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洛煤矿
原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宜洛煤矿,现为义煤集团义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宜洛煤矿重组为义煤集团义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宜洛煤矿有着60多年开采历史,是义煤集团服务年限较长的矿井之一。公司注册资金8000万元,占地面积1444亩,现有员工2449人,离退休人员4600多人,属国有大型企业。
宜洛煤矿年生产能力约80万吨,核定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生产煤种为焦煤,发热量在5200大卡左右,质量稳定,主要用于电力行业。截至2012年底,矿井地质储量为1536.2万吨,可采储量为833.5万吨。
地理位置
宜洛煤矿位于洛阳市市区西南,宜阳县境内,距洛阳市3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0′16″,北纬34°35′36″。宜洛煤矿毗邻县城,南依锦屏山,北临洛河,山青水秀,风景优美。该矿有煤矿铁路专用线和洛宜铁路进而与陇海铁路、焦柳铁路接轨,南闫公路、郑卢公路、洛宜公路纵横贯穿矿区,交通十分便利。
岩石结构
河南宜洛煤矿寒武系地层中岩石类型较全,沉积构造发育。主要岩石类型有:钙质石英砂岩、含海绿石钙质石英砂岩、纹层状泥灰岩、淀晶砂质粒屑灰岩、鲕粒灰岩、豆粒灰岩、骨屑灰岩、砂屑灰岩、迭层石灰岩、核形石灰岩、凝块石灰岩以及纹层状白云岩和粒白云岩等。沉积构造有纹层构造、薄互层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冲洗层理、中小型交错层理及粒序层理、波痕、干裂、雨痕、鸟眼构造、冲淤构造、潮渠以及迭层构造、虫迹和包卷层理。
矿区地层构造
宜洛煤矿以锦屏县—杨店大断层为界,其北为大片第四系沉积,其南为一北西—南东向的大向斜。向斜的北翼自北而南,依次出露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地层。
发展历程
始建于1907年的宜洛煤矿,是一座“红色煤矿"。
1936年,中共宜阳县地下党组织派中共党员马超林到宜洛矿区,以小职员的身份进行地下党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战争第一战区长官部就设在洛阳市,司令长官卫立煌拨款修建了一条从宜阳到洛阳的轻便铁路,向陇海铁路的机车和洛阳电厂送煤,当时大量的抗日部队和物资从陇海铁路运到前线。地下党积极组织工人加快生产,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党的地下工作者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抗日主张,扩大党的影响,壮大党的力量。
1939年,宜阳县党组织又派张祥石到宜洛矿区,以开饭馆做掩护协助马超林开展工作。地下党多次组织工人进行罢工斗争,增加了工人工资,改善了劳动条件。
解放战争期间,陈赓兵团进入豫西,工人们把解放军当成自己的亲人,主动到敌后为解放军买食品,协助解放军和党组织在矿区追歼庙道、土匪和旧护矿队等反动势力,搜挖出了资本家埋在地下的机器和武器,为矿山的顺利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1948年8月,洛阳行署派员接管宜洛煤矿,在组织恢复煤炭生产的同时,逐步调入部分党员干部和工人。
1949年9月5日,中共宜洛煤矿党支部委员会成立,孙继贤任支部书记。
1950年2月27日晚6时45分,宜洛煤矿一矿井内,突然闪现一团火球,正在挖煤的工人们来不及躲避,火球瞬间爆炸。巨大的震荡使得周边煤块纷纷塌落,很快堵塞了烟雾弥漫的矿坑和巷道。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174名矿工死亡,39人受伤;周恩来总理亲自召开会议,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处理这一事故;从河南省人民政府到事发煤矿班组,10余名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受到严厉处分,其中两人被枪决。对此,官方给出了“这是新中国成立不到半年发生的第一起最大、最重、最惨痛的安全责任事故”的定论。那时,我国伤亡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宜洛矿难”成为事故责任追究的范例。
历经五十多年风风雨雨,宜洛煤矿于2001年6月被国家实施政策性破产。
经过重组、改制,于2005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宜阳义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现状
宜洛煤矿改制为义马煤业(集团)宜阳义络煤业公司后,公司按照“做精做强煤主业,三年总量二百万”的战略目标和“团结、拼搏、创新、务实”的企业精神,坚持高起点,迈大步,大发展,原煤产量由2002年的30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66万余吨,连年实现安全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上缴税金630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截至2008年6月底,安全生产周期突破了1700天。
获得荣誉
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宜阳义络煤业公司先后被省煤炭局授予“特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省级文明煤矿”,被洛阳市授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先进单位”、“模范职工之家”、“市级文明单位”,被集团公司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五好党委”、“五好党组织”、“好班子”、“文明单位”,被宜阳县授予“环保目标完成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工业发展先进单位”、“绿色企业”、宜阳县区域经济发展“功勋企业”等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河南宜洛煤矿寒武系沉积特征.知网空间.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