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同光体

同光体

同光体是晚清最为重要的一个诗歌流派,指清代同治和光绪之交时流行的作诗风格,由陈衍、郑孝胥最早于提出。

同治末年,谈诗饮酒成为朝士名流间流行的事,到光绪改元时,这种文学潮流继续发展,并多增加了对国家和政治的讨论,被当时的人视为“清流”,诗酒唱和这一文坛流行趋势达到鼎盛时期。光绪九年到十二年间(1883年-1886年),陈衍、郑孝胥相互探讨、切磋诗艺时提出了“同光体”一说,用以指称当时诗坛,主要是京师诗坛的流行风尚,即“同光清流”开创的诗坛风气。但清末民初,在太学及南社诸子的记述下,同光体成为了陈衍、郑孝胥的“宗宋”诗风的代名词。后来,钱仲联在《论“同光体”》中对此提出了疑问,引起了学者们对同光体的重新界定。

开创时间

郑孝胥、陈衍最早提出“同光体”的说法,亦有说法称同光体发源于姚鼐。总体来看,“同光体”的一些开派作者普遍年轻,在同治末年(1874),沈曾植才24岁、陈三立16岁、陈衍19岁、郑孝胥15岁,都尚未成名,诗亦尚未能自成一体,所以当时的“同光体”之称,并非完全确切。保存在他们诗集里的作品,往往是光绪中期以后所写,他们此时的“同光体”诗作才成熟起来。

特点共性

同光体作者是宣称“不墨守盛唐”的,其主要特点是主体学宋,同时也学唐,但后者则主要趋向于在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李白杜甫

各大派别

同光体诗,分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三派都学宋,而宗尚也有不同。闽派陈衍主张诗有开元元和元祐“三元”之说,谓“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石遗室诗话》),重点在宋,他自己学杨万里郑孝胥学孟郊、柳宗元、王安石陈与义姜夔陈宝琛学王安石;沈瑜庆苏轼;后一辈林旭学陈师道李宣龚等则又是“直效海藏(郑孝胥),未必效海藏之所自出也”(《石遗室诗话》)。赣派代表陈三立,学韩愈黄庭坚,直接继承宋代江西省派,后继者夏敬观华焯胡朝梁王伯沆王易、王浩等,或出入于梅尧臣、陈师道诸家。浙派代表沈曾植袁昶,都是学谢灵运、韩愈、孟郊、黄庭坚的,沈氏提出诗有元嘉、元和、元“三元”之说。这派上承清中叶秀水派的钱载,影响不大。沈氏诗弟子金蓉镜,具体而微。

另外,范当世学黄庭坚,陈曾寿学韩愈、李商隐、黄庭坚,俞明震陈与义。不属于以上三支,而一般也认为是“同光体”的诗人。

“同光体”诗人的诗,早期还有些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较好内容,而较多的则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他们大都表现出复辟思想。

作家作品

同光体重要作家,如陈三立、陈衍、郑孝胥陈宝琛沈曾植袁昶沈瑜庆林旭李宣龚、范当世、陈曾寿、俞明震、夏敬观胡朝梁陈书叶大庄何振岱等,评介很详。此外各派代表作家,如王闿运李慈铭张之洞张佩纶易顺鼎樊增祥李希圣曹元忠冒广生、宝廷、梁鼎芬赵熙、罗口口以及诗界革命的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都评论到。书中阐说主要着重在艺术方面,但也有涉及政治内容的,如林寿图的《忆昔行》、《高将军歌》、《馈粮叹》,吴观礼的《冢妇篇》、《小姑叹》、《天孙机》、《邻家女》,沈瑜庆《怀军门朱洪章》,黄遵宪感时的律诗等,都属于诗史性质的作品。论诗以外,还有一部分论词的。《续编》补充论述了前编所未提出的古代诗论钟嵘诗品》,近代重要作家,如金天羽许承尧杨圻靳志等以及其他作家作品。

诗风特征

同光体主要学宋的诗风,所以能在清末泛滥起来,原因是清代神韵、性灵、格调等 诗派。到爱新觉罗·旻宁以后,已经极敝。“夫口餍梁肉,则苦竹笋生味;耳□筝笛,斯芦吹亦韵”(金天翮《答樊山老人论诗书》)。所以同光体易于转移人们的耳目。而这一派诗人的自我标榜与广泛宣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关键人物是陈衍。他在清亡后发表《石遗室诗话》,选《近代诗钞》,更有不少朋友和学生奔走其门,同光体因此风靡一时。其乡人林庚白早年学同光体,后来终于摆脱。他深有感慨地说:“民国诗滥觞所谓‘同光体’,变本加厉,自清之达官遗老扇其风,民国之为诗者资以标榜,展转相沿,父诏其子,师其弟,莫不以清末老辈为目虾,而自为其水母。门户既然,于是此百数十人之私言,浅者盗以为一国之公言,负之而趋。其尤不肖者,且沾沾自喜,以为得古人之真,其实不惟不善学古人,其视清之江□、郑珍范当世郑孝胥陈三立,虽于古人之樊篱,犹能屹然自成一家之诗,盖又下焉。”(《今诗选自序》)这是同光体诗人的反戈一击。

古今非议

早在陈衍标榜同光体的光绪年代,其同乡友人林纾也已加以非议。他在《旅行述异·文家生活》识语中指出:“至于今日,则又昌言宋诗,搜取枯瘠无华者,用以矜其识力,张其坛坫,……揭麾举口,令人望景而趋,是身以齐人,屈天下均齐语,身为楚产,屈天下皆楚语,此势之必不至者也。”民国初年,“同光体”诗风,又侵入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掀起了一场赞成者与反对者的斗争。柳亚子为此把“同光体”的追随者朱玺驱逐出社。然朱玺辈是不在陈衍诸人话下的人,打击朱玺,并不能使“同光体”退出诗坛。加以“南社诸子,倡导革命,而什九诗才苦薄。诗功甚浅,亦无能转移风气”(林庚白《今诗选自序》)。直到陈衍的32卷《石遗室诗话》出版的次年(1930),持有诗界革命观点的金天羽,在《五言楼诗草序》中,进一步指斥同光体诗人“标举一二家以自张其壁垒,颜师古而不能驭古。……又其甚者,举一行省十数绅,风气相囿,结为宗派,类似封建节度,欲以左右天下能文章之士,抑高唱而使之喑,摧盛气而使之绌,纤靡委随,而后得列我之坛坫,卒之薄者得引为口实,而一抉其樊篱,诗教由是而焉。”这是对同光体最后的有力的抨击。到1937年秋日本帝国主义者全面入侵的时候,陈衍病死于南,陈三立病死于北,次年,郑孝胥死于伪满洲国,同光体诗派至此而告终结。

参考资料

..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