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是晋朝皇甫谧创作的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作品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宣圣之成典,复内史之遗则,远追绳契,附会恒滋,于载笔,足资多识”(清宋翔凤《帝王世纪集校序》),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原书已轶,现存十卷为后世辑本,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第二个整理历代帝王世系的历史书典。

版本信息

现存的《帝王世纪》计有十卷,其中第一卷记天地开辟至三皇;第二卷记五帝;第三卷记夏;第四卷记商朝;第五卷记周;第六卷记秦;第七卷记西汉(即西汉);第八卷记东汉(即东汉);第九卷记魏;第十卷记历代星野、垦田及户口。现存版本主要有清宋翔凤、钱保塘、张澍等辑本,今人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比较全面精审,刘晓东以宋翔凤、钱保塘等辑本为底本整理的校点本较为通行。

作品简介

《帝王世纪》:皇甫谧著,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宣圣之成典,复内史之遗则,远追绳契,附会恒滋,揆于载笔,足资多识”(清宋翔凤《帝王世纪集校序 》),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三皇世系

《帝王世纪》认为伏羲、神农、黄帝都是王朝,伏羲氏有十六世,炎帝有八世,轩辕氏有七世。伏羲氏包括大帝包牺氏、女娲氏、大庭氏等多达十六世。神农氏从伊耆石年起,经过帝临魁、帝承等八世。轩辕氏则从有熊氏轩辕、黄帝起,至少昊氏玄嚣等七世。

作品鉴赏

《帝王世纪》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第二个整理历代帝王世系的历史书典,其在历史学上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三皇五帝曹魏数千年间的帝王世系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和整理,把上古历史推到了“三皇时代”,把中国历史起源提前了数千年。

《帝王世纪》之前的所有历史著作都没有对三皇五帝的世系作过系统研究和排列,司马迁《史记》也只将黄帝作为上古历史的开端,皇甫谧第一次对黄帝以前帝王世系进行了研究,排出了三皇时期的帝王世系,其次序是:太昊伏羲,亦称伏羲氏、黄熊氏。凡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华胥、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十五世,皆袭庖牺制度,故虽为皇而不自为一代;炎帝神农氏,一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凡帝承、临、明、直、来、衰至 榆罔,也有八世;黄帝有熊氏,亦号帝鸿氏、归藏氏、轩辕姓。因而,《帝王世纪》排列的五方上帝时期的帝王世系也与《全本史记》有所不同,其次序是:少昊帝青阳氏(又称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高辛氏、尧帝陶唐氏、舜帝姚虞氏。同时,对“皇”“帝”“王”的内涵进行了简单概括和总结。他说:“天子,至尊之定名也。应神受命,为天所子,故谓之天子。故孔子曰: ‘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功合神者称皇,德合天地称帝,仁义和者称王’”(《帝王世纪》,以下引号内未注明出处的皆与此同)。虽有浓郁的“天命观”印记,但也客观反映氏族社会的政治状况,表达了先民对人类远祖的顶礼崇拜,对研究史前史仍有一定的参考。《帝王世纪》的开篇,还将天地开辟划分了几个时期,云:“天地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始,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为象。惟虚惟无,盖道之根。道根既建,由无生有。太素质始萌,萌而未兆,谓之庞洪,盖道之干。既育万物成体,于是刚柔始分,清浊始位。天成于外而体阳,故圆以动,盖道之实。质形已具,谓之太极”。描述了宇宙进化的缓慢过程,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观念。《帝王世纪》:“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帝王世纪》对夏至汉魏的历代帝王世系也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其序列是:

夏:“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含四百三十二年。禹一、启二、姒太康三、中康四、相五、羿六、寒浞七、少康八、杼九、槐十、芒十一、泄十二、降十三、扃十四、十五、孔鲋十六、皋十七、发十八、桀十九。”

商:“商之田也,三十一王。是见居位者实三十王,而言三十一王者,兼数太子丁也。自汤传位至纣,凡六百二十九年”,即成汤、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大庚子高雍己、大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纣。

周:“自克殷至秦灭周之岁,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世系王号是:姬发姬诵宋康王姬瑕周穆王、恭王、姬囏周孝王姬燮、厉王、姬静姬宫湦、平王、姬林、庄王、釐王、惠王、周襄王、顷王、姬班周定王、简王、灵王、姬贵姬猛、敬王、贞定王、元王、姬去疾、思王、姬嵬、威姬喜、元安王、夷烈王、显圣王、慎靓王、周郝王

秦:“自秦昭襄王灭周至子婴,凡四王二帝,合四十九年。昭襄王一,孝文王二,秦庄襄王三,秦始皇四,胡亥五,子婴六。”

西汉:“按前汉十二帝”,高祖、刘盈吕雉、文帝、刘启刘彻刘弗陵汉宣帝刘奭刘骜、哀帝、平 帝。“自高祖元年至更始二年,凡得二百三十年。”

东汉:“按后汉十二帝:光武一、刘庄二、汉章帝三、刘肇四、刘隆五、刘祜六、顺帝七、刘炳八、刘缵九、刘志十、刘宏十一、刘协十二。”“自汉元至更始二年,凡二百一十二年。自居摄元年至更始二年,凡十八年。自建武元年至延康元年,凡一百九十五年。汉前后诸废帝及王莽合三十一帝,四百二十六年。”

魏:“自皇初元年至禅晋之岁,凡五帝,四十五年。文帝一、司马绍二、废帝朱榑三、废帝高贵乡公四,刘奭五。”

第二,对三皇至汉魏数千年间特别是黄帝以前上古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和记载,突破了史前史的研究领域,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上古时代,黄帝以前人类活动的历史资料十分贫乏,不少学者和历史学家如韩非子庄子列子管仲孔子等都有过不少研究,但都没有获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司马迁虽作了《五帝本纪》,但对其中特别是 黄帝以前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情况记载较少,而皇甫谧知难而进,广采百纳,在史前领域进行艰苦的探索,对三皇五方上帝以及汉魏数千年间,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了大量的考证和记载。

例如,云昊帝庖牺氏,生于“成纪”,“都陈”。“为百王先”。“及牺牲以供庖厨食天下”,“制嫁娶之礼”,“作瑟三十六弦。”“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数,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炎帝神农氏“生于裳羊山”、“都陈又徒鲁”,“作耒”,“尝别草木,令人食谷以代牺牲之命”,“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退而修德,风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等。并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进行了研究,他说:“孔子称古者三皇五帝设防而不犯,故无陷刑之民,是以或结绳而治,或象画而化。自庖羲至于尧、舜,神道设教,可谓至政无所用刑矣。夫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善无微不著,恶无隐不章,任自然以诛赏,委群心以就制,故能造御乎无为,运道于至和,百姓日用而不知,含德若自有者也。《诗》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斯之谓乎?”古史学家称之为“三皇五帝”总论,反映了原始社会天下大同”的社会性质,对研究史前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很有价值。对于黄帝以后以至汉魏时期诸如阪泉之战;大山稽、鬼臾区、封胡、孔鲋或以为师,或以为将,分掌四目;仓颉造字;得河图洛书;效八风之音,作乐五英;尧舜、舜禹禅让;大禹治水;鸿条伐桀;盘庚东迁;周文王受命;武王伐纣周公摄政;穆王西征;楚汉争雄;汉魏易代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作了考证和详尽 的阐述,其中有不少为《全本史记》等史书所没有的资料。例如,关于“文王受命”为《帝王世纪》记载,“文王即位四十二年,岁在鹑火,文王更为受命之元年,始称王矣。”不但从事件本身,还从时间、区间、律历、星野等多方面、多视角进行了考证和记载。为后世史学界解决许多重大历史课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第三,《帝王世纪》在采用总结前人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对 《史记》等前人叙述不详的历史事实,尤其是对三皇五帝的世系及社会活动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补充。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

《史记·五帝纪》在记黄帝时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崩,葬桥山。”而《 帝王世纪》则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娇氏之女,也与少典氏婚,故《国语》简称焉。得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娶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以土承火,位在中央,故曰黄帝。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在位百年而崩,年一百一十岁……,葬于上郡阳周之桥山”。不但介绍了家世,也介绍了社会关系

全本史记》在介绍颛顼高阳氏时文字短而且空泛,云:“帝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人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帝颛顼生子日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而《帝王世纪》则云:“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父昌意黄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为诸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年而冠,二十年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乱,以水承金,位在北方,主冬。以水事纪官,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于是民神不杂,万物有序。始都穷桑,后徒商丘市。命飞龙效八风之音,作乐五英,以祭上帝。纳胜坟氏女,生老童,有才。子八人,号八凯。颛顼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岁,岁在鹑火而崩。葬东郡顿丘广阳里。”两相对照,后者具体、详细。

第四,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上,皇甫谧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由于战争、移民、迁徙,王朝更迭等多种原因,历史地名往往变化很大,为历史研究带来不少困难。许多古今历史学家都十分重视对历史地名的研究,而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对上迄三皇,下至汉魏时期的历史地名也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考证,澄清了许多由于地名变更而造成的历史疑难问题,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是对一个王朝或民族的迁徙地名作了详细的考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此,周人自西向东、自东向西多次迁徙,周代建立以后都邑又多次变动,皇甫谧详细考证了他们迁徙过的每一个地方,云:“周后稷始封,今扶风县是也。及公刘徙居邑于豳,今新平漆水东北有豳亭是也。故《诗》称‘笃公刘,于豳斯馆。’ 至周太王避狄,循漆水,逾梁山县,徙邑于岐山县之阳,今美阳西北有岐城旧址是也。故《诗》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南有周原遗址,故始改号曰周。王季徙程,故《书序》曰‘维王季宅程’是也。故《孟子》称 ‘周文王生于毕郢,西夷人也’。暨文王受命,徙都丰城丰城,在今京兆之西是也。故《诗》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及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阳市西南南洛河之北有鼎中观是也。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处西方,贡不均,乃使邵公卜居洛水之阳,以即土中。故《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于是遂筑新邑,营定九鼎,以为王之东都于洛邑。故《周书》称:‘我乃卜涧水东,水西,唯洛食。’是为王城,名曰东周。故《公羊传》曰:‘王何为何为何为?东周也’。

汉书地理志》王城本郏之地,是以或谓之郏鄏。故《春秋传》曰‘姬诵定鼎于郏鄏’,河南省是也。今郏鄏东门名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成王既卜营洛邑,建明堂,朝诸侯,复还丰、镐。故《书序》曰:‘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至姬囏徙犬丘,秦谓之废丘,今京兆槐里是也。《世本》曰:‘懿王居犬丘,厉王淫乱,出于’。今河东永安是也。平王即位,徙居洛,《洛浩》所谓新邑也。《国语》曰:‘姬宫湦灭,周乃东迁’,本殷之内,在《尚书·禹贡》豫 州外方之域,河、洛、瀍、涧之间。周于南柳七星张之分,鹑火之次也。及姬匄避子朝之乱,东居成周,故《春秋经》曰:‘天王入于成周’是也。后六年,王室定,遂徙都成周。是后晋又率诸侯之徒修缮其城,以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焉。翟泉地在成周东北,今洛阳市中有周王冢是也。至赦王又徙居西周公国而失位。”

从以上的一大段文字,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个结论;(1)介绍了一个地方的古名与今名;(2)探索 了邑名的渊源;(3)说明了周的星野为鹑火,对应天上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的柳、星、张。星宿,即今天文学的长蛇座;(4)构成一个完整的迁徙示意图:邰→豳→岐山→程→丰(西周)→洛(东周)→丰、镐→犬丘→彘→洛→豫州→(洛邑)→丰;(5)应用大量古籍史料,逐一作了考证,有很高的准确性。

二是对三皇五帝时代重要部落的活动地域和变更情况进行了考证,补充了史阙。对于先民氏族部落的活动情况,《全本史记》只记到黄帝皇甫谧则扩延到黄帝以前的伏羲与神农,如说“伏羲都陈,在《尚书·禹贡河南省 之域。西望外方,东及明珠。于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曰:‘陈,太昊之墟也。’于汉属淮阳区,今陈国是也。”记炎帝神农氏“初都陈,又徙鲁”“故《春秋》称鲁大庭氏之库。”皇帝“长于姬水” 、“居轩辕之丘”“得宝鼎,兴封禅”“都涿鹿县,于《周宫》幽州之域,在汉为上谷。而《世本》云‘涿 鹿在彭城’,今上谷涿鹿县及蚩尤城,阪泉地又有黄帝祠,皆黄帝战蚩尤之处也。

作者简介

作者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晚年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晋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终年68岁。在编撰《帝王世纪》过程中,皇甫谧旁征博引,广泛搜集资料,系统考证了三皇五帝时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上迄三皇,下至汉魏时期历史地名变更之研究,澄清了许多由此引起的历史疑难问题,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第一手研究成果。

后世评价

《帝王世纪》因大量引用经传谶纬图说,遭到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批评:“玄宴《帝王纪》多采六经图谶;引书之误,其萌始于此矣。”然而,清宋翔凤在《帝王世纪集校序》中评价道:“宣圣之成典,复内史之遗则,远追绳契,附会恒滋,揆于载笔,足资多识”。吕思勉则认为:“稍后于司马迁而述古史者,亦不乏其人,其通行最广,诸家称引最多,虽亡轶,仍时可见其遗文者,以皇甫谧《帝王世纪》为最。”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古诗文网.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