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塘子观

塘子观

塘子观是一座道教宫观,位于崂山区境内的崂山文笔峰西南麓。始建年代不详。明代万历年间曾有重修,清光绪时道士吴介山对其进行修缮,并改称“餐霞观”,民国初年复名塘子观。观内原建有正殿和东西两厢房等殿宇,正殿三间,中供真武大帝塑像,现存建筑均为近年新建,重修后的塘子观重现昔日风采,塘子观周围松柏苍翠,竹枫掩映,山水秀丽,环境幽雅,成为崂山道教胜迹中一颗璀璨明珠,为崂山著名道教宫观之一。

道观简介

塘子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境内的崂山文笔峰西南麓。塘子观始建年代无确切资料可据,但此观为太平宫的“脚庙”,由此可知兴建年代应与太平宫同时或稍后,至迟南宋时即正式修成。历经多次被毁坏,又多次重修。明代万历年及清光绪时道士吴介山对其进行修缮,1938年两厢毁于日军兵火,1948年时任观内主持道士郭明禄募资重建两厢并维修正殿;“文革”期间,整个道观被毁。现存建筑均为近年新建,为崂山区著名道教宫观之一。

塘子观北山峰顶为一突兀矗立的巨石,名“光光崮”;崮下树林右侧有一块巨石,状如雄踞的苍鹰,名“蹲鹰石”,“苍鹰”脚下就是塘子观的庙殿。庙殿北山脊光光崮下,有一石洞,名“云洞”,又名“谢丽洞”,塘子观环境优美,群山环映于前,涧水曲抱于下,绿松石秀奇,院宇雅洁,极为幽静。

史书记载

太平宫道士传述《塘子观庙志》载,当时躲在临安天目山的帝俩太妃谢丽、谢安(姊妹俩)于宋覆灭后,携随从化装成渔民,乘船北上,在崂山仰口湾登岸,到太平兴国院(太平宫)出家修道。太平宫前临黄海,故谢丽、谢安每一出门,望见大海,即触景生情,掩面痛哭。(宋军零丁洋战败,陆秀夫抱9岁昺帝投海死,宋亡)庙中道长见状颇为同情,便劝说两谢移居离海较远的山后脚庙塘子观。谁知两谢仍心怀故国,并昼夜思念爱子,总幻想有朝一日昺帝或能从海上乘船而来,故经常爬上光光崮眺望大海。后人哀其故国之思,怜其慈母之情,便把光光崮又称为“望望崮”。清光绪年间,道士吴介山复修塘子观,同时更名“餐霞观”。此时,掖县名儒林钟桂曾在此设书院授徒讲学。民国初年,“餐霞观”复名“塘子观”,和修真庵合一经营。有耕地360亩,并有狼弯崖、大竹棵子等13处山峦,及双台“皇妃”(即两谢墓)、双台“道士茔”和“西大涧”三茔地。

1938年3月15日,日寇进山扫荡,曾冲进塘子观,杀死道士,烧毁两厢。1948年道长周源深与主持郭明禄募资重修东西两厢,并维修正殿神像。

历史沿革

塘子观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八年、清光绪年间两次重修,1938年两厢毁于日军兵火,1948年时任观内主持道士郭明禄募资重建两厢并维修正殿;“文革”浩劫,庙殿、神位及厢房均被除了“四旧”,古老的庙观化为一片废墟。近年为保护文物古迹,回复风景名区,晓望村干部群众,在原地修起塘子观正殿,又在观前山脚下与二龙山东侧山谷口处,拦河筑坝,新修了一座规模不小的“晓望水库”;水坝顶上建起一架凌空欲飞的“观景亭”。如今的塘子观,古庙虽未完全恢复旧观,但绿波荡漾,山河却已增添了新色。

相关人物

郭琇

康熙即墨区出了个名叫郭琇的官员。郭,字瑞甫,号华野,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郭琇自小聪明过人,但由于家庭贫寒,不得不跟随母亲四处讨饭。有一次,当来到现王哥庄街道晓望附近的塘子观时,被在此授课的老师慧眼所识,遂将其留下悉心教授。塘子观相传创建于宋代,明万历八年重修,“乃其后不能守,日渐荒废”。清光绪年间由道士吴介山出资购得,更名为“餐霞观”,中祀真武大帝,精舍旁列。吴道士见此处前拥群峰,右临曲涧,松瘦石奇,风景绝佳,是一处教书育人的好地方,遂请掖县举人林钟柱于其中教授生徒。凡数十年,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郭琇在塘子观经过数年苦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得进士。初任吴江知县,“莅事七年,弊绝风清,循声为江南第一”。后经巡抚汤斌力荐,升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此后又任帝佥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职。郭琇为官清正,其刚正不阿闻名朝野,曾先后上《参河臣疏》、《纠大臣疏》、《参近臣疏》等,并因此遭受奸臣余党诬陷,后罢官回归故里。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郭琇迎驾德州,被朝廷重新起用,任湖广总督数年,但因其不能与权臣同流合污,最终被排挤罢官。

郭琇归家后,钟情于崂山区山水间,尤其喜欢到幼年时曾读过书的塘子观一带游玩,因衣着简朴,为人随和,所见者皆不知其曾为封疆大吏。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年),郭琇以77岁的高龄在即墨区故去。而他梦牵魂萦的塘子观,在其去世之后,又历经200余年的风风雨雨,于1939年被进山扫荡的日军焚毁。后虽经道人与当地村民合力重建,其规模和香火却大不如从前,于解放后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