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皇极经世书

皇极经世书

《皇极经世书》是北宋易学家、理学家邵雍的哲学著作,此书通行本共十二卷,其中观物篇五十篇,观物内篇十二篇,观物外篇上下两篇,共六十四篇,书名中“皇极经世”之意在于通过观物经世探究治理世间万物的至高法则,即所谓“皇极”,是对宋代以来“皇极”说的发展,邵雍的学说援道入儒,贯穿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将两者相统一,创立了元会运世的时间划分体系,并对唐尧至五代十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进行纪年整理,对宋代历史学起到了重要影响,邵雍通过观人事之兴衰与天道之运行,两者相互印证,达到对“物理”“人事”的洞彻,使得他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以较广的视域对万物进行合理包容的审视与理解,进入一种至乐的状态。

邵雍《皇极经世书》中宏大系统的学术为理学的义物理化学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凸显了易学的治学取向,为现代学者研究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上古历史学以及明代音韵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与思想启发,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书名

《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其中首次提出“皇极”一词,《洪范》一文是中国古代确定政治最高纲领的论文,其中提出洪范九畴,旨在明确治理天下的纲伦法度,即“彝伦叙”,“皇极”一说为第五畴,指君主治国的“最高、最大、最中”的原则,宋代关于关于“皇极”的研究最为广泛深刻,作为“北宋五子”的邵雍以此命名自己的著作,其意在于通过探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探求治理国家社会最高最正确的原则。

“经”则是“总、统”意思,如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三十日,则是年经月、月经日。在邵雍创造的时间划分体系里,提出了更为庞大的周期,为元会运世,清代王植指出:“曰元曰会曰运皆世之积,故以元经会,以会经运皆以经世也。”“世”为最小单位,“世”的累积形成了一元之宇宙周期,也就是说“经世”之意为总领世间万物。

程子认为邵雍的学说为“内圣外王”的学说,其中“内圣”指的是“皇极”,也是性命之学,“外王”则是“经世”,也是物理之学,“皇极”为体,“经世”为用,失去“皇极”则“经世”没有准则,失去“经世”则“皇极”无法彰显,两者合一,体用一贯,便是“皇极经世”。

成书背景

作者背景

《皇极经世书》的作者为“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1011~1077),邵雍字尧夫,祖先是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后迁徙南方,邵雍少时有雄才大志,游历四方,后拜渤海李之才为师学习易学,后居洛阳,生活清贫,安然自得,因学问高深受到富弼司马光的赏识,生平德高望重,风评甚佳。在熙宁十年(1077)去世,时年六十七岁,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邵雍

邵雍的学术有着深厚的传承,邵雍拜师李之才,李之才师承穆修,穆修师承种放,种放师承陈抟,陈抟研究象数之学,钻研《道德经》《周易》,故而邵雍的学说来自道家,而他又承接儒家道统,深受其父邵古、其师李之才所参与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援道入儒,形成独特的思想境界。

邵雍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合称北宋五子,皆为理学先驱。

时代背景

北宋初年是五代十国变乱结束之际,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佛老势盛,儒家势微,欧阳修新五代史》中说“人伦衰,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此时的社会亟需重新建立社会道德秩序,而上层统治者崇尚佛老,疏于统治,故而儒学心性论的建立也就成了知识分子们的共同诉求。同时整体的社会结构也发生改变,士族门阀瓦解,底层知识分子得到参与政治的机会,儒学得以在民间传承,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外加统治者采用重文抑武的政策,大兴科举,儒家知识分子获得了更高的政治话语权,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儒学复兴运动也随之兴盛

成书过程

宋史·艺文志》记载“邵雍《皇极经世》十二卷。《叙篇系述》二卷。《观物外篇》六卷,门人张记雍之言。《观物内篇解》二卷雍之子伯温编。”又“张行成《皇极经世索隐》一卷。《观物外篇衍义》九卷。”而现代学者通过邵雍的诗文、生平以及《皇极经世》中的言论推测《皇极经世》十二卷应该完成于邵雍五十岁左右,《宋史》中提及邵雍在洛阳市“怡然有所乐者”,当为著述《皇极经世》,邵雍五十八岁时,其父邵古去世,诸公拜访,《邵雍传》中称“雅敬之”,可知此时邵雍学术已成,《皇极经世》已备其旨,此书有部分为纪时书,每一年都有记载,止于邵雍卒年,所以《皇极经世》此书应完成于熙宁十年(1077)。

内容

《皇极经世书》通行本十二卷,依照邵雍之子邵伯温对各个篇章的划分,可以分成四部分,前六卷以历法为主要内容,总则元会运世之数,分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各两卷,其中记载了一元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之数,前六会阳长阴消,后六会阴长阳消,记有尧至五代十国历年表,用天时和人事互为印证;七至十卷以律吕为主要内容,“以阴阳刚柔之数穷律吕声音之数,以律吕声音之数穷动植飞走之数,易所谓万物之数也。”分为“平开”“上发”“去收”“入闭”各有一卷;第十一卷为《观物内篇》,综论全书之理;第十二卷为《观物外篇》,按照《宋史艺文志》记载应当是邵雍门人张㟭所记邵雍语录。

《道藏》本有观物篇六十二,还有观物外篇上下,据后世学者比对《皇极经世》与《道藏》内容对应可见下表:

以上为全书之纲领。

第一至六卷

第一部分为历法,邵雍学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学结构,即为“元会运世”之说,一元可以分为十二会,取自十二辰次,一会分为三十运,可用天干三周或是花甲分别,二会即一花甲,一元十二会即是花甲六周,共有三百六十运,对应圆周三百六十度,一运分为十二世,可用地支代指,一世对应圆周五分,世的字义本为三十年,所以一世为三十年。

这一数学结构可以圆周划分,如下表:

(360°)1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

(30°)1会=30运=360世=10800年

(1°)1运=12世=360年

(5′)1世=30年

(10″)1年

邵雍的历史观中,人类的发展周期为一元,以乾、坤、坎、离四卦统摄十二会,剩余六十卦分别为每会所统摄,每会统摄五卦。每会有两个节气,共二十四节气,以卦变代指,从初爻变起,一爻为一个时代,邵雍以此创建了一个历史周期年表。

邵雍有诗《皇极经世一元吟》中有“中间三千年,迄今为陈迹。”《皇极经世》书中记载有人事的年表为帝尧至五代十国,其中对尧的生平以《尧典》《舜典》《帝王世纪》等古籍为参考,从尧甲辰即帝位至柴荣显德六年(一说赵匡胤建隆四年),其间约为三千多年。

第七至十卷

律吕四卷承袭自邵雍之父邵古,邵雍集录父亲的著述为《正音叙录》,其中学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天籁地籁人籁之说,邵雍将父亲的学说载入《皇极经世》,将声律音吕之数以天干地支代指,与全书之数相通,又以先天图之两仪论,阳仪声律为日月星辰见天文,阴仪音吕为金土火水见地理。并且整理出《声音唱和图》,依据方言不同推理语言的本质。

观物内篇、观物外篇

观物内篇部分为第十一卷,外篇为十二卷,其主要内容为邵雍的思想综述以及门人整理的语录。

思想

邵雍的易学思想核心内容为“物理之学”和“性命之学”,并通过观物体现出来。

观物

《皇极经世》篇名《观物》,此二者之间必然有内在联系,王植指出:“以皇极经世而日观物,非以皇作极则非以所以经世也,非以皇极经世非所以为观物也,非旷观万物则非所以为皇极之经世也”,观物必须要在经世中观皇极之理,故而“观物”即为贯通皇极与经世之学,皇极之理为虚,邵雍在三皇以下历代兴衰之经纶中,以物观之,使得皇极之理明晰。

邵雍的观物思想并非自创,而是有着历史源流,早年求学其间,受到儒家影响,吸收了《易传》中观物层级观与《中庸》“以诚观物”的修养观;中年求学李之才,受到道家影响,吸收了老子“以所观所”的观物形式和庄子“以道观物”的观物内涵;晚年吸收佛教禅宗思想中“心不附物”、“本心自足”的内涵,构建出《皇极经世》中独特的观物思想。

邵雍的观物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一种不带主观偏见、认识万物存在依据、运化规律以及本质特征的认识方式,邵雍所观之“物”并非只是日常事物,其包括自然界中有形的实物,例如日月星辰、动植花草等,以及人类社会中事物,是为人事。

邵雍认为自然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物”可以体悟变动之物中恒然不变的法则,所以观天地自然之基,他认为天地万物生成来自阴阳的变化,阴阳生于太极,邵雍指出“太极”为宇宙本源,而“太极”之前是“无极”,邵雍通过观自然事物,透过物的表面现象,直观自然物生长兴衰中所蕴含的阴阳消长规律;

邵雍还观“人事历史之变”,人事与自然物不同,自然物始终因循“阴阳”为核心的变动规律,而人事虽然也遵循“自然物”的规律,但其核心特点在于“变”,邵雍观人事之兴废,既观人之身,也观人之德;观史之盛衰,历史时人类社会的事件与活动,“以今观今则为之今矣,以后观今则为之古矣……皆以自我而观之。”邵雍站在当下俯察古之人事,邵雍对历史的考察上至唐尧下至五代十国,分有皇帝王伯四种政治模式,并对着四种模式进行考察,得出统治者内心善恶不同,会产生其统治方式不同,社会状态也不同的结论。

“观物”的核心思想在于“以物观物”,是指以万物存在依据和运行法则为角度,对万物进行全面的体察。进而达到领悟万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方式,要消解个人偏见,以“物之理”观物的本来面貌,以此达到对“物理”“人事”的洞彻,使得邵雍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以较广的视域对万物进行合理包容的审视与理解,达到一种至乐的状态。

“观物”是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贯通的关键,邵雍早年师从李之才,李之才对于这两种学问的传授有着先后之分,是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这种学术结构对邵雍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观物”形成的原因,“观物”是对“象数”与“心性”的统摄,观物以象数为依据和媒介,邵雍以二分原则观物,将天地分为阴阳与刚柔,是为“以一变四”,将世间万物与象数相沟通。邵雍还阐明了观物与“心性”的关系,即所谓“观物见性”“心生万物”,将物与心与性相关联,以此打通了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两者为先天与后天之学,前者为用,后者为体,邵雍的学说能够贯通体用,“观物”是其中关键。

物理之学

在中国古代,物理之学是指天文、地理、历法等方面的知识,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而在观物思想中提到,邵雍的“物”指的不仅仅是自然事物,人事也在其研究范围之内,《四库全书·皇极经世书提要》指出“《皇极经世》,盖出于物理之学。”而邵雍《皇极经世》一书其核心为皇极经世,也就是人学,指向现实社会的治理,人的生存上,”物理之学”研究万物生长消亡之理,并依此“经世”。

《四库全书·皇极经世书提要》:“其书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起于帝尧甲辰至后周显德六年己未。而兴亡治乱之踪,皆以卦象推之”在邵雍的书中“物理之学”的表现方式是“数学”,邵雍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其数,万物变化之理可以用数显现和度量,“数”是从太极中生发而来,奇偶数起源太极,又生出乾坤两卦,数起阴阳,阴阳者既有其数,亦有其象,更有其理,所以邵雍的“物理之学”可以是通往“理学”的路径,邵雍以数说理,数即阴阳之数,理则是天地万物生成之道。

“数学”是邵雍说理的工具,其数学体系以十个数字为基础进行推衍,“一”为数学之本,“一”“二”为万数推衍之根,邵雍所说的数,并非只是算术中的数字,而是数的背后都代表有不同含义,如“天之体日月星辰,地之体水火土石,人之首耳目鼻口,人之身髓血骨肉,合之皆为五,与太极之五合之也。”其所说的数字皆是用来呈现天地万物之理,而数的变化推衍也是符合万物生长兴衰之道理的,如:

“以一变四”指天地万物由“一”而生,借助“二”展现出四种形式,八种卦象,而后有“体四用三”之说,如“天之体四,其用日月星,而不用辰;地之体四,其用水火土,而不用石”是因为邵雍认为天主阳刚,震卦阴多于阳,地主阴柔,巽卦阳多于阴,故不用,此说根植于宇宙阴阳演化。

性命之学

邵雍的“物理之学”和“性命之学”并不是两分的,而是同起源于太极之说,“物理之学”并不单单是自然物,也是人学,“物理之学”是邵雍学问的路径,而性命之学则是邵雍思想的起点和终点。

邵雍在其性命之学中将“性”与“理”相提并论。“道”在于人则是“性”,在于物则是“理”,是为“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理穷而后知性,性尽而后知命,命知而后知至。”前面观物思想中提到,邵雍的“以物观物”方法要放弃人的主观因素,不带有偏见,要以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观物,得到事物的本性,而在“以物观物”的同时,做到“以理观物”又是人的本性的体现,性要在人的载体上才能完全体现,人只有得到“性”才能生生不息,这是对人性观的阐释。

邵雍将其思想分为“先天”与“后天”,即“物理之学”和“性命之学”,《易传》中有“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两者为体用关系,天道指示人事,人事反映天道,这一点可以在《皇极经世》前六卷中年表与历法相互印证中可以看出。

邵雍学问贯通儒道,着重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加以论述并融合,他首先肯定了人为万物之灵,一方面指出人是物,具备自然万物的特性,遵循天地阴阳运行之理,另一方面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具有复杂性和变动性,贵于万物,并将这二者相统一,书中有:“仁也者,尽人之圣也;礼也者,尽人之贤也;义也者,尽人之才也;智也者,尽人之术也。”他认为圣人是两者统一的完美人物。

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对于社会发展与人道统治的考察也是其人性论的观点体现,他提出“皇帝王伯”这四个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而人类历史发展便是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其中“皇”是以道化世人,对应上古三皇,“帝”是指以治理社会为己任,而非加持自身的权力,对应五帝禅让,“王”是指通过“仁政”使得天下归附,顺应天命,对应“汤武革命”,“伯”天下时世人逐利,是末世时代,无法成就社会治理的至高至正之道,并倡导皇道出现,圣人出世,这与儒家观点相同,认为只要统治者改变治理方法,做到“皇极”便能重回三代,这也是其性命之学的追求所在。

影响与评价

易学

邵雍的易学传承渊源可至汉代,吸收有《周易参同契》中的观念,邵雍将“先天”与“后天”之学相统一,思考方式独特,意蕴深奥,《四库全书·皇极经世书提要》评价有“自邵子始为此学,其后自张行成、祝泌等数家以外,能明其理者甚鲜,故世人卒莫穷其作用之所以然。”后世学者鲜有能追赶其脚步,邵雍的先天易学不再拘束与以往经学注《易》的传统束缚,而凸显了《易》的治学取向,是汉唐象数向宋明义理学说的过度。邵雍的学说对易学的整体传承和发展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宋明理学

首先邵雍作为北宋五子之一,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其思想宏大,富有创造力,其理学体系首先建立了元会运世的宇宙时间表、易学“四行”的新宇宙构成观,提出了四象交配的宇宙演变论,以及后天之学中皇帝王伯的历史观与四民崇圣的人生观,其思想“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宋史·道学传》首先为北宋五子立传,《宋元学案》中专为邵雍有《百源学案》,可见邵雍其学问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其对理学的贡献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其治学修身之道,在邵雍生平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邵雍的学术道德受到当时许多学者的敬重,且与邵雍交往的人中不乏理学大家,如二程曾随其父拜访邵雍后,称邵雍的学说为“内圣外王之道也。”此后也对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洛学始终贯彻以“理”解易,以“理”明事的思想观点,将纲常伦理抬升至人事之体的天理的高度上,可见邵雍的影响之深。

二是《皇极经世书》中先天之学的独特形式,北宋五子中邵雍和周敦颐的思想最为接近,两人的思想为理学构筑了宇宙模式,探讨了宇宙的生成问题,为宋明理学体系中宇宙论的构建起到了推进作用,使得理学更加完备和系统化。

三是对陆王心学产生了一定影响,邵雍的后天之学认为天地之间事物都是心的产物,强调了人的地位,“人居天地中,心居人之中。”为陆九渊等人的心学思想产生了启发。

自然科学

邵雍创建了以“元会运世”为核心的时间划分体系,这一点并非是邵雍随意提出,而是有着严谨的科学观念在背后,《太玄》的定年标准依照先秦古义可以与二十八宿相契合,历代学者研究均注意到一周天与一周岁之岁差西汉杨雄刘歆二人认为“冬至进退牛前四度五分”贾逵知“冬至在斗”,至晋代虞喜算得岁差为“五十年退一度”,祖冲之认为四十五年十一月退一度,直到隋朝刘焯总结出七十五年差一度才与实际情况相接近,而皇极经世中的一元为129600年,约合岁差五周,算得周期为25820年,而今日岁差周期约为25700到25800之间,可见其治学之严谨与科学之态度。

语言声韵学

《皇极经世书·声音唱和》是建立在两汉易学的象数学传统之上的,宋代将其分为象学和数学两个分支,邵雍主张“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以数的推衍讲论卦象变化,解释社会变化,也据此建立了一套声音语言的象数框架,赋予声音唱和以阴阳相济相生的概念,邵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在于人有“目耳口鼻”,对应着“色声味气”,声音是其中基础,最容易感知,所以邵雍用声音律吕变化解释世间万物的生长兴衰。这一思想理念进一步将音韵学诉诸实体化的表达,为明清语言象数学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更是贯通等韵学与象数学两大学说的革新。

历史学

《皇极经世书》书中记载了唐尧至五代十国的历史大事,并制定了历史年表,邵雍和编《资治通鉴司马光处于同一时代,两者又有交游,其历史学思想相互影响,这一点可以从《资治通鉴》终于后周显德六年,与《皇极经世书》所记人事年表一致看出。现代学者也通过对邵雍历史资料的整理,参考《皇极经世书》以及相关历史文献推算出夏商周三代的大致年代,推动了上古历史学的研究。

此外《皇极经世书》中提出了“皇帝王伯”四大社会政治形态演化的历史观点,以此来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虽然其出发点在于儒家人文政治的关怀,但其历史观将人类历史发展限定在了机械式的循环往复运动之中,将人类发展规律完全数理化、形式化、线性化,其本质是历史的退化论,这也是邵雍哲学乃至于中原地区古代历史哲学在理学理论的限制下所产生的局限性。

版本流传

程颢所作《邵雍先生墓志铭》中指出:“先生有书六十卷,命日《皇极经世》”,《宋史·艺文志》记载“邵雍《皇极经世》十二卷。《叙篇系述》二卷。《观物外篇》六卷,门人张㟭记雍之言。《观物内篇解》二卷雍之子伯温编。”又“张行成《皇极经世索隐》一卷。《观物外篇衍义》九卷。”清代王植指出“皇极经世观物一书,邵伯子以为共十二卷”由此可知,邵雍去世时《皇极经世》有六十卷,而邵伯温将其整理为十二卷,观物内篇与观物外篇也在其中,从邵伯温的描述中得知邵雍去世后,他的门人记载其平生言论合为两卷,命名为观物外篇。赵震将《观物篇》五十从书中分出,得十卷,《性理》大全将内篇和外篇分别为十一卷与十二卷,共十四篇,与五十篇合为六十四篇。

何梦瑶《皇极经世易知》提出《观物》十二篇应当是两卷,这和邵伯温的说法一致,但是他将程颢所说的六十卷认为是以篇为卷,则是不合实际的,所以程所说的与邵伯温所整理的《皇极经世》当是不同编排的结果,两人在同一时代,编排不同属于正常现象。

明代《道藏》收观物篇十卷五十篇,第十一卷为观物篇四十一至五十二,数字与之前十卷重复,推测为观物篇五十一至六十二,第十二卷为观物外篇上下两篇,未有观物内篇一说,而通行本十二卷,以第十一卷为内篇,当是邵伯温张行成收录的缘故,学者考据,明《道藏》收集古《道藏》在永乐初年,通行本《皇极经世》是明初洪武年间所增,已经过邵伯温与张行成的编排发展,所以与《道藏》原本有较大差别,《道藏》本更为接近邵雍的原著。

四库全书总目》指出《皇极经世书》十二卷为通行本,另有十四卷本,是把内外篇分开进行编排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