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裕
冯光裕(1684-1740),字叔益,号损庵,山西代州人。清康熙五十年举人。雍正元年,出任云南大姚知县,历任贵州铜仁府同知,升贵州思州知府,调云南永北府知府、丽江府知府,云南驿盐道副使。雍正八年升云南省按察使。冯光裕生平好读书,兼精书法,有《柴门老树村稿》。
人物生平
《清史稿·高宗本纪》记载:“乾隆四年二月己卯,以冯光裕为湖南巡抚。”“五年春正月辛未,湖南绥宁苗作乱,命冯光裕等剿之。三月庚午,湖南栗林、鬼冲各寨苗匪平。五月丁卯,谕冯光裕及湖广提督杜恺剿捕城步、绥宁瑶匪。”
《清史稿·冯光裕传》记载:雍正元年,以荐授云南大姚知县。大姚赋少而耗重,积数万。光裕不取耗,视负尤多者薄责之,逋赋悉清。民以耗重故,辄寄大户造伪券占田,吏毁其籍。光裕检毁未尽者藏之,按牒辨其伪,归田故主,民尤颂之。迁贵州铜仁同知,赴阙引见。时古州苗方乱,世宗询及之,光裕对苗不可尽杀,宜随机化导,令归版图,上其言。既行,擢思州知府,未任,改云南永北。永北介金沙江外,与四川省连界,苗、窟其中,有事则两界相诿。总督西林觉罗·鄂尔泰命往勘,光裕轻骑往,倮从谷中出,挺刃相向。光裕策马前,谕以利害,倮罗拜听命,各散去。鄂尔泰疏请改知丽江市,仍兼理永北事。未几,擢驿盐道。
八年,东川区、乌蒙倮叛,鄂尔泰檄光裕会镇将讨平之,擢按察使。乌蒙俘七千人,语不可通,译者面谩莫能诘。光裕集群译於使院,分室居之,讯一人,经数译乃得其情。倮姓名多同,为编次年貌,验决无误,省释者甚众。广西壮族自治区州民李天保以邪教聚众千人,檄光裕按治。光裕曰:“愚民茹蔬奉佛,非有异志。”薄其罪,焚籍,置不问。
十一年,擢贵州省布政使。十三年,古州苗叛,岷江、清江、八寨、丹江、台拱诸新附苗皆应。师讨之,光裕督饷,令民应役,厚与直,行得持械自卫。募熟苗为助,以木符,戒官兵无妄杀,皆踊跃应募。师集十馀万,皆得宿饱。军罢,民被兵者无所栖止,给草舍居之,赋以衣食,复业者二十馀万户。贵州赋银八万八千、米十五万五千,光裕奏请免。李治即位,命被兵地停徵三年。又奏:“古州、丹江诸苗剿除殆尽,荒田空寨,远近相望。当募民居苗寨,垦苗田,设屯置卫,行保甲法,授降苗所纳军器,俾农隙讲肄,以壮声援、省饷。”得旨允行。
乾隆四年,擢湖南巡抚。镇红苗叛,光裕督兵捕治,不三月而平。疾,乞假,闻城步、绥宁苗复勾结粤瑶为乱,密咨两广总督筹协捕。寻卒。遗疏犹言:“二县困於兵,请免今年租。”上从其请。
子祁,乾隆二年进士,官编修。孙廷丞,举人,以荫生授光禄寺署正,官至湖北按察使。
彭启丰《铭未录·通奉大夫巡抚湖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冯公光裕墓志铭》,汪由敦《通奉大夫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南冯公墓表》。
家族历史
冯如京,字修隐,一字紫乙,号秋水,山西代州人(《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作“山西振武卫籍”)。
冯盛(先世) ; 冯时(高祖父); 冯天禄(曾祖父); 冯愈(祖父); 冯明期(父);
冯如京出身于山西代州巨族,因先祖经营食盐,家道殷实。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 冯曦等修《代州冯氏族谱》记载,代州冯氏始迁祖冯盛,明成化中始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市纪台社三户垛迁山西代州,籍振武卫中左所。冯盛“以三户军隶边籍,成化中张道儿丁绝,以次户补,公乃迁代州,隶振武卫中左所。”
二世祖:长子时(冯如京高祖),次子运。
三世祖:天福、天禄(时次子,如京曾祖父,生于1516年(正德十一年),曾“从祖父贸迁秦梁间”,后“商淮浙间”,三世业,成为巨商)、天相、天贵、天仁。
四世祖:恕、忠、思、惠、愈(如京祖父)、宪、恩、慈等10人。
冯天禄生四子,长子冯忠、三子冯惠业鹾,二子冯恩、四子冯愈业儒,发展成儒商家族。冯忠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卒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挟资治鹾于扬”,“总南北鹾事四十余年”,“初挟资颇微,后数盈万”。冯忠的商业才能曾得到大司马吴公赏识,令其董齐鲁、淮浙各盐场十余年,后来大司马吴公“老倦于贾”,冯忠向他借资归吴殖盐,自己经营,并曾聘请掌柜经营浙盐。掌柜孙某经理浙盐时,“因游荡,废忠白银五千两”。冯忠经营淮盐,既是制盐者,又是坐商,而且资本积累颇丰,家大业大。冯忠去世后,又由其四子冯宾期及侄儿冯明期“业贸淮扬,以盐鹾佐国家缓急”。
二伯祖冯恩,万历癸酉科(万历元年)举人,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任永平府昌黎县令,以兴利除敝为己任,推行“均徭役,勤宸恤”等惠政,垦荒田万顷,招徕流移百余口。为官清廉,谴革污吏,贤名甲于四辅。朝廷褒宠其父母,并敕赠其父冯天禄为“文林郎”。“天宠荣褒”坊:建在冯家街,为明直隶昌黎令冯恩父母命坊。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记载:“冯恩,山西代州举人。廉以持躬,勤以任事,营建鼓楼,修筑月城,通北门,置北关,增栈房,浚棠泉,士民思之,崇祯十五年崇祀宦祠。”
三伯祖冯惠,万历癸酉科武举,熟韬略,善骑射,授代州振武卫事,特加授名威将军。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月,在城内西大街“三世藩宣”坊西(现城关医院门前)为明万历癸酉科文举直隶昌黎令冯恩暨弟明万历癸酉科武举明威将军指挥佥事冯惠题名“文武济美”坊。宣统元年(1908年)上元会重修时附入“文武为宪”匾额,为诰授资政大夫湖南巡抚冯光裕、湖北按察使、浙江海防兵备道冯迁丞、甘肃省平庆兵备道按察司副使冯祖悦并题名。为诰授山东省巡按冯右京及其祖父明威将军冯惠、父亲冯亨期并题名,横匾上立匾“纶音”,系皇帝所赐。冯右京,代州人,字左之,顺治四年二甲十八名进士,选庶吉士。六年授福建省道监察御史,迁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八年转山东巡按御史,调湖广荆西道。时值清代,百废待兴,冯清查荒田,协济驿递,整顿曹粮,民庆安澜,建怀德碑以纪其事。后因疾病而归,死于家中。
祖父冯愈行四,亦经营盐业。
父亲冯明期,字闇若,一字熙宇,少时读书白仁岩。万历庚子(二十八年,1600年)科乡试亚元(第二名举人)。父母早丧,性情淡泊,疏财仗义,“戚党婚葬尤多赖以济者。”代县城中央有一座边靖楼,亦名谯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成化七年火焚,成化十二年重建。冯明期《积日登代州城楼》诗云:“莽莽来寒色,苍苍落野柯。白云迥勾注,秋色满沱。此日登临壮,百年感慨多。边隅四战地,锁钥近如何?”著有《咬菜轩遗稿》一卷。古雁门关西白仁岩,又称白人岩,相传因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而得名。据《雁门关地理总考》记载,白仁岩“在牛头山间,慧远建寺,巨石上有石塔,峰次间有说法台。”乾隆《代州志》记载,“白仁岩,晋释慧远于此建寺”。白仁岩禅寺分上下两寺。“风景秀丽,形势奇怪,高者则怖恐,深者则骇瞰,险者弗敢逾,危者弗敢仰……。”冯明期《读书白仁岩》诗云:“读书学避世,结屋山之东。开户白云里,行歌秋色中。鸟啼高树静,猿挂石楼空。忆昔岩居者,将无此意同。”
冯如京,万历三十年出生,卒于康熙八年。明崇祯元年恩贡,崇祯十三年举海内经明行修之儒,廷对称旨,除永平府州知州。崇祯十五年迁永平府同知。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闯王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区,清爱新觉罗·多尔衮率兵追击李自成,过永平府,同知冯如京率众投诚,七月授永平府知府。顺治元年九月十二日,顺治帝入关,到永平府,知府冯如京、副将张维义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驾。《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顺治元年九月甲午,车驾入山海关。丁酉,次永平。始严稽察逃人之令。”《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元年九月丁酉。上驻永平府,知府冯如京、副将张维义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驾。上赐食谕之曰:‘尔等各安心恤所属军民人等,爱养孤贫,俾其得所。又须严查各属,遇有一二逃人获时即行解京,倘隐匿不解,被原主识认,或被傍人告发,所属官员从重治罪,窝逃之人置之重刑。’仍传谕山海关区晓示各属。”
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记载:“冯如京,振武卫人,恩贡,顺治元年(至二年)任(永平府知府)。历升左右布政。”“同知(顺治):冯如京,代州人,恩贡。”“滦州知州(崇祯):冯如京,代州人,恩贡。”“冯如京,山西太原振武卫人。由恩贡顺治元年任。值开国初,以本府同知擢用。弹压变乱,招集流离。申请创立寓学,以恤远士,革除明季陋规,以抚疮,六属钦服,士民爱戴。寻升榆林道副使,历广东省、江南左右布政。”
顺治二年五月升榆林市兵备道陕西省副使。《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二年乙酉五月壬午朔。丁亥,永平府知府冯如京为陕西按察使司副使、榆林西路兵备道。”
顺治四年三月升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西宁道。《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四年丁亥三月壬寅朔。癸未,升陕西榆林兵备道副使冯如京为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佥事,抚治西宁道。”
顺治五年,诰授通奉大夫。
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顺治五年六月,陕甘巡按御史王世功揭报:“河西一带回逆作乱,伏乞敕部,将死难抚臣张文衡、甘凉道臣林维造等分别优恤,庄浪道范芝、西宁道冯如京失印,应究拟,并速补员缺。”
顺治六年八月十五日,巡按陕西甘肃监察御史巨石维昆谨题,为栓补抚道重臣,以资弹压事。“奉都察院勘札,准刑部咨二该洲抄出陕西甘肃巡洲史王世功题前事等因,顺治五年六月十五日奉圣旨:张文衡等察明议奏,范芝等革了职。该督抚按提问该顺缺官,已推的速催到任,未推的即与推补。该部知道。钦此钦遵。抄部咨院札行前按臣王世功,备行陕西按察司并庄浪县道勘拟去后,除范芝俟勘,问糊至日,容臣另本具奏外,兹于顺治六年七月初九日,据庄浪道右参议冯士标呈,问得一名冯如京,年三十九岁,山西太原府振武卫人,由恩贡于顺治元年七月内推升北直永平府知府,二年五月内推升靖边县兵备道副使。四年四月内推升西宁市兵备道参政,七月十三日到任。状招于顺治五年三月内,甘凉萨镇叛口作乱,于四月初一日警闻西宁,彼时如京吸拨远探,调兵援庄,率文武军民饮血矢天。敦请上官姓祁廷谏。祁国屏、李天俞调集番寺海嘉,馨囊犒土,塘报二十余次,印案在卷。至四月十五日逆回屠戮庄浪,势迫燃眉,如京即督率原任西宁副将张世耀、威远游击于可训等,前堵于西大通河口,如京统兵哪于冰沟、西大通两山。至十九日,贼拨拥至,游击于可训腰中一箭,坠桥溺水者多人,刘张世耀接鹰久,后如京率众赴援,不意大贼蜂至,寡不敌众,遂退冰沟,攻打一昼夜。贼见路窄守严,退过河口,西宁市境内寸土未失。及湖亡兵丁内,将辩亲丁刘全等射死,阵前印失无存。今在官原任西大通操守赵龙脚冰沟防守李正旺报文可据。随于闰四月初三日,塘报督按各部邮,批详在卷。后蒙总督军门孟副都卸史将西宁道印从阵前寻获,于顺治六年三月十七日差官发送,如京于本曰暂收呈报外排庄浪右参议冯士标细加研审,前情明白。看得西宁道冯如京,问回贼逼境,提兵堵截。于冰沟、西大通河口,阵前射死负印之人而印。还当场失落,虽河西回群悉被屠戮,西宁市至今安堵,系本官保全之力,然亦钜子职分当然。至于失风情节,恐其不实。仍提冰沟防守李正旺、原任西大通操守赵龙埔到官严审,委系阵失。又细阅报过督按失印批详无异。查得律云弃规书印限内一款,其因水火盗贼毁失,有显迹者不座一而本官堵贼,当场失印,正合盗贼毁失有显迹不坐之律。又于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奉有恩诏内一款,凡见在议革、议降、议罚、住俸、戴罪,并内外衙门提问究拟者尽与豁免。查如京事在恩赦之前,似应遵赦免议是在宪裁。将如京取问罪犯。议得冯如京所犯会依其因水蛐贼毁失,有显迹者不坐。今如京阵失印信,与例相合,应候请旨定夺者也。等因。招呈到臣,复核无异。该臣会同督臣孟乔芳、抚臣周文烨看得,冯如京因堵剿叛回,驰兵战,阵失关防,诚有疏忽之罪,然关防系当阵失落,似与陷城失印者不同。且逆回猖撅之时,河西五道已失其四,独配守御寸土未失,此功罪略相当也。按律弃毁制书印信内一款,其因水火盗贼毁失,有显迹者不坐,况原失关防既已寻获,而测又在赦前,或蒙鉴有,以广皇仁。俾 边塞之臣,益知奋励,则又出自我皇上、是父摄政王之特恩式非臣等所敢擅必也。既经该道勘明前来,相应具题。伏乞敕下该部议复施行。因回奏钦件,字多逾格,恳望鉴有,缘系检补抚道重臣,以资弹压事理等未敢擅便办为此具本。专差承差李槽资捧谨题。请旨。批红:皇父摄政王旨:刑部核议具奏。”
顺治六年十一月十日,刑部尚书吴达海题覆西宁市兵备道冯如京:“因堵剿叛回,阵前失落关防,继从阵获,合依水火盗贼毁失,有显迹者不坐之律,且境内疆土未有寸失,事在赦前,议免议还职。”刑部尚书贝子臣吴达海等谨题:“为铨补抚道重臣以资弹压事。该臣等核议得,道臣冯如京因堵剿叛回阵前失落关防,继从阵获,依合水火盗贼毁失有显迹者不坐之律,且境内疆土未有寸失,事在赦前,议免议还职,理合具题。”
顺治八年五月转河南布政使司参政兼管河道。《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八年辛卯五月丁丑朔。壬辰,升直隶永平府知府张忠为江南按察使副使兼参议,苏松常镇督粮道,补原任西宁市道冯如京为河南布政使司参政,管河道。”
顺治九年三月调任浙江布政使司参政、金道。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顺治九年三月十一日,顺治帝敕谕冯如京分守金衢严道。《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九年壬辰三月壬申朔。壬午,改补河南省参政冯如京为浙江布政使司参政、金衢道。”
顺治十一年升江南右布政使。《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十一年甲午夏四月庚申朔。甲戌,升浙江金衢道参政冯如京为江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顺治十二年十月,江南右布政使冯如京揭陈:“一实京仓,以厚积储;一练边兵,以巩岩疆;一严法令,以清盗源。傥有有采,伏乞皇上鉴宥施行。”
顺治十三年至十六年广东省左布政使。《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十三年丙申冬十月乙亥朔。乙酉,升江南右布政使冯如京为广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顺治十六年己亥十一月戊午朔。戊辰,广东左布政使冯如京以有疾致仕。”
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顺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两江总督两江总督马鸣佩题报江南省顺治十一年分解南本折钱粮未完限满,遵旨参核将署藩司右布政使冯如京,并报到完欠数目,各官职名册送户部。“钦命总督江南江西省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今降贰级戴罪臣马鸣佩谨题:为奏报解南本折等事准户部咨开江南省顺治拾壹年分解南本折钱粮限肆个月内全完,如过限不完题参等因,臣随节行藩司严催,今据册报前来。该臣看得,解南钱粮悉供本地兵饷,岂容挂欠?查拾壹年岁终奏报已完捌分,未完贰分。臣督藩司严催,今照限期已满,据藩司册报又续完壹分壹厘,未完不及玖厘,除严催勒限全完外,仍应遵旨题参,除将署藩司右布政使冯如京并报到,完欠数目,各官职名册送户部查核,理合具题,恭候皇上睿鉴,敕部议覆施行。臣未敢擅便,谨题请旨。”
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宫档案记载,顺治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广东巡抚董应魁揭报:“布政使司冯如京于清河口闸系抱病沉重延医调治不痊,今再文催促其病愈趋程复任,但事属违限宸纶严重,理合题明。”
屡平巨盗。每上书奏事,次第施行。屏藩江左,德高望重,且是一代名仁,博通经史,熟精道义,持身廉洁,浮云富贵。回乡奉母,七年后母没,如京年已六十余,居丧哀毁骨立。服阕,康熙八年卒,终年67岁。据《李渔年谱》记载:“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四月十五日,方伯冯如京卒。”葬于代县城西二十五里下花庄村东。清代学者、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象枢有《方伯冯先生如京传》。魏象枢《寒松堂全集》有《送冯秋水方伯入观复回粤东》、《送冯讷生第后省亲时紫乙公任江南司》等诗。清初兵部尚书、河道总督朱之锡撰有《分守金衢严参宪冯公去思碑记》。
清顺治辛丑(十八年,1661年)七月朝廷在谯楼西为明诰授资政大夫、广东左布政使冯如京与诰赠祖父亲万历庚子科亚元冯明期三世诰命坊---“三世藩宣”坊,乾隆庚寅(三十五年,1770年)闰五月重修。光绪丁未四月冯氏上元会又重修时附入“三世巡方”匾额。
清乾隆年间在西大街“五子登科”坊西(现冯家街口西),为诰授资政大夫、历任直隶永平府知府、榆林市西路靖边兵备道副使、青海西宁参政使,浙江金衢严道布政使参政、广东左布政使、江南右布政使冯如京题名“勋高五省”坊,光绪乙巳年(三十一年,1905年)冯氏上元会重修。
“两宪关西”坊:建在道署后,冯氏知园东,为冯如京任陕西榆林兵备道副使、青海西宁参政使立。
冯如京工诗文,著作颇丰,有《秋水集》16卷(乾隆五年刊)、《春秋大成》21卷(明晋冯如京撰。顺治甲午介轩刊)、《圣贤正帝》10卷、《道学钞》,《史疑》,《历代诗录》,《粤槎日记》,《北征记略》,《开元天宝宫词》1卷,《古今雁字诗选》,《圣贤正谛春秋大成》等。《冯秋水先生评定存雅堂遗稿》十三卷,(元)方凤撰,(清)冯如京评,(清)张燧辑,清顺治十一年(1654)刻本4册。《宋鲁斋王文宪公遗集》十二卷、补遗一卷,(宋)王柏撰,(清)冯如京序、(明)阮元声(序) 、(明)王三锡(跋)序:顺治甲午孟秋古晋后学冯如京顿首撰,崇祯壬申仲春望日滇中后学阮元声书于婺州李署,题后万历辛卯清和月上浣十三世孙三锡谨书于娱晚亭明崇祯壬申(五年, 1632)阮元声婺州刊清顺治甲午(十一年, 1654)冯如京增补本。(元)柳贯《柳待制文集》二十卷,附录一卷,(明)危素(序)、(元)苏天爵(序) 、(明)宋濂(序) 、(明)郑环(序) 、(清)曾安世(序) 、(明)张燧(跋) 清顺治癸巳(十年,1653)晋阳如京浦江刊,康熙壬寅(六十一年,1722)秀水曾安世修补本。顺治癸巳冯如京重刊。元至正中,武威市余阙得其文,命刊置浦江学宫。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谓“其文事迹议论俱无可征,诗格清稳,称意而言,于同时云间、楚中两派,皆无所染,不趋风气,可谓自好之士”。
冯如京诗有:
寄舍弟容
羡尔能辞组,伤吾未拂衣。天涯同寂寞,骨肉几暌违。片月千山静,孤云一雁飞。何时重载酒,共醉旧柴扉。
哭妹客自广陵来,知吾妹避乱客舟,寇兵将及,遂沈河死。一时惨然,为诗以哭之。俟悉死事颠末,别传以详(时端月晦日,年在丙戌)。
大节甘心死,沉河无一言。寒江流积恨,明月吊孤魂。两岸啼鹃血,千秋怨女冤。夜风吹冷骨,不复葬家园。
义死终非死,偷生岂是生。猿啼空有泪,鹤梦已无情。江月年年白,秋风夜夜清。冥台休更怨,湘水此芳名。
春日郊行携子骧作
当年跃马事如何,老去寻芳两鬓。夹岸草平连大泽,句山岚影下滹沱。白云澹染春衫湿,黄雀晴眠古树多。酒不因贫病减,呼儿共醉绿茵莎。
赠马大将军援漳凯旋
将军大奠南州,麟阁功名万户侯。露布惊摇漳海月,云旗高拂闽山秋。黄金绣甲三千士,碧玉清歌十二楼。共醉升平无战伐,西风射猎臂青。
和纪伯紫
空明凤凰木九霞天,咳唾珠玑落座前。画省高檠开甲帐,雕窗小饮及丁年。龙身佩影光惊白,鹤翻奇道又玄。此夜谁多金谷酒,漉巾老子欲先眠。
云中感怀
野迢迢望戍楼,繁华战后此荒丘。金零落孤村梦,石鹤萧条万古愁。寒峡遥看回玉塞,黄云不尽卷沙洲。长歌徙倚增悲感,独洗残碑吊素秋。
重修雁门偶赋 冯如京
缥缈雄关万仞开,遥临大漠亦雄哉。龙沙广武苍烟回,雁影桑干秋色来。更见辉煌新画堞,浩然凭眺一登台。百年凋敝今重振,玉塞真劳锁钥材。
过龙泉山脉 冯如京
序:龙泉山,距县东三十里,近温子堡,山上有古刹龙泉寺,建于唐。有泉堕岩下,日夜成钟声,是灵邑一胜景。
窥虎穴,缥缈望龙泉。山回青霞绕,天低白日悬。
野人忘汉代,古木自尧年。好息风尘累,来兹结静缘。
过(甘肃)泾州望王母宫 冯如京
削峰聚影嵌玲珑,古栋人传王母宫。桃实万年难再熟,穆王八骏几嘶风。沧茫水泻瑶池碧,澹宕云生宝座红。过客顿忘形在秽,月明神往紫霄中。
冯如京有二子:冯云骧,字讷生,顺治八年举人,十二年进士,历任国子监博士,授大同府教授,迁四川省学政,进福建省布政使等职。居官守正,声誉出众,文雄一时,举“博学鸿词”誉衔。蜀人祀之“文翁祠”,闽人祀之朱祠。著有《讷生诗集》等。清福格《听雨丛谈》记载:“康熙己未(十八年)宏词科征士题名:冯云骧,山西代州人,乙未进士。现任刑部四川司郎中。与试未中。”冯云骕(1647-1700),字懿生,康熙八年举人,十五年进士,矢志以文史事业报国。历任庶吉士、编修、康熙辛酉科江南正主考、日讲官、起居注、礼科给事中、《春秋讲义》编纂官、《大清会典》编纂官、《大清一统志》编纂官,翰苑耕耘20余年,手抄书籍数万卷,劳疾卒于任。所著《滴翠楼诗集》入《四库全书提要总目》。“兄弟进士”坊,位于武安君庙西,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五月建,冯如京之子冯云骧、冯云兄弟俩题名坊表。许止净居士著述、印光法师校阅《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记载:“《柳崖外编》:冯如京,为西宁观察,民乱讨平,将军欲尽歼之。京以全家作保,为民请命。如是只戮数人,夕梦大士降临,绣褓一子,谓曰,以赐汝,欲接而阻一牛。大士谓全家当戒牛肉,遂发愿不食牛,得接儿。所生子,即给谏云骕也。”
清道光癸卯(二十三年,1843)五月在西大街“文武济美”坊西(县供销社西、老爷庙街口东)建有“兄弟进士”坊:为提督四川省全省学正、福建省布使参议、清顺治乙未科进士冯云骧及其弟康熙辛酉科江南正主考礼部给事、康熙丙辰科第二、翰林院编修冯云骕题名。光绪甲辰年代州冯氏上元会重修时附入匾额为山东省巡扶、东河总督冯晋诈、内阁学士冯芝、广西按察使冯元方并题名。
冯如京孙、云骕子:冯雍玉,字敬南,号竹窗,代州人。康熙戊辰(二十七年,1688)进士,由中书历官南宁市同知。有《芋宁堂诗草》。
子祁,乾隆二年进士,官编修。孙廷丞,举人,以生授光禄寺署正,官至湖北按察使。
冯廷丞,字子弼,号康斋。乾隆十七年举人。乾隆四十年奉旨担任福建分巡台湾兵备道。乾隆四十一年十月由福建台湾道升江西省按察使(《东华录》)。乾隆四十二年江西举人王锡侯私改《康熙字典》,编写《字贯》,被仇家告发。爱新觉罗·弘历在翻看《字贯》后发现,王锡侯竟直书直书康熙、雍正、乾隆名讳,大逆不道,罪不容诛。王锡侯及儿孙被处决;江西巡抚海成被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原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使冯廷丞因看过《字贯》一书,没能检出悖逆重情而革职。《清稗类钞》记载:“王锡侯以字贯被诛:乾隆丁酉(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新昌县王泷南呈首举人王锡侯删改《康熙字典》,另刻《字贯》,补字典之不足,本为当时诸儒所嫉。李治阅其进呈之书,第一本序文凡例,将圣祖、世宗庙讳及御名字样开列,实为大逆不法,命锁押解京,交刑部审讯。锡侯及其子孙并处重刑,毁其板,且禁售卖,然其后流传日本矣。至一并缘坐者,亦分起解京治罪,于是李友棠以题诗卷首革职,而大学士史贻直、尚书钱陈群虽为王氏家谱及锡侯所撰他书作序,高宗念其已故,置不究,并谓此实不为已甚之折中办法也。惟两江总督高晋、江西省巡抚海成、布政使周克开、按察使冯廷丞皆以失察革职,治罪有差。锡侯,字韩伯,其书曰《字贯》者,意谓字犹散钱也,贯之以义耳。并依《康熙字典》分部,列其总字,注明在本书何类。凡天、地、人、物四类,下分四十部,体例略如《尔雅》。音义相同,即会于一,而每部则配以千字文。”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十七日,萨载等奏为委用同知冯廷丞请报捐道员,仍在江南效用,可否之处,伏乞训示由。同日,朱批:冯廷丞准其捐复道员,留于江南委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