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凉帽蓬墩遗址

凉帽蓬墩遗址

凉帽蓬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定海区马镇姑娘坟墩北侧40米。

简介

凉帽蓬墩遗址位于浙江省舟山市马岙镇姑娘坟墩北侧40米。1983年发现,现存面积约1700平方米,文化层约1.60米,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和土坯等。采集有夹砂红陶、泥质红灰陶、夹炭红陶残片,饰有绳纹和划纹,可辨器形有釜、鼎、罐、钵、支座。石器有斧、、镞、凿、镰、纺轮、刀、破土器,通体磨制。陶器中以夹砂陶为主,还有泥质红灰陶,以素面为主。器形为釜、鼎、罐、钵、象鼻形支脚等;石器通体磨光,有斧、有段石锛、镞、凿、镰、纺轮、刀、破土器等。其文化内涵有别于宁绍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该遗址无论对研究舟山市历史,还是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东传日本,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凉帽蓬墩遗址作为被誉为“海上文物之乡”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马岙,是舟山群岛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原始村落遗址,其中有新石器时代5处,东周时代15处。从几次试掘的文化内涵来看,它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土墩中出土的陶罐上有六千年前的稻谷痕迹,经专家研究认定,还为古越“稻羹文化”东渡日本提供了实物佐证。旅游区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凉帽蓬墩遗址以及其他古驿亭、古驿站、古驿道、古烽火台、土墩、林家祠堂、龙潭坑、仿古街等一批名胜古迹,是主要展示古代海岛先民的生活场景,集科学教育、考古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发掘保护

凉帽篷墩遗址位于定海区马岙街道团结村洋坦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3年农民制砖取土时发现,现存面积约17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0米,是马岙现存古文化遗址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红烧土块和土坯等。陶器多为碎片,可辨器形有釜、鼎、罐、钵、象鼻形支脚等,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灰陶次之,偶见夹炭红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少数饰以绳纹和划纹。石器有石斧、有段石锛、石镞、石凿、石镰、石纺轮、带把石刀、石冠、石破土器等,均为通体磨光。马岙原是舟山本岛的一个古海湾,因海平面变化,泥沙淤积而逐渐成陆。人类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在此生活,至今留存有大量不同时期堆积的土墩,俗称“九十九墩”,是舟山市先民开发海岛的历史见证和缩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农民制砖取土,发现大量陶器和石器。1994年,经省、市文物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考察,基本摸清了马岙古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

文化特征

考古分析发现,凉帽蓬墩遗址具有良渚文化的特征,也有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期文化的特点。它印证着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省沿海的吴越先民,已创造的繁荣的史前文化,并掌握了航海技术后,拓展了先民的活动与生存空间。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驾舟来到舟山市,凭借马岙三江口港湾及马岙背山临海、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而定居下来,成为舟山的最早先民。他们结合舟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创造了符合海岛特色的史前文化:利用页岩板岩制造农耕工具——犁、镰等。遗址中出土的犁共有三种:斜柄形、鱼鳍形、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件三角形大型石犁,长68.5厘米、尾宽47厘米,厚1.8厘米,用页岩磨制,两腰有刃,上下左右钻四孔,由竹管、沙子钻成,令人观为叹止。说明当时马岙先民已从刀耕火种时代发展到犁耕时代,种植水稻作物,在陶片中能找到稻谷壳的痕迹。遗址中出土的一件件石簇、一块块兽骨、鹿角等证明了当时的马岙先民在农耕生活的同时,还从事渔猎生产。运用弓箭上山打猎—獐、水鹿;下海捕捞鱼虾,拾取海贝等,维持生计。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兽骨、鹿角、蛭子、魁蚶等贝壳,说明渔猎经济在先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捕鱼则成为主要食物来源,这是他们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海岛特殊的地理环境作出的反映,调整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同时反映了马岙先民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的举措,表现了先民不怕牺牲、勇于开拓、勤劳进取的民族精神,创造了具有鲜明海岛特色的舟山稻作渔捞文化。

考古研究

马岙位于舟山市本岛西北部,三面青山环抱,一面临海。境内海积平原南端卧佛山脚下,呈“V”形分布的99个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土墩,就是舟山群岛历史上最早发现规模最大的原始人居住的海边村落,距海仅3.25公里。2米高的凉帽蓬墩遗址之上,脚下泥土松软,荒草萋萋。

凉帽蓬墩遗址马岙无人知晓,也没在意,只是发觉用土墩烧制的砖瓦特别光洁、细腻,直到1979年9月,省考古专家来到这些土墩验证出,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

经考古专家鉴定:99个土墩,其中29个土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有12处,商周时代8处。先后出土了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至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直至明、清等各代文物500余件,有石器、陶器、纺轮、骨器、古窑址、青铜器等和贝壳蛤蜊等海洋生物遗骨。其中,渔猎用的石镞、石刀等占了很大比重。

1994年11月,中科院考古所吴汝祚浙江省考古工作者一起,对凉帽蓬墩遗址进行试掘,权威性地揭示了马岙土墩遗址的地层关系,并在出土的夹砂红陶上发现了大量的稻谷痕迹,其稻谷纵脉清晰可辨。这一发现,使专家欣喜若狂。他们一致认为,在6000年前马岙先民就在这儿创造了以渔猎和稻作相结合为主体的史前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一脉相承。凉帽蓬墩遗址又称“海上河姆渡遗址”,这一海岛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海岛人类的起源找到了新的证据。马岙遗址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是世界罕见的土墩文化群。据介绍,这些土墩人造痕迹明显,每座土墩约四、五百平方米,这些土墩可能是海岛古人类为了防止潮水侵袭、防止野兽攻击或者用来种植粮食的。文物专家认为,这一发现与宁波余姚境内的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互相佐证。河姆渡文化是世界上水稻文化发源地之一,专家们认为,中国稻谷传到日本,可能最早是从马岙出发的。

社会意义

凉帽篷墩遗址出土文物的造型特征不同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的造型特征,而与大陆北仑区沙溪遗址的出土文物相似。遗址中虽然发现了鱼鳍形鼎足,但其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却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小口鼓腹罐(釜)。由此可见,在海岛地区,似存在着一个区别于良渚文化的地域性文化,这为研究舟山市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参考和依据。该遗址无论是对研究舟山历史,还是对研究大陆文化东传日本,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1992年9月日本“92江南学术调查团”一行12人、1993年3月日本天理大学教授金关恕和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教授佐佐木高明、1995年1月日本朝日新闻社驻北京支局局长崛江义人等日本学者都先后来此考察。凉帽篷墩遗址于1997年8月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凉帽篷墩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使之成为马岙博物馆的外景基地,得到了领导的采纳,现一期工程停车场、石板路、标志性雕塑已经完成基本完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