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传说中的君主,“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三皇五帝用来泛指理想中所有的远古首领。后因秦汉以来大一统和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古史根据天地人的基础增补伏羲等具体英雄作为“三皇”,根据“五行”“五方”时空结构增补黄帝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根据考古学等新成果和文献材料,三皇处于旧石器时代,五帝时代的黄帝处于新石器时代,大体与仰韶文化同步。颛顼、帝喾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父系制阶段,大体与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的情况相符。尧、舜时代已属中原地区氏族社会末期,即将迈入 “以铜为兵” 的文明门槛,大体与龙山文化的情况相一致。而关于“三皇五帝”说法的起源,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一书中,首次出现了“三皇”一词。而“三皇”的说法第一次被明确表述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五帝”的说法首次出现在《大戴礼记·五帝德》中,“三皇五帝”的说法首次出现在《吕氏春秋》中。
三皇五帝的具体所指人物史学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较为认可的说法是三皇是燧人氏、伏羲、神农;而关于五帝,学术界普遍认可《全本史记》的相关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基本的五帝说法,其中黄帝位居首位,其余四帝均是黄帝的后代。
三皇五帝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其结构的建构体现了“三五”天地时空概念,同时还蕴含了自然崇拜、祖先认同和大一统观等重要的氏族文化。三皇五帝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其相关古籍记载众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司马贞构建的三皇五帝古史系统。而在后世纪念方面,多地都有着三皇五帝相关的建筑、祭典和文化节等民间信仰表现。
定义
三皇五帝是中国传说中的君主,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用来泛指理想中所有的远古首领而不是用来指出具体的帝王。从秦汉始,受大一统观的影响,三皇五帝原生态神话逐渐发生了历史化的演化。大一统观是以帝王为中心的,需要构成一个帝王的世袭谱系作为代际承袭的依据,政权才更具有合法性。因此早先潜含一统观的三皇五帝自然神话并逐渐演化为社会历史神话,神话中的自然神演变为神话历史中的帝王神,亦或为华夏族的祖先神。古史被用来作大一统的基础,根据天地人的基础把具体的英雄按照“三五”的结构来排。《风俗通义义》 引 《尚书大传》 说:“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 据此可知,三皇为天皇氏燧人氏,人皇氏伏羲,地皇神农。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也因秦汉以来大一统和政权合法性的需要,根据“五行”“五方”时空结构增补黄帝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三皇五帝具体指的是哪些人,史学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较为认可的说法是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而关于五帝,学术界普遍认可《全本史记》的相关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基本的五帝说法。
历史沿革
《白虎通义》曰:“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帝王世纪》曰:“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以化合神者称皇。”《春秋文耀钩》曰:“三皇‘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曰皇’。”由此可见“皇”的原始含义是“大”和“美”,在这些涉及“皇”的名号解释中,无一不是从天的高度来界定皇的道德,可以说皇的名号最根本的含义就在于具有与天媲美的道德。在战国末期,由于雅威的 "帝" 字被用作对人主的称呼,因此 "皇" 字被用来称呼上帝,例如在《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在《管子》中,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进行了解释,但并未确定其人名。《世本》关于帝的谥号的规定是:“德象天地曰帝。”《白虎通·号·皇帝之号》曰:“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并引《礼记·谥法》:“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在称王。”这些对“帝”的名号的解释表示了帝的德行可与天地媲美,以五方上帝的道德皆为法天则地的最高德行。“皇”“帝”的名号虽异,但在具有与天相配的最高德行方面一致。
关于“三皇五帝”说法的起源,在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一书中,首次出现了“三皇”一词。而“三皇”的说法第一次被明确表述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古有天皇氏、有地皇、有人皇氏,泰皇最贵。”“五帝”的说法首次出现在《大戴礼记·五帝德》中。最初,“五帝”排列在“三皇”之前。到了汉代,形成了几种将“三皇”置于“五帝”之前的学说。“三皇五帝”的说法首次出现在《吕氏春秋》中,其中提到:“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清朝的崔述在《补上古考信录》中指出:“古者本无皇称,而帝亦不以五限。”综合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三皇五帝”的帝王谱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过历史学家和经学家的逐步建构形成的。
关于三皇五帝的内涵认识发展,三皇五帝原本指三正五行。《古今注》:“程雅问董仲舒曰:‘自古何谓称三皇五帝?’对曰:‘三皇,三才也;五帝,五常也……’”所谓“三才”即《易》所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之“三才”,即指以天道、地道、人道而确定年首的“三正”历法。“五常”即是上引《孔子家语》中太昊、炎帝等五行中的五帝。五行、五常通用之例在古书多见,如《尚书·甘誓》:“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尚书·泰誓下》则云:“侮五常”。《周易衍义》卷七云:“以怠弃三正而罹险矣,犹不知扶植三正而益深,其怠弃之祸。以狎侮五常而罹患矣,犹不知率循五性而益深,其狎侮之祸。”《宋书》卷八:“其狎侮五常,怠弃三正,矫诬上天,毒流下国”。因此,三皇五帝最先是指“三正五行”,是古代制定历法的理论。随后将人帝比附天帝的学术出现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间,人间帝王可比之于三正五行,称为三王五帝,董仲舒还提出三王五帝九皇大帝六十四民说。董仲舒在《三代改制质文》中有详说,其大意是:人间之政事皆象天,故三正五行与人间之“三王五帝”可比附。新一代圣王去世,三王五帝便往前推一位,最前一位便升为“九皇”(即从三王、五帝往上算第九位),“九皇”可比附九人,再往前则变成“六十四民”。按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等理论,种种三王五帝或五帝三王的排列只在某一代是正确的。只有某个时代的三王五帝,没有永恒的三王五帝。这八人在不同的时代可坐在不同的位置上,比如神农在商代坐在“炎帝”的位置上,到周代便挪到“九皇大帝”的位置了。到了西汉时,《史记》中的五帝不是《孔子家语》所说的五帝,它提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将尧、舜也归入了“五帝”,所以此中的“帝”是人帝,而非天帝。司马迁将“五人帝”的史迹记载于《五帝本纪》之后,这几个帝王的史迹大体就定下来了。从东汉开始,古人普遍开始将具体人帝也称为三皇,并出现多种三皇五帝之组合。
关于三皇五帝的历史断代,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的新成果并且结合文献材料,三皇时代是 “以石为兵” 的旧石器时代,凡炎帝以前的传说人物均可视为这一时代的氏族代表。五帝时代的黄帝处于 “以玉为兵” 的新石器时代,婚姻形态属于母系氏族的对偶婚时期,大体与仰韶文化同步。其后的颛顼、帝喾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父系制阶段,大体与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的情况相符。到五帝中最末两位的尧、舜时代,已属中国氏族社会末期,即将迈入 “以铜为兵” 的文明门槛,大体与龙山文化的情况相一致。
具体形象
三皇
燧人
《白虎通义》云:“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尚书大传》云:“燧人以火记,火,太阳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礼纬含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曰燧人。”传说在燧人氏的时期,燧人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技术,他教先民使用火,推动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了蒸煮熟食的时代。因此燧人受到先民的爱戴和崇奉,后人因其功绩将他列入三皇,称其为“火神”。
伏羲
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帝王世纪》曰:“庖牺氏……蛇身人首。”伏羲的形象常与蛇有关,多被描述为人首蛇身。《白虎通义》云:“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文选》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拾遗记》亦称伏羲“始嫁娶以修人道”。根据古籍记载,伏羲不仅创制了八卦,还创造了文字符号,引领中华先民从野蛮走向文明,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源头,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列入三皇。
神农
《艺文类聚》引《帝系谱》:“神农牛首,结绳而治。”神农形象被描述为牛首人身。《白虎通义》曰“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作。”《太平御览·卷七十八》曰:“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实,察咸苦之味,教民食穀。”《孟子·滕文公上》曰: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传说神农发明了农耕工具,教导人民农耕技术,尝尽百草为人民寻找可种植之物。由于农业是中原地区古代文明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神农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后世视为中华文明的始祖之一。
五帝
黄帝
《全本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炎帝世衰......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县之野,遂禽杀蚩尤。”黄帝是有熊国君主少典之子,因居住在轩辕之丘,故名轩辕。传说神农氏衰败之际,黄帝安抚民众,教授民众种植五谷。此后黄帝在逐鹿之野,联合炎帝在内的各地诸侯击败蚩尤。历代中关于黄帝的记载众多,不同时期记载的黄帝形象也有所不同。其形象从半人半鸟兽形的神演变为传说时代的部族始祖和英雄,再到人间帝王和人文始祖,同时还受道教影响被赋予道教神仙仙性。出于黄帝功绩和后世统治者的统治教化需求,黄帝被排于五方上帝之首。
颛顼
《全本史记》曰:“帝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国语·楚语》:“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据传颛顼是昌意的儿子,沉静稳练而有计谋,他命令南正重管天专注神事,北正黎管地专注民事,使万物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古史考》曰:“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立春,五星会于天历营室。天日作时,地曰作昌,人日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故颛帝圣人为历宗也”,颛顼制定《颛顼历》,后人尊称他为历宗。
帝喾
《全本史记》曰:“帝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国语》曰:“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传说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生来就很有灵气,能开口叫出自己的名字。帝喾当政期间,完善官制,改进历法,定立节气,完备礼乐,实行德政。帝喾时代功绩赫赫,对华夏族的最终形成贡献巨大。
尧
《史记》曰:“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能明驯德,以亲九族。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帝王世纪》曰:“尧命以为司空,继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吕氏春秋》曰:“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至公也。”尧,姓伊祁,名放勋,是帝喾的儿子。尧登上帝位后,他团结亲族,考察百官,协调各国关系。帝尧在主政期间治理水患,派羲氏、和氏等人制定历法,推广农耕。帝尧晚年,因儿子房国能力不足,决定禅位于舜。尧的功绩体现了天地人间至为神圣的大道理念, 达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深受后人的推崇,儒家更是提倡“祖述尧舜”。
舜
《全本史记》曰:“虞舜者,名曰重华。”“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舜名重华,又称虞舜、帝舜、大舜。舜出生在姚墟,因贤能出众受帝尧禅让。舜以孝闻名,舜生母早亡,父亲和后母都想杀了他,但他并没有心怀怨恨,依然恪守孝道。儒家学说重视孝,而且德治也是《论语》所强调的核心之一,舜的人生经历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在孔孟的宣传下,舜的事迹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他版本的“三皇五帝”
由于上古时期没有文字记录历史,三皇五帝的具体人物因此变得众说纷纭。这些人物的形象和事迹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故事流传下来,但在长时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变异,从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关于“三皇”“五方上帝”的其他几种说法如下表:
文化内涵
三五结构
三皇五帝的具体人物虽然有多种说法,但各家都一致采用三皇、五帝、三王、五伯( 霸) 的结构,体现了“三五”结构。从战国思想起,“三五”表达一种以“上下中”为基础的完整的宇宙人生造化观念和社会运行理想。到了汉代,“三五” 概念成为帝国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模式,涉及到各种领域,如历法用“三五”一词表达月亮的周期,《礼记·礼运》曰: “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史记·天官书论》中还用“三五”来分类天体,即三辰为日、月、恒星,五星为相应五行之行星; 另一方面用“三五”表达历史周期,据司马贞《史记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 大变。”古史因被用来作大一统的基础,其记载通常与天地人的基础一样遵循着“三五”的规律,因此传说的英雄也按照“三五”的结构来排。
首先是三皇结构,《古今注》记载,程稚向董仲舒询问为何古代称三皇。董生回答三皇就是三才,即“天、地、人”三者。《易·系辞下》中也提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这说明儒家三皇说“天地人”三才理论构建的。而民间流传的三皇说则源于纬书,与儒家的三皇说不同。司马贞在《补三皇本经》中提到:“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兄弟十二人。……地皇……十一人。……人皇氏……兄弟九人。”而《路史》引用的《真源赋》则称天皇十三人,地皇十一人,人皇九人。《太平御览》引用的《春秋纬》中也提到天皇、地皇、人皇兄弟各九人。可见无论是儒家三皇说还是纬书三皇说里面的三皇结构都离不开天地时空的“三”的象数概念。
“五帝”结构的基础离不开“五行”“五方”的时空结构。《孔子家语·五帝》中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子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生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淮南子·天文训》排太昊(伏羲)为东方天帝、炎帝为南方天帝、黄帝为中央天帝、少昊为西方天帝、颛顼为北方天帝。《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回》实际上也建构了一套历史五行概念: 以黄帝、大禹、商汤、周文、秦为“五行”之帝。虽然《吕氏春秋》不叙述远古五帝之事,所列为“五帝”的五位统治者与《全本史记》不同,但其“五行”“五方”的基础概念与《史记》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是一致的。《史记》与《吕氏春秋》一样以五行的周旋来排历史朝代,只是修改了顺序,所以《五帝本纪》的五帝一样离不开“五行”“五方”的时空结构。
自然崇拜
三皇五帝最初是古人出于对自然的崇拜而被创造出来的,是古人对自然进行系统解释的神话。关于三皇,《白虎通义》载:“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皇之美、大之意,即为崇拜之意,三皇表明了古人对天地人的崇拜,即是对世界总体构成的崇拜。关于五方上帝,古人认为万物的基本构成为五种基本事物:水、火、木、金、土五大类,合称五行。出于对世界构成的时空事物的自然崇拜,古人创造了五帝。三皇五帝是古人关于世界整体构成结构的认识,也是他们对世界总体构架对象崇拜的产物,对中国人的信仰民俗和中原地区氏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天地人往往是多种场合人们祭拜的对象。
氏族文化
祖先认同
秦汉以来,出于统治需要三皇五帝经历了社会历史化,三皇五帝成了现实社会历代帝王的先皇,也就成为了天下人的远古祖先。司马迁写《全本史记》,始于五帝,即是将五帝作为了现实帝王的先皇。《风俗通义》则是始于三皇五帝,也是将三皇五帝当作了现实帝王的先皇。以后典籍代有传承,三皇五帝成为历代帝王的先皇,也就成为天下人的远古祖先。由于有了共同的祖先神谱系,人们感到自己通过连绵不断的生存过程与祖先紧密联系。这种认同感不仅使人们在精神上找到了归属,还逐渐形成了强烈的祖先认同,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尊崇成为中原地区氏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大一统观
三皇五帝是古代部族集团间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产物,是上古诸多部族集团传说人物的大汇总而不是某一部族独有的帝王。在夏商周时期,兼并战争打破了部族原有界限。在以华夏集团为核心的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过程中,有些始祖神随着他们部族的灭亡而消失,有些则随着部族的臣服与华夏族的始祖神融合为一体。因此三皇五帝成为共同的华夏族历史文化的“浓缩性”文化符号,为华夏氏族提供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影响
古史系统
中国古人通常以一位远古帝王作为历史的开端,构建中国传统的古史系统。但以哪一位帝王作为起点,文献上的记载多有不同。黄帝、伏羲、燧人氏、盘古、尧等都曾被视为历史开端的代表人物,中国传统的古史系统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程。司马贞对“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建构是三皇五方上帝古史系统发展至唐朝渐趋成熟之代表。根据司马贞所补的《三皇本纪》和他为《全本史记·五帝本纪》所写注文,包含两种三皇的系统,第一种是伏羲、神农与女娲,第二种是天皇氏、地皇与人皇氏。五方上帝系统与司马迁所认为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相同。
在第一种三皇系统中,司马贞构建伏羲形象中所据文本有 《国语》《帝 王世纪》《古史考》《汉书》《周易》《礼记》,《帝王世纪》用于主体内容的书写,其余皆用作证明、补充的材料。女娲形象的建构依据有两个文本,分别是《帝王世纪》和《淮南子》。前者描述女娲“唯作笙簧”,没有提及她有其他任何作为;后者则叙述女娲炼石补天,具有非凡的功绩。这两个文本都可以视为关于女娲形象的核心文本。在构建神农形象的过程中,司马贞主要依据的是《帝王世纪》的记载,他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又创作了五弦之瑟”,以及神农之后的八代事迹。此外,他还参照了《周易》来叙述神农的后代榆罔的事迹。在上述内容中,以《帝王世纪》所提供的主体内容为准。在第二种三皇系统中,“天皇氏已下,皆出《河图》及《三五历记》也”,司马贞以《河图》与《三五历记》完成了天皇、地皇与人皇氏主体内容的描述,此二者皆可视作核心文本。
在五帝系统中,司马贞参考宋均注《古史考》《孝经援神契》,以及孙氏注《尚书序》、《世本》,对三皇五帝的文本情况进行了总叙记录。关于黄帝的主要内容,依据的是《帝王世纪》及《国语》。其中,《帝王世纪》主要描述了黄帝的主要事迹,而《国语》则讲述了黄帝之子的情况。《左传》杜预注及《大戴礼记》中的“帝鸿氏”及“黄帝三百年”等内容,可以视为对《帝王世纪》的补充。关于颛顼的内容,依据有《帝王世纪》、《左传》、《山海经》及《世本》宋忠注、《汉书》张晏注等文献。这些文本都只引用了一两处,没有能够作为核心文本的。关于帝喾的内容,主要依据宋衷《帝王世纪》、《左传》及《世本》。其中,《帝王世纪》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帝喾之名以及他的妃子和儿子的情况,而其他两种文献则各有一处提及。至于尧与舜的内容,仅见于《帝王世纪》及《列女传》。《帝王世纪》描述了尧的姓氏、妃子以及儿子的情况,还提到了舜的母亲等内容。《列女传》则只讲述了尧的两个女儿。
民间信仰
长治市三皇五帝遗址
山西省长治市是三皇五帝遗址的重要发现地,该地区平顺县、长子等地已有多座人祖庙被发现。此外,长治市襄垣县还发现了传说中的伏羲氏八卦山、天文观象台等遗址。长治市潞城区则有女娲祠、娲皇宫、女娲洞等多处遗址,这些遗址一直被村民们世代祭祀和朝拜。平顺县还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于农历三月十五日在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举办了“太行山金刚顶羲皇文化节”的祭祖活动。
安阳市二帝陵
颛顼帝喾陵文物景区(颛顼陵景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城南30公里梁庄镇境内,紧临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二帝陵是上古时期“五帝”中第二帝颛顼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两周王陵。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二帝陵还会举行盛大的庙会,许多人来此逛庙会,祭拜华夏先祖。
延安市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称“华夏第一陵”。黄帝陵景区主要包括黄帝陵园和轩辕庙两个区域。黄帝陵园位于古柏掩映的桥山之巅,园内有汉武仙台、星门、祭亭、墓冢、龙驭阁等景点;轩辕庙俗称黄帝庙,是供奉和祭祀黄帝的场所,座落于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东麓,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依次为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祭祀广场、轩辕殿。古柏大院中院有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的“轩辕柏”和世界柏树之奇的刘彻“挂甲柏”,有陈列历代记事、祭祀碑刻百余通。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黄帝陵内都会举行轩辕黄帝祭祀典礼,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相聚此地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商丘市燧皇陵
燧皇陵是“三皇五帝”中三皇之首燧人氏的陵墓。燧人氏生前活动于商丘一带,死后亦葬于商丘。燧皇陵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商丘火文化景区内,总占地面积约440亩。燧皇陵庄严肃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于陵区的中心,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燧皇陵是第十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华夏文明之火”圣火火种的采集地。
临汾市尧帝庙
尧庙的主建筑广运殿,是举行帝尧祭祀仪式的主要场所。该殿宽九间,进深五间,周围环绕着32间走廊,内外共计77间,高达27米,寓意广以配天、运以载地。殿前的彩楼上题有“民无能名”四个大字,语出《论语·泰伯》,表达了帝尧功德无量,民众难以用语言来赞颂他。大殿正中为尧的铜像,高5米,两边为四个大臣的铜像,高4.1米。每逢初一、十五,尧帝庙都会吸引众多香客前来参拜。每个周末,景区还会举办“着汉服、巡古礼、拜帝尧”大型汉服祭祀活动。
天水公祭伏羲大典
天水市公祭伏羲大典是甘肃省天水市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伏羲的中国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天水民间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民间春祭日期遂定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秋祭则是相传的伏羲去世的时间,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九。今天流传下来的天水春、秋二祭伏羲的时间,是明代以来逐渐确定的,并被延续至今。2005年6月,公祭伏羲大典开始由甘肃省政府主办,时间选在每年公历的6月22日,主要以庙会活动形式呈现。现在,每年一届的公祭伏羲大典,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盛会,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迁安市轩辕黄帝文化周
迁安市地处燕山脚下、滦河之滨,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为了纪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弘扬始祖精神,传承中华美德,迁安市自2016年以来先后举办了6届“轩辕黄帝文化周”,开展了黄帝文化主题油画展、黄帝文化主题研学游推广、黄帝文化专题讲座及短视频征集展播等特色活动,迁安“黄帝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陕西黄陵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是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的祭祀活动,以“颂扬黄帝功德,传承民族记忆,守护精神家园,构建和谐中华”为主题定位,包括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拜祖陵等内容。
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
运城市舜帝德孝文化节始于2010年,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民族德孝文化,传承道德文明,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在文化节期间,运城市会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包括舜帝祭祀仪式、舜帝文化展览、德孝主题演出、传统民俗表演等。参与者可以亲身体验古代祭祀仪式,了解舜帝的生平事迹,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道教黄帝信仰
黄帝除了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始祖,还被道教推崇为黄帝之教的祖先神。中国古代有道家本于黄帝老子之说,认为道教之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都是践行黄帝之道的结果。道教宣称黄帝曾作八卦,被视为道教易学之始。道教还宣称轩辕黄帝证位太极元真君,黄帝为道教三洞神仙第一。道教尊黄帝为始祖,黄帝作为道教始祖的地位,历来为道教各宗各派所认同,其地位更在道教各派祖师之上。道教对中华远古人文初祖黄帝的塑造,多维度地丰富了中华黄帝信仰的内涵。道教黄帝信仰的建构贯穿于道教史的始终,道教赋予黄帝得道仙人的神异叙事与超凡灵力,显示出道教塑模华夏祖先神的智慧和想象力。
伏羲龙图腾信仰
伏羲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重要标识。文献记载称伏羲人首蛇身,这说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后来伏羲氏将渐次征服和结盟的各部落图腾也吸纳进蛇图腾之中,从而创立了以蛇身为基础多图腾组合的龙图腾,这正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统一在古老图腾崇拜中的典型体现。自伏羲以来,炎帝、黄帝等都继承了龙图腾,龙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信仰,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
虞舜德孝信仰
虞舜以德孝而享誉千秋,是儒家推崇敬仰的圣人之一,是儒家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化身。《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二十孝闻天下”,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奉献精神,老有所养,尊老爱幼等,都是德孝信仰的体现,有力地证实了虞舜的德孝之道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
文化影响
纵观三皇五帝文化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道德的理念。《白虎通·号·皇帝之号》曰:“皇者何谓也?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春秋文耀钩》曰:“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曰皇。”三皇五帝的名号本身就带有崇尚道德的意义。《淮南子·道应训》曰:“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史记》曰:“黄帝乃修德振兵。”“瞽叟爱後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三皇五帝重视“仁”与“孝”,三皇五帝中的“皇”“帝”都是具有仁德的圣王。
二是民为中心的理念。从战国开始的各种著作,如《世本》《管子》《尸子》《逸周书》《吕氏春秋》《风俗通义》《帝王世纪》《古史考》《拾遗记》以及各种纬书在论及三皇五帝时,无不将他们看作是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从用于民生的大到房屋、车船、纺车,小到用于生产的铲、、犁、凿等,到用于战争的弓、箭、刀、剑、矛、盾等各种武器,用于音乐的钟、瑟、箫、簧等各类乐器,以及精神文化的八卦、文字、图书、数学、音乐等,举凡有关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无不出自三皇五帝或是他们领导下的臣属。三皇五帝不仅是道德的最高表率,也是为民建功立业、抵御大灾大难、勤劳付出的大英雄。
三是禅让的尊贤与天下为公理念。《唐虞之道》开篇即称:“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故唐虞之道,禅也。”“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施,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皆由此也。”尧舜实行禅让制,由贤人来治理国家。儒家借三皇五帝以尊贤为内在精神的禅让制,呼唤时代对贤人的尊重,希望贤人政治能够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借尧舜禅让呼吁贤人政治,是三皇五帝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之一。
相关争议
真实性争议
考古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三皇五帝的历史是神话或传说,在考古文化学上无法给予确认。此外,关于三皇五帝之真实存在的文献史料也极为稀少,或者不被承认,这给文明探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人认为三皇五帝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因为根据“三皇五帝”的多种说法,其中的许多人物大体相同,只是这些人物排列组合不同。因此,一些人认为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尊奉的“三皇五帝”其实只是历经战国至汉、东晋长期的排列组合,被各家从上古的神话传说人物和祖先神灵挑选出八位人物组成不同的帝王谱系结构而已。
三皇次序争议
关于“三皇”的多种说法中,伏羲都是位于三皇之首。然而部分学者认为三皇的次序,应当遵从《尚书大传》的记载,即燧人氏在前,伏羲次之,神农最后。这部分学者认为在燧人时期,人类仍处于“渔猎时代”,而渔猎时代的特征是“夫妇之伦”的观念尚未形成,一群女子都是一群男子的妻子,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而不知道父亲是谁。到了伏羲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游牧社会”。人民从山谷迁移到各地的平地,开始了分散生活,即一个个小家庭,这导致了“家族制度”的形成,“夫妇之伦”也由此产生。因此根据社会形态的发展顺序,他们推断伏羲所处的年代是在燧人之后。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艺术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四川师范大学 黄开国 教授 ‖ 三皇五帝的文化.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5
中医药历史人物系列|神农:不只尝百草.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8
“三皇五帝”在上党地区探索.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5
二帝陵.安阳市人民政府.2023-11-16
黄帝陵景区简介.延安市人民政府.2023-11-16
祭祀剪影.延安市人民政府.2023-11-16
燧皇陵.商丘市人民政府.2023-11-28
帝尧临汾建都 圣地尧庙供子孙寻根祭祖.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11-30
甘肃日报 | 天水伏羲祭祀的文化历程.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1
河北迁安:2023“轩辕黄帝文化周”开幕.河北新闻网.2023-12-01
公祭轩辕黄帝网.公祭轩辕黄帝网.2023-12-01
《山西日报》今日整版刊发:祝福伟大祖国 弘扬德孝文化 ——第十届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撷英.澎湃新闻.2023-12-01
[学术观点]张泽洪:道教黄帝信仰的再考察.微信公众平台.2023-12-30
踏访“羲皇故里”,追寻“龙的传人”共同文化根源.微信公众平台.2023-12-30
舜帝是中国五千年孝文化的鼻祖.微信公众平台.2023-12-31
尧舜德孝文化内涵 叶予青.微信公众平台.2023-12-31
封神演义.豆瓣读书.2023-11-12
搜神记1:神农使者.豆瓣读书.2023-11-12
伏羲女娲.微信读书.2023-11-12
上古神话(全四册).微信读书.2023-11-12
画龙点睛之笔.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8
【壁上丹青】多元融合:魏晋南北朝壁画.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2
燕赵三交史话 | 千古文明开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祖融合.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5
舜帝孝感动天.微信公众平台.2023-12-06
新绛县稷益庙明代壁画赏析.微信公众平台.2023-12-10
搜神记 (2012).豆瓣电影.2023-11-12
伏羲女娲 (2000).豆瓣电影.2023-11-12
人皇伏羲 (2009).豆瓣电影.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