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稷黍

稷黍

稷黍是古代主要农作物,有时也用来泛指五谷

稷,又称、粢,是古代祭祀中重要的植物,常被借用表示农作物。根据《尔雅》记载,稷与粢是同一植物,颜色有红、白、黑等。然而两者非同一种,只是极为相似。黍的壳粒较为黏稠,而稷的壳粒则不黏。然而在分类上仍将黍和稷视为同一种植物。在祭祀仪式中,稷被用于祭谷神,又称为明粢。稷至今仍是中原地区北方主要的农作物,其重要性仅次于稻谷和小麦。

稷与黍常一并提及。黍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特别适应于干旱地区。从殷周时期一直到明代,它一直是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秋季收成作物,而在江南各省的栽培较为有限。其高度可达到1米。其叶片为狭披针形,宽度为1.5厘米,先端尖锐,两面光滑并具有长柔毛。可呈黄、乳白、褐、红和黑等多种颜色。原产地包括亚洲北部(包括华北平原),新疆也有野生品种。此外,在欧美和非洲的温暖地区也有栽培。自明代之后,黍逐渐被高粱、玉米、番薯等作物所替代。

概述

泛指五谷。《诗·唐风·鸨羽》:“王事靡,不能稷黍。”郑玄笺:“我迫於王事,无不攻致,故尽力焉。既则罢倦,不能播种五谷。”三国魏曹植《应诏》诗:“经彼公田,乐我稷黍。”

仅指稷和黍而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

黍稷起源于中国陕西、山西省甘肃省、新疆和黑龙江省等地,由于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割数次,是优良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通常按形态特征分类。苏联按穗形划分为5个亚种

释义

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

黍: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形态特征

一年生栽培草本。秆粗壮,直立,高40-120厘米,单生或少数丛生,有时有分枝,节密被毛,节下被疣基毛。叶鞘松弛,被疣基毛;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具长约2毫米的睫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5-20毫米,两面具疣基地长柔毛或无毛,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常粗糙。复总状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时下垂,长10-30厘米,分枝粗或纤细,具棱槽,边缘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毫米;颖纸质,无毛,第一颖等边三角形,长约为小穗的1/2-2/3,顶端尖或锥尖,通常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通常具11脉,其脉顶端渐汇合呈喙状;第一外形似第二颖,具11-13脉;内稃透明膜质,短小,长1.5-2毫米,顶端微凹或深2裂;第二小花长约3毫米,成熟后因品种不同,而有黄、乳白、褐、红和黑等色;第二外稃背部圆形,平滑,具7脉,内稃具2脉;鳞被较发育,长0.4-0.5毫米,宽约0.7毫米,多脉,并由1级脉分出次级脉。胚乳长为谷粒的1/2,种脐点状,黑色。染色体2n=36(abдулов1931),40(Church.,1929)。花果期7-10月。

生活习性

初生胚根1条,次生根为须根系,入土深度和扩展范围100~150厘米。株高一般为100~150厘米,有效分蘖1~3个,营养条件优越时可超过20个,条件异常时常有分枝现象。根与茎的输导组织发达。叶长披针形,较粟宽长,茎叶被有茸毛。复总状花序,有绿色和紫色两类。穗形有多种,常作为品种分类的依据。穗的末级分枝顶端着生小穗,小穗一般有2朵小花,仅第2小花结实。中国有着生3朵小花,第2、第3小花结实的双粒型品种。成熟过度时较易落粒。子粒为带壳颖果,呈红、黄、白、褐、灰等色,而以白色种子的出米率较高。千粒重3~10克。

黍稷为喜温、喜光、耐旱、短日性C4作物。生育前期可耐42℃高温,生育后期遇-2℃低温即易受冻害。出苗至成熟需50~130天,所需活动积温为1200~2600℃。对光照反应敏感。苗期阴雨生长不良,开花期连日阴雨则结实率降低。除低洼易涝地外,能适应多种土壤,对肥力较差的松软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耐盐碱能力也较强,如耕层内全盐量小于0.3%,一般都能正常生长。对磷灰岩中磷的吸收力较弱。

分布范围

世界上黍稷主产国为苏联和中国。亚洲欧洲和美洲一些国家也有少量栽培。中原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南方只有零星种植。

我国西北、华北、西南、东北、华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新疆偶见有野生状的。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温暖地区都有栽培。

生长繁殖

人工栽培

黍稷的播种时间因栽培地区而异,有晚春播、夏初播和麦茬播之分。播种是否及时对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很大影响。可宽行距播种作为中耕作物,也可窄行密植栽培。中晚熟品种由于分蘖力强,自身有调节群体的能力,密度可较小,一般宽行距(45厘米以上)每亩4万株,窄行距(20~30厘米)每亩8万株。晚播或复种的早熟品种由于生育期甚短,靠主茎成穗,故密度宜大,一般每亩14万株左右。忌连作,否则易遭黑穗病和野糜为害。生长期间须重视耕作保;苗期地上部生长缓慢,防治禾本科杂草尤为重要。在水、肥充足条件下,为防徒长、倒伏,常适当稀植、蹲苗、控制株高。多数穗子基部子粒蜡熟时即可收获,但对易落粒品种则须适当提前。病虫害较少,主要有糜子黑穗病、吸浆虫和地下害虫等。

播种方法

由于我国各地的地形、土质、耕作制度及气候特点不同,播种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我国糜子播种主要分条播、撒播和垄播三种。

春糜子产区大部分采用条播。条播主要是用畜力牵引的楼或犁,褛播行距宽窄各地不一,大致可分为双腿和三腿耧两种,行距33-40厘米或25-27厘米。其优点是开沟不翻土、深浅致、落籽均匀、出苗整齐,跑墒少。特别在春旱严重,墒情较差时,以于全苗。另外褛播比较省工、方便,在各种地形上都可进行

我国夏糜子产区多为撒播。因抢时播种,为了省时,多采用撒播方式。

东北地区糜子播种一般为垄播也叫垄上播种华播种以籽耙。垄上播种分2行和3行播,其中以垄上2行播种为好

糜子施肥应以基肥为主,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促进土壤熟化,提高肥力。结合深耕施用有机肥,能捉川相系发育,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有机肥营养元素全面,释放缓慢。肥效长,有利于糜子生长。

有机肥的施用方法要因地制宜。有机肥充足可以全面铺撒耕翻人土,也可大部分撒施,小部分集中施,如肥料不足,可集中沟施或穴施。

适时播种

糜子的播种期地域性很强,且与品种特性和各地气候密切。播种过早,气温低、日照长,使营养体繁茂、分孽增加,旱熟黍稷受鸟害,播种过晚则气温高,日照短,植株变矮,分孽少、分枝成穗少、穗小粒少、产量不高。因此,在生产中糜子适时播种应考虑:

地温稳定在12摄氏度以上,出苗时霜期已过。

孕穗至抽穗期、砂与当地雨、热季节相吻合。

按品种特性掌握播种期。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一般适宜于春播,迟播会在生育后期遇到低温或早霜,小能正常成熟,或降低产量和品质;生育期短的早、中熟品种可适当晚播或夏播。

主要类型

通常按形态特征分类。苏联按穗形划分为5个亚种

中原地区则先根据子粒的糯性与性分为黍和稷,然后根据穗形和生态特性分为3个类型(见图):

侧穗型。穗分枝向主轴一方倾斜,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抗旱性强。中国栽培品种多属此类。

散穗型。多数穗分枝与主轴有夹角,分布在主轴四周。对温度要求较低,抗旱性较差,密植时群体性状好。干旱灌区和雨水较多地区以此类品种较多。其中还有一类周散穗型,对温度要求更低,主要分布在高寒地区。

密穗型。穗分枝短小而密集,植株较矮,喜温暖,中国种植甚少。

主要价值

本种为人类最早的栽培谷物之一,谷粒富含淀粉,供食用或酿酒,秆叶可为牲畜饲料。由于长期栽培选育,品种繁多,大体分为粘或不粘两类,本草纲目称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民间又将粘的称黍,不粘的称糜。

种子含粗蛋白质10~16%,无氮浸出物70%左右,粗纤维10%左右。蛋白质品质较好,含有较多的Thr甲硫氨酸亮氨酸

稷米可煮饭,用子粒加工而成的炒米,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食品。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常用以制作稷片粥和糕饼。黍米是中原地区北方的主要糯食,也是酿造黄米酒的原料。黍稷子粒还是家禽的精饲料。秸秆可供饲用。

由于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刈割数次,是优良的一年生禾本科牧草。

另外,黍稷耐旱、耐热、耐盐碱,适于生荒地栽种,常作为开荒、改造盐碱地和沙漠的主要先锋作物。因其生育期短,又可作干旱地区的补救作物。

物种简介

黍稷起源于中国。在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和黑龙江省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有黍稷遗存物。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史家地层中发现的黍朽粉,距今已有5000~5500年。华北地区西北广泛分布一种与栽培黍稷同种的野生糜,野生性状十分明显,与栽培种能杂交,有人认为可能是中原地区黍稷的祖先。Н。И。瓦维洛夫环形山、Π。Μ。茹科夫斯基等都主张中国是黍稷的起源地。茹科夫斯基还认为中国是黍稷的古代初生基因中心,黍稷是从中国传到日本欧洲的。但丹麦古植物学家Н。赫尔巴克认为黍稷起源于北非沿海,其野生祖先是P。callosum。此外,也有人认为黍稷的起源尚不清楚。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黍稷,祝时讴,风车云马难留。”

参考资料

解释.在线汉语词典.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