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太甲

太甲

太甲(生卒年不详),子姓,名至,商汤的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在位期间,曾因破坏汤法,不理国政,被伊尹放逐至桐宫。在被放逐期间,他生活在民间,因此了解到人民疾苦。三年后悔过,被接回复位。太甲复位后,励精图治,结果“诸侯归殷,百姓以宁”。作为一国之君,太甲对自己的过错,不是掩饰或归咎他人,而是从道德修养和祸福自取的高度彻底醒悟,回到做人与治国的正道上来。他的话后被孟子奉为至理名言。据殷墟甲骨卜辞来看,太甲地位崇高,可宾于上帝、商汤,是六大示之一,其祀典隆重而频繁。在殷人宗教中,太甲有着影响自然、人间事务的广泛能力,能够为害或福祐商朝和商王,还可摄取王妇的灵魂,因此是商王朝祈求雨水、丰年、战争胜利的主要对象。

人物生平

伊尹辅政

商汤建立商朝后,在位三十年便去世了。商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就传位给儿子。商汤没有弟弟,所以他的长子太丁应即位,可是太丁比父亲死得还早,因此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中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这时候由开国元老伊尹作主,由太丁之子太甲继承王位。

太甲继承了王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还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徂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的规矩行事,不能背弃祖训,爱所欲爱。

太甲被逐

太甲读了这些文章,开始时也能按伊尹的教导行事,小心谨慎地遵守祖宗留下的规矩。到了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认为一切应当由他说了算,否则枉为一国之君,被那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来管着了。他恣意妄为。不听伊尹的规劝,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他居然学夏桀的样子以暴虐的手段对付老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

伊尹自然不能容忍太甲破坏商汤留下的社稷。他先是一再规劝,希望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后来看到太甲屡教不改,伊尹就把他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今亳州市谯城区汤陵社区)去。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见朝中无主,就自己执政,管理起国家来。

改过自新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祖父商汤的坟墓与他朝夕相伴。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与普通人的墓差不多,墓地上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祖之用。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违犯祖宗的制度被放逐到墓地上来的,就把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订下的种种规矩,每天对太甲讲述,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作榜样,做个贤明的君主。祖父商汤的伟大功绩,让太甲既神往又羞愧,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祖父在天之灵,就决心改正错误。他以祖父作榜样,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老弱孤寡,做事情也变得雷厉风行,而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太甲是绝不会做的。

三年过去了。伊尹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他的行动早己有人报告给伊尹了。太甲的悔过自新,让伊尹十分高兴,于是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严肃而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他。太甲以前事为师,按商汤时传下来的章法循规蹈矩地做事,听从身边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在位时间

现今流传文献记载的太甲在位年数有5种说法:

在位6年,《史记·殷本纪》《太平御览》卷83引《史记》。

在位12年,《竹书纪年》《史记·鲁世家》索隐引《纪年》。

在位14年,《册府元龟》。

在位32年,陶弘景古今刀剑录》。

在位33年,《史记·鲁世家》《太平御览》卷83引《帝王世纪》《通鉴外纪》《通志》《皇极经世书》《文献通考》均同。

个人生活

太甲之妻为妣辛,甲骨文作“大甲配妣辛”,沃丁大庚之母。

轶事典故

名言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葬于太甲

民间传说,太甲的儿子非常不孝,从来不肯听父亲的话。太甲让他往东他就偏往西,让他打狗他就偏撵鸡。太甲为了教育好这个儿子,和他生了一辈子的气,无奈最终还是没有成效。

直到太甲临死,找风水先生给他挑了块好墓地,就在山下南泉边上。太甲也看中了这个三川汇流之地,想葬于山下。考虑到儿子总是和他对着干,他便告诉儿子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坟墓建在山顶上,言外之意是期待着儿子将他葬在山下的南泉边上。交待完毕,太甲放心地闭上了眼。可没想到,儿子在父亲死后幡然悔悟,觉得大半辈子愧对父亲,心想:“父亲活着的时候从没听过他一次,死了就听他这一回吧!”于是,他就按照太甲的“嘱托”把太甲埋在了最高的山峰上。这就是为什么太甲陵建在最高的山峰上,后来这座山也就成了太甲山。

太甲陵之谜

到底太甲山上有没有太甲陵,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而专家则持另一种看法。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馆员房道国说,太甲山上太甲陵之说虽然被村民们传得沸沸扬扬,但是否真有其事,还有待考古部门的考证。

前人也早对上述传说有所怀疑。孙星衍在《太甲陵考》中认为此说“误也”,他指出太甲的陵墓当在菏泽东北的历山。清乾隆《历城县志》和诗人董芸也对太甲陵很不认同,称“今山上实无冢”,实在是“非也”。董芸曾作《太甲陵辩》,并作《太甲陵》诗说:“石径何人拄瘦藤,乱松残雪夕阳僧。空山终古无行迹,谁吊当年太甲陵。”即此山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陵墓,怎么就把太甲牵扯上了呢?后来济南市诗人乔岳又考察未果,称“无路堪寻太甲陵”。

梳理上述这些说法,之所以会产生太甲陵的传说,还是因为前人误将太甲陵墓附会在了“济南国历城”之下所导致的。并且济南的古靡笄山,名气太大,使得“南山通得‘历’之名”,太甲山和商王陵墓只是较远的附会而已。

史书记载

《尚书·太甲》

《史记集解》

史记

竹书纪年

人物评价

太甲作为商代早期的国王,其作为还是可圈可点的。透过殷墟卜辞来看,其后的商王对这位君主还是十分崇敬的,对其的祭祀也很隆重。有的卜辞记载,还将其与商代其他有作为的君主一起合祭。

参考资料

盘点一下济南的名人,网友惊叹:怪不得杜甫说济南名士多.齐鲁壹点.2024-08-17

太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