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冯家楼

冯家楼

冯家楼村位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山东省临朐县南32公里处,国家AAAAA级森林公园脚下。中华镇山——沂蒙山境内。227省道横穿而过,北距224省道4公里,南临221省道2.5千米。距离青临高速沂山出口4千米。三面环岭,一面绕河——大汶河。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宜人。街道整洁卫生,村民安居乐业。其中冯姓是第一大姓。

正文

冯家楼村

简介、村志

地势

历史

故事传说

特产

简介

冯家楼村志

冯家楼位于临朐县城东南33公里处,地处沂山东麓,汶河西岸,东(营)红(郯城红花埠)公路(省道227)紧靠村东由北向南通过,新通车的长春-深圳高速公路临朐段就在村东1公里处。村子南、西、北为丘陵地形,村东为汶河冲积而成的洼地,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呈簸箕形状。一条小河由村西绕村南向村东汶河流去。村落呈长方形,东西向。村子南邻下付峪村,西面是上伏峪村和佛崖底村,北邻蒲子沟村,东面与南赵家庄子、南侯家庄子隔河(大汶河)相望。

冯家楼村原系明朝洪武年间(时间无考证)由山西省移民而来的赵姓所建。明万历年间(公元1580年),冯惟敏重孙冯士甚(《冯氏族谱》考)由冶源车家沟迁入此村,繁子衍孙,人丁兴旺。而赵氏或迁或亡,不再留后。又因冯氏建青砖小楼二座(称南楼、北楼),故称冯家楼。

明清两朝及民国前期均属临朐县仁寿乡,1945年解放后属十区,1947年起属大关区冯家楼乡,1957年属天成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起属蒋峪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镇后属蒋峪镇,2007年合并乡镇后属沂山镇。

全村现有180户,670口人,均为汉族。村内有冯氏人口650余人,近年有侯、王、刘、秦诸姓因婚姻迁入。

全村有耕地800余亩。村南、西、北丘陵地带为棕质土地和沙山地,村东洼地为河淤土质地。村内土地以种植粮食、油料、经济作物和林果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番薯、绿豆、高粱、谷子等,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芝麻等,经济作物有黄烟、中药材、西瓜、反季节蔬菜等,林果类有速生杨黄金梨、春桃、杏、李子、苹果等。多年来,村里一直致力于发展水利设施,先后建成小型水库一座,大口井提水综合设施两处,加上村东汶河水源,使村内土地灌溉面积达到400余亩。因而粮食产量和农业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产业调整,大力发展养殖业。先后建成畜牧养殖小区两处,特色养殖小区一处,肉鸭、肉鸡、奶牛、生猪和水貂养殖已初具规模,为村民收入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村内服务设施较为齐全。1970年建立了村卫生室,现有乡村医生2人,村民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解决了村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的问题,为村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村内有磨坊2处,农机维修部1处,农资服务站1处,日用杂品商店4处,液化石油气灌装站1处,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从1982年起,实行了新村规划。至今,已建设高标准砖瓦房1000余间,有40余户村民盖起了小洋楼。

1986年村里用上了电,2007年硬化500余米街道,2008年主要街道安装路灯40余盏,2012年村里铺设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2009年建成了村民娱乐健身中心一处,设有荡船、秋千、跷跷板等健身器材,并栽植了许多绿化苗木。现在的冯家楼村已经高标准的实现了硬化路、电话、有线电视“三通”。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浪潮,冯家楼村不少村民购置了大中小型车辆和农用车辆,其中大B级车8辆,小型车20辆,各种农用车100余辆。随着村民收入的提高和党的惠民政策(家电下乡)地实施,村名踊跃购置各种家电,改善了生活条件。几年来,共添置彩电196台、电冰箱122台、洗衣机138台、电动车154辆。

冯家楼村沿袭了冯氏家族爱文好学的特点,清朝中期开始村内就设私塾一座。1952年成立了冯家楼小学,为本村和附近村庄培养了建国后的第一批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因学生数减少和布局调整的需要,2003年冯家楼小学撤并到吕庄小学。)除了小学教育,村里在不同时期还设立了识字班、扫盲班、农民夜校和半日制学校,到1997年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提升了村民素质。至今,全村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28人,研究生3人,专科生20人。这些毕业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努力工作着。冯吉录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冯吉录生于1963年2月,1982年考入南京河海大学本科。现在水利部海委漳河上游管理局工作,历任河道管理一处副主任、计划科科长、工管科长、建管处处长。2003年获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

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冯家楼村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解放战争中,村内8人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青年地方武装积极参加支前,多次受到上级表扬。1955年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与上伏峪村、下伏峪村、佛崖底村组成天成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改名为冯家楼大队,从此村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冲击着这个古老的村庄,农业生产和村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使冯家楼村焕发了活力,1981年开始实行联产计酬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后来村里几次进行产业调整,大力发展工副业项目,形成了粮食、水果、蔬菜、经济作物并举,养殖、加工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多元发展的格局,使村经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冯家楼村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解放战争时期,村里就成立了青年团。1952年村里成立了第一个党的支部,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复员回家的冯兰兴担任第一届党支部书记,一直到1958年。以后的历任书记情况如下:冯吉升1958年10月——1966年9月,冯兰州1966年10月——1968年10月,冯义全1968年11月——1972年9月,冯兰州1972年10月——1981年11月,冯兰超1981年12月——1984年12月,冯吉堂1985年1月——1986年5月,冯义全1986年6月——1989年12月,冯国亮1990年1月——1992年10月,王若姣1992年11月——1998年10月,冯吉堂1998年11月——2000年8月,冯吉安2000年9月——今

附:革命烈士冯兰松生平简介

冯兰松(冯文庭三子,长兄冯太国,二兄冯太全,四弟冯兰俊)生于1927年,1946年10月参加革命。历任华东野战军炮兵十三团战士、副班长、班长。1948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并荣立三等功。1949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1950年10月随军南下至福建省南安县时因炮车侧翻英勇牺牲,被华东野战军政治部追任为革命烈士(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副司令员粟裕)。

撰稿:冯义琢

参考资料:《冯氏族谱》、《临朐县教育志》、《临朐县志》、《明清临朐冯氏文学世家》

采访对象:村史 冯文升、冯兰恩、冯吉平、冯兰亭、

冯吉强

党史 冯兰州、冯吉堂、冯义全、冯吉安、

王若姣

成稿时间:2009年6月

修改时间:2010年9月 2012年11月

冯家楼的地势

站在冯家楼村北岭,抬头望向西南方,群山延绵,那边是著名的沂蒙山风景区,有一山上立有一铁塔,那便是沂山的主峰泰山

抬头望东南方,有一山延绵数里,平坦出奇,那便是太平山顶。据说上世纪曾有人提议在此修建机场,这地势瞬间引起了注意,可考察时却发现此山下竟有龙洞,数尺长红鲤鱼在龙洞的水中游动,有一跃成龙之势,最后不得不打消了在龙头上动土的念头。

冯家楼的历史

冯家楼村历史悠久,据相关记载,冯家楼村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近一千年历史。

冯家楼的故事

冯家楼村在附近村落里算得上比较小的村庄,但是关于冯家楼的故事却不少。

金蛙传说

据老一辈人相传,在民国初期,村南小河有一泉眼,无论春夏秋冬,从未干枯,泉眼有两只金青蛙,被供奉为神灵,只因有一个贪玩的孩童把金蛙取出,泉水即刻停涌,放回去便又开始喷涌,从此无人再碰金蛙。可恨的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倭寇入侵,见两只金蛙神奇,遂带走,至此泉眼也消失。

石屋岭的由来

,在村西北处,有一山坡,名石屋岭,可如今已名不副实,相传,在石屋岭,有一高近十米,长宽如房屋大小的石头傲立于此,疑似天外来客。可惜二十世纪末,村里有人盖房子打起了这石头的注意,没多久就被破开做石基了。

倭寇军营

冯家楼地处沂蒙老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日军倭寇曾占领冯家楼北岭建立军营,地处得天独厚的地势优势,但最终在抗战人士的不懈拼搏下得以解放。时至今日,依旧能在地中不时翻出子弹壳。

冯家楼的特产

冯家楼村三周环岭,岭上生长着众多药材,如野生灵芝,甘草。艾。白毫。薄荷,水芹,酸枣等。。。。。。也有石竹,苦菜等可炒制茶品,有去火之功效。岭上红原鸡成群,野鸭成对。沟底螃蟹横爬,小虾游荡。。。。

经济作物

冯家楼村的经济作物以花生,小麦,玉米,番薯为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