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简称“河洛”,相传是中国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两幅图案,是古代关于《周易》和《洪范》来源的传说,被视为帝王受命于天的祥瑞征兆,诸子百家的典籍对其多有记载。相传伏羲根据“河图”推演出八卦,成为《周易》的来源,大禹根据“遁甲演义”治水成功,定九章大法,成为《洪范九畴》的来源。
关于它的记载出现在《尚书》《周易风水》等先秦文献典籍当中,先秦时期的各种文献提到河图洛书多从其象征天子合法治理天下的威权进行阐释,认为河图洛书是天命所归的祥瑞之兆。汉朝的儒士认为河图即是伏羲八卦,洛书即是洪范九畴,继而产生了伏羲依据河图画出八卦,大禹依据洛书创立《九畴》的传说,河图洛书与汉代谶纬之学交织在一起。北宋初期道士陈抟绘出一种黑点白圈的图案,经过邵雍、刘牧、欧阳修、南宋大儒朱熹等进行阐释发挥、争论研讨,河图洛书产生了具体的图形,与《周易》等学说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此后元、明、清的各代学者对其也多有评述与研究,后世将其广泛应用于风水、占卜、算命等术数当中。随着历史演进,河图洛书衍生了许多的文化成果,不断与各个朝代的思潮相结合增加新的内容,显示出丰厚的人文底蕴。河图洛书原始文本缺失,已无从考查,成为具有争议的谜题,历朝历代的学者对它的看法不一,至今也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权威性解释。
河图洛书对华夏文明影响深远,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对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与中国古代许多分支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八卦、占卜、命理、风水堪舆、阴阳五行学说、数学、音律、医学等都有一定联系,同时河图洛书相关的占卜、命理、术数等内容,带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和唯心主义的思想观念,其中不少内容都是后人的附会之说。2014年11月11日,由河南省洛阳市申报的“河图洛书传说”入选为第四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起源传说
据《尚书正义》中《顾命》《洪范》记载,相传在远古伏羲时代,伏羲治理天下,黄河岸边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从它的图案得到启发而推演出了阴阳、四象、八卦。到了大禹时代,大禹统治天下,洛阳市旁边的南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驼“洛书”献给大禹,大禹观察它的图案领悟了其中的道理,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为九州,用它治理国家。
渊源流变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文献对河图洛书多有提及,包括《尚书》《管子》《论语》《墨子》《竹书纪年》《周易》以及《礼记》《周礼》等,基本都是围绕河图洛书对当代统治者具有祥瑞意义来讨论,对其描述都很简略,河图洛书如何出现,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清晰的表述。
两汉时期
西汉前期,《淮南子·俶真训》里提到河图洛书,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视河图洛书为祥瑞之兆的说法。刘彻时,《尚书》孔安国传首次提出将洛书与《洪范九畴》联系在一起的说法,这种阐释颇有影响,给后来的谶纬之学对河图洛书进行阐释发挥提供了大量的空间。
西汉后期到东汉时期谶纬之学大行其道,谶纬书中有许多河图洛书的传说,这些故事都贯穿着一种古代明君都是天命所归的寓意,彰显这种天命的正是灵兽敬献河图洛书,这使得河图洛书的传说变得更加神奇,显示出浓郁的神话色彩。由于谶纬之学对当时的文化思想影响巨大,不少文学著作如《核灵赋》《东京赋》等都引用了纬书中河图洛书的典故,汉代儒士郑玄等对谶纬书中有关内容也进行了引用,正史文献《史记》和《汉书》也多采用谶纬学的相关说法,使谶纬之言正统化,从而扩大了纬书的影响。经过汉代人对河图洛书的附会,使河图洛书与八卦产生了联系,成为了《周易》的源头,洛书有了具体的内容。
六朝到唐代
魏晋到唐代针对河图洛书的问题,大体上沿袭汉代人的思路,发展着汉代谶纬之学对河图洛书的附会。《三国志·魏志》中提及河图洛书时,沿用了前人的说法。南北朝时期沈约所写的《宋书·符瑞志》,大量引用了汉代谶纬书的内容,强调了“河出图,洛出书”所具有的祥瑞寓意。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河图洛书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谶纬之书不是孔子作的,而是汉代人的伪作,但是河图洛书本身并不虚假,它代表上天的美好指令,认同河图洛书具有祥瑞意义的说法。唐朝的房玄龄、褚遂良等奉敕修史籍《晋书》中多处写到河图洛书都是汉代已流行的说法,《晋书·符瑞志》中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述,基本仿照宋约的《宋书·符瑞志》。裴度的《神龟负图出河赋》渲染了河图洛书带给圣人的启示,以文学的手法肯定了河图洛书所代表的祥瑞意义。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的学者对于河图洛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也产生了不少分歧与争论。北宋初期道士陈抟首次描绘出河图洛书的具体图案,河图洛书有了直观的视觉形象,他著有《易龙图序》阐释了他关于河图洛书的观点。陈抟的后继者邵雍在自己的著作《皇极经世书》中援引了陈抟绘制的图案,以一至十的排列为河图,以一至九的排列为洛书,并阐述了自己的易学研究成果,朱熹、程颐等对其评价甚高。陈抟的学说传到刘牧却产生了分歧,他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一至九的排列为河图,一至十的排列为洛书。
南宋时期朱熹的《周易本义》里则采用了恢复到陈抟、邵雍的学说,现在流行的河图与洛书的图案就是来自朱熹的《周易本义》,比如《图解河图洛书河洛真数》一书中的河图洛书图案。朱熹还在《易学启蒙》中阐释了河图洛书与八卦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成数、生数的概念区分河图与洛书的异同,并阐明了阴阳五行生克之理等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南宋末年丁易东对河图洛书的易学研究自成一派,著有《周易象义》,他赞同朱熹的观点,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大衍索隐》中重点探讨了大衍数与八卦的数字关系及河图洛书中的数字关系,在河图洛书数学原理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元明清时期
元代到现代延续了两宋时期河图洛书的分歧与讨论,诸多学者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驳斥前代名家的某些论述,评判观点不一。元代吴澄在《易纂言外翼》提出河图为龙马马背上的旋毛、洛书为龟背文的观点,他赞同朱熹对刘牧论述的更正。俞琰延续欧阳修的怀疑观点,认为汉代儒家学者以及谶纬书对河图洛书的议论,多为牵强附会之词。
明代学者胡居仁、章潢等赞同元代吴澄关于河图为马背旋毛、洛书为龟背坼文的说法,章潢在朱熹说法的基础上吸纳了宋元两代其他学说。归有光《易图论上》首先提出后世所传河图洛书的图形并不是伏羲原创,而是邵雍所创,认为用图解的方法谈《易》是从邵雍开始的。
清代学者黄宗羲、黄宗炎认为河图洛书为地理方册,驳斥汉儒、宋代图书派,赞同欧阳修的疑古论,胡渭认为河图是《尚书·顾命》里提到的宝器但早已亡佚,亡佚时间大约在西周末年犬戎族攻破丰镐遗址时,对汉儒和宋代图书派予以驳斥。李光地在《周易折中》中赞同以陈抟为首的图书派,对程、朱二家关于河图洛书的论述予极为推崇。
当代研究
韩永贤先生认为宋代发现的河图与洛书的图象就是《周易》和《尚书》中提到的河图洛书,河图是远古时期的气候图,洛书是方位图,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的罗盘,河图洛书是上古时代的两大发明。他指出的河图洛书图像在远古时代的科学意义,对当代有关学科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华明先生认为古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河图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统一性,比、倍数关系、方位、对数7的重视及含义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着统一的对应关系。现当代学者顾颉刚先生秉持欧阳修为代表的疑古派的观点,认为河图洛书并不实际存在,只是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现代学者王永宽先生指出河图洛书反映了先民们对远古物象(河流、动物、数字)的崇拜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李昌明则认为河图洛书是伏羲创制八卦的一种符号,又是一种帝王受命的祥瑞。曲辰先生认为河图洛书是后人根据《易·系辞》中的大衍之数以及《说卦传》而画出的图形,它是河洛地区先民们的集体创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中用作预测事物变化、进行数学演算的组成部分。刘宝才先生提出先秦的河图洛书是一种文化起源论,汉代的河图洛书是一种神道设教论,宋代的河图洛书是一种哲学本体论。
图案内容
现在流行的关于河图洛书的图案,主要来自于宋代邵雍、朱熹等的易学著作中,以一到十的黑点白圈排列为河图,以一到九的黑点白圈排列为洛书。
河图
河图由1到10排列组成,奇数1、3、5、7、9用白点画出,偶数2、4、6、8、10用黑点画出,1和6布列在下居北,2和7布列在上居南,3和8布列在左居东,4和9布列在右居西,5和10居中,5个奇数相加为25,5个偶数相加为30,加起来的总和为55。《周易·系辞上》中提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相加为二十五,地数相加为三十,天数与地数相加为五十五,这与河图图案中的数字关系相对应,因此河图的数字组合也被称为“河图之数”,也叫天地之数,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来。
生数、成数与阴阳五行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一阴一阳用数来表示就是一奇一偶。河图以中心的5个白子和围绕中心的10个黑子为核心,次外层和外层的白子依照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的顺序顺时针旋转,形似太极的阳鱼;黑子依照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的顺序顺时针旋转,形似太极的阴鱼。黑白子核心形成太极,次外层和外层形成八卦,体现了阴阳太极的特征。
水的生数为1,成数为6;火的生数为2,成数为7;木的生数为3,成数为8;金的生数为4,成数为9;土的生数为5,成数为10,五行的方位是水北、火南、木东、金西、土中,河图1、3、5、7、9顺时针旋转为阳数左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依次相生;河图2、4、6、8、10逆时针旋转为阴数左旋,五行依次相克,与天文星系图案相应,宇宙中的星系俯视都右旋,仰视都左旋,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万物生存皆有其数。生数也叫小衍之数,1、3、5为阳数,其和为9,故9为阳极之数。2、4为阴数,其和为6,故6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
大衍之数
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的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大衍之数以1为体,49为用。
十二地支、八卦
十二地支、先天八卦与河图相对应,亥子对应1和6,寅卯对应3和8,巳午对应2和7,申酉对应4和9,辰戌丑未对应5和10。河图、洛书之数来源于天地自然之数,八卦来自于河图洛书之数。八卦产生于四象,四象产生于两仪,两仪产生于太极。河图洛书之中宫之数是太极,奇偶之总数为两仪。河图中生数一二三四,各加以中五,则为六七八九,此即老阳,少阴,少阳,老阴四象之数。分北方一六之数为坤卦,分南方二七之数为乾卦,分东方三八之数为离卦,分西方四九之数为坎卦,其余数各居四隅之位为兑震艮四卦。河图旨在说明八卦之象,八卦生于四象,所以河图讲四象而不言五行,其数为四十有五,河图与洛书的区别在于河图四象不附以土数,这是因为四象非有形之物,而五行则为有形之物。
六甲纳音之数
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这就是天地五行声音之数。
现代数理关系
河图中除中间一组数字5、10之外,纵向或横向的四个数字,偶数之和等于奇数之和,即纵向数字:[7、2][1、6] → 7+1=2+6,横向数字:[8、3][4、9] → 8+4=3+9。
除中间一组数(5、10)之外,奇数之和等于偶数之和,其和为20,即1+3+5+7+9=2+4+6+8=20。
四侧或居中的两数之差相等,其差均为5,即7-2=6-1=8-3=9-4=10-5=5。
洛书
洛书由1至9排列组成,奇数1、3、5、7、9用白圈画出,表示阳,偶数2、4、6、8用黑点画出,表示阴。1在正北,3在正东,5在正中,7在正西,9在正南,2在西南,4在东南,6在西北,8在东北。
八卦、十天干
洛书九宫与后天八卦、十天干是相对应的,洛书的数字方位排列歌诀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十居中。” 洛书中一与九相对,二与八相对,三与七相对,四与六相对,其合数都是十,所以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此即洛书四象之数,四象生八卦,四方之奇数生乾坤坎离四正卦,四隅之偶数生兑震巽艮四卦。坎居北方为一数,坤居西北为二数,震居东方为三数,巽居东南为四数,五寄中宫,乾居西北为六数,兑居西方为七数,艮居东北为八数,离居南方为九数。洛书旨在说明五行而不述四象,故其数为五十有五,河图与洛书的区别是微与著,道与器的区别。
太极图
洛书的排列就是一个由黑子和白子组成的太极图,白子表示阳性,黑子表示阴性。将1、3、5、7、9等阳数由小到大连接,形成一个反向的“S”型曲线,为太极的阳极; 2、4、5、6、8等阴数由小到大相连,形成一个顺向的“S”型曲线,为太极的阴极。阳性的反“S"型曲线顺时针旋转通过中心5后转为逆时针;阴性“S"型曲线逆时针旋转通过中心5后转为顺时针,正好是相互交融,生生不息的太极图,体现了阴阳太极的特征。
万字符
在洛书中有四组数字组合,每一组组合的差都为5,分别为6-1=5,7-2=5,8-3=5,9- 4=5。其中6、1、5、9、4组成一个万字符折线,8、3、5、7、2组成另一个万字符折线,两个折线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万字符且每个折线上的数字之和相等均为25。
幻方
洛书的数字关系中还有一种竖列组合在数学界内被称为幻方,洛书中从一到九的数字排列规则,每一横排、每一竖列、每一条对角线上,三个数相加之和均为15,这是最简单的3阶幻方,幻方常数为15。
其他变体
与陈抟、邵雍、朱熹等提出的河图洛书图案不同,刘牧认为以一到九的黑点白圈排列为河图,以一到十的黑点白圈排列为洛书,他的观点影响很大,朱震、薛季宣、林栗等都是其追随者。
明代学者章潢赞同元代吴澄关于河图为马背旋毛、洛书为龟背坼文的说法,还绘制出了另一种河图洛书的变体图案,称其为古河图、古洛书。
明代钱一本在《象钞》中绘有河图、洛书的另一种样式,并称河图为马图,洛书为龟书。
后世应用
易学
西汉末年的谶纬书中出现把洛书中的数字排列用八卦规则加以说明的观点,即是指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八卦之宫加上中央,合称为九宫,九宫、九宫八卦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如黄香作《九宫赋》,张衡向朝廷奏请禁绝谶纬提到“九宫”,东汉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表述洛书幻方的时候有“九宫算,五行参数,有如循环”的描述。河图洛书同阴阳五行方位、术数占卜、星象等联系在一起的说法起源于汉代,五行和等各种古代文化领域事物形成对应关系,内容丰富详实,其中天干地支、五味、方位、五种灵异动物、数字等内容与河图洛书联系更为密切。
哲学
河图洛书蕴涵着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历代学者关于河图洛书的文字解说和图像分析,表现了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维,其中潜藏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是人类最初认识宇宙和社会发展运动的图式。从河图洛书的图案可以发现,二图皆呈方形,表示着天地四方;黑点与白圈表示物质,黑与白分别为阴阳,表示物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圈点之间的短线表示物质之间的联系,构成一个数字的一组圈或点则表示一个物质系统或一个事件组合;图中的数字次序则表示物质演变或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河图洛书中的数字代表着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它们的分布对应着东西南北中五方,按照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二气化生并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河图洛书中的数字和阴阳五行相对应。《易》卦和河图洛书所显示的象与数,表现的是事物的形式和现象,而隐含的义理是事物的内容和本质;象与数表现事物的存在状态,而隐含的义理是事物的属性及内在规律;象数是“形”,而义理是“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易》卦和河图洛书既展示象数,又深含义理,这是关于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问题的哲学思辩表述。
古代数学
清代学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记述了河图洛书中其他古代数学的奥妙玄机。他总结河图洛书排列规则为“阳动阴静”与“阳静阴.动”,即1~10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河图与洛书由奇数与偶数进行有规律的变化而形成。《周易折中·启蒙附论》论述了河图洛书和数学中加、减、乘除的一些运算规律,概括出“河图加减之原”“洛书乘除之原”“洛书加减四法”和“洛书乘除十六法”,创造了 “合数”和“对数”的概念,据此推论任意整数(个位数为五与零者除外)的平方数,其个位数只有一、六、四、九,而且他还提出了“对数各自乘加互乘为一百”,这正是现今数学中平方和公式的另一种表达。
勾股定理中,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整数,可求出无穷多组解,勾三股四弦五是最简单的一组解。前人指出,洛书就是包含勾三股四弦五及其衍生组合的基本图。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有“洛书勾股图”,洛书中四个方位共构成4个直角三角形,各边数字依次扩大3倍,这就是“洛书四勾股“,依此周而复始地轮转下去,可以表示无穷多的依次放大3倍的勾股图。江永所作的《河洛精蕴》中,他在李光地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河图五勾股说“。
明堂
汉代以后,论及明堂的构建方法都要提及九宫和洛书,《礼记·月令》详细记述了明堂的规制特点,清代学者胡渭《易图明辨》绘有“明堂九室图”,将《礼记·月令》中关于明堂的规制用图标示出来,阐释了明堂九室的分布同洛书中九数的对应关系,指出明堂的建造原理遵循了洛书的规则。《大戴礼记·盛德》篇中关于洛书的数字规则表述明确指出明堂建筑和洛书的数字关系,《考工记》《淮南子》中提及明堂都有类似的记载。
周代开始确定明堂的规制之后,从汉代至唐朝对明堂的建造与利用在正史中多有明确记载。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刘秀于下令建造明堂,三国曹叡曹欲,司马炎、东晋时司马曜司马曜、南齐高帝萧道成、萧衍、拓跋宏元宏等都曾建造明堂。唐朝贞观末年李世民依制建成明堂,武则天在位时期也修建了明堂,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李隆基认为武则天建造的明堂有违旧制,下令拆毁并在原处重建了乾元殿。此后,皇帝处理朝政的正殿不再称之为明堂。明清时期,处理朝政的正殿叫太和殿,它的作用等同于明堂,但建造原理已迥异于明堂。
幻方
洛书所表示的幻方,得到了国际数学领域内的一致公认,即中国人最早发现了幻方,它陆续传到了日本、印度、阿拉伯、欧洲等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南宋时期的杨辉在《续古摘奇算法》中论述了自己的幻方研究成果(他没有在著作中提及幻方与洛书的关系,清代李光地指出洛书是构造各种幻方的基础)杨辉研究出4至10阶幻方的填法,其中4、5、6、7、8阶幻方,他都绘有阴、阳两式图,9、10阶幻方各给出一式图,甚至还研究了变形幻方但是与洛书关系不大。8阶幻方与八卦、河图关系紧密,杨辉的8阶幻方图叫“易数图“,反映了《周易风水》的数理。
对变形幻方的研究中,南宋丁易东的《大衍索隐》中,他在杨辉的“攒九图”基础上创造了“洛书四十九位得大衍五十数图",在杨辉的“连环画”基础上创造了“九宫八卦图”,这些都是对洛书的应用。以郑玄的“太一巡行法"相似的幻方构造方法叫“连续摆数法”,吴鹤龄先生指出已无从考证“连续摆数法”“是何人所创,但肯定是亚洲人。王永宽先生则认为这个方法来源于中国,因为它是按照洛书的数字运行规则即“太一巡行法”加以推演而成,只是把起始点和运行方向略有改动。
古代天文学
河图洛书历来就离不开对天文天象的认识,汉代关于五行的认识形成体系以后,五行与天干地支以及日月星辰相对应,《淮南子·天文训》中天分九野、五星、八风、二十八星宿、五官、六府,按照四方四隅加中央共九个区域。河图象天,洛书象地,二十八宿所在的天上九野对应河图则是每方七宿,对应洛书则是九宫,也对应天下九州。
东汉郑玄根据谶纬书附会出太一下九宫巡行路线图,九宫即日月、五星与二十八星宿所处的九野,正是洛书的区域方位,巡行次序正是洛书的数字顺序,反映了古代天文学与洛书的紧密联系。清代江永作《数学》一书的序文时绘有“岁周图“,将河图洛书、八卦、十二支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黄道十二宫等绘制在一起,其中河图洛书居中央,反映了其丰厚的天文学知识。
古代音律学
《礼记·月令》《吕氏春秋》《淮南子·天文训》《太玄经》记述节令与音律的关系,以每季分孟、仲、季,四季共十二个时段,对应于十二律。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卦图》绘有“十二律相生图”、“六十律相生图”,对《淮南子》《太玄经》关于律吕相生的说法予以图解。另有“十二律通五行八正之气图" ,是对《史记》中八风和十二月份、十二律、二十八宿及天干、地支等对应关系的图解,说明天文天象、音律与河图洛书都密切相关。
明代后期朱载堉在《律学新说》中把河图洛书推誉为“律历之本源,数学之鼻祖”,明确肯定了河图洛书在古代音律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河图洛书是确定十二音律度量的依据。他绘制的“左旋右旋相生之图"和“隔八隔六相生之图”,是对《淮南子》和《太玄经》等书中所论述的十二律相生问题的图解,直观地表述了古代十二律相生理论。他提出的“纵黍为分”、“横黍为分”、 “十二平均律"的问题都在音律学研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专家李约瑟博士称赞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平均律数学的创建人”。
清代中期江永《河洛精蕴》中绘有“河图五音本数图”“河图五音顺序相生图”“河图五音变数图" ,叙述了河图同五音十二律的关系,还指出河图五音之数即含隔八相生之理,把朱载堉的隔八隔六观点用河图的内在数理规律加以解释。“洛书应十二律图”具体说明十二律的相生关系同洛书的方位对应,“洛书配支辰律吕应六合图”,说明洛书的数字规则同十二律的关系。
古代医学
中国古代医学同与等理论,河图洛书同古代医学的关系,最早始于《礼记·月令》。河图洛书之数、与阴阳五行、天文地理、人体脏器相对应,反映了古代哲学中天人感应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医学认识论的基础。《黄帝内经·素问》卷一《金匮真言论》提出“八风”“五风”之说,《灵枢》卷一一“九宫八风"篇对《素问》中绘有以洛书、八卦与医理相配的“九宫八风图",用洛书图来表示其方位。清代学者江永《河洛精蕴》绘有“人身督任脉手足经脉应洛书先天八卦图",都反映了古代的医学理论和河图洛书的紧密联系。
相关争议
传说争议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各种文献典籍上都有相关记载,所记述的传说故事都有许多版本,一般认为伏羲得河图而创八卦,大禹得洛书而创九畴,但也有许多文献典籍有不同说法,以下列举其中几种:
据《竹书纪年》《路史·黄帝纪》记载,黄帝受河图洛书,而创作了《归藏》。
据《宋书·符瑞志》《尚书中候·握河纪》记载,帝尧在河洛祭祀时,龙马衔龟甲河图献给尧。
据《宋书·符瑞志》《尚书中候.立象》记载,帝舜在河洛祭祀时,黄龙背负河图敬献给帝舜。
据《尚书中候·义明》《宋书·符瑞志》记载,商汤到河洛观看帝尧的祭坛时,有黑色的乌龟敬献赤文洛书。
据《尚书考灵曜》记载,一只黑头公把二尺玉的宝图敬献给了秦始皇。
得到河图洛书的主人公涉及伏羲、黄帝、尧、舜、禹及后来的商汤、周文王、姬发、秦始皇和刘知远等多位帝王。敬献河图洛书的灵兽有龙马、大卢鱼、灵龟、黄龙、人面鱼身的河精、大黄鱼、黑头公等。河图洛书的载体有龟甲、玄色绨状的卷舒图、黑玉、玄甲、尺二玉牍、丝帛等。这些河图洛书的传说故事,版本不一,见解各异。
图案争议
由于河图洛书是何模样已无从考证,后世看法不一,宋代陈抟绘制的河图洛书图案掀起了更多的争论分歧。
陈抟、邵雍、朱熹、蔡元定等主张一至十的排列为河图,一至九的排列为洛书,刘牧等人则认为一至九的排列为河图,一至十的排列为洛书。
真实性争议
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汉代学者刘歆、郑玄、孔安国等都把河图洛书当作一种国家王权巩固兴盛的祥瑞征兆,魏晋到唐朝的学者陈寿、沈约、刘勰等也延续这种思路。两宋时期以邵雍、朱熹、刘牧为代表的图书派绘制了河图洛书的具体图案,唯有欧阳修首次提出质疑,他认为伏羲创八卦是取法天地万事万物,与河图没有关系,反对汉儒的牵强附会。元代学者俞琰延续欧阳修的怀疑观点,认为汉代儒家学者以及谶纬书对河图洛书的议论,多为牵强附会之词,胡渭认为河图是《尚书·顾命》里提到的宝器但早已亡佚。
现当代学者顾颉刚顾蛰刚先生与前代学者不同,他秉持北宋欧阳修疑古派的观点,指出历代学者大多都默认河图洛书的存在,元明至近现代等诸多学者如俞琰、胡渭、陈应润、王、王廷相等即便对河图洛书提出质疑也并不彻底,他认为河图洛书只是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存在,汉儒著作、谶纬书的讨论只是穿凿附会,宋代图书派陈抟、邵雍、朱熹等不过是在延续前人的谬误而已。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