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器
王利器(1912年~1998年),重庆江津人,著名国学大师。1933年重庆市江津中学校毕业后,相继入重庆大学高中部、川东师范学堂学校(即川东师范学堂)学习。1940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次年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1944年毕业后,历任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北京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他早年读书,即对文化遗产进行锲而不舍的研究。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讲授《史记》、《庄子》、《文心雕龙》等史籍,逐渐成为有名的国学专家。北平解放后,参加《杜甫集》和《水浒传》的整理工作。1954年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古籍刊行社后,着力于文学遗产的整理工作。王利器著作众多,另有单篇论文约百万余字发表。1979年离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著述宏富,逾两千万言,号称两千万富翁。
人物生平
王利器(1912-1-28~1998-7-25),字藏用,号晓传,四川省江津县(现属重庆市)人。治学受乾嘉学派影响以实事求是、理论兼为主,不求速成。长于校勘之学,著有《王利器自传》等30余种,另外发表古典文学论文百余篇。其著作被香港电台出版机构翻版者约在10数种以上,国内外报刊对其著作及人品评论推崇者甚多。
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曾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主要著作有《新语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等。
1912年生,1931年考入重庆市江津中学校,毕业後考重庆大学高中部。高中毕业後,在达材学校教审半年。後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时所写论文《风俗通义校注》。被学校推荐参加国民政府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会考,以满分公布为“荣誉学生”。在川大毕业後,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选定《吕氏春秋》为研究题目,用注疏体撰写,并取高诱序意,定名为《吕氏春秋比义》,历时三年,方乃脱稿。约二百余万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毕业後,回四川大学文科研究所任教。兼任成华大学教授。日寇投降,北大复员,应聘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开设校学(四年级必修课)、专书(选修),并担任大一国文课,所讲授的专书有《史记》、《庄子》、《文心雕龙》等。解放後,仍留北大任教,文化部艺术局组织整理中国古典文艺丛书,应邀参加《杜甫集》、《水浒传》两书整理工作。後调文学古籍刊行社,即於是时,重新整理出版范文澜《文心雕龙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十年浩劫,下放劳动,仍然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偷闲读书,埋头著述。“四人帮”垮台後,接连出版十余部著作,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王利器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时,写成《文心雕龙新书》,谓如先秦古籍一经刘向校雠,遂称之为“新书”。法国,巴黎大学北平汉学研究所即将《文心雕龙新书》收入《通检丛刊》出版,时1943年5月。这是王氏问世的第一部著作。因国内罕见其书,於是又将《新书》重新改写为《文心雕龙校证》,交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刊行。王氏之於《文心雕龙校证》,校雠诸本。博采群书,上下求索,理证兼赅,每定一字,下一义,一是以历史之总和为准,力求有合於刘勰原书,而无害於天下後世。如《隐秀》篇,传本中间脱一页四百字,明人伪补四百十宇,黄侃据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以为“此真《隐秀》篇之文”,辄改写一篇;而不知宋人陈应行《吟窗杂录》三七引“文之精,有隐有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四句二十六字,正在今本篇首一段中,是宋人所见本首尾与今本相合,特中间四百十一字为明人伪补,於是不从黄侃之改写而仍旧贯焉。又如《总术》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刘姓以为“常言”,世所共识,故未详言其故。自清人阮元、阮福父子倡言文笔之分,後有作者,言人人殊,譬犹治丝而之,益使人疑。王氏乃据日本空海造《文镜秘府论》西册《论文笔十病得失》引《文笔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十四《悉昙轮略图钞》卷第七引游(源为宪云)及《里书》,而知所谓“文者,诗、赋、铭、颂、箴、赞、序、等是也;笔者,韶、策、移、檄、章、奏、书、启等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为笔。”其言明且清,於是撰为,《文笔新解》(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印行《晓传书齐文史论集》页243—251),以证成刘氏之说。凡此俱足为刘勰之功臣,读者之益友。因而《人民日报》评介为:“《校证》出版,《文心雕龙》才有可读之本”(1980年12月26日第八版《文艺新书》)。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界闻风相悦,至有四家出版社(台湾:成文书局、宏业书局、明文书局,香港龙门书店)争相翻印,以满足海外读者之需要。(王贞)
7岁入家办庭训学校,读四书五经古诗文。20岁考入江津中学初中,后入重庆大学高中部,毕业后在达材学校教书半年。又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于1941年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哲学组从汤用彤、傅斯年读研究生。1944年任四川大学文科研究所讲师,兼成华大学教授。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图书馆学系讲师、副教授。1952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1954年调人民出版社至今,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北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学会顾问、《红楼梦学刊》编委等职。治学受乾嘉学派影响以实事求是、理论兼赅为主,不求速成。长于校勘之学,著有《风俗通义校注》、《吕氏春秋比义》、《文心雕龙新书》(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1949年出版)、《盐铁论校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越缦堂读书简端证校录》、《文心雕龙校证》、《文镜秘府论校注》、《郑康成年谱》、《李士祯李煦父子年谱》、《九斋集校订本》、《宋会要辑补》、《道教大辞典》、《水浒大词典》、《新语校注》、《绎史》、《葛洪论》、《颜氏家训集解》、《吕氏春秋注疏》、《王利器自传》等30余种,另外发表古典文学论文百余篇。
人生轶事
一副对联获名声
1912年,王利器出生在四川江津一个富裕家庭中。父亲王章可是前清官员,参加过四川保路和反对洋教活动,在乡里颇有威望。老人家性喜读书,在家里购置了不少书籍,用周有光纸印刷的洋版书,如阿道司·赫胥黎《天演论》、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等;有用毛边纸印刷的土版书,如钟云舫《振振堂集》等。
王利器从小就在父亲的藏书楼上游玩嬉戏,耳濡目染之下,不仅激发了一生不懈的读书心,也培养出高过同辈的不凡手眼。
王利器的启蒙老师,是清代秀才刘昌文先生。在老师那里,他从《四书》、《五经》学起,到《古文观止》、《声律启蒙》、《幼学琼林》、《赋学正鹄》、《白香词谱》,后来又学习《纲鉴易知录》、《文选》、《古文辞类纂》等。先是死记硬背,等上了路,就开始试着提笔做文章,学习对对子、做诗、做四六、做律赋等。十三年的私塾教育为王利器日后的治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20多岁的王利器考入重庆市江津中学校,正式接受现代教育。入学之初,三年级一位同学去世,学校举行追悼会,王利器代表一班新生送了一副挽联:
逢君却又别君,叹砥砺无缘,红树青山人已去;相见争如不见,恨文章憎命,素车白马我方来。
这副挽联文字典丽、对仗整齐,当时追悼会上送挽联者不下百余副,多有大人先生之妙作,但相形此联均略有不及,一时竞相传诵、声名鹊起。
王利器三年级时,适逢蜀学名家吴芳吉到江津中学当校长。吴芳吉是个非常勤学的人,每天早晨三点钟就起床读书,也要求全体学生同时起床自习。正是这样的严师督导,培养了王利器后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积年不缀的审慎态度。当时,吴先生的校长办公室兼寝室正好在三年级学生寝室的对门,王利器经常和同学过去请益,发现吴先生案头总是放着两部书:一部《淮南鸿烈集解》,一部《杜诗镜铨》。受其影响,王利器也买了部《淮南鸿烈集解》来读,自己试着用水彩画红色来断句。
蜀中得遇众名师
初中毕业后王利器进入重庆大学高中部,授课老师都是大学本科的教授,向宗鲁先生讲《清儒》,陈伟谟先生授英文,郭坚白先生讲代数,何鲁先生讲几何。当时,何鲁、文伯鲁、向宗鲁三人很是有名,人称“三鲁”,“三鲁”中就有二鲁在王利器所在的高中班上授课,王利器受益良多。
不久后,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大受时局影响都没有在重庆设考区。王利器于是西上成都市,考取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前身为著名的尊经书院,名师宿儒,汇聚一堂,蔚为蜀学中心。中文系以张颐为首,有龚向农讲《三礼》,林山腴讲《史记》,周癸叔讲词律,向先樵讲《楚辞》,祝怀讲《资治通鉴》,李培甫讲《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赵少咸讲《广韵》,庞俊讲《文心雕龙》,萧仲纶先生讲《诗经》,曾宇康先生讲《文选》……王利器游艺于众多名师之间,读书治学。
大学三年级时,向宗鲁先生从重庆市赴四川大学任教。向宗鲁是一代名师,曾在成都存古学堂与蒙文通、彭举、曾宇康诸先生共同学习,他对王利器的帮助很大。后来战事日深,四川大学为避敌机轰炸迁校峨眉山市,向宗鲁安排四年级学生写毕业论文。王利器写出了《风俗通义校注》一文。此一专著,不仅反映出他此时业已熟识校勘之法,具有了很丰富的典籍知识,而且也标志着他慢慢走上了校勘、考释古籍这条艰苦的学术道路。
上世纪四十年代,王利器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傅斯年,从此踏上了治学新阶段。问学古人、对策时贤,成了他在中央研究院的主要生活。而作为傅斯年唯一的一个研究生,入学三年之后(即1943年),他提交出一份优秀研究成果——《吕氏春秋比义》,共二十四册,约莫两百万言,荣获当时教育部颁发的最高奖。
运恩师灵柩回乡
1941年11月11日,王利器正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里闭门读书,忽然从四川峨眉传来了乃师向宗鲁先生逝世的惊人消息。噩耗传来,王利器悲痛不已。这时,远在巴县龙凤场小湾的向师母牟红仪女士也拍来了电报,希望王利器能去一趟峨眉,把向宗鲁的灵柩送到故里安葬。王利器立刻拿着电报向导师傅斯年请假,辞别赴川。
到了峨眉后,见过向先樵、程天放诸先生,办过交涉,学校补发了一个月薪水约三百余元,另发派一个校工老史陪王利器一道扶灵去小湾。但是,学校补发的微薄薪金仅够从峨眉到江津北岸中渡街的费用,包括租船费在内,而从中渡街到龙凤场小湾,还有好几十公里的旱路,因为要雇用不少挑夫,走这段旱路所需的费用将比水路行船更高。王利器把心一横,一行人在平羌江畔登上了船。船入大江,从道土罐过鱼叉寺,一路险象环生。历尽艰难到达目的地宜宾。这时,后面的路费又成了问题。
在此之前,王利器曾为重庆市一个财阀写过墓志铭,获赠了一笔为数可观的润笔之资。他将这笔钱作为股金与几个朋友合伙在江津开设了创业银行。为解燃眉之急,王利器索性搭乘小火轮到江津,把全部股金抽出作后面的路费,又在横街子找到经营烟业生意的亲戚赵楚翘打点劳力。不久,他们组织起一班三十六人的苦力队伍,或抬灵柩或挑书箱,与老史和姜子牙等会合后,浩浩荡荡地上路了。
见过师母和太老师,安置好灵柩,布置好了灵堂,此事才算完结。这段历时一个多星期,行程近五百多公里的艰难旅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王利器忆起晋荀息的一句话:“死者反生,生者不愧。”时在成都市的庞俊先生听闻这件事,写了寄调《木兰花慢》以记之:
傍青峰望远,乱云外、故人稀。似海燕飘零,荒愁寄,残社须。征衣。对花溅泪,梦羌村、何地浣尘缁。眼暗黄垆旧影,鬓添明镜新丝。
峨眉鱊。多事买枝,山鹤怪眠迟。剩灯床乱,礼堂谁写,穗帐空披。凄凄。一棺水驿,费侯芭、双袖万行啼。魂断平羌月冷,夜深来鉴虚帷。
词中以侯芭负土起坟,安葬杨子云事为典故,盛赞王利器“行芳而名高”。
浩劫过后惊人成就1945年毕业后,王先生被母校四川大学文科研究所聘为讲师,兼任光华大学教授。他把《淮南子》作为必读之书。每有所思,辄于书眉页脚之间兴酣落笔,积年来倒也颇有所得。有一次,他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殿爵所长之邀前去讲学。交谈之间刘殿爵问及“龟无腹”一语的出处,王利器很快根据《淮南子·览冥篇》找到了答案,令刘先生钦佩不已。
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复校。王利器应北大之聘,回校任教,在中文系讲授校勘学及《史记》、《庄子》、《文心雕龙》等专书。此后他一面教学,一面研究,1956年后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下属的文学古籍刊行社工作。
1957年,王利器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还受到了多次的批判。一大家子从北大教授所住四合院中被赶出来后,积存多年的三万余册古书,其中有敦煌市卷子、宋元善本、明清佳刻等,被抄没一空,几十年来抄录的数万张卡片也荡然无存。然而王利器却仍然一心著述。
粉碎“四人帮”之后,王利器先生平反了。当别人还在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际,王利器已经开始对自己旧稿的整理工作。他笑称自己是浩劫中的老运动员,也是人生路上的老运动员,要“将寿补蹉”,以勤勉不懈之功尽量挽救虚度的大好光阴。
于是,在学术殖荒之年,王利器竟陆续交出了十余部书稿:《文镜秘府论校注》、《九集》、《郑康成年谱》、《李士祯李煦父子年谱》、《越缦堂读书简端记》、《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等,其数量之大,质量之高,涉及面之广,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引起世人的惊叹。
许多学界同仁跟王先生开玩笑,说他这几年丰收了,成了“两千万富翁”,意思是说他发表的著述众多,起码有两千万字之多,堪称富翁。这个特殊的称谓迅速流传开来,一时传为美谈。但他之所以有此成就,是因为他甘愿在陋室书斋中闭门而读,与前贤往圣神意交接,也是因为他拥有如深渊大泽的心境,舍得抛下浮名抛下功利,投身平凡琐碎却扎扎实实的事业。正如王利器的字“藏用”和他为自己书斋起的名:“善藏其书,所以善待其用”。
干校生活
“文革”之初,王利器受到不公正待遇和打击。他的一家从北京大学教授院被赶出来,家藏3万余册古籍也全部没收(其中不少是稀有的珍本书,如敦煌子、宁元刻本等),有的甚至被江青和康生巧取豪夺,归为已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先是说他走“白专道路”,是“反动学术权威”,被关了三年多“牛棚”;后下放文化部“五七干校”,名为“接受再教育”,实为劳动改造,虚度了四年。他总以道家人生态度处世,“呼我为牛吾应之,呼我为马吾应之”,才幸免于更大灾难。
在向阳湖,王利器由于年纪偏大,下地干活少一些,多数时间留在食堂烧开水,他总算没拖垮身体。有时星期天自由活动,他便去甘棠买点付食,打打牙祭;有时从王六咀上船,花二毛钱过一次摆渡去咸宁市县城,也挺有意思的。令王利器伤感的,是连里抓“五一六”期间,天天斗,“逼供信”,甚至打人打得惨叫,搞得人人自危,彼此防范很严。
相比之下,他最难忘的,是咸宁的老乡给了文化人许多照顾。例如,当地群众并没有把一下子蜂拥而至的陌生人当作什么负担,更没有视作对立面的“劳改”对象。初到干校,没有房子住,十几个人挤住一间大房子,睡统铺,老乡为给干校分忧,就一户户腾出自已的空房;干校人不会干农活,老乡便手把手教。就连有的老乡子女结婚,也会提前通知文化人,当“上宾”请吃婚庆酒。要知道,这种礼遇给“五七”战士们曾带来多大的精神慰藉!而文化人却没有回报什么,说心里话,对老乡是欠了账的,事后想起来仍然十分惭愧。
干校中期,王利器和一批“老弱病残”从向阳湖转到了丹江,他被安排和大翻译家金朝住在一起,据说是出于特殊的考虑,因为二人以前不太熟悉,没有“共同语言”,便于军宣队管理。那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正在文艺界大受批判,译者金人感到十分压抑,心力交,因病危住进均县人民医院。王利器被连里安排“陪住”,照看了好几天,但由于小地方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刚过花甲之年的金人很快便告别人世,连死因都没弄清楚。王利器在那里还记过一本日记,可惜后来没时间整理出来。
人物年表
1912年出生。
7岁入家办庭训学校,读四书五经古诗文。
1931年考入江津中学初中,后入重庆大学高中部,毕业后在达材学校教书半年。又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时所写论文《风俗通义校注》。被学校推荐参加国民政府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会考,以满分公布为“荣誉学生”。
1941年在川大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哲学组从汤用彤、傅斯年读研究生。选定《吕氏春秋》为研究题目,用注疏体撰写,并取高诱序意,定名为《吕氏春秋比义》,历时三年,方乃脱稿。约二百余万言。
1944年北大文科研究所毕业后,回四川大学文科研究所任教。兼任成华大学教授。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图书馆学系讲师、副教授。
日寇投降,北大复员,应聘到北大中文系任教,开设校雠学(四年级必修课)、专书(选修),并担任大一国文课,所讲授的专书有《史记》、《庄子》、《文心雕龙》等。解放后,仍留北京大学任教,文化部艺术局组织整理中国古典文艺丛书,应邀参加《杜甫集》、《水浒传》两书整理工作。后调文学古籍刊行社,即於是时,重新整理出版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1952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1954年调人民出版社至今,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北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学会顾问、《红楼梦学刊》编委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十年浩劫,下放劳动,仍然埋头读书著述。“四人帮”垮台后,接连出版十余部著作,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1977年以来,王先生提前退休,从此以著述讲学为务。
1985年,他受邀去日本各大学作巡回讲演,引起强烈反响。
步入之年后,他还担任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经典《传世藏书》的主编,执“集库”总集之牛耳。
1998年7月25日去世,享年87岁。
读书方法
王利器读书方法——“单刀直入”、“双管齐下”
王利器读《吕氏春秋》、《盐铁论》、《风俗演义》等重要书籍时,用“单刀直入”法: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反复研读,直至弄通吃透了,再去读其他的书。此法目标明确、精力也集中,亦即清曾国藩所讲的“扎硬寨,打死仗”。有时,他重点读一本书,同时结合读一些相近的书,此之谓“双管齐下”法。例如,研读《文心雕龙》时,又兼读《文镜秘府论》;研读《水浒传》时,又同时读《红楼梦》。所谓“双管齐下”往往有一个中心,并围绕中心兼读。这样既读了重点书籍,又读到了大量辅助书籍,既有了精又有了博,点面一体,相得益彰。
主要著作
著有《风俗通义校注》、《吕氏春秋比义》、《文心雕龙新书》(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1949年出版)、《盐铁论校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越缦堂读书简端证校录》、《文心雕龙校证》、《文镜秘府论校注》、《郑康成年谱》、《李士祯李煦父子年谱》、《九斋集校订本》、《宋会要辑补》、《道教大辞典》、《水浒大词典》、《金瓶梅辞典》、《新语校注》、《绎史》、《葛洪论》、《颜氏家训集解》、《吕氏春秋注疏》、《王利器自传》等30余种。
另外发表古典文学论文百余篇。
其著作被香港电台出版机构翻版者约在10数种以上,国内外报刊对其著作及人品评论推崇者甚多。
已 刊
1、文心雕龙新书 1952年 中法汉学研究所通检丛刊特辑
1982年台湾宏业书局
2、文心雕龙校正 1980年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82年 台湾明文书局
3、水浒全传(校点) 1954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 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4、历代笑话集(辑录) 1956年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77年 中流出版社(香港)
199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世说新语(校点) 1956年 文学古籍刊行社
6、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 1957年 古典文学出版社
7、盐铁论校注 1958年 古典文学出版社
8、盐铁论校注(修订本) 1983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
9、盐铁论校注(定本) 1992年中华书局
1982年 台湾明文书局
10、文则·文章精义(点校·署名刘明辉)1960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苕溪渔隐丛话(点校·署名廖德明) 1962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2、颜氏家训集解 1980年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3、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 1993年 中华书局
14、越缦堂读书简端记(校录) 1980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
15、越缦堂读书简端记续编(校录) 1983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
16、风俗通义校注 1981年 中华书局
1982年 台湾明文书局
17、风俗通义(点校) 1996年 《传世藏书》
18、文镜秘府论校注 1983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文镜秘府论校注(订补本) 1993年 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郑康成年谱 1983年 齐鲁书社
22、九集(集录) 1984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历代笑话集续编 1985年 春风文艺出版社
24、新语校注 1986年 中华书局
25、耐雪堂集 1986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 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6、吕氏春秋本味篇校注 1987年 中国商业出版社
27、晓传书斋文史论集 1989年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8、王利器论学杂著 1990年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9、晓传书斋集 1997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0、汉书古今人表疏证 1988年 齐鲁书社
31、汉书古今人表疏证(订补本·乔仁诚索引)
1990年 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32、历代竹枝词(与王慎之合著) 1991年三秦出版社
33、王利器推荐古代文言小说 1992年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34、文笔要决校笺 1992年 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2年 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36、葛洪论 1997年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7、王利器自述 1998年 山西人民出版社
38、文子疏义 即出 中华书局
未 刊
39、宋会要辑稿补(巴蜀书社)
40、吕氏春秋疏证(巴蜀书社)
41、水浒全传注
42、绎史(清·马 ·点校)(中华书局)
43、孔子家语疏证(中华书局)
主 编
1、金瓶梅词典古林文史出版社
2、史记全译 三秦出版社
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传世藏书》)
遗 佚:
1、吕氏春秋比义
2、汉书补注补
3、两唐书艺文志注释稿
参考资料
著名学者王利器逝世.光明网.2024-06-22
王利器.重庆大学.2024-06-22
王利器 .中国作家网.202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