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元
宋向元(1905~1966年),字觉之,号寿轩,天津市人,1929年毕业于陈泽东创办的天津私立中医传习所,后拜王庭、艾茂斋为师,1932年参加天津市中医考试及格,嗣后即开业行医。
简介
1954年参加天津市中医门诊部(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工作,1957年调北京中医药大学,1966年9月1日去世。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医药》总编,天津市中医门诊部(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小儿科主任,天津中医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天津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史学会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医史教研组组长,儿科教研组主任,主任医师等职。
生平
宋氏酷爱祖国医学史,博览群书,对祖国医学史进行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刊登在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等全国各中医刊物和医史杂志上,三次编写医史讲义,并于1960年编写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版《中国医学史》教材。
宋氏为人耿直,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临床方脉,尤擅长小儿科。
宋氏数10年在中医教学医疗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尤其在钻研中国医学史方面成就卓著,造诣甚深,是我国医史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
学术思想
治史重考证,尊古求是
宋氏在研究医学史中,强调要以“尊古求是”的态度对待祖国医学,并将这四字刻章印在书籍和处方笺上,作为行动的准则。
他认为,“对于任何相沿已久的定案,只要它有可疑之处,就必须破除迷信,重新考虑一番”。基于这种信念,宋氏考证了大量古代文献,论证发表了“王叔和生平事迹考”,“张仲景生平问题讨论”,“岐伯是什么”,“东汉以来方士与医药”,“宋元学派产生的原因”,“我国上古人们的疾病观念初探”,“淳于意传与素问所引古代医籍初探”等大量文章,现仅举以下几例说明。
1.“王叔和生平事迹考”一般人多认为王氏曾为“晋太医令”。自从北宋林亿等校定《脉经》之后,由于《新刊王氏脉经》的自序署结着“晋太医令王叔和选”字样,于是王叔和为“晋太医令”之说,好象已成“定案”了。
宋氏认为,“从表面上看来,王氏曾为‘晋太医令’与否,好象没有什么重要关系,但实际上,我们果真能把王氏生平事迹搞清楚的话,不但对评价王氏在医学上的贡献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古代医学的发展真实情况的了解就会更明确一些。”“希望还他本来面目”。宋氏对王叔和生平事迹考证重点从“晋太医令”问题入手,“首先对‘晋太医令’的传说说法给以翻案,并推断王氏只是魏太医令。据此,王氏编次《伤寒论》的年代也就不是三国兵火之后’,而是魏初”。
2.“张仲景生平问题讨论”
宋氏在这一文中对张仲景的生卒年代,《伤寒杂病论》的著作时间,张仲景任长沙市太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尽考证,提出了个人的不同见解:如宋氏考证张仲景生于汉恒帝建和二年(148)至元嘉二年(151)之间;卒于刘协建安十六年(211)至建安二十四年(219)之间这一点,至今仍为不少医生论著所引用。
3.古代医籍和上古人们疾病观念方面的考证在“淳于意传与素问所引古代医籍初探”一文中,宋氏提出淳于意的学术见解和《素问》是一致的,同时论证了淳于意时代的医书内容大部分还保存在皇甫谧所看到的《素问》之中,这些考证与论述均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在“我国上古人们的疾病观念初步探索”一文中,宋氏不仅从古代文献中进行考证,而且翻阅了苏联医史学家彼得罗天主编的《医学史》及考古学家的研究报告,以“无恙”相问候语为线索,研究上古人们的疾病观念,他认为“从医学史的角度来看,遵从‘恙’的同音字及其概念的转化等加以论证,认为‘无恙’这一问候语是反映我国上古的疾病观念,这种朴素的疾病观念是对‘医源于巫’的论点一个有力的批判。”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宋氏认为“研究医史的目的,在于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并强调:“我们写文章最好避免主观,丢掉幻想”,“关于历史只凭幻想来任意安排是唯心的态度。”
特别是对一些歪曲历史的做法,毫不留情面,一针见血地给予批评。如在“评周著我国医药起源问题”一文中指出:“关于引书的问题,也值得一提。《黄帝内经》上所说的‘古之医药,祝由而已’……严格说来,这是错误的。应该写作:《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主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绝不能擅改原文,擅改原文,那就不是引书了。还有,引用《史记·仓公传》,周写作‘齐北官司空命妇病疝气,灸其厥阴而愈。’他硬是把原文的‘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三日而疝气苦即愈’给抹去,遮人眼目,不提‘火齐汤’,好来强调‘灸’的效能。——这样不忠实的态度,实在难以令人容忍!”
倡导中医学术革新
宋氏积极倡导中医学术革新,早在50年代初就曾大书疾呼:“吾国广大人民的健康是掌握在中医的手中,而中医的进步与否会直接影响全民的健康,这个问题极大,我们中医同道所负的责任也极重!”“我们应该抱着一种牺牲精神,为真理服务,为人民服务,而不必去计较目前的利益。”“中医改革的事业若由我们自己干好,总比被迫着改革觉得心情上舒服些。”“从各方面来说,都是迫切需要改革的,我们应该有时代的觉悟,我们已经落后了,不必再迟疑了,守旧不变那就是等待末日的来临。”
宋氏以为人民服务,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为宗旨,渴求中医学术改革,并以实际行动在医疗、教学、药物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建设性意见,虽然是建国初期的语言,但在当今医学进步的时代中,其观点和建议仍不失为“新”,对于我们中医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其改革的主张介绍如下:
1.医疗改革
宋氏早在50年代初,就提出医疗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才能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1)理论更新:宋氏认为:“中医的治疗技术具有很多的宝贵价值,但在中医理论方面也有值得批判加以抛弃的东西。如果弃去落后的理论及种种迷信的意识,那么理论指导实践,其治疗技术一定要大大增强的,这样对于广大群众的利益是无穷的。”
(2)学术争鸣:宋氏提倡“活跃学术空气,学术要民主,反对正统复古倾向”。他指出:“要允许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大家必须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古人思想,敢于争鸣,敢于同权威人士争鸣,中医学术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东西,如果评定学术以正统思想为标准,越古越好,《伤寒论》好,《黄帝内经》更好,正统的东西谁也不可非议,那中医学术还有什么发展呢?”
(3)书写病历:为改进中医界业务技术,宋氏倡议大家要“学习写病历,应该不厌求详地写出真实而正确的记录”,“为改进和加强我们的业务技术,保留一些比较切实的记录,使中医学术逐渐走上科学的大道,我们应该有一种表格,以便临证应用,这对于促进中医学术的改进,掌握患者的症状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研究辨证提高疗效是大有益处的。”
(4)科学实践:宋氏主张中医医疗要在科学实验中得到提高,尤其推崇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科学态度,如在“王清任先生一百二十年祭”一文中指出:“王清任是中国医学革命的先锋,他敢于凭藉实验来纠正古人记载的错误,这是史无前例的。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崇拜一位偶像,而是认为在一百六十多年前,我国医家居然有这种实验精神、革命行为的人,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的,我盼望今天的中医同志们,一致起来继续发扬王清任先生的精神,要从实验中锻炼我们的医疗技术。”
2.中药剂型改革
宋氏认为中药剂型改革刻不容缓,这是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曾于1954年1月在《新中医药杂志》发表“中药剂型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他指出:“就中药剂型而言,过去虽然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一些成就,但终由于旧社会的种种限制,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大部分的中药依旧停滞在生药原料的形态,一些炮制方法和丸散膏丹的制剂,也还是手工业的阶段,再说这些炮制和制剂,又不完全合理,以致疗效往往遭到损害”,“工人、农民服药不方便,尤以服用汤剂更感到困难,这一切都迫切地要求中药剂型的改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