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太昊

太昊

太昊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也被称为太皞、太皋、是风姓的始祖。太昊出生于天水市(今天水市),被尊为中国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

《三皇本纪》中曾经记载:太昊之母华胥偶见巨人的脚印,怀胎十二年生下了太昊,因古人十二年为一纪,因此太昊出生地被称为成纪。太昊人头蛇身,有圣人之德,受到民众敬爱,被推立为君。太昊崇尚木德,以风为姓,由于在位期间有龙马献河图洛书,因此以龙作为官名,本人也被称为“龙师”,太昊先定都汶上县(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后定都淮阳区(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太昊重用共工、柏皇、朱襄、昊英贤才,辅佐其治理国家,于是天下大治。他还创造了文字、历法,发明乐器,创制歌谣,制定嫁娶、祭祀、官职等礼仪制度,除此之外,太昊将石头打制成砭石,即各种形状的石针,称为九针。太昊在位115年,享年197岁,死后被埋葬在陈地(今河南省淮阳区)。

太昊从汉朝开始被认为和伏羲是同一人,太昊带领先民从野蛮走向文明,被视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为中华文明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伏羲作为华族人文始祖之一,在历代皆有祭祀。现在,河南省淮阳区太昊陵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公祭伏羲大典,以纪念中华人文始祖伏羲。

典籍源流

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太昊的形象多为传说中人物或司职一方的神灵,最早记载太昊的文献是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左传》中不仅记载了太昊的地望,还记载了太昊是风姓始祖和太昊后裔建立的四个国家任、宿、须句、臾。《吕氏春秋》中则记载了太昊是执掌春天的东方之帝。除此之外,《易传》《尸子》《荀子》等多部典籍也有太昊的记载,但基本都是将太昊当做上古时期的帝王或神灵,对其事迹并无过多记载。

秦汉时期

秦末汉初之时出现的《世经》中出现了“太昊伏羲氏氏”的说法,《淮南子》这部书也同时记载了太昊与伏羲的事迹,《淮南子》对太昊的记述综合了《左传》和《吕氏春秋》,《时则训》通过对五位的介绍,描述了一个作为人帝的太昊;《天文训》通过对五星的介绍,描述了一个作为神帝的太昊。到了西汉末年,刘歆根据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说,通过对比《左传》关于太昊的记述和《易传》关于伏羲的记述,认为太昊与伏羲实为一人,正式把二者合体为太昊伏羲氏,并编排了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帝王世系。

汉代之后

两汉之后,历代文人不再分别记述太昊或伏羲氏,从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到清马啸《绎史》,都把太昊与伏羲视作同一人,为其作传,唐司马贞更是编撰了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三皇本纪》。太昊与伏羲氏被合并之后,太昊便拥有了伏羲氏的地位和事迹,直到清代学者崔述主张他们是两位不同的神祇,并指出伏羲、太昊相混始于《汉书·律历志》。

人物传说

出生传说

太昊与伏羲形象合并之前,并无典籍记载其具体事迹,汉代之后,太昊的形象逐渐丰富起来。《三皇本纪》中曾经记载,太昊出生之前,他的母亲华胥偶然遇见巨人的足迹,她踏着足迹,天上有虹光环绕其身,因而怀孕,十二年后在成纪生下了太昊,这些出生的传说神化了太昊的形象。

治国传说

《三皇本纪》和《宋书》中称太昊人头蛇身,身高一丈六尺,生来具有圣贤般的品德,继承上天的意志而统治天下。太昊称王不仅是受到民众的推举,更是顺应天命,张居正也说太昊称王之时,天降祥瑞,龙马灵龟负图而出。因为龙马背上显现出祥瑞之兆,所以太昊开始以龙来命名官职。太昊先是设置了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又任命了上下相:是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还设置了东南西北四方官员:栗陆居北,赫胥居南,昆连居西,葛天居东。太昊命朱襄为飞龙氏,负责管理书籍;吴英为潜龙氏,负责管理历法;大庭为居龙氏,负责建造房屋;浑沌为降龙氏,负责驱逐外敌和野兽;阴康为土龙氏,负责农业;栗陆为水龙氏负责水利。通过太昊任用的这些贤臣,国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发明创造

太昊发明了历法,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帝王世纪》中记载:在太昊之前,群婚屡见不鲜,男女赤裸肢体、乱滥交,太昊制定了姓氏和婚姻制度,即一个部落的男子和另一个部落的女子等量交换,每男只能娶一女为妻,且须两张鹿皮为聘,由部落长老作媒说婚方可结婚。《帝王世纪》中记载太昊还砍伐桐木,制作了三十六弦琴,并且创作了最初的音乐叫做“扶徕”。

主要成就

创造文字

三皇本纪》中记载:上古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在绳子上打结,用来纪事。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直到太昊发明了文字,先民才得以用文字代替结绳记事。太昊创造的文字分为六类,一是象形字,二是假借字,三是指事字,四是会意字,五是转注字,六是谐声字,这六种类型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

制定嫁娶礼仪

《三皇本纪》《帝王世纪》中记载:最开始的人类,像禽兽一样地生存繁衍。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只知相爱,不知礼仪。太昊规定了夫妇各自所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制定了婚嫁迎娶的礼仪。限制了父母辈与子女辈的杂交。自此,先民逐渐从原始杂交演变为血缘家族的班辈婚。

演算甲历

路史》中记载:太昊仰观俯察天地万物,按照天道自然规律创造了甲历。甲历从甲寅开始,支干相配。用来纪年则每年的时间不乱,用来纪月则每个月的时间不发生改变。这样一来,人们就能清晰地知道昼夜、四季的节律。太昊创制的甲历,为后世历法的完善和修改奠定了基础。

发明乐器和曲谱

三皇本纪》曾记载:太昊创制了多种乐器,并谱写了相应的曲调音乐。因为桐树和桑树的材质可以发声,于是以桐木为琴,二十七根蚕丝为弦,做成一种叫做离徽的乐器,并且创作了最初的音乐叫做“扶徕”。这种乐曲在郊外的庙宇和朝廷演奏,用来感化神明,使之降福人类。又用蚕丝和桑木做成三十六根弦的瑟,并教民众使用。从而使得民众收敛身心,调养性情,起到教化民风的作用。因此,太昊也被称为音律之祖。

发明针灸

传说太昊通过撞击石头得到石针,从而创制了九针,九针的形状各不相同,有圆头的,用来按压止痛;有尖头的,用来点刺或放血;还有带刃的,用来切割等等当时,九针被用于刺激身体的某个部位以消除病痛、破开痛肿、排脓放血等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于是,它成了一种原始的治疗工具,就此成为我国针术的萌芽。因此太昊也被称作医药始祖。

人物争议

关于太昊与伏羲氏两者是否为同一人,史料与现代研究中存在争议。太昊和伏羲氏在刘歆《世经》之前是分别记述的,太昊是太昊、伏羲是伏羲。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被认为是古之帝王,不同之处是太昊由于其空间方位属性被纳入了五行体系,伏羲因其历史时间优势最终被列为百王之先。到了西汉末年,刘根据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说,通过对比《左传》关于太昊的记述和《易传》关于伏羲的记述,认为太昊与伏羲实为一人,正式把二者合体为太昊伏羲氏,并编排了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帝王世系。太昊伏羲氏氏综合了太昊的五行和伏羲的地位,作为五行之始的太昊与作为百王之先的伏羲合二为一后,太昊即伏羲、伏羲即太昊、全称太昊伏羲氏的观念渐成后人共识。两汉以降,文人不再分别记述太昊或伏羲,从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到清马骕绎史》,都视太昊与伏羲为一人而作其传。唐司马贞更是补撰以太昊伏羲氏为首的《三皇本纪》,以弥补司马迁史记》以五帝开篇的遗憾。

郭沫若认为:“太昊,号伏羲氏。据说伏羲氏作卦已是父系社会的事了。”闻家骅认为,华族的远祖,可分为中原地区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太昊为东夷部落首领,伏羲氏为南蛮部落首领,与黄帝的华夏部落同时并立、对峙,否认了太昊和伏羲氏是一人的说法。当代学者屠武周认为:在古代文献中,伏羲是西方部族首领,太昊是东夷部族首领,通过历史文献可以看出,伏羲氏的时代要早于黄帝,而太昊时代则与黄帝同时或稍晚。

后世影响

在政治制度方面,太昊伏羲氏赋予了中华民族“龙”的徽号。在日常生活方面,太昊“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使人类由原始群婚杂居向夫妻家庭制度转移,对华族种群的发展和进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婚姻制度变革的里程碑。“作历度,定节气”,总结人们对自然的最初认识,形成了四季八节的中国历法基石;“制琴瑟,作乐曲”,使中国礼乐之邦文明初露;“尝百药,制九针”,中华医药研究和针灸之先河从此开创。在文化领域方面,伏羲氏“一画开天,始画八卦”,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从此开启。从汉至明清两千多年来,皆以太昊伏羲为中华始祖、“百王先”、三皇五帝之首。

墓葬与纪念

陵墓信息

太昊陵庙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是为纪念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而修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原地区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也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太昊陵以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占地875亩,分内城、外城、紫禁城三道皇城。

伏羲庙

伏羲庙位于天水市,又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人祖庙,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宗庙建筑群。总占地面积364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也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

太昊陵庙会

后人为追念伏羲的功德,到太昊陵庙祭祀祈福,称作太昊陵庙会或“二月会”。太昊陵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上巳节止,为期一个月。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朝祖进香是庙会的基本内容。

参考资料

..2023-12-14

..2023-12-14

..2023-12-14

..2023-12-24

..2023-12-14

..2023-12-14

..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