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波
邵波,年仅34岁的淮阳泥泥狗艺术大师,一位旅汴5年的青年艺术家。
人物简介
邵波,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他的作品图腾系列获得“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而早在2004年10月,他的作品就获得“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银奖。
泥泥狗是传说中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也是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总称。以前作为避邪消灾之用的泥泥狗,是以黑底五彩或黑底白纹为主,朴拙而神秘,纹饰也是延续远古时期的图腾文化,猴头燕、多头狗、多角兽等造型非常怪异,有一种原始神灵的感觉,生命的意识非常强烈,被现代考古学家视为“真图腾,活化石”。
邵波出生于淮阳区。史称,淮阳是太昊伏羲建都和葬身之地。这里有着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存和丰富的、独特的民俗现象。泥泥狗的产地就在淮阳。邵波上小学时,就爱跟着大人赶庙会、买泥泥狗。上初中时,他收集的泥泥狗数量已经很可观。虽然喜欢泥泥狗,可邵波真正把泥泥狗当成研究和创作对象,是在2000年。
艺术特色
邵波制作泥泥狗的方式是最原始的。作品的纹饰,不是像其他泥塑作品那样用毛笔画,而是用高粱秆画上去的。这种处理方式让他的泥泥狗显得更为粗犷和有力度。除两获“山花奖”外,邵波的作品还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华(天津市)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金奖、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邵波还应邀到郑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淮阳泥泥狗彩塑艺术。他撰写的论文《淮阳泥泥狗的彩塑艺术特征及文化渊源》,发表在权威的《工艺美术》杂志上。
开封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多的文化交流、研讨机会,让邵波从2003年起,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建在了开封。12月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邵波表示如果可能的话,他打算买一套房子,在开封定居下来,在开封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潜心自己的泥泥狗艺术的研究和创作。
获奖归来,为了泥泥狗艺术的传承发展,邵波还打算整理出版自己的泥泥狗艺术作品集。
生平介绍
化泥成金:邵波的抟艺之道
文 陈参军
抟艺心造,土中求道。这是艺术家邵波先生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悟和理解。凭着自己灵巧智慧的一双手,他把随处可见不起眼的泥巴玩进了大雅之堂,玩出了滚滚财源。
一
改变我传统印象的,是一只小巧精致的土碗,粗糙的泥巴竟然打磨得温润柔和,古朴雅致。斟上半盏清水,把在手中微漾,突然闻到了久违的如雨过之后才会闻到的那淡淡的泥土气息,这气息是那样熟悉,却似乎很久不见。直到叙起家乡时,我才知晓那久久蠕动我心灵的东西,原来叫做“乡土”……这就是邵波的这件陶艺作品带给我的感觉。
故乡之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泥土之于每个人蕴藏着不同的味道,特别是对于远离故乡为振兴乡土文化、传承泥塑艺术的邵波来讲,泥土是有灵魂的物质,那来自故乡的黄色泥土始终保留着祖先文化的根脉,烧烙着故土的生命印记。
仿佛与泥土天生有缘,邵波出生在淮阳区。淮阳是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陵寝所在之地,泥泥狗是传说中人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流传下来的圣物和看陵的“灵狗”。泥泥狗是淮阳泥塑或曰泥玩具的统称,有人面猴、歪嘴斑鸠、双头狗、草帽虎、猪、羊、驴、青蛙、小鸟、小鳖等200多种造型,被誉为反映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在每年太昊陵庙会上,你可以看到这些黑色垫底、造型古拙怪诞、周身遍布五彩纹饰的泥泥狗,具有十分原始而神秘的气息。
邵波的家和学校离太昊陵很近,与他家隔一道墙的就是有很多人做泥玩的村庄。小孩子呢从小都有爱玩泥巴的天性,那儿成了他儿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喜欢光着脚丫陷在泥土里那种柔软的感觉;喜欢自由自在地坐在踏实的土台上看狗儿欢跑;喜欢和邻家孩子一起躺在温暖的土坡上玩着"悠哉悠哉"的游戏......在放学的路上,邵波总是痴缠着去看那些小泥动物,那些造型古朴神异的鸟兽们让幼时的他十分着迷。太昊陵方圆上百里的地域内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沿途的孩子拦住赶庙会的成年人索要泥泥狗,会唱起豫东方言韵味悠悠的歌谣:“老斋公,慢慢走,给把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被索要者,除了赶快把随身携带的泥泥狗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捡拾,别无选择,因为那是一种美丽的祝福。不上学时,他经常跟在艺人屁股后面晃悠,得到了不少色彩斑斓的泥玩意儿。上中学后,邵波开始拥有许多艺人们的精彩作品,那是他几年里拿自己的压岁钱和零用钱一个个积攒起来的宝贝。
有时,他会跑到老艺人家里看他们做各种泥塑,并熟悉了泥泥狗制作中捏、塑、刻、染、绘等不同的工艺流程。偶尔,他也会幸运地在艺人家里过一把捏泥泥狗的瘾,经常弄得满身是泥巴和色彩后才回了家,揉泥、捏泥泥狗成了他生活中最美妙的乐趣,窗户晾台成了他的作品陈列台。虽然当时学校里很少专门的美术课,但是接触传承这些手工艺品和艺人的亲历给了他最初的艺术启蒙和熏陶。慢慢地,邵波已经可以较为熟练地捏制一些传统造型的泥玩了,有几位老艺人总是夸他捏得逼真、好看,有些老艺人也把他当成像一家人般看待。参加工作以后,邵波在工作之余时常会找些泥巴来玩,有些时候是做些送给朋友们当礼物,但更多的时候是做给自己。“看着这一群群、一堆堆憨态可掬的灵兽,它们似乎在对着我笑,我也对着它们笑,有时还带着它们梦里玩耍。”多年后,邵波谈起那时的情景依然十分动情。真诚、朴实、热情、无私,泥土的特质已融入在他的生命里。那一阵阵带着野生泥土的味道以及由此生长出来的艺风民俗,在他心里已经成为原汁原味的象征,成为思念亲友乡情的原生动力。
二
很多年前,邵波离开家乡,大部分时间漂泊在外,来到了繁华的都市,走在笔直而平坦的水泥街道,穿梭在高高矮矮的楼房间,住进鸽子笼似的房子,虽然这里也有泥土,可这儿没有家乡泥土的味道,它上面生长的是娇嫩的花、修饰过的草和树。没有葳的野花,没有长满杂草的田埂,更没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庄稼,与绿浪翻滚的叶片……在城里,他再也难得闻到那种已深深扎根于神经中枢的味道。
2000年,在外工作了几年的邵波回到淮阳区,看到的是民间艺人多数年事已高仍挎着篮子叫卖泥泥狗,他痛心不已。这种金贵的民间手工艺术不能丢啊。邵波毅然决定要专心发展泥泥狗,找回他魂牵梦萦的泥土味道,将这古老的文化传统继承下去。
“从2000年专业捏泥泥狗开始,我的命运改变了。”从此,他仿佛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他明白脚底的泥土才是真实的,这泥土是生命的开始,是本真,是最初的赤子之心。
邵波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到泥泥狗学习和制作上,新娶进门的媳妇成了他的助手。民间艺术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以个人力量来做“赌注”。
自2001年开始至今,邵波独立、持续进行淮阳泥泥狗及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田野考察,民俗实物收集,原生态影像记录和学术研究。并在整整三年间对家乡艺人的从业现状进行了细致调查,“每年农历二月庙会期间,我就回到淮阳区,整天泡在庙会上,向艺人了解市场行情,还到他们家中了解工艺流程、作品特色、收入情况,,几乎跑遍了淮阳泥泥狗艺人的作坊。”他感慨地说。通过调查,邵波发现当时除了知名老艺人之外,传统意义上的农家艺人平均每年收入在500元至1000元,远非想象中的那样可观。
通常情况下,捏一个泥泥狗要经过挖泥、槌泥、过滤、和泥、捏塑、扎孔、晾晒、过黑、点画等十来道工序,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不简单。这样下来,制作一个泥泥狗一般要六七天,而销售时价格却很便宜。民间素来有“正月的泥泥狗二月卖”的说法,民间庙会是维系泥泥狗基本生存的传统文化空间,而今传统的庙会也在改变。因嫌收入低,现如今的多数年轻人再不愿意从事此业,很多农村家庭的民间地域传承在不自觉地迅速流失。
此次调查对邵波触动很大,他深感责任之重。“这些东西太古老,艺术特征太明显,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丢了,太可惜了!”邵波沉痛地说。
“艺人之所以收入低,是这项古老的艺术还没有走出去,外边人了解不多,既缺乏地方政策保护,又没有品牌意识,又只限于在庙会上出现的当地发展。”邵波发现,这是制约泥泥狗艺术发展的“瓶颈”,这也是他从业生涯面临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他为了所致力的泥泥狗民间文化品牌的传播与推广,开始了另一种奔跑。“哪里有展览、庙会、博览会,艺术交流我就往哪儿跑。”从撂地摊到租摊位,从买摊位到有偿出场,从学习、代卖他人作品到自捏自创,从手工制作到理论研究,从参加民间艺术学术年会到受邀国际高层论坛,这些年邵波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市、广州市等一些城市每年要去多次,在超过一百之数的国内城市做过艺术品展览或文化交流。“有很多人非常喜欢我的作品,被这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吸引。”他所到之处,都要介绍淮阳泥泥狗及古老的中原文化。在这种奔跑中,他接触了国内工艺美术界的不少大师,耳鬓厮磨中受到不少启发。他由开始想把家乡民间艺术传承延续、发展旅游工艺品,到后来转为职业的手工艺术独立性创作,成长为一位颇有成绩的工艺美术大师。
三
淮阳区民间世代相传这种说法:泥泥狗是祖传的遗物,不可有半点的改变。
的确,泥泥狗作品中有很多远古的遗韵。比如,泥泥狗有很多一身两首造型,如两头狗、双头马、双头燕等。尤其是两头狗作品,前后有头,且都是向外,不少作品夸大了两性生殖器的彩绘,充分地代表着承传自原始生殖崇拜的遗俗和生命意识形态。
难道真的不能改变?邵波发现,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流变、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形式创新的过程。与时俱进,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墨守陈规,会造成艺术的磨灭。从古至今的艺术家包括泥泥狗艺人们几乎都有呈现新意之作。比如这件草帽虎以前叫草帽头,在泥泥狗传统样式中是较为特别的作品,但同样是草帽虎,不同的艺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圆帽尖顶,有的帽为平面,有的头部上下都有帽檐儿,有的脑后呈扇面状;多数在帽上彩绘有鼻眼。
最有代表性的泥泥狗造型之人祖猴、人面猴,多为头顶装饰向上短线条的正面形象——状似头戴冠冕,威严、神圣、庄重、神秘,隐涵了其被历代艺人当作祖先神灵的形象来塑造、出于民族敬祖崇生的心理来崇拜尊请的。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塑造自己心中的泥泥狗形象呢?邵波开始对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诸如建筑、园林、木版年画、刺绣、面塑、砖雕、木雕、石雕、陶艺、陶瓷等,甚至是原始岩画进行大量的比照和素材的收集、整理,特别注意了非洲、美洲艺术,对中西方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和设计思想不断学习。通过频繁参加国家级的艺术大展、和学术界、与优秀艺术家的交流,邵波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文化阅历、开阔着文化视野,新的思考方式和艺术创作理念渐趋形成。
如今,出自邵波手下的彩塑图腾作品,猴头燕、多头狗、多角兽等造型非常怪异,以黑底五彩或黑底白纹为主,朴拙而神秘,形式感变形夸张,仅保持着浓厚的原生态特征,而且使得这种源于原始艺术的符号更加张扬,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当代艺术审美。邵波制作泥泥狗的方式是最原始的。作品的纹饰绘画,不是像其他泥塑作品那样用毛笔画,而是用高粱秆画上去的。这种处理方式让看似随意挥洒的点、线显得更为粗犷和有力度。这些作品,有些人看不惯,也有些人指责甚至诘难。就在他首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政府最高奖——“山花奖”后,有人这样问他:“你说泥泥狗是民族的图腾,你塑造的是哪一个民族的图腾呢?”邵波释然一笑这样回答:“我自己心中的图腾。”
的确,与泥土相伴的邵波,才是真实的他。一睁开眼,玩起泥巴,他就感觉全身沾满了泥土气息,又感觉变回了那个天真质朴的少年,被现实侵染的世俗生活里种种不快乐在泥土清爽的呼吸中便悄悄消褪去。
四
开封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邵波从2003年起客居于此地,把自己的工作室散养在乡野村郊,潜心研究和创作。他寄望将青山、绿水和树林置于现代化的城市,让浓郁的乡土和人文气息在高楼大厦之间弥漫,让自然的泥土芬芳在大街小巷流淌,让远离自然田园的市民都能享受到明媚阳光下和温柔春风中那令人酣畅、令人陶醉的泥土的味道。
2004年是邵波而立之年,也是吉祥之年。邵波在学术方面参加了国内一些重要学术团体和会议以后,相关思考陆续结文发表。他又因成为中国民间文艺政府最高奖——第六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得主,而让人们倾羡,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穷其一生也甚难企及的成就。
身边的很多人在“大师”之梦中沉醉,而他却是这么年轻,以后的路要怎么走?一个以艺术创造为职业者的价值绝非机械性和重复性的劳动,更非没有创意思考的简单临摹和无意识传承。是只为了民间技艺的传承还是为了更真实的表达自己纯粹的内心?
进入2007年,邵波带着对自己今后的艺术道路的深层思考,将创作暂停,开始进行手工艺术传统的当代性探寻。他又一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政府最高奖——第八届“山花奖”,同期赴日本东京、琦玉、名古屋市、神户、大阪等地进行中日友好文化艺术交流。
2008年,他的作品入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巡展,图腾系列、运动系列等作品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组委会收藏。犬灵等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2009年,邵波用了大半年时间进行创作准备,参加了一场名为“野生”的中原当代艺术探索展。“野生”也正是为这件作品所用的主题性名字,他用手工制作的1300件大大小小的民间彩塑和老式门、原木窗、屋檐、石兽、古砖、马车轮、条、重新结构的砖、木架等与相当的现代建筑空间一起组成一件当代语境的装置艺术作品。产生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颠覆性。所有的观者都被震惊了,没想到民间记忆还能焕发出如此强烈的当下意味。有人这样评价道:“个体作品在此的意义已经不再是最重要,已成为某种新的图腾符号;这才是东方民族的神性灵符,是初始原生的生命状态。”
2010年,他应国家旅游局邀请赴宝岛台湾文化交流访问,参加海峡两岸台北市旅展。赴意大利、圣马力诺、梵蒂冈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访问,在米兰、佛罗伦萨、里米尼、罗马等地展览和广场交流。获得河南省委、省政府专门为我省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大奖获得者进行的表彰奖励……
2012年,作为艺术家和职业手艺人的邵波,担当清华国际学校东方文化与艺术课教学,主讲中原文化泥泥狗课程,参与逸之风多元文化团队,同赴韩国江陵开ICCN国际会议,各国市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多个文化机构代表在论坛济济一堂,共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世界城市多元文化交流之道。艺术展览和大师课堂环节受到各国嘉宾、韩国电视台和普通民众的热情关注,独特的泥泥狗雕塑和青瓷陶艺作品得到很多国家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会议期间赠送出一百多件手工艺品。会议期间和回国以后,以色列、法国、斯里兰卡市长、克罗地亚约瑟夫教授向邵波发出展览交流的邀请。
五
屡获大奖的邵波声名鹊起,但推崇艺术无价的他却一直过着衣食简朴、清静自然的生活。邀请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虽然多不胜数,但邵波更多的时候是把作品赠送广结善缘,由于原料采购、作品制作、差旅费用等各项开支都很大,缺少积累的他一直缺少发展资金。正在他愁眉不展时,在一次民博会上,为了多凑些路费,同时也为了向大众推广泥泥狗,邵波狠心把一组曾获“山花奖”的泥泥狗生肖和泥雕《十二生肖》价格一降再降,单只生肖原本售价应该三五百元,但却仅售30至50元,他把利润放在了最后一位,不料想却开阔了市场之路,把泥巴轻松变成了财源。
细心的邵波在展销中发现,泥雕《十二生肖》形象逼真,比相对夸张的传统泥泥狗作品更有卖相,不少情侣都为对方买一个自己的属相,有老人给孩子买一个属相放在家里敬着。试想,如果把《十二生肖》做成适合大众消费的礼品,一千人有一个买,要做还真是做不完呢。从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回到工作室,邵波与妻子一起开始制作礼品生肖。果不其然,由于邵波工作室的名气和认真细致地做工,他的几种版本的礼品生肖定价都在每只百元左右,价格不算低,却都卖得风声水起。更加意外的是,很多大学和各级学校也意识到,为了让学校师生更快、更好地亲近和熟悉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增强学生实际动手和创造能力,非常看好邵波的文化理念和艺术创作,经常请他到学校指导教学。由于操作方便,原料易得成本低,而且做出的泥塑各具特色,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打电话来,特别是有几家民办美术机构还专门找到邵波,希望他能来开班培训,教学生一招。每次到学校,他带去的《十二生肖》都被学生抢购一空,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家长闻讯赶来购买,生意出奇地好。2012年龙年春节,香港特别行政区一企业700多名员工收到了著名企业家田家炳博士的特别祝福,每人一个邵波的泥雕吉祥龙,邵波的银行账户当日就有了10万元人民币进账。
随后,邵波又用泥巴开发了陶艺茶杯、黑陶、形状随意的各式小碗等陶艺作品,艺由心生,随心所欲,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小小的泥巴登上了大雅之堂,并带给了邵波更多赚钱的机遇、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到邵波的抟植坊参观时,对邵波作品爱不释手:“仿佛听到泥土的呢喃声,好像乡情在发酵,好像庄稼在抽节,使人宁静,浸入心脾。”这是他大陆寻亲观光当中最动情的一次诠释,也是对邵波作品最生动的一次评价。
黑黑的娃娃脸,瘦瘦的个儿,戴一副近视眼镜,坐在那儿少言寡语,或许在一大群人中,你会忽略了他的存在,这就是邵波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然而,这位貌不惊人的33岁周口市“娃娃脸”书生,在家乡少有人知,在外地却是名人,以捏泥泥狗享誉国内工艺美术界,不仅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还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昨天,记者走近这位年轻大师。
下岗舍不掉泥泥狗
“我是淮阳纱厂的挡车工”,谈起,邵波流露出复杂的。他说,他于1996年下岗,下岗后,像其他人一样,为了生计他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他是川汇区搬口办事处(过去隶属淮阳区)人,父母在淮阳县城工作,他自小出生在县城,又在城里长大。父母是普通工人,祖辈种田,没有一点泥泥狗艺人的家庭背景。他说,当上捏泥艺人完全是一种缘分。小孩子从小都有爱玩泥巴的天分,但是,一个在泥泥狗和捏泥艺人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生命里离不开泥泥狗的影子。淮阳是伏羲氏定都之地,城北关有伏羲氏的陵寝———太昊陵,泥泥狗作为传说中的“看陵狗”,被视为“神物”,其的文化体现了那个年代的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和风土人情,被誉为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太昊陵附近的村庄世代传袭着这项珍贵的泥塑艺术。
邵波的家和学校离太昊陵很近,那里是泥泥狗和艺人的集散地,每逢初一、十五,艺人们成群地到太昊陵卖泥泥狗。不上学时,他跟在艺人屁股后面晃悠,或者到艺人家里过一把“捏”泥泥狗的瘾,耳濡目染,迷上了捏泥泥狗。每当回到家,揉泥捏泥泥狗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阳台成了他的作品陈列台,一直到读中学,他一直舍不得丢掉这份爱好。他说,这就叫“缘分”吧。 “10年来,我一直漂在郑州,当过搬运工、干过杂活,后来就替妹妹打点小酒店”,邵波回忆下岗生活,感慨万千。直到有一天,他毅然决定不再为别人做工,专心捏泥泥狗,才有了生命的归宿感。他说,每当他回到淮阳区,看到老艺人多数已年高,挎着篮子叫卖,后继乏人,痛心不已,这种祖传的“金豆子”不能丢啊。从小对泥泥狗就痴迷的邵波,决心加入泥泥狗艺人队伍,将这项古老的文化艺术和手艺传承下去。于是,他在郑州租间房,算是作坊,起个雅名叫“邵波工作室”。
艺人处境铁了他的心
“从2000年专业捏泥泥狗开始,我的命运改变了”,他说,他将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到泥泥狗制作这一古老的陶业行当上,新进门的媳妇成了他的助手。民间艺术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以个人力量来做“赌注”,风险很大,搞不好,一辈子穷困潦倒。特别是对于一个下岗工来说,这种压力更大,会给家人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走上这条路,他心里很复杂,完全是一副摸着石头过河的样子。但是,对于泥泥狗艺术痴迷的热爱,成为他的原动力。他边创作、钻研边拜师学艺,著名民俗学者倪宝诚、淮阳区民艺专家、民俗学者彭兴孝和一些老艺人国伦、任国和、房国富等给予他专业指导。
参考资料
开封网.www.kf.cn.2016-09-08
中华龙都网.www.kf.cn.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