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
《说苑》又名《新苑》,成书于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由西汉刘向在主持校理皇家图书期间编写而成,是一部说体著作,意为杂史小说的总集。该书原有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
刘向处在西汉由昭宣中兴急剧走向衰败的过渡时期,他目睹了西汉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于是数次上书进谏,然而无果。于是转而以书为谏,把道理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编成《说苑》一书,以向帝王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为进谏作持之以恒的努力。
该书主要有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尊贤、正谏、敬慎等篇,系搜集《论语》《孟子》《荀子》《礼记》以及先秦古籍已散佚之文字,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分类记述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奇闻异事。其中记载孔子言行条文甚多,对研究孔子和儒家有一定参考价值。《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说此书“议论醇正,不愧儒宗”。同时该书叙事意蕴深厚,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影响。
编纂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9年—约公元前8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今江苏省沛县)人,刘知远之弟刘交的四世孙,西汉时文学家、经学家、目录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汉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刘奭时因反宦官臣而下狱,刘骜时任光禄大夫,受诏校书秘阁。他于经传诸子诗赋等均有相当造诣,主张“天人感应”学说。刘向为古代图书的编目整理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参与校理宫廷藏书并撰写了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一书,是为我国最早之分类书目。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七略别录》 《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书名释义
《说苑》书名中的“说”字的含义并非说理、辩说,而是述说。“说体”是对先秦源自讲说、记录成文、具有一定情节性的叙述体故事文本的统称。《说苑》则赋予说体故事以明确的寓意,将它们变成了丰富的寓言,创造了富于中国特色的寓言艺术。
刘向在《说苑序奏》中提到了他对《说苑》的命名。他在校对中书《说苑杂事》时,发现书中事类众多,或有上下缪乱的文字,难以分别次序,于是便除去其中与《新序》重复的内容,并对余下内容进行了分类与补充,最终得到二十篇文字,添加篇题,自命其书为《新苑》。《说苑》之名始见于班固的《汉书》,书名变化的原因,清代姚振宗认为《新苑》疑是《新说苑》;学者徐复观则认为刘向本命名为《新苑》,至班固写《刘向传》时改称或误称为《说苑》,而《新苑》之名反因之泯灭。自班固《汉书》以后,《说苑》之名沿用至今。
成书背景
刘向一生供职于汉宣、汉元、汉成、汉哀四位皇帝。昭、宣二帝在位时,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作为执政原则,注重经济的恢复,且鼓励生产,选贤举能,赏罚分明,百姓安居乐业。然而统治集团的腐败黑暗积弊已深,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还是非常尖锐,宇文赟又颇慕刘彻之风,展开对匈奴的战争,庞大的军费支出导致财政困难,统治者自上而下却竞相奢侈。至元成哀时代,贵族、官僚、豪强竞相侵土地,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大汉帝国鼎盛之势一去不复返。刘向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由昭宣中兴急剧走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刘向目睹了西汉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曾抱着以古鉴今、经世致用的强烈愿望数次进谏,仍无果。于是刘向转而以著书为谏书,择取有“义理”可观的内容编入《说苑》呈给天子,向帝王“微而著”地言其执政之失,把道理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入于无迹。在宣传其思想主张的同时,刘向巧妙运用语言表达艺术,既增强了道理的可读性,又能达到讽谏的目的,助其为进谏作“坚强以持之”的努力。故而《说苑》以叙述为主,议论为辅。每章多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而这些历史故事或传说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与庄子运用“藉外论之”的寓言形式以表达其深奥哲思为同一机杼。
取材来源
《说苑》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皇家所藏的典籍、刘向个人藏本和民间流传的书册资料。刘向博采先秦至西汉的经传、史传、诸子作品及异文传说,据学者梅军的《\u003c说苑\u003e研究》统计,《说苑》中的材料主要取自《韩诗外传》《晏子春秋》《淮南子》《吕氏春秋》《史记》《荀子》《韩非子》《左传》《周易》《论语》《礼记》《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典籍。
内容概要
《说苑》收录内容二十卷,每卷有一个标题,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每个标题都点明该卷主旨所在。每卷一般以第一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并在后文以大量历史实例加以证明。
《君道第一》中刘向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为君之道,认为君王的品行、能力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臣术》提出为臣之道,借晏婴之口指出臣子对于君王来说是“社稷之臣”能“立社稷,辨上下之宜,使得其理;制百官之序,使得其宜,作为辞令,可分布于四方”。《建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治国之本,为治国之大纲。在刘向看来,“君道”“臣术”、“建本”这三者共同构成执政之基,乃治国之要。后面的17卷涉及国家政事的各方面,围绕着前三卷对国家政治作了进步的阐述,是治国的具体方略。《立节》提出臣子要忠君爱国,不惧牺牲。《贵德》建议君王要重民爱民,是对《建本》中民惟邦本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复恩》从治国安邦的政治高度探讨复恩的社会作用,提出君王要“悬禄以待之”,臣下要“竭力以报之”。《尊贤》《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修文》等卷则分别论述了君王执政、臣子辅政应该具备的各方面能力。
主要思想
《说苑》一书围绕治国安邦之道书写编排,刘向于故事结尾简短评论、抒发感想,或借助故事的角度选取和次序安排、故事中正面人物的言行来间接传达自己的观点,其中主要传达了以德为主、以刑为辅的德治思想,重民爱民、富民利民的民本思想,修己至公、任贤纳谏的人君之术。
德治思想
刘向具有儒家思想,是董仲舒思想的追随者,他宣扬德治思想、提倡“德教”的同时,又主张适当汲取法家的思想因素。
刘向认为治国的三种策略中,最上乘的是“化”,即道德教化。对于一国的政务而言,教化最为重要,它能化除人民的争端,令“兵戈不陈”,体现出以儒家“仁政“思想为主导的特征。刘向赞同《论语》“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的观点,认为“草上之风,必偃”,鼓励君子以德行教化天下百姓。他认为礼乐能约束人的行为、感化人的心志,是教化百姓、安民治乱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说苑·修文》篇第一章即说:“夫功成制礼,治定作乐。”明确了以礼乐治国、推行教化于天下的礼乐思想。
与此同时,刘向将刑罚看作教化的补充手段,反对不教而虐,滥施刑罚。他一再强调教化的作用,提倡从内在层面、心灵深处去感化百姓,觉醒百姓的善心,使他们自觉地向善为善,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强力加以约束和控制。如果执政者不教化百姓,当百姓弃义逐利乃至于违法犯罪时,执政者不反省自身错误,而是直接以严刑酷法惩治百姓,那就是残民、虐民。这继承了孔子“不教而诛谓之虐”的思想。
民本思想
《说苑》将重民爱民视为人君美德,把富民利民看作为政之基,充分体现了民本思想。
刘向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安众养民,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他在《说苑·建本》篇第二十四章提到民心所向对国家的祸福存亡至关重要,敬天祀鬼神不如顺从民意。由此,刘向宣扬“天生君以为民”的思想,认为上天降生万民的本意,不是为了替他们立一个君主,而是为了使百姓受益得利,而百姓与君主的利益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秉公为民,君主也将受益得利。在具体措施上,刘向认为富民利民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使百姓生活富足。他在《说苑·建本》篇第二十五章提出使百姓生活富足,是先之于教化的基本措施,是治国之根本,要积极解决百姓衣食困难等基本问题。当发生灾害时,官府则要打开仓库,救济百姓;第二,要缓刑罚、薄赋敛、节省开支。《说苑·政理》篇第十三章认为君主要减少繁琐的法律条文,宽缓刑罚,废除烦琐的狱治,减少赋税,使太平之风兴于世,让百姓摆脱沉重的负担,以慢慢积累财富。刘向提出君王不能无节制地享乐,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而应该节省开支,以利百姓,更不要肆意大兴土木,侵夺百姓从事生产的时间。
人君之术
刘向认为对国家治乱兴衰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君主和权臣。人君修己自为、以天下为公,权臣尽忠竭智,国家才会国运昌盛。
执政者要修养品德,任贤纳谏,秉承至公思想。刘向认为对事情结果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天命,而是人的作为,他谆谆劝谏人君,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把道德视为政治之根本,认为君主贤能则国运“茂昌”,“不贤则速亡”;此外,刘向认为贤士能辅佐人君令其垂拱而治,能补君之过使国家兴旺发达,能否任用贤臣、听取谏言,是人君的必备素质,治国的重要方略。他提出人君不光要懂得慧眼识贤、知人善用,还要能广泛听取速言,择其善者而从之。为励子进谏,人君要倡导言论无忌的风气,保护臣子进谏的积极性,对于进谏者提供的意见,广泛听取,然后选择有价值的予以采纳;刘向还指出作为执政者要秉持公正,不偏不私。这不光体现在执政者要推已及人,使广大百姓生活和乐富足,更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张,为此,刘向编选了多则公正守法的范例。
臣子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刘向在《说苑·至公》第一章对人臣提出了不以权谋私、不计个人得失、秉公执法和不徇私枉法的要求。刘向认为,臣子在处理国事时要做到不经营私人的利益,身在君主之门便不可计较财利,在国法面前不袒护亲戚,奉行公事推举贤要做到不排弃仇敌。臣子应当用忠诚来事奉君主,用仁德来使民众得利,凭借宽容的品德来推行自己的措施,不可营私结党。
相关著作
刘向《说苑》一书开“分门录事”体制的先例,对《世说新语》等书的编撰者有所启迪。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文志人小说集,由刘宋刘烨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整体编排模式与说苑相仿。刘义庆(403年 - 444年),字季伯,彭城郡铜山区(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刘宋宗室、文学家 ,宋武帝之侄,且是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后被朝廷过继给其叔父刘道规。
《续说苑》
《续说苑》由天宝刘贶编写,共十卷。刘,字惠卿,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博通经史,明天文、律历、音乐、医算之术。起居郎,历右拾遗。修国史。著有《六经外传》三十七卷,《续说苑》十卷,《太乐令壁记》三卷,《真人肘后方》三卷,《天宫旧事》一卷。
《说铃》
《说铃》是一部笔记小说,在1868年由吴震方编辑,书分多卷,分别由多个作家撰写,其内容涉及多方面知识。吴震方于崇祯十五年(1642)出生于浙江仁和(今浙江余杭县),康熙五十二年卒(1713),主要生活于清顺治、康熙两朝,康熙八年(1669)中举,康熙十八年(1679)考中进士。
价值影响
保存不同版本的文学文献
《说苑》不是刘向创作的作品,而是刘向的编辑之作。《说苑》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三类书:中书、刘向本人藏书、民间书。这些是与刘向自己参与创作、改编的故事相分离的。“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赋予了《说苑》《新序》以文献价值,对于早期文献的保存与流传有着积极意义。
发展小说文体概念
《说苑》在发展“小说”这一概念上,表现在文体因素的萌芽。刘向并没有完全按照真实历史进行编撰,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各种变通与转化。例如在选取素材上,并不是完全从正史中选取,而是将眼光投放到诸子及野史杂传等。他对历史材料进行了一定的自由组合,且都按主题的需要作了相应改动。例如赵氏孤儿的故事在《说苑》和《新序》中皆有记载,但《说苑》第六章《复恩》以韩厥报赵盾之恩为主要的记叙重点,《新序》第七章《节士》中则以公孙杵臼和程婴保护赵氏孤儿的行为为中心,两书侧重点不同,增强了《说苑》的小说意味。
影响后世小说文学
《说苑》的出现是小说观念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促进了“说体”向小说的发展与成熟。《说苑》中的许多事例进入历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影响深远的一部分,并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事例材料。除此之外,《说苑》独特的编撰体例也被后世许多类似的文学作品继承,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传承了《说苑》分门别类的体例划分法,全书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识鉴、品藻、容止、任诞等三十六篇(门),显现了《说苑》《新序》“以类相从”的编撰体例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相关研究
20世纪时,《说苑》在校笺、疏证方面出现几部著作,其中以赵善治的《说苑疏证》和向宗鲁的《说苑校证》两部最有成就。赵善治《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以原文为纲,与诸书互见者备录于后,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向宗鲁的《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则事义兼释,耽思旁讯,耽见洽闻。另外在译注方面有范能船编撰的《说苑选》(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和卢元骏的《说苑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此外,民国20年出版《说苑引得》,可供查检古书中的重要词汇、字词人物、书名、篇名。真正具有现代研究特征的《说苑》研究专著是谢明仁的《刘向(说苑)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书中对《说苑》的作者、书名、篇目、写作年代、与《新序》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证和分析,并论述了《说苑》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此书是目前对《说苑》研究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专书。
后人评价
刘向之切议……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或抽列古今,纪著行事,若司马迁、刘子政之徒,累积篇第,文以万数……然而无胸中之造。
——汉·王充《论衡·超奇》
扬雄《扬子法言》,刘向《说苑》……咸叙经典,或明政术,虽标论名,归乎诸子。何者?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
——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
《说苑》《列女》《神仙》诸传,自造《洪范五行》及《新序》、而皆广陈虚事,多构伪辞。非其识不周而才不足,盖世人多可欺故也。
——唐·刘知几《史通·外篇》卷一八《杂说下》
向以区区宗臣,老于文学,穷经之苦,崛出诸儒,先秦古书甫脱切,一入向笔,采不遗。至其正纲纪,迪教化,辨邪正,异端,以为汉规速者尽在此书(《说苑》)也。
刘向《说苑》,曾巩序之矣,其可否已括其间,学者当有所择,而徒博者失之。
——宋·陈著《本堂集》卷四七《题刘向说苑卷首》
《说苑》出于刘向。向之学不纯,溺于诞妄,所取不经,且多战国纵横之论坏人心术,莫此为甚。
——明·解缙《文毅集》卷一《大庖西封事》
刘子政作《新序》《说苑》,冀以感悟时君,取足达意而止。
《说苑》今存,所记皆古人行事之迹,足为法戒者,执是以推《百家》,则为故事之无当于治道者矣。
名言
文王问于姜子牙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小行星1584;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说苑·政理 卷七》
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 ——选自《政理37》
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亦无由入矣。 ——选自《政理35》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郊望尝,非求报于鬼神。 ——选自《贵德3》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选自《贵德3》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选自《谈丛80》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选自《谈丛71》
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矣。——选自《谈丛75》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选自《谈丛69》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惟恐不卒。——选自《谈丛32》
道以优游故能化,德以纯厚故能豪。——选自《谈丛34》
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选自《谈丛34》
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选自《谈丛34》
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恭以洁,可以亲上。——选自《政理29》
参考资料
走进魏晋风流,《世说新语》里的那些成语.手机凤凰网.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