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楚
令狐楚(766年~837年12月13日),字殼士,自号白云孺子,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人,郡望敦煌(今属甘肃),天宝中期官员、文学家。令狐楚长年担任地方节度使,“长于抚理”政绩颇为显著,又擅写诗文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刘禹锡称他为“今日文章主”。
李适贞元七年(791年),令狐楚进士及第后为弘文馆校书郎,后历太原市掌书记至节度判官,授右拾遗。李纯时,他累迁职方郎中、知制。受皇甫镈推荐,令狐楚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自此卷入党争,后出为华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年),他入朝先后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一度官至宰相。唐宪宗去世后,受亲吏脏污事件牵连,令狐楚罢相,出为宣歙观察使,贬至衡州刺史。之后,他升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李湛至唐文宗时期,令狐楚重新得到任用,历任河南郡、宣武节度使、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天平节度使、吏部尚书等职,累升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彭阳郡公。甘露之变后,唐文宗欲任令狐楚为相,但被宦官仇士良所阻。开成元年(836年),令狐楚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次年病卒,享年72,册赠司空,谥号“文”,累赠太尉。
令狐楚曾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相唱和,其诗“宏毅阔远",长于绝句。传有著作《漆集》一百三十卷、《梁苑文类》三卷、《表奏集》十卷、与李逢吉唱和合编之作《断金集》,均佚。曾编选《元和御览诗》一卷,今存诗一卷收于《全唐诗》卷三三四,诗歌四十首(同题诗算一首)。
人物生平
文学起家
令狐楚与初唐十八学士令狐德棻同族,五岁就能写文章。李适贞元七年(791年),与状元尹枢同榜进士及第。当时李说、严绶、郑儋相继任河东节度使,都尊重令狐楚的才华和品行,召引他在幕府任职,从掌书记直到判官。德宗爱好文学,每次察看从太原府来的奏章,必然能认出令狐楚的手笔,多次赞美不已。
元和党争
李纯时,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经判度支皇甫镈推荐,令狐楚入朝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出为华州刺史。十月,皇甫升任宰相,授令狐楚为河阳节度使。
令狐楚擅长治理地方,前任河阳节度使乌重胤改任横海节度使时,挑选河阳军三千人充任牙卒,前往横海赴任。河阳士兵不愿意离开家乡,中途叛逃,又不敢回到本州,集聚在州境一带。令狐楚听说后,快马疾驰至怀州,单骑前去劝晓抵达此处的逃军,使其解甲归顺,成为自己的前导。军士们也不敢骚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四月,宰相裴度遭到皇甫镈等人排挤,被外调为河东节度使。七月,皇甫镈推荐令狐楚入朝,自朝议郎被授为朝议大夫,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与皇甫镈共同任相,深受其照顾。
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纯去世,令狐楚担任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
长庆元年(821年)四月,令狐楚遇赦,被量移为郢州刺史,后升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市)。
长庆二年(822年)十一月,令狐楚获授陕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陕观察使。诏令下达后十天,经谏官奏论,李恒又追回任命诏书,改授他为太子宾客,仍返回东都居住。这时令狐楚已经抵达陕州,并处理政务一天了。当时李逢吉为相,极力援助令狐楚,由于户部侍郎李绅的阻止,李逢吉才未能独断专行。
治政有方
李湛即位后,李绅失势被贬。不久,令狐楚便被起用为河南郡兼御史大夫。
同年九月,令狐楚出任检校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及汴、宋、诸州观察使。宣武镇兵素来骄横,屡屡驱逐主帅。前任节度使韩弘兄弟先后以严峻的刑法予以约束,未能使其改变心性。令狐楚抵任后,废除苛严的条令,以仁慈宽惠的方法治理,使军民全都心悦诚服,听从教化。按旧例,新授宣武节度使一到任,就从府库拿出钱二百万作为私产,令狐楚不取这笔钱,而是将其用于修建衙署及住所数百间。
大和二年(828年)九月,令狐楚入朝为户部尚书。次年三月,改任检校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汝州都防御使。同年十一月,升任检校右仆射、郓州刺史、天平军节度使、郓曹诸州观察使。他奏请朝廷将原东平县改为天平县。当时,许多地区连年大旱,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令狐楚采取调节富救贫的办法,使辖区内少有流民。
大和六年(832年)二月,令狐楚改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河东节度使)。他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连年旱灾,百姓无人迁徙。令狐楚从一介书生至及后赴试成名,都在太原市,太原如同他的故乡。等到他出守河东镇时,当地乡民父老对他非常欢迎。令狐楚安定、治理有方,军民尽皆欢悦。
大和七年(833年)六月,入朝任吏部尚书,仍为检校右仆射。按旧例,加“检校”衔于高一级官位的官员,即班列高位。令狐楚因自己的正官为三品,不应从就二品班列,奏请从就三品本官班列,文宗下诏嘉奖。
身处乱局
大和九年(835年)六月,转任太常卿。十月,代理尚书左仆射,进封彭阳郡开国公。十一月,“甘露之变”爆发,京师大乱。当夜,唐文宗召右仆射郑覃与令狐楚进宫,商量拟制敕令。文宗打算将二人都任用为宰相。令狐楚觉得宰相王涯、贾餗遭冤而死,在列叙他们的罪状时浮泛含糊。权宦仇士良等非常不高兴,因此将改授李石为相,令狐楚则以本职兼任盐铁转运使。
此前,宠臣郑注曾上密奏设置茶使,由盐铁使兼领。令狐楚就任后,奏请取消设置榷茶使;他又建议各镇节度使参谢恩时,只穿公服,不许备置仪仗及兵器;令狐楚还奏请取消用于修缮曲江亭的一万三千七百匹绢,改用为修缮尚书省。唐文宗对他的上述建议都予以采纳。
开成元年(836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文宗在曲江亭宴请百官。令狐楚因为刚刚诛杀宰相等人,不应赏赐欢宴,于是独自称病不前往,受到议论者的称美。令狐楚厌恶宦官擅权,多次上疏请求解职。四月,令狐楚出任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病薨官舍
开成二年十一月十二日(837年12月13日),令狐楚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逝世,享年七十二(一作七十)岁。追赠司空,谥号“文”。后因其子令狐绹显贵,累赠太尉。
主要影响
政治
令狐楚长年担任地方节度使,《旧唐书》称他“长于抚理”,其在地方的政绩颇为显著:
赴任河阳节度途中,单骑前往怀州,劝说不愿随前任离镇、滞留此地的三千牙卒,使其解甲归顺,成为自己的前导;
任宣武节度使时,以私财捐公,废除苛法,以宽仁安抚骄横不满的宣武镇兵,使军民心悦诚服;
任天平节度使时,采取调节富救贫的办法救济灾民,使辖区内的流民数量大为下降;
任河东节度使时,根据民情调整政策,使百姓安居,“绥抚有方,军民胥悦”。
甘露之变后,兼领盐铁转运使的令狐楚请求罢设榷茶使,并建议藩镇节度使觐见时,不许备置仪仗、兵器;将修缮曲江亭的一万多匹绢改供尚书省修缮使用。这三条建议都被唐文宗采纳。
文学
令狐楚才思俊丽,能文工诗,史称“于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传讽” 。时古文家后继乏人,令狐楚遂得以四六文(骈文)为世所称,被“言文章者以冠”。其骈文“隶事生动,犹得子山(庾信)遗意”(高步瀛《唐宋文举要》),被誉为庾信之后的文言文文宗。
令狐楚在天平军节度使任上举荐李商隐,并传授其骈文技巧,为一时佳话。晚年与刘禹锡、白居易唱和酬答的作品很多。
元和十二年(817年),令狐楚选进《御览诗》。
个人作品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令狐楚《漆奁集》130卷,又《梁苑文类》3卷,《表奏集》10卷(自称《白云孺子表奏集》),均佚。《全唐文》收其文5卷,《全唐诗》收其诗50多首。所选《御览诗》,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唐人选唐诗(十种)》本。
家族成员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令狐楚出身敦煌市望族令狐氏。令狐氏为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犨之后,魏之子魏颗因功封于令狐(今临猗县),成为令狐氏的始祖。至西汉末年,令狐称亡命敦煌,遂居于效毂。令狐称的后代令狐整,在北周官至大将军,封彭阳郡公,谥号“襄”,被赐姓宇文姓。令狐整生隋吏部尚书、武康公令狐熙。令狐熙之孙令狐元超,仕唐官至抚宁区县令。令狐元超生上邽县令令狐濬。令狐濬生昌明县令令狐崇亮,令狐崇亮即为令狐楚的祖父。
轶事典故
守护兖州
令狐楚镇守兖州时,正值州中大旱,一时米价飞涨。
令狐楚召来衙吏问道:“现在米价多少?”“州有多少仓?”“每仓可存放多少米粮?”然后数着手指自言自语说:“现在米价甚高,如果把州中所有仓库中的米按旧价卖出,就可以对付这次大旱的缺粮了。”
一旁的随员听到这番话,不久就传遍州内,百姓都知道官府将出售仓米,富商于是争相把所有屯积的米低价卖出,米价迅速跌回合理的价位。
起草遗表
《旧唐书》载;郑儋暴死,没来得及处理身后事。军中一片混乱眼看就要发生兵变。果然一天子夜,一些将士武装挟持令狐楚要他马上起草遗表。于是在众将士虎视眈之下,在白刃环立之中,令狐楚立即起草遗表。再读给大家听后,大家竟感动的痛哭流涕起来,军心大定由此平息了一场灾祸。从此,令狐楚更是名声大震。
与李商隐
令狐楚是中唐重要的政治人物,与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著名的骈文家和诗人。他的骈文与韩愈的文言文、杜甫的诗歌,在当时被公认为三绝。
在父亲去世后,幼年的李商隐陪同母亲回到河南省故乡,这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而且相当艰苦的环境,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力帮助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进入一个社交圈。李商隐凭借才华、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十六岁,他就开始与当地的一些知识分子交往,将自己的作品散发给他们阅读,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也许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同时也使他卷入了党争的旋涡。
从太和三年(829年)令狐楚聘用李商隐作幕僚,到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去世,二人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现这种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际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为撰写遗表——这并非普通的遗书,而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令狐楚本人就是这种文体的高手,而他宁愿让李商隐帮助完成自己一生的总结。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九十一》
《唐才子传》卷5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李商隐《奠相国令狐公文》:圣有夫子,廉有伯夷。浮魂沈魄,公其与之。故山巍巍,玉谿在中。送公而归,一世蒿蓬。
李昂《赐令狐楚谥诏》:生为名臣,殁有理命,终始之分,可谓两全。
刘禹锡:①起文章而陟大位,丹青景化,燿藩方,如非烟祥风,缘饰万物,而与令名相终始者,有唐文臣令狐公实当之。(《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②始公参大卤记室,以文雄於边。议者谓一方不足以骋用,征拜於朝。累迁仪曹郎,乃登西掖,入内署,訏谟密勿,遂委魁柄,斯以文雄於国也。(《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③惟彭阳公以词笔取科名,累参侍从。由博士主尚书笺奏,典内外书命,遂登枢衡,言文章者以为冠。拥节总戎,率身和众,留惠於盟津,变风於浚都,言方略者以为能。贵而率礼,老而能慕,怵惕乎霜露,斋庄乎庙,睦其仲季,施其乡党,言孝悌者归厚焉。(《东都留守令狐楚家庙碑》)
刘昫:①彭阳奇章(令狐楚、牛僧孺),起徒步而升台鼎。观其人文彪炳,润色邦典,射策命中,横绝一时,诚俊贤也。而峨冠曳组,论道于皋、之伍,孰曰不然?如能蹈道匪躬,中立无党,则其善尽矣。②呜呼楚、孺,道丧曲全!
宋祁:耽(贾耽)、佑(杜佑)、楚(令狐楚)皆惇儒,大衣高冠,雍容庙堂,道古今,处成务,可也;以大节责之,盖〈石〉中而玉表!
王志坚《四六法海》:令狐楚,素与皇甫镈善,其得学士、进平章,皆镈荐之。又尝谋逐裴度,天下共疾之。及甘露之变,以王涯、贾餗冤,草诏指其罪不切,为仇士良等所怨,不得再相。将卒,令门人代为草言,以甘露事诛遣者众,请霁威普见昭雪。盖瑕瑜互见云。
蔡东藩:郑覃、令狐楚,不能为涯、餗辨冤,但知依阿取容,状亦可鄙。
人物争议
关于令狐楚的籍贯,主要有敦煌、华原、咸阳、太原四说,而学者尹楚兵在《令狐楚年谱令狐绹年谱》中通过对令狐楚至交刘禹锡诗文及相关材料的考证,指出:
敦煌说,西汉时,令狐称迁居敦煌郡效谷县(治今甘肃省瓜州县西),遂以敦煌为郡望。但在南北朝时,令狐整已内徙华原县(今耀州区)。
咸阳说,内徙华原后,令狐楚的先祖(非令狐德棻一系)再徙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市)。刘禹锡《和令狐仆射相公题龙回寺》称“相公家本咸阳,有乔木之思”,其《集纪》又言:“公名楚,……敦煌人,今占数(占籍之意)于长安右部”,而咸阳县正在长安之西。
华原说,则是受新旧《旧唐书》本传称他是令狐德后裔说法的误导,其实,令狐楚先祖已由华原再徙咸阳市。且华原在开元年间以后属京兆府,也不当称“宜州华原人”。
太原市说,《旧唐书·令狐楚传》已经言明:“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实如故里”足以反证太原非其故里。且他赴官河东节度使、衣锦还乡时,好友刘禹锡、白居易赠诗中仅提及令狐楚任太原幕府从事一事,均为言及太原为其故里,也颇不合情理。
据上述考证可知,令狐楚郡望敦煌市,南北朝时曾迁居华原,后其先祖徙居京兆府咸阳县,因以著藉。至于太原,则系其人令狐楚之父在此仕宦时居家之处,并非里籍。
参考资料
唐代文学家令狐楚的诗作(令狐楚最有名的诗).人生志.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