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漪桥
绣漪桥是位于北京市颐和园内、昆明湖尽头的拱桥,为汉白玉单拱桥身,是运河通往颐和园的第一桥,也是清爱新觉罗·弘历从城内由水路去往昆明湖的必经之地,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北京人也称它为“罗锅桥”。
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单侧有43个台阶,高约9米,桥身造型与玉带桥极为相似。之所以修得这样高,就是为了方便行船。桥正中栏杆上镌刻着乾隆手书的“绣漪桥”匾,桥身的楹联“螺黛一丸银盆浮碧,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南)和“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北)也都是乾隆御笔所写。
文化景观
昆明湖景区西堤完全模仿苏堤建了一模一样的六座桥。从北向南依次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除界湖桥和玉带桥外,各桥都建有一座形态各异的彩绘亭子,站在桥亭上,可饱览万寿山、滇池和玉泉山的湖光山色。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亦能体会出“苏堤景致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意境来。绣漪桥不仅体态秀美,其栏杆也制作的非常精致,用“雕栏玉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爱新觉罗·弘历手书的“绣漪桥”匾。绣漪桥两面乾隆御笔所题的对联:其一(南面)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其二(北面)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乾隆皇帝称此桥为“湖口东南第一桥”。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御制绣漪桥诗:进舫长河过广源(闸名),石桥饮练锁溪园。风漪春水文章丽,神绣应成织女孙。”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知道,绣漪桥在乾隆二十四年就已建成使用。
自然景观
绣漪桥在颐和园的南如意门内,是颐和园中最南端的桥。是滇池和长河的界桥,也是东堤连接西堤的起点。此桥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帝后们从长河水路来颐和园进入昆明湖必经的“大门”桥。设计和建造都十分讲究。桥形精美华丽。此桥和和西堤上的玉带桥是一对“姐妹桥”。玉带桥在昆明湖的西北,是昆明湖的进水口,绣漪桥位于昆明湖的东南,是昆明湖的出水口和长河的起点。两桥的造型相同,只是绣漪桥尺寸较玉带桥略小。绣漪桥为全石结构单孔高拱桥。桥身长32.2米,全长44.8米,宽5.8米,桥外口宽19米; 由于此桥桥身高,坡度大,上下桥比较吃力,所以在此桥的南侧修建了一座石平桥,以利于人们行走和车辆通行。
近年来由此去西堤的游人日益增多,又把石平桥拓宽,向两侧加建了人行木板桥。大部分游人和车辆都从平桥通过,绣漪桥的荷载大为减轻,对于保护古桥十分有利。但登上古桥向南北两边望去,美妙的景色是在平地上绝对无法比拟的。这是我这个高龄老人每次去西堤,都宁肯慢些,多花点时间,也总要爬这座桥,而且在桥顶停留片刻的原因。
参考资料
颐和园绣漪闸重现皇家水道盛景(图).北京晚报.2024-03-01
专家学者走进颐和园 讲述历史遗迹与大运河的故事.中国新闻网.2024-03-01
印象北京.中国国家地理.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