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孔埠

孔埠

新洲区孔埠镇(现属汪集街道管辖),孔埠地处涨渡湖之西北,西滨倒水,地形北高南低,呈南北狭长行。总面积5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万人口,可耕地面积36,810亩,离新洲区中心17公里,离武汉市市区约40公里。西与仓埠街道隔河相望。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农业种植以粮棉为主。

孔埠原名孔家埠,位于倒水故道西岸。当年倒水槽深。常年有水,船、下经涨渡湖直出长江,上溯可抵红安八里湾。水运畅通,同成集镇。清末,民国年间,孔埠出产的棉布,曾运销云,贵。日军入侵之后,商业日渐萧条。特别是1939年,日军在一次“扫荡”中,曾窜入孔埠杀死14人,烧毁半条街。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军队与地方封建势力相勾结,欺压老百姓,敲诈商民,商店倒闭,作坊停业,到解放前夕,只剩下一些小店铺,变成了冷落的露水集。今日孔埠的治所,由于倒水改道,建在倒水古河床之中,街道整齐、清洁、繁荣昌盛,展望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孔埠土地虽然肥沃,但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水灾为烈。明清2代544年中,大小水灾多达263次,而且年灾跌见。常常破堤溃口,屋倒禾淹,民不聊生。民国初期,沿长江修筑堵龙堤和肖公闸,防止了江水上漾;而夏秋之季,举水二河山洪爆发,涨渡湖却变成了死水潭,滨湖地带任常常破围成灾。1951---1953年县人民政府领导兴修主水大堤,挖通鹅公颈,导举水直注长江,减少了涨渡湖来水流量,1956年对倒水进行了“堵支强干”,拓宽了河道的治理,孔埠人民免除水灾。

历史沿革

孔埠居民,据《黄冈县志》和姓氏家谱记载,大部分都是明代初年从江西省迁来的。数百年来,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定居繁衍,围湖种田,长期和自然灾害做抗争。在反对地主、湖霸剥削压迫的同时,进而积极投入争自由,求解放的革命斗争,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历史壮歌。辛亥革命中,张和、桂立恒等积极参与战斗;土地革命中,喻稚南在八里畈创立农会,白洋、双河市、孔埠等地农会相继建立,掀起农村革命风暴,举起“一切权利归农会”的大旗,与当时封建势力展开了争锋现对的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占孔埠后,疯狂进行了“大扫荡”、“大屠杀“,烧、杀、抢虐、无恶不作。面对日军的屠刀,孔埠人民没有被吓到,被屈服,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孔埠是当时黄冈中心县委和新四军五师根据地之一。邱国卿以“砍香会”为掩护,秘密组织抗日游击队,与黄冈中心县委紧密配合战斗,杀汉奸、炸堡、毁公路、劫盐车、搞武器、弹药……,迅速扩大了抗日武装力量,变现了孔埠人民大无畏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篡夺了人民的胜利果实,还乡团,保安队,卷土重来。他们疯狂的捕杀革命志士,摧毁革命政权,拉丁派款,孔埠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孔埠人民继续坚持战斗,积极参军参战,大力支持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解放。

经济

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开展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接着又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肃清了封建残余势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在农业上,兴修水利,整理河道,扩大耕种面积1800余亩,以孔埠闸为主体,开挖了四条白起渠,修建石桥41座,既方便了车辆行人,又利于灌溉,四万亩良田达到了旱涝无忧,确保丰收的境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得到了新的发展、粮食不断增产,,粮食1979年人均654斤,1988年人均1280斤,增长近一倍;棉花从1968年—1988年的20年中,总增产71%,出现户售万斤粮的80多户,户售千斤棉的16多户.农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促进了各种经营的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支援了国家的建设。

在工业上解放前,只有手工业,且以纺织、木、石业为主。解放后1955年,手工业组织起来,组成铁木业合作社,1970年初期,转为农具厂,并逐步添置机械设备,由手工转机械生产。与此同时,各大队自办机械加工厂,实现了整田、抽水、加工(脱粒、磨面、轧花、榨油)等机械作业。镇办、村办、联户办的工厂,企业不断壮大,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计23个。1988年,全镇工业固有资产565.3万元,职工3750多人,总产值3422万元,年销售收入3200万元,利税260万元,比起1977年企业总产值37万元,增加了93倍。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孔埠的一大优势,三个建筑工程公司。常年3000多人,高峰期达到5000人以上,在武汉市区、襄阳市黄石市沙市区等大中城市,承包各类建筑工程,每年完成建筑面积6000—7000万平方米,年产值1400万元以上,创造利税100万元,艺民劳动收入400万元。

在商业上,民国时期,孔埠街有商户170余户,从业人员1800多人,以花,布为主。解放后就,原有的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人员为商店营业员。商业从个体经营走向集体经营,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孔埠成立人民公社后,设立供销社,下辖4个分店,采取扩大股金,增加运输设备等措施,1988年,固定资产达到60.64万元,职工127人,成为孔埠商业的支柱。国有商业,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也应运而生。1982年个体商业也发展起来,共计个体户674户,从业人员1275人。1988年全镇有商户987户,其中原地区有4户,集体109户,个体874户,共计从业人员3971人,社会商品总额近400万元。

在教育上,清末、民国时期,以私塾为主,私立小学开始出现。解放后,翻身农民的子女迫切要求上学读书,1951年单班小学发展到35所,学生1456人;1970年,多班小学发展到27所,学生5119人。1968年乡办初中班8班,学生390人,1988年记有中学5所,小学27所,学生6361人,占总人口的16.8%,是解放初期的4倍多。文化、卫生事业也日益发展。

如今的孔埠,是一座发展中的新型城镇,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面貌的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今后的孔埠,只要认真的抓好农业生产,合理安排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保护和提高地力,改良作物品种,实行科学种田,努力提高单产,积极稳妥的发展工业和企业,坚持质量标准,掌握市场信息,加强管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扩大销售,讲求效益,工农业生产就会积极的稳步地向前发展。工农业发展了,其他的事业也会随之发展,经济力量会不断壮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会不断的提高。孔埠将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参考资料

新洲区汪集街打造生态健康新市镇.湖北省人民政府.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