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复卦

复卦

复卦,《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周易》通行本第二十四卦,帛书本为第三十九卦。卦辞曰:“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覆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象征“回复”“往复”。此外,复卦也是十二辟卦之一,配以建子之月即夏历十一月。

复卦,下震上坤,主为震,客为坤。全卦只有初爻为阳,象征群阴剥尽阳气后,唯有一阳来复生于下。“复”兼含“反”与“返”二义,即一方面包含事物发展至极端而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又包含事物经肯定、否定再复归于肯定(亦即否定之否定)阶段的意思。全卦旨在说明生命剥落不尽,一阳终将来复,“正道”复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历代易学家对《周易》多有注释,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如卦辞中的“七日来复”,东汉郑玄按卦气解读,认为剥卦自乾卦来,剥尽众阳,需六个月,然后成坤卦,至一阳来复则为七个月;唐朝李鼎祚按辟卦而言,认为阳气从五月建午开始消退,至十一月建子开始回复,总共经历了七个月,所以认为“七日”实际上是指七月;北宋程颐为从卦变出发,认为在十二辟卦图中,乾为纯阳,其后从姤至剥,阳爻渐消,自坤消尽,坤下接复,阳爻始归,这期间恰好经过七次变化,因此称“七日来复”。此外,还有忧患说和神秘数字说等说法。

卦名

复卦,上坤下震,主为震,客为坤。六爻中只有初爻为阳爻,其余都是阴爻。象征群阴剥尽阳气后,唯有一阳来复生于下。“复”兼含“反”与“返”二义,即一方面包含事物发展至极端而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又包含事物经肯定、否定再复归于肯定(亦即否定之否定)阶段的意思。

从卦爻上看,复卦的上一卦剥卦丰阴剥阳,阳将剥尽;然剥极必反,复便是向对立面的转化,开始了阳剥阴的过程;同时,阳刚也从亢极的位置复返于下,重新开始生命力的培育。从卦象上看,雷本在地中,春暖之时,雷出于地而成豫卦;冬寒之时,又回复到地中而成复卦。“复”既是运动转化,又是循环再生。回复是生生的培育,转化是质的飞跃。

此外,复卦也是十二辟卦之一,配以建子之月即夏历十一月。

卦辞

原文及翻译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覆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译文:复卦象征着阳气往而复来:亨通。阳气从内生长,出入之间则无从得疾患。朋友前来也不会有什么过失。阴气剥尽至阳气来复,其运行有规律性,一般需要七日。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前往。

哲学解读

“亨”,即亨通。复卦卦辞极力称述阳刚“回复”之际顺畅无碍,疾速利物,表明“复”必致“亨”的道理。“出入无疾”之出为阳气外长,入为阳气内生,阳气为“生气”,阳气之长、之生时,人之出入就会“无疾”。按卦象解,阳生于初而成震,震为动,动则出。上卦为坤,坤于卦德为顺。动而出,出而顺,故曰“无疾”。阴以阳为朋,一阳来复,则曰“朋来”。阴阳相感,阴以阳通,阴阳相悦,故“无咎”。“反复”即“返复”即“复”。“复其道”即《小畜》的“复自道”,谓从熟悉的旧路返回。“七日来复”,因“七”为一卦六爻往复之期,超过七日,则非复卦,既逾复期,则必然有咎,所以七日之内返家则吉,超过七日则不吉。“利有攸往”则重申前文“复,亨”之旨,因阳气来复,下卦成震,震为动,动而顺,顺而往,阳气更生,故曰“利于攸往”。

复卦一阳勃勃生于众阴之下,象征着阳气回复,正道复兴的情况。一种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将要来到的生机,生动、形象、可喜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清代陈梦雷在《周易浅述》中指出:“天地之一阳初动,犹人善念之萌,圣人所最重。”卦之初九因及时地回复阳刚之气而得“元吉”,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唱的:“回肤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其余五阴中,凡与初阳相得相应者,皆有所得。六二因近于初阳“美复”而得到赞誉,六三因自能勉励“回复”而得“无咎”,六四因下应于初阳而能“独复”其善,六五因教实回复善道而“无悔”。唯上六因远于初阳而“迷复”,所以有“凶”不有“灾”。

彖传原文及译文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覆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译文:《彖传》说:“象征着阳气往而复来,亨通。”阳刚之气又返回于震初,当阳气振动时,顺势往上运行。所以“出入之间则无从得疾患。朋友前来也不会有什么过失”。“阴气剥尽至阳气来复,其运行有其规律性,一般需要七日”,这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利于前往”,这说明阳刚之气会随着你的前往而增长。

这里的“刚”,指阳爻初九。“反”,指剥卦阳爻上九反方向下行为复卦初九。“顺行”,谓复卦初九再顺时上行。下震为行,上坤为顺,故云“顺行”。“入”谓反动回复,“出”谓顺行前进。“朋来”,谓随初九之顺行,激励了其他阳刚朋辈亦前来相助。《彖》以阳爻下复为“反”上行为“顺”。“顺行”到一定时间必须“反动”,而“反动”又是再次重新“顺行”的力量积蓄。“天行”,即天道,指天体往复运行的规律。天道往复运行,不失时序。阳生于初,阳气有上长之势,故曰“刚长”。“心”,本,指根本规律。阴阳的往复循环,皆为了养育万物而来,其一往一复,一动一静之间,皆有生育万物之心。动则阳生,阳生,则万物也生,以此可见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

象传原文及译文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译文:《象传》说:雷处在大地之中,这象征着阳气来复。先代的君王在冬至日要闭关静养,同样,在冬至这一天,商贾旅客也不远行,即使是君王也不巡视四方的邦国。

复卦下震雷,上坤地,象雷回复于地中,故卦名为复。“复”有回复、恢复二义。复之初九由剥之上九而来,此谓回复;回复之初阳,需要恢复、蓄养其新生力,此谓恢复。因《象传》以“复”兼此二义,故不云“雷人地中”(不与豫卦“雷出地中”相对),而云“雷在地中”,是雷已入地,正处恢复之中。然此中微阳之恢复乃借之静养,而新生力之再造,亦当凭借“雷以动之”。不静则不能培养积蓄,不动则不能再造新生。“至日”在这一卦中指冬至,“后”指君主,“省方”指巡视州国。冬至一阳生,阳气微弱,故闭关卡、不出行、不省方以养微阳。

爻辞

卦之初为尾,卦之上为首,阳爻为“九”,阴爻为“六”。

初九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译文:初九,往而不远就来回复,这样就没有大的悔恨,大为吉祥。《象传》说:“往而不远就来回复”,这说明初九是善于修身正已。

“不远复”指初九以一阳居群阴之下,为“复”之始,最得“复”道,故有“不远”即“复”之象。祗,当为“衹”(音zhǐ)之误,此处意为“灾患”。这两句极言初九“不远复”的好处:既可无灾无悔,又获至大吉祥。

六二

六二,休复,吉。《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译文:六二,美的回复,吉祥。《象传》说:“美的回复,吉祥”,这说明六二能屈己之尊,亲善处在自己下位的仁爱、贤能之士。

休,美也。此谓六二当阳复之时,柔中居正,下比初阳,犹亲仁下贤,故以回复休美而获吉。在这里“下”,是近、亲近的意思。“仁”,是贤者,指初九。“休”谓人依木而休止,六二依从初九之止复而止复,这是亲近贤者的表现。六二居初九之上,故其“复”谓之“下”。

六三

六三,频复,厉,无咎。《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译文:六三,蹙额皱眉地回复,虽然有危险,却没有什么灾祸。《象传》说:“蹙额皱眉地回复,有危难”,但是只要努力履行回复善道,就不会有灾祸。

频,犹言“颦蹙”,皱眉之状。此谓六三居下卦之上,失正无应,承乘皆阴,“复善”多艰,故有“皱眉勉强回复”之象。“厉无咎”犹言“虽危无咎”,此诫六三处位多危厉,但能审慎力行“复”道,则无咎害。《乾》卦九三“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与本卦六三爻辞立意相同。六三处下卦之终,为《震》动之极,故须忧惧远而迷失及时还复。下卦之终,知忧而无咎;上卦之终,执迷而有凶。

六四

六四,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译文:六四,居群阴之中而行为正当,独与先行复道的初九相应以实行回复之善。《象传》说:“居群阴之中而行为正当,独与先行复道的初九相应以实行回复之善”,这是因为六四能忠诚地遵从“复”道。

“中行”,出行的半途中,指六四处五阴之中,其位得正,犹“居中行正”;独,犹言“专”,指群阴唯六四应初,其情弥专,故有“独复”之象。全卦五阴交,独六四与阳爻初九正应,故独六四应和初九之“不远复”。

六五

六五,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译文:六五,敦厚忠实地回复,没有悔恨。《象传》说:六五之所以能“敦厚忠实地回复,没有悔恨”,这是因为他能居中不偏,自我考察是非得失。

敦,敦厚。六五居于坤体之上,又居坤体之中,坤为地,地博大而厚,故六五居中而得厚之实,以厚实之德行回复之道,则必无所悔。《象传》所谓“中以自考也”之”考。《释文》引郑玄曰即“成也”,又引向秀曰“察也”。自考”犹言自我反省考察、成就复善之道。六五居中不偏。故能自察其身。

上六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shěng]。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译文:上六,迷入歧途而难以回复,有凶险,有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若用兵作战,则最终必然是大败;同样,若在此时,用于治理国政,则必然使国君也有凶险,以至于十年犹不能征伐。《象传》说:“迷入歧途而难以回复,有凶险”,这是因为上六有悖于回复阳刚的君道。

眚,指灾异,灾难。上六远离复道,易迷路失道。行师,行军,用兵作战。若三动而得正,则既有《坤》象,又成《师》象,坤为众,两象均有“行师”之象,故曰“用行师”。其所以败者,因其坤有死象,坎有陷险,且于迷而难复之时,岂能用兵“行师”。以,用也。上六无应于内,远迷于复,有悖于君道,“行师”有凶,兵败则国难存,所以“君凶”。坤以十数,故曰“十年”。克,能够。师败国凶,在这种形势下,估量其国力,则虽至十年犹不能征伐。

总论

复卦喻示事物正气回复、生机更发的情状,犹如描绘了一幅大地微阳初动,春天即将到来的图景。全卦意旨说明生命剥落不尽,一阳终将来复,揭示“正道”复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卦辞极力称述阳刚“回复”之际顺畅无碍,疾速利物,表明“复”必致“亨”的道理。卦中六爻,初九为全卦“回复”的根本,是仁与善的喻象。《彖传》所谓天地生育万物之“心”,即系此一阳。因此,五阴凡与初阳相得者均获“复善”之吉。六二比初,有“下仁”的美称。六四应初,有“从道”的佳誉。余三阴与初九未曾相得,但六三处阳位,能勉力“复善”获“无咎”。六五居尊位,能敦厚“复善”获“无悔”。唯上六与初阳背道而驰,迷不知复,终致灾凶。复卦是借阳刚喻“美善”,其象征意义以“复善趋仁”为归,如孔子颜回“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系辞下传》引)。

争议

七日来复

复卦的卦辞“七日来复”从汉代开始即有多种解说,各种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五家。

一为以东汉郑玄为代表的卦气说,认为《剥》自《乾》来,剥尽众阳,需六个月,然后成《坤》,至一阳来复则为七个月,一爻为一月,古人称月为日,所以说“七日来复”。二为以唐朝李鼎祚为代表的辟卦说,阳气从五月建午开始消退,至十一月建子开始回复,总共经历了七个月,所以认为“七日”实际上是指七月。三为以北宋程颐为代表的卦变说,认为在十二辟卦图中,乾为纯阳,其后从姤至剥,阳爻渐消,自坤消尽,坤下接复,阳爻始归,这期间恰好经过七次变化,因此称“七日来复”。四为以宋人耿南仲为代表的,认为复卦一阳生,对应正北方位,而北方属水,对应恐惧的情绪,而南方属火,对应喜悦的情绪。往而喜,复而恐,是人之常情,所以“七日来复”表示的是“忧患”的情绪。当代学者束景南、刘金明认为“七”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反映了生死规律,七日来复意为事物以七为周期反复循环。这可列为第五说。

当代学者舒大刚和钟雅琼认为以复卦当七月的做法,是上古历法在“十日历”(特别是火历“三月岁首”法)阶段留下来的历史记忆,而以“日”称月,正是继承了“太阳历”(“十日历”)的旧称。因此认为汉人“辟卦说”是有一定根据的。杨天才、张善文译注的《周易》一书中则认为卦气说与卦变说二说均通。

天地之心

对于《彖传》中“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语历来注者也有不同见解。魏王弼认为“天地之心”的意思是天地以至静为本。“心”即本,本为至或无。所以认为“复”的内涵就是返归天地的寂然至无之本。当代学者高亨则训“心”为“中心”,认为“天地之心”即天地的中心规律(指往复循环)。学者陈鼓应则训“心”为本,指根本规律,“天地之心”意解为天地宇宙运动不已的基本规律。

无祗悔

对于复卦初九的爻辞“无祗悔”之“祗”,注者也有分歧。唐孔颖达引韩康伯云“祗,大也。”认为“祗”是大的意思,“无祗悔”即是没有大悔恨。后世也多从此说。而北宋程颐则认为“抵”为“抵”或者“适也”,是至于的意思。“无祗悔”即不至于悔的意思。

中行独复

王弼认为复卦六四爻处于五个阴爻之中,故说中行,独与初九爻正应,故说独复。所以“中行独复”之“中”为中途,“行”为行走。“独”为单独之意。今多从此说。三国时期的易学家虞翻则认为中谓初,震为行,只有初爻为阳爻所以也称“独”。而六四爻得正与初爻相应,所以称“中行独复”,这是把“中”,“独”都当做初九爻的指代。

反君道

复卦上六爻《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其中,程颐认为人君身居上位治理民众,本来应当从天下之善,但若是迷入歧途而难以回复,这是违反了身为君主的法则。将“君道”理解成国君应当遵从的法则。而清惠栋则认为“反君道”是指违反了臣顺从君之道。今多从前说。另,《左传》晋襄公二十八年释“迷复凶”谓“弃其本”;《重定费氏学》云:“阴不从阳”,当代学者黄寿祺张善文认为此说可从。

出处

复卦是《周易》通行本第二十四卦,帛书本为第三十九卦。《周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其实《周易》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殷末周初的人用来占卜算卦的方法,只有蕴涵数理逻辑的卦画而已。在长期的演绎过程中,人们以阴阳符号为“爻”,每三爻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再以八卦“观物取象”,以八卦代表世间的诸多物象。之后,又通过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并产生了解说这些卦形所寓哲理的卦爻辞。

卦爻辞的出现使《周易》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自此就形成了汉代易学家称之为《周易风水》的部分。到了汉代,又将《易传》并入,最后才形成了《周易》。现存《易传》共七种十篇,又称为“十翼”,即《系辞上》《系辞下》《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序卦》《说卦传》《杂卦传》。十翼的创作宗旨均是在解释《周易风水》的大义,但各有侧重点或特定的角度,故《易传》是研究《易经》的重要资料。

今本《周易》是经由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其文本在战国时代完成。今本《周易》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显性内容,同时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形结构内容。西汉时刘向校皇家书籍时所校《周易》以及晋朝发现的汲冢书《周易》,均与今本文字基本相同。该书蕴含丰富哲理,建立起了中原地区早期较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中国哲学、数学、文学、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随着近代对《周易》文本的研究和传播,其在东南亚、欧美等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全球读者关注的重要中国文本之一,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