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赵熙

赵熙

赵熙(1867年9月13日—1948年8月25日),原名赵熹,四川省荣县北郊宋家坝人,字尧生,号香宋。晚年自号香宋老人,又署香宋词人、天山逸民,室名雪王。晚清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戏剧家,成都人民公园(今人民公园)内“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北面碑名书写者。赵熙一生作诗词3000余首,主要作品收入《赵熙集》和《香宋词》中,改编了著名川剧《情探》。位列蜀中“五老七贤”之一,后世称“清末第一词人”

赵熙出生于荣县,祖上清贫,5岁即在家从父读经,年十七参加嘉定府试,中秀才。1892年25岁的赵熙高中进士,殿试列一等,选翰林院庶吉士。 1903年授国史馆协修,1909年转官江西省监察御史。民国时期,赵熙辞官隐居于故乡荣县。1945年,荣县发生特大水灾,赵熙作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作书并捐款救济自贡市盐商。

赵熙是近代巴蜀文坛上少有的通才。他以诗歌而负重名,播声海内。赵熙曾改写川剧《焚香记》,其格高调雅,声情双臻,遂致广为流传,极一时川剧之盛。赵熙擅书法,其字体秀逸挺拔,融诸家为一 体,时人称“荣县赵字”。赵熙在川南地区影响力极高,一生经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和中华民国,卒于1948年8月25日,终年八十一岁。

生平

早年经历

1867年(清同治六年)9月13日赵熙出生于四川省荣县,自祖上从湖北麻城(今孝感市)迁移至四川荣县北郊宋家坝,之后世代居住于此。历代家贫,以务农为业。家中仅有瓦房几间,父亲赵晓楼训蒙为业,母亲王氏在门前空地种植蔬菜,晚上纺织。

赵熙四岁开始读四书,识字五百、五岁读诗经、八岁能背唐诗,能够诵读四书五经。1882年,赵熙十五岁时,参加童子试,即作诗应试,才气初现。主考官欣赏赵熹的才气,担心赵熹名字冒犯宋代大儒朱熹的名号从而影响功名,告诫赵熙将名字中熹字改为熙字。1884年,赵熙年十七参加嘉定府试,中秀才。后因二十岁时省试不中后赴嘉定府,入九峰书院学习,刻苦读书以“膏火金”维持生计。

为官经历

赵熙于1892年考中进士, 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时年二十五岁。后于1894年参加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1894年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1900年朝考转官记名御史 ,1909年才有实职授御史。曾飞章弹劾庆王奕麟、疆吏赵尔巽杨文鼎等人,并请平凡“戊戌六君子”冤狱 ,声振朝野。以直谏与赵启霖、赵炳脑并称“三赵”御史。至清覆亡时,赵熙累计在京为官七年,在腐朽落后的晚清封建统治中,由于赵熙性格刚直,所以仕途并不顺遂。在清朝覆亡之后,怀才不遇的赵熙选择回家乡隐居。

中年经历

赵熙1897年担任重庆市东川书院山长先后两次主持重庆府考,1900年出任川南经纬学堂监督、1904年升国史馆协修、修及1909年任江西道监督御史。1911年,赵熙四十四岁。由于四川铁路风潮,赵熙奏请弹劾四川总督赵尔巽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借债卖路及首席军机爱新觉罗·奕劻奕励等满族权贵重臣。梁启超赞他“谏草留御床,直声在天地”。1913年,成都市建立保路死事纪念碑,为纪念碑题书一面为“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1916年,四十九岁,蔡锷四川省督军兼军长,被邀到成都,蔡厄想授赵熙为财政厅长。赵熙没有答应,不辞而行。临行前与门生友人作翠楼吟一阙,半夜在舟上赋诗二十九首。1917年,川、滇军荣县激战,赵熙出面和解两方停止作战。1920年,五十三岁的赵熙应四川省长杨庶堪之聘,主纂《四川通志》。后与门人虞白史、曹方汉主持重修《荣县志》。

创作经历

赵熙写词开始于宣统元年( 1909年) 任江西省监察御史时,在与京中诗人陈衍等人诗酒唱和,曾创作有少量词作。赵熙回归故里后,于民国五年( 1916年) 某日词意泉涌,一发不可收拾填写了大量的词, 并将这些作品寄给华阳林山腴。两年后林氏将其所寄词集为一册,成《香宋词》二卷,之后与戊午岁( 1918年) 所作之词,合为三卷,在成都刊行,收录词 313 首。此后赵熙很少再作词。

1891年前的赵熙诗作,今仅见10首 ,诗名未彰 。这年冬天,诗人到北京开始了一段不平静的政治生活,诗文创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视野更广数量渐多,有《北游诗录》 。至1895年有《秋山诗略》,1903年有《南游杂诗》等集辑 , 诗名渐大 。。到了1910年春 , 诗人擢江西省监察御史 在为官的闲暇时光 ,与陈衍等结为诗社,成为 “同光体”的代表诗人之一 ,其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诗大多收录于《香宋诗前集》《香宋诗钞》《赵熙集》。

戏剧

赵熙最开始创作戏曲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时年赵熙任泸州经纬学堂监督,与其门生向楚路过贡井时,被胡汝修邀请到崇安祠堂作客。宴会上,雇有木偶班子演出助兴。该班子打的是川剧锣鼓,唱的是川剧唱腔,但以木偶人在台上表演,偶尔也有演员与木偶人同台演出。因观木偶戏活捉王魁》有感,当夜便重制《情探》,亲自教导戏班后再次表演获得成功。在返回荣县后再制《誓别》、《听休》、《冥判》三折,共为《焚香记》全本。后又写了《渔父辞剑》的剧本。

晚年经历

1920年,赵熙赋诗赠朱德:“只有人心能救世,西南半壁赖扶持。读书已过五千卷,一剑曾当百万师”。1925年,北洋军川军在荣县激战两天两夜,经过赵熙出面调解后停战解兵。1930年,为防止军阀刘文辉提孔子庙庙产,请将庙产值办文学舍他主讲诗词兼教书法,求学者有县内和重庆市嘉定区犍为县等地青年百多人。1941年,蒋介石以优厚薪奉欲聘为高级顾问并送给“敬贤养老费”,赵熙婉言拒绝。1945年荣县发生特大水灾,赵熙作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作书并捐款救济自贡市盐商。1948年,赵熙秋病卒于荣县桂林街“香宋”故居,墓位于于四川省荣县北郊牛角山上,享年八十一岁。

创作特点

词风

赵熙在词的创作过程中,体现出屈原的艺术形态与情感世界的接受,传承屈骚精神核心。赵熙词中表现出如屈原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为政治强权挤压的精神境界的理想追求,是当时两个时代交汇的真实写照。在艺术特征上,赵熙善于向前人学习,广泛吸收宋词的优长,但在宗法上又不拘泥于某家某派。集百家之所长为我所用,已然成为一代川西词宗,体现出了赵熙词作的创新精神。 尤其是擅长借鉴宋词,在词牌、景物描摹、抒情表达等方面都有创新。

赵熙《香宋词》词集主要创作于1915年至1920年,当时正值民国初期。这一时期四川地区的社会民生,词人思想情感的变化在词作中都有所反映。清末民初之际政坛风云变幻,思潮变革此起彼伏,赵熙往往在词中通过某件小事来描述当时的政坛巨变,体现出赵熙忧国忧民和仗义执言的思想感情。《香宋词》的题材类型有记游写景词、寄赠酬瑞安鼓词、记事抒怀词、题画咏物词、时序节令等。赵熙词不仅在题材上有所开拓,亦使词这种传统韵文突破形式的束缚而发扬光大。

书法风格

赵熙从小爱好书法,早年学习颜真卿柳公权,中年效法苏轼黄庭坚。在赵熙的书法当中 , 既有颜字的雄强 、柳书的瘦劲 、赵字的开张 、黄字的欹侧 、又有欧字的险绝 、褚体的疏朗 ,以及北碑的方峻 。赵熙吸取了魏碑书法厚重峻整的风格特点,在结字上外张内收,使字势更加紧密。

“荣县赵字”体现的是赵熙后期的书风特点,笔法沉着,形态方圆兼融,字体杂了赵熙初期以王、欧、褚为基的清新流美。它不拘泥于之前以唐法为基的中和与平衡,将方正笔挺的碑派与帖学风貌进行融合。

人物思想

忧国忧民

赵熙为着外抗西方侵略 , 内图民族自强自救 , 从古今中西的各种学说去寻求救亡图强的理论。赵熙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弊,仗义执言,是清末有名的琴鹤堂。在四川铁路风潮中,赵熙认为国家主权意识丧失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于是奏请弹劾四川总督赵尔巽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借债卖路及首席军机爱新觉罗·奕劻奕励等满族权贵重臣。赵熙虽然辞官多年但依然心系国家政事,他认为国家不应该倒退发展,1912年袁世凯破坏国会,毁约建号力图复辟,赵熙对此嗤之以鼻,写下多首词予以讽刺。1917年,为家乡百姓免遭战乱,赵熙亲自出面和解川军滇军北洋军与川军在荣县的战争。1941年,蒋介石以优厚薪奉欲聘为高级顾问并送给“敬贤养老费”,赵熙婉言拒绝。

在多首诗词中体现了赵熙心怀国事,即使隐居荣县后仍然关注政事,如《望海潮·用淮海韵题南海戊戌与雪庵绝笔书》《烛影摇红·答青城石室》《甘州·寺夜》等词中多次使用“神州”二字。原因在于,江山易代之际,故国神州在他的心中压抑得太久,难于摆脱,只有借助于词作来发泄胸中的积郁,表达心中对国家现状的担忧。赵熙常常以诗词讽刺时政,抨击贪官污吏。

兴教育救国

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转型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赵熙在经历近代社会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庚子国变日俄战争后,赵熙谋求救国之道,常行爱乡之举。他主张“讲学兴农”,谋“自立于久远”。赵熙陆续担任荣县凤鸣书院山长、重庆东川书院山长和川南经纬学堂监督,办学“求新于旧”,所教除经史外,还设日语、算术、地理等新课,从学者有向楚、江庸、吴玉章、黄复生谢持、黄方、曹笃、陶等,部分学生后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赵熙为防止军阀刘文辉提荣县孔庙庙产,请求将庙产兴办文学舍,由赵熙教授诗词兼教书法,求学者有县内和重庆市嘉定犍为县等地青年百多人。并出面募资在孔子庙前建图书馆,其中藏有古今书籍,供世人学习。

赵熙从晚清到民国,在政治、教育、文学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创新与保守的矛盾。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来自于赵熙这类“五 老七贤”对于近代历史、文化的独特认识。在创新上,赵熙认识到了新式教育的重要性,在东川书院任职时请成田安辉教英语,学习英文知识在四川省的书院中是创新。

但赵熙认为盲目追求“创新”而将“传统文化”摒弃是片面的,赵熙敏锐地发现了这种盲目追新弃旧的弊端,赵熙既希望通过教育革新,使国家走上健康的道路,又担心传统文化的失落。当新式学堂基本普及之时,赵熙却“不合时宜”地办了一所更多传统意味的学校——文学舍。赵熙看到了新学堂的缺陷,担心传统文化后继无人,这是办文学舍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待新文化思潮传入四川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文化遗民的赵熙,在新文化运动后仍坚持传统文学,创办了词社诗社影响着四川的文风。

主要作品

诗词作品:《香宋词》《香宋诗钞》《赵熙集》《香宋杂记》《花行小集》《重庆》《赠朱玉阶将军》《闻石遗至渝喜赋》《听北客谈旧京》等

史志编修作品:《荣县志》《四川通志

书法作品:《赵熙书法》《庚子日记》、题字“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戏剧作品:《情探》《誓别》《听休》《冥判》《渔父辞剑》

人物成就

文学

赵熙在川蜀近代文坛上名重一时,蜀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尤以诗词为人所称道,有“四川省古代最后一名大诗人”、“巴蜀文宗,一代诗豪”之誉。赵熙一生作诗词3000余首,其中《香宋诗前集》上下册共收录1300余首,《香宋诗钞》收录500余首,《香宋词》收录其词作313首。

在清末民初,以赵熙为中心的四川文人形成文学团体,叫做春禅词社。这一词社聚集了当时词学名家林思进、张慎仪、江子愚等人。春禅词社的形成与发展对晚清民初四川词坛有积极促进作用。民国初年四川词学能够蓬勃发展,与词社的兴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赵熙推动了民国初年川蜀地区词学的发展,留给近代文坛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法

赵熙书法集百家所长为一身,独树一帜自成特色。能将宋元时期著名书法家的特点和优点全部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书法中。赵熙的书法自成一派,归隐荣县后他的书法以县人临摹者众多著名,时人称“荣县赵字”。民国二年( 1913) ,成都市各界人士在人民公园建立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 碑,以纪念在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赵熙与友人分别用篆、隶、楷、行四种书体各写下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镌刻于纪念碑四面, 气势磅礴,至今风韵留存。

戏曲

《情 探 》一剧堪称剧本文学化的典范 ,《情探》作为赵熙改编戏剧一直出现在川剧舞台 ,早已深入大众生活 ,故超越了文本 ,进入人心 ,影响了现当代剧作家。他的戏本在川剧中被称为“赵本”。

教育

香宋赵熙的文学教育和影响主要在巴蜀地区。他曾在双流、营山教授私塾,在横跨晚清至民国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执掌荣县凤鸣书院、重庆东川书院、泸州川南经纬学堂、荣县文学舍等旧式、新式学校。

赵熙培养了周善培、向楚江庸、冉慈、吴玉章、陶阁、余切、余中英、刘策云等学生,梁启超李思纯庞俊黄稚荃等执弟子礼问学。

巴蜀高校的文学专业或多或少受到香宋文学的影响。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都与赵熙有所联系。1916年9月, 由社会名流、地方士绅曾鉴、赵熙等带领下四川省的高校建设速度与规模逐步扩大,可见赵熙对四川大学的建设有促进作用。

人物评价

梁启超曾赞誉其诗“诗撼少陵律,笔摩昌黎垒”。

钱基博先生在其《国学基础文库:现代中国文学史》中也称赵熙“诗功湛深,苍秀密栗”“学术文章,超越时流”。

著名学者余中英评价赵熙的书法 :“初出于颜(真卿)赵(孟 ),中年以后端严劲重,上追唐贤 ,不规规于一家者,盖由学养性情使然 。”

赵熙改编的川剧《情探》,被毛泽东称为文辞典雅的艺术精品,被我国戏剧界给予肯定,它先后培养了七代表演艺术家和优秀演员。

章士钊在《论近代诗家绝句 》中评价道:“陈杨都到西川去 ,善颂西川第一人”,称之为“西川第一人 ”。

新时期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 》较早肯定赵熙戏曲成就 , “文人作品中 ,赵熙的 《情探 》、冉樵子的 《刀笔误 》和尹昌龄的 《离燕京 》都是较好的剧目 ”。

参考资料

..2023-01-10

..2023-01-10

赵熙_四川人物_四川印象_四川省情网.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1-07

【方志四川•家风家训】第17期赵熙家训:凡事须从规矩始_家风家训_家风家训_四川省情网.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1-12

..2023-02-09

..2023-02-16

..2023-01-12

..2023-01-12

..2023-01-12

..2023-02-16

刘奕︱赵熙和川剧.今日头条.2023-01-08

..2023-01-12

..2023-02-09

..2023-01-09

..2023-02-16

..2023-01-13

..2023-01-13

..2023-02-09

..2023-02-17

..2023-02-16

晚清赵熙用诗歌为朝天门画像--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网.2023-01-08

..2023-02-09

..2023-02-09

..2023-01-13

..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