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讽刺诗

讽刺诗

用语包含讽刺内容的诗歌。以嘲讽、讥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后、消极、反动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它的特点是:形式短小精悍,富于幽默感。常用夸张的手法塑造讽刺形象,一般不注重人物和情节,也不强调意境和含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鲜明犀利,明快有力。同杂文、漫画相似,像匕首、投枪,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作品如《诗经》中的《新台》、《相鼠》,现代的如臧克家的《生命的零度》等。

产生环境

什么是讽刺诗呢,这要从什么是“讽刺”说起,然而对于“讽刺”并没有一致的定义。我认为鲁迅的观点是比较科学的,他在《什么是“讽刺”》中以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那么,简言之,讽刺诗便是以善意的目的使被讽刺者“憎恨”的诗体。

讽刺诗起于何时难于考究,《论语.阳货》里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可以怨”即指诗具有怨讽的作用,可见社会早期就有了讽刺一类的诗。讽刺诗的产生有其根源,《毛诗序》言:“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迹而怀其旧俗也。”当社会道衰礼废政失等时,讽刺诗便会产生,这与“诗言志”的诗观相似,并且影响到后代。比如1946年臧克家在《宝贝儿》的《代序》中说:“这一年来,讽刺诗多起来了,这不是由于诗人们的忽然高兴,而是碰眼触心的事实太多,把诗人‘刺’起来。”当时中原地区处于分割状态,而南部处于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之下,这激起了诗人创作讽刺诗。臧克家《刺向黑暗的‘黑心’》代序中言:在今天,不但要求诗要带政治讽刺性,还要进一步要求政治讽刺诗。因为,在光明与黑暗交界的当口,光明越见光明,而黑暗也就越显得黑暗。这不就是说,在今天环境已为政治讽刺诗布置好了再好不过的产床了吗?

王珂说:“在新诗百年间,社会讽刺诗的每次繁荣都与政治生活休戚相关,都处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如四十年代的马凡陀山歌时期、‘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时期、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然而,讽刺诗虽然受社会政治环境局势的影响十分明显,但这并不是说讽刺诗只由大环境决定、只能写社会政治道德。除了大环境外,诗人生活当中也存在着值得“讽刺”的人和事。“讽刺的真正目的在于对恶习的修正。”可以说,只要生活当中恶习等现象没有消失,讽刺诗就会一直存在。

创作主体

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善也有恶,有真也有假,诗人在生活的种种体验中,必然“情动于中”而发为“感物吟志”,既颂扬真善美也揭露假恶丑。讽刺诗,就是诗人在体验感触后将社会现实存在的假恶丑真实地“揭露”出来,以期改良社会和人事。特别深受文学具有社会教化功能的传统影响,使文人有着高出常人的责任感和救世心,讽刺诗必然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诗人之首选。

首先,“讽刺诗人比其他时代和同时代创作抒情诗等其他类型的诗歌的诗人有更多的使命意识和社会良心,更具有时代感,更重视诗的社会教化功能。”这就是说,讽刺诗人须有“铁肩担道义”的胸怀,只有积极“入世”者才可能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很难想像吟风弄月、醉生梦死的人会以讽刺诗来批判社会、警醒世人。王珂说:“如果诗人想作真理的辩护者,或者理想的倡导者以及道德的守望者,都可能采用讽刺的艺术寓教于乐地完成他‘自以为是’的历史使命,使自己成为邪恶、愚蠢、虚假、伪善等社会不良倾向和软弱、虚荣等人性弱点的揭露者和谴责者。”

其次,讽刺诗人“以真理的辩护者或者理想的倡导者以及道德的守望者”自居,便有了在高处清醒地俯瞰社会人生的优势心理,以“热情”之心时时关注着身边的一切,当看到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人们的恶劣行为时,心里会产生不满和愤怒,便有创作讽刺诗的冲动,臧克家在《诗与生活》:“不能让悲愤涨破肚皮,我天天写讽刺诗。”但是,这不仅仅是诗人急于发泄内心的悲愤,更是诗人急于“拯救”人世。冯乃超在《诗歌战斗的方向》中指出:“袁水拍把小市民的模糊不清的不平不满,心中的怨恨和烦恼,提高到政治觉悟的相当的高度,教他们嘲笑贪官污吏,教他们认识自己的可怜地位,引导他们去反对反动派的独裁政治。”这里必须指出,诗人要达到这种效果,要创作出讽刺诗,并非有着一颗济民救世之心就能的达到的,处于高处的讽刺诗人不仅要有积极入世,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真实”并毫不留情地把它“暴露”出来。梁宗岱就曾在给徐志摩的信中说:“我常常说,讽刺是最易也最难的事,最易,因放冷箭和说风凉话都是最用不着根据最不必负责任的举动;最难,因为非有悠长的阅历,深入的思想不容易针针见血。所以我以为讽刺是老人家底艺术(只是思想上的老少而不是年龄底老少)。”

讽刺诗要求投入强大的情感力量,因此讽刺诗人必定是抒情诗人,但又与一般的抒情诗人不同。他是积极的,入世的,救世的。他有责任的,悲愤的,善意的。讽刺诗人个性决定了讽刺诗牲,而讽刺诗的特征反过来也显现了讽刺诗人。

特征

当讽刺诗人将自身的“讽刺”情感发为诗时,便有了讽刺诗。讽刺诗的内容总体上有三种特点:暴露性,深刻性,共鸣性。莫里哀说:“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最尖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画他们的过失更见效的了。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重大的致命打击!”讽刺诗就是以讽刺特有的巨大的力量暴露“真实”起“规劝”作用。著名讽刺诗人袁水拍作有《主人要辞职》一诗,其以大量的事实对比,暴露了当时反动派的面目和伎俩,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引起民众广泛的共鸣。比如,当时反动派以“公仆”自欺欺人,诗人在诗里这样写道:

明明你是高高在上的主人,

明明我是低低在下的百姓。

你发命令,我来拼命。

倒说你是公仆,我是主人?

诗人艾青说:“讽刺是使在习惯里麻痹了的心理引起高度的刺激。”讽刺诗便是在暴露中复活人们麻痹的心理,使人们对世界看得更真切透明。

讽刺诗不仅内容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形式也有自己的诗体特征。它作为诗的一种,首先应具有诗的艺术性。鲁迅在定义“讽刺”时就指出“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伊恩·杰克也说:“讽刺源于批评的本能;它是变成了艺术的批评。”但作为艺术的讽刺诗,由于情感、对象和受众的关系,它又有自己的艺术形式等特点。比如,就现代讽刺诗而言,王珂曾总结:“在整个二十世纪的汉语讽刺诗创作中,诗人大多采用这种书面语与口语结合、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混合、古代格律诗体与现代自由诗体融合的文体形式,不但讲究适当的韵式,还使用宽松而有节制的体式。因此,现代讽刺诗成为介于古代汉诗与现代汉诗、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诗体。”现代讽刺诗继承了古代的格律诗体又有发展,这可以理解为诗人“保守性”心理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由讽刺诗自身决定的。讽刺诗一方面是为了“刺激”被讽刺者产生善意的“规劝”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刺激”,民众以期发挥警惕和启蒙意义,因此采用格律的“音韵”而又不严守格律,可以说主要是为了使讽刺诗更广泛地被接受。

而艺术技巧方面,在阿瑟。波拉德《论讽刺》中说得最为深刻全面:“揭露愚蠢与谴责邪恶,是讽刺领域的两个中心,正如一个椭圆曲线上的两个焦点,而讽刺即在此焦点之间变来变去。它或者轻率,或者认真;或者浅薄无聊,或者寓意深刻;从粗俗、残忍到优美、雅致,无不应有尽有。它既可单独运用,也可与独白、对话、书信、叙事、行为描写、人物刻画、寓言、幻想、模仿、滑稽、滑稽模仿,以及它所选择的任何其他的表现手法联合运用。而且,借助所运用讽刺系列的所有语气,如诙谐、嘲笑、反语、挖苦、冷嘲、热讽、讥讽与谩骂等,其形式可谓是千变万化。”然而, “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形式不管如何千变万化,还是受内在内容的约束的,讽刺诗首先需怀着“善意”的目的。反之,那些引人走向悲观失望或泄一已之私愤的诗作,再“貌似讽刺”也不能算作讽刺诗。

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是否废除讽刺?不是的,讽刺是永远需要的。但是有几种讽刺:有对付敌人的,有对付同盟者的,有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讽刺,但是必须废除讽刺的乱用。”讽刺诗是在人生社会里必然存在着,考虑“我们是否废除讽刺”本身就是一种讽刺,但认清讽刺诗的特征及意义是有必要的。只有承认它的存在必然性和存在价值,只有不断创新讽刺诗艺术,使之与讽刺诗的社会功能更加协调,讽刺诗才会不断丰富多样,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佳作举例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背景资料

这是一首以古喻今的讽刺诗。唐朝建国初期,外族屡次和唐军在边境上交战。为了巩固边防,朝廷不断从内地征调士兵,赶赴边境作战。但是,战争旷日持久,唐军屡战不利;诗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将无能,朝廷用人不当。于是他便写了这首诗对此作出委婉的讽刺.

注释

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戍守.   塞: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意指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秦”中隐含“汉”字,“汉”中隐含“秦”字,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彼此渗透,是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   关:指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   长征:长途行军,打仗.   还:回来.   龙城:汉时匈奴地名,在今蒙古国境内.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曾深入匈奴腹地龙城,匈奴称之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   教:○粤郊.   胡马:“胡”是古代对西方和北方外族的通称.“胡马”即指骑?战马入侵的外族.   度:越过.   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古代中原汉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赏析重点

这首诗题为“出塞”,是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它的特点是将古与今的时间距离缩短,从而在关山依旧,人事已非的境况下,抒发感慨.   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历史的 沉思中去。自从秦汉筑了边关防止胡人侵袭以来,连年不断,士兵一批接一批地被派遣到这里来。夜晚,在皎洁的月光笼罩下,关山要塞寂静无声,成千上万的士兵,默默地驻守在这里。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隘还是秦汉时的关隘,虽已历经千年,边防依然如旧,过去已有无数士兵战死边疆,如今一批批征人远戍万里,仍然不得回归故乡。面对边境战争不利的现实情况,很自然让人民想到汉代智勇双全,敌人闻风丧胆的李广李广。要是朝廷能够知人善任,用李广那样的将领来统率部队的话,就断不会让胡人南下,危害国家的安全了.李广骁勇善战,所以得到诗人正面的歌颂。从反面而看,为甚么“胡马”老是“度阴山”呢 因为李广已经死了,像李广一样有才能的武将没有得到重用。诗人这样批评当时朝廷任人不当和驻防将领无能,讽刺意味更为强烈,这是运用了“反用故事”的技巧.   这首诗胜过唐朝一般的边塞诗之处,在于立意措词得体,而诗的容量特大。短短四句,包含了对历史教训的认识,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对边防的关注,对士兵的同情,对朝廷的讽刺,边塞诗应有的内容,俱纳入诗中,而这些却不用直接说理或抒情的方法,而是透过明月,边关,龙城飞将,胡马,阴山这些形象中传送出来,发人深省.   诗的前两句一写景一抒情,已把“出塞”的意思概括无遗.“明月”和“关”是目前边疆的实景,交错地使用“秦”,“汉”,由眼前的边关,联想到设关备胡的悠久历史.“万里”二字,又极言地域之广,和上句“秦”“汉”二字结合,兼含历史的沧桑和地域的苍茫,为全诗创造出凝重深远的意境.“人未还”三字,含意深沉,既是对牺牲了的边防将士的追念,也对长期不得返家的官兵表示了同情。诗的后两句托古讽今,借缅怀善战的历史名将李广,暗斥当今将领的无能,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愤.

生命的零度

臧克家

活着,是为了阐述什么?但那就活的悲剧,想想没有温度的生命是什么?没有长度的的生命又是什么呢?是凄冷的冬夜,是对世界的绝望,是酷热的太阳,是捡不起的记忆,还是无赖……好像我都有过。

面对失去的生命岁月,我只有假装怀念,对别人的漠视我假装不在乎,面对人间的物欲横流,我假装,融入到里面去了,成了假装,逃脱了,我愤世嫉俗的责任,虚伪的笑,一次一次的,真的这样子,好累。

生命的零度,第一次看见是,臧克家老先生的诗歌,觉得这个词语很有渗透力,便引用过来,自然是不能够与臧老等大家相比较。生命像个小孩子,有了阳光,有了春天就有微笑,留露在他的脸上。

但是没有感情的婉约,没有誓言的豪放,没有相濡以沫的成长,就像流水失去运动,直到慢慢老去,死去,那么黯淡,褪去浓妆的彩带,还原生命的色彩。

看见,夜晚的老去,心灵的沧桑,独留在老家的海棠花,想把他们拽住,却怎么也无力,重复一天,一次,身边多了些无助,眼睛不再拥有眼泪的权利,我却扔不掉无赖。

才发现自己就是一个裹着皮衣的人,行走在红尘俗世中,还自以为是,沾沾自炫,活的是那么的悲剧,就想倾述,找个地方归宿,开始用音乐麻痹自己的孤独,让自己一个人“陶醉”,然后藏匿起来,成就了孤独嗜好。突然,喜欢上了冲动,冲动铸就我的暴躁,结果有了冲动的惩罚。

想想没有了生命将会是什么样?整个或许就是生命的零度吧,生命没有长度,却有精度,没了长度,我就没有了****,如果没有了精度,就失去了温度,悲剧,悲剧性的生命。

你在乎吗?生命的零度,是否感觉到我血液的温度。

想找些词语表达,才发现连他们都不懂,其实我也不知道想说些什么?对这个世界,一双绣花鞋,一颗偌大的银杏树。

我不在乎,生命的有多长,它只不过是一个终点,一个起点,一个开始,一个结束。但要有意义,刻意追求的,精心雕琢的,因为他不仅有一个起点,还有一个终点,让生命归宿。

我不在乎,死有多可惧,只怕他来得那样庸俗,突然,不利落,让青冢成野魂。

我不怕了愁,我成了他的奴仆,我企图用,寒冷封沉住他,躯壳,在颤抖,不停地颤抖。

不断,不断,有了林式古愁,抑扬顿挫,想洗去千年的忧愁,却怎么也卸承受负荷的重量。

没有了重量的孔明灯,飞的高,老高的,逃出禁的鹰,总是笑傲群雄。没有了方向,我不知道,他们还会飞吗?我还会的。

悲剧,开始。

活着,开始。

结束,又得浮生一日凉。

生命,我只追求精度。但不希望有遗迹悲伤,把我掩盖。

参考资料

经典讽刺诗--讽刺人的诗.www.360doc.com.201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