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晟
潘晟(1517年-1589年),明朝进士出身,字思明,号水濂,一作水帘,新昌县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考中乡试第七名,次年通过会试,并在殿试夺得榜眼,被授予翰林编修,协助修编《大明会典》。隆庆四年(1570年),潘晟累官至礼部尚书,三年后致仕去。万历十年(1582年),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召,但因张居正故去遭弹劾,未及上任即罢去。潘晟在明朝政治和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官员和学者。
人物生平
步步高升
嘉靖十九年(1540年),潘晟考中乡试第七名。
嘉靖二十年(1541年),潘晟通过会试,并在殿试夺得榜眼,被授予翰林编修,协助修编《大明会典》。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以秩满升侍读。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世宗晚年专事静摄,不理朝政,往往醮祀宫中,词臣们多以撰写“青词”希图仕进,而潘晟不屑于此,“坚执不为”遂致仕归。
整饬吏治
隆庆四年(1570年),朱翊钧继位,潘晟以神宗老师身份,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又致仕。时值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以务实精神致力于朝政改革,整饬吏治,知人善用,推行一条鞭法,平均赋役,国库渐丰,内外安定。
万历六年(1578年),潘晟再次出任礼部尚书一职。
万历八年(1580年)十一月,加太子太保,仅一个月,潘晟便辞官。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大学士张居正病将不起,神宗频频问候。“闻先生糜饮不进,朕心忧虑。国家大事,当一一为朕言之。”张居正力疾疏谢,并上密奏,举荐礼部尚书潘晟,吏部左侍郎余有丁入阁。赋闲在家的潘晟随即启程赴京,但事与愿违,张居正逝世后第四天,张四维任首辅。潘晟以原官兼武英殿大学士,但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赵顼又命潘致仕,未及上任,即被罢免。
万历十七年(1589年),潘晟去世,享年72岁。
人物评价
潘晟不仅在政治上是位改革派,而且为官清廉,居家遇灾荒,多次开私仓施粥救济饥民。还捐田百亩充当县学基金,解决生员膳宿和科考的困难,因此深受县民爱戴。
潘晟,体貌俊伟,颖异绝人。
潘晟不仅在政治上是位改革派,而且平易近人,对下人从未有疾言厉色,遇童稚言必称名,其富贵不骄人如此。
轶事典故
潘晟在仕途近五十年,难进易退,休休有容。对下属从不疾言厉色,遇到童稚孩童言必称名,其贵而不骄如此。潘晟性好施予,遇有年荒,赊粥以救济贫民。在家乡捐赡学田百亩,为学子们建学堂。遇有进京赶考之人,他也常常出资招待他们,受到当地人的敬仰。
主要作品
潘晟善书法,山阴县徐渭推为“东南独步”,惜其书迹几无传世。今见新昌县彩烟杨氏祖先仲才公像,其赞传为潘晟所书,可略见其书风。其款署:“赐进士翰林院国史馆修太子太傅大学士眷生潘晟撰。”
大佛寺景区的城隍庙里有一块“城提碑记”。“城提碑记这四个字就是潘晟写的。在新昌县双彩乡有一幅杨氏祖宗画像,其中有一幅画像上面的题字就是潘晟写的。现存咏隐岳洞一诗,亦为潘晟所写。
家庭成员
潘晟的父亲,名日升,字益逊。潘晟之孙潘志省,字以鲁,号公理。
人物墓址
潘晟去世后,与其父潘日升同葬于今天台三州乡(因与台州金华绍兴接壤而得名)下屋村凤凰山上,惜其墓已毁于文革中。墓址在三州乡政府所在地下屋村村外1.5公里处,先后遭受多次破坏,石像除一尊被县博物馆收藏外,其余三尊于2009年被盗。
墓地为90方步,坟高18尺,首龟,墓碑1丈6尺。随葬的陶质、木质明器80件。墓前竖起一对望方柱石,称为神道,石柱内设置石刻群,有文武石人各1对,石虎、石羊、石马各1对。
史籍记载
《新昌县志》民国卷
参考资料
潘晟(明朝大学士)_新昌明代人物专题.博雅人物网.20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