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
杨剑,字贞生,号禅石、静远室主,1960年9月生,江西广丰人。曾问学于胡润芝、傅周海、钱君陶、洪丕谟等先生,先后师从陈振濂、韩天衡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江西省书协副主席、江右印社社长、上饶市文联副主席、上饶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俊发艺术馆馆长。
作品入展
书法篆刻作品入展由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首届国际书 法大展、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以及西泠印社第二届篆刻评展、西印社第五届篆刻评展、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篆刻书法大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大展、西泠印社首届楹联手卷扇面书法大展(三项)、首届国际草书艺术大展、首届国际肖形印大展等国内外重大展览。
曾应泰国政府邀请,在曼谷市成功举办个人书法篆刻艺术展览;在福建武夷山市举办放歌武夷——杨剑书柳永词作品展;在江西新余市举办杨剑、姚学智书法艺术展。应邀赴北京参加“笔墨图江山”全国著名书法家邀请展、荣宝斋水墨中国八家邀请展等
获奖荣誉
荣获第二届国际书法大展银奖、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银奖、 “金龙奖”全国书法篆刻大赛金奖、首届中国 书坛“百强榜”百强书法家,2012年12月19日《书法报》在头版以“提名青年实力书家”作重点介绍,《书法》风云榜(2009-2010年度)最值得期待奖。
《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书画报》、《香港书画报》、香港《墨林》、《羲之书画报》、《书法》、《书法世界》、《书画艺术》、《书法赏评》、《当代书法家》、《诗书画》、《青少年书法》、菲律宾《商报》、日本《书道》、泰国《世界日报》、《亚洲日报》等百余种国内外报刊及中国中央电视台、泰国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其艺术成就。
作品被国内外数十家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等专业机构珍藏及选送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加拿大、比利时、新加坡、法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被收藏,刻碑于泰山摩崖碑林等。
书法篆刻作品曾在北京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北京匡德拍卖有限公司、浙江中财拍卖行有限公司、浙江瑞丰拍卖有限公司、浙江大地拍卖有限公司等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分别以较高价位拍卖成交。
著作论文
作品、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与画》、《篆刻》、《国画家》、《现代书法》、《书法艺术》、《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出版《杨剑书法篆刻艺术》(中国艺术出版社)、《放歌武夷——杨剑书柳永词作品展录》(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杨剑印存》(西泠印社出版社)、《名家书经典名篇丛帖——杨剑篆书千字文》(中国文史出版社)。
名家集评
杨剑是位多面手,既善于书,又精于印;既长于行草,又精于篆书。他的行草从二王入手,又对王觉斯(铎)、董玄宰(其昌)、文徵明(征明)颇多会心,笔下如行云流水,清秀飘逸。他刻苦研读《说之解字》,剖析《篆势》,强记博取,细加研习甲骨、金文及秦篆汉印的点划结体,又通过“画成其形,随体截曲”和“皆取文,或颇省改”等特点加以梳理,孜孜矻矻二十余载,终于铁杵磨成针。
——包立民(著名书画评论家)
杨剑为江西省中年书家之俊彦,书刻兼擅。篆书气势遒畅,笔致浑凝,出之以小篆体势而发之以大篆意趣,风姿端丽而气息古朴,在当今篆刻家的篆书中,并不多见。
——何应辉(中国书协副主席兼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
杨剑学弟以篆刻名世,总之功在篆隶。从予习狂草,重启门径,所得匪浅,亦可谓得之意外。倘以篆隶济行草,不亦善哉!
——陈振濂(中国书协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杨剑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取法视野宽广、格调高华,直接取法甲骨文、篆籀,也受诏版、魏晋、唐宋、元明乃至近人吴昌硕、黄宾虹等人的影响。书风既显蕴藉温厚,又恣情肆意、飘逸潇洒。
——王冬龄(中国书协理事、评审委员)
杨剑兄对书法传统有着深刻的领悟,学古不泥古,而是注重在内蕴上的解读、神采上的感悟,兼收并蓄,探幽微,对秦汉、魏晋、六朝碑版及唐宋元明清诸家均有涉猎,取精用弘,厚积薄发,所以其书法有着不同寻常的气息。
——毛国典(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西省书协主席)
杨剑书法笔力遒劲浑厚,线条老辣挺拔,圆转自然,飞白相间,有所谓“屋漏痕”之感、“锥画沙”之意,入木三分,骨力骨气尽在其间。篆书的结体没有照搬照抄古人,而是较古人有了变化,合理吸收借鉴了秦砖汉瓦、封泥楚简、镜铭钱范乃至一些民间篆法的特点,融汇化合之后,在结体势态上塑造了自己的书体风范。故其篆书古意盎然,不张扬、不做作,收敛自如。
——张坤山(中国书协理事)
杨剑由秦篆上溯先秦石鼓、金文乃至商朝甲骨一路追摹研习,下逮清代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篆书大家,能得其苍润浑朴而不沾其习气,殊为不易。又能厚积而薄发,在其笔下形成多种篆书面目。偶作草篆,竟与秦汉某种竹木简书暗合,饶有趣味。由于他深究篆法,故其篆刻作品亦出手不凡,神完意足。由此可见其书法与篆刻之相互补益。
——葛鸿桢(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
作品赏析
参考资料
苍润浑朴 格调高华.江西日报.20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