内穿过。土质为山间黄粘土与坡积物混合土,文化层厚在1.5米~4.5米之间。地表暴露物有夹砂瓮罐陶残片、夹砂陶鬲足和泥质灰陶片、豆盘、红烧土块及大量蚌片,并有残存较大灰坑,为商至汉遗址。这个遗址约是春秋时期的“小谷”。在项羽墓附近,也是一个古代商至汉遗址区,东西80米,南北150米。为山间台形地,文化层厚约6米。地表暴露物有蚌片、夹砂红褐陶鬲足、泥质灰陶瓮罐口沿等,部分饰绳纹。证明这一带早期就是人们的生活居住区,同时也证明了历史上的谷城的真实存在。旧县乡项羽墓的存在,并非历史非言,不过埋葬的只是项羽头颅。古时若人身首异处,则以头葬为准,旧如兵神蚩尤冢,蚩尤杯黄帝大败以后,被押到黄帝军中鼓下杀死,为了预防他变成妖精,黄帝就把蚩尤的身体肢解,分处安葬,以防他在地下造反。所以今天山东郓城、山东巨鹿县、河北成安、山西运城都有蚩尤冢。但历代史记多人为在“在东平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帛,民名为蚩尤旗”,因为这里埋葬的是他的头颅,古时人们常于十月祭祀蚩尤。他处为其肩等,则没有祭祀。楼兰古城还出土有所谓木尸,死者只余头颅,身躯及下肢用木头雕成,木棍代替双臂。这是远里家乡之人若客死异乡,亲友只能把人头带回家乡,然后以树木制成身躯安葬,是以头为重,代表着人的灵魂。所以说这里就是项羽的真实墓葬。至于汉高祖刘邦也仰慕项羽是英雄,给他是否配有完身,则不得而知了。
至于安徽和州和曲阜市的“霸王墓”、“霸王冢”,与当时项羽自刎乌江、鲁城(曲阜)难下有关,已有先人指出其两墓地为项羽“衣冠冢”,则非为项羽真实墓葬。这是后人为纪念或据传说故事臆会而空穴来坟,旧县乡霸王墓才是正说。另如唐朝程咬金,死后葬余陕西省,陪葬昭陵,但他的家乡就有他的墓葬,在腊山村附近,只不过是埋葬他的衣冠罢了,也时其后认为纪念他而修建的。
今旧县乡一带东阿县等曾是项羽的根据地之一,因为东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群雄争霸,多占取东平,楚霸王项羽就是把东平即鲁西南一带作为根据地之一,横扫中原。
项羽名籍,始皇十五年(前232年)出生在今宿迁市,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其祖父项燕,在秦朝为官,其季父是项梁。秦始皇帝游会稽郡,渡浙江,项羽见秦王,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足见项羽雄心大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项梁、项羽叔父二人于会稽郡起事,队伍逐渐壮大,图谋霸业,扶立西楚旧子熊心为怀王。一路北征,进于齐鲁。首先攻占亢父(时属东平无盐县地),又和齐将田荣、司马龙且的军队一起去援救东阿县(属东平地),在东阿大败秦军,并击破东阿附近的秦军。东阿一战使楚军力量壮大的起始点,楚军遂在东原一带屯兵驻城,作为根据地,兵出四击,攻击秦军。项梁欲联合齐军西进,但田荣因齐国故相田角之故不肯发兵,于是项梁派沛公刘邦和项羽另外去攻打城阳,屠戮了这个县。继续西进,取濮阳市,攻定陶区,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复回头攻打外黄。
在定陶战斗中,即胡亥三年(前217年)十月,项梁死,熊心任命爱将宋义为上将军,以项羽为鲁公,为次将,发兵援救赵国,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称卿子冠军,项羽稍不得势。部队进发抵达安阳市,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认为赵国情况危急,“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应该立即战斗,宋义则认为不如座山观虎斗,胜败属谁对湘军都有利,并蔑语项羽:“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不听指挥者皆斩,以此威胁项羽。宋义较自私,因齐国无相国,凭楚军之威派其子宋襄公去齐国任相,亲自送到无盐,饮酒高会。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我们合力攻秦,他却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秦取赵国,势会更强。定陶区暂败,怀王坐不安席,集全军于宋义一人,‘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十一月某日清晨,项羽突进军帐,斩其首,对外则言宋义合齐反楚,怀王暗令我诛之。诸将皆服,莫敢枝梧,都言开始是项家立楚,今又平乱,遂拥护项羽为代理上将军。于是项羽拥权,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追至无盐,把他杀了。楚怀王无奈,让项羽作上将军,英布、蒲将军都归属项羽。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统率诸军,名扬诸侯。项羽激励楚军,使“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士,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渡漳河,破釜沉舟,大败秦军。项羽居诸侯之首,召见诸侯将领,他们入军门时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后来项羽攻下秦朝咸阳市都称,废怀王自己称王,分封天下,立诸将为侯王。后来项羽又凭借东原之地,平叛齐乱,收取齐鲁全境,进而把山东省作为中原地区最大的根据地。刘邦离楚称汉王后,楚汉战争,在东原附近也经过数次战斗,如公元前205年,项羽引兵“至城阳(今菏泽市),进谷城,至济北战田荣”,后又“大破汉军,汉军皆走,项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但由于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最终败于刘邦。高祖刘邦五年(前202)年自刎乌江(今安徽和县),年仅31岁。王翳拿下项羽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
历代文人骚客及行政官员也多有前来凭吊者,如南北朝时庾有吾、宋王尔梅、明赵邦彦、清顾炎武等,其中明代诗人张方处有《项王墓诗》二首,一为:“百二秦关王气孤,八千横扫仗昆吾。山围铧领荒坟在,水绕清溪故国无。花草千年迷往事,精灵异代想图雄。李君节义邱山重,春史无名问老夫”。清代进士德清县人俞樾在《项王墓》诗中亦有“已置头颅生赠客,还留魂魄战死神”之句。每至清明时节,乡人亦聚此拜祭。项羽起于民间,三年灭秦,分封王侯,自号“霸王”,势位虽短,但“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故事也历代流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颂歌,“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故事被中外文人谱写成《霸王别姬》千古绝唱。政通人和,文化兴盛,在我们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经济,深入挖掘东平县古代历史文化之机,名人文化效应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