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位于夏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距运城盐湖区直线距离约7公里,地处青龙河故道的河曲县地带,包涵仰韶早期、东周和宋金时期三个时期遗存,以仰韶早期遗存为主,是目前发现的运城盆地年代最早、距离盐湖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之一。遗址以师村为中心,东西长5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有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

历史沿革

运城市盆地位于“以关中地区陕西省)、晋西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的中部。自1926年李济先生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至今,运城盆地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

聚落遗址是考察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据调查,运城盆地东部发现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共24处,缺少大规模发掘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材料,仅依调查材料很难全面了解运城盆地腹地仰韶早期的文化面貌。

2019至2020年,为了配合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探索运城盆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生业方式、社会发展等问题,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夏县建立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对运城市夏县师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文化活动

师村遗址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早期遗物,年代为枣园文化晚期至东庄类型时期,早于西阴文化,填补了运城盆地腹地仰韶早期文化发现的空白。此前,运城盆地腹地尚未系统发掘过枣园文化至东庄类型遗存。师村遗址发现的仰韶早期遗存为探讨运城盆地仰韶早期遗存的分期与年代、文化面貌,仰韶早期遗存向西阴文化的演化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物以陶器为大宗,按用途可分为陶容器和陶制品,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石器和骨蚌器等。

陶容器的质地可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类。泥质数量较多,其中,以泥质红陶为主,还有部分泥质红褐陶和黄褐陶。夹砂陶主要有夹砂红陶和灰褐陶等。器表除素面外,还有器表施纹和软陶泥两种装饰方法。器表施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等。彩陶均为黑彩,主要包括直边和弧线三角形、直线、圆形、圆点、平行四边形等基本纹样,及其组成的复合纹。陶器包括平底、尖底、圜底和三足器等,器类有小口尖底瓶、瓮、缽、壶、碗、盆、罐、鼎等,陶制品有陶纺轮、小口尖底瓶模型等。

石器主要由磨制或打制而成,器类有工具和石制品两种,工具包括石锄、石斧、石钻、石凿、磨石等,石制品有石球、石珠、石雕蚕蛹、绿松石坠饰等。骨蚌器包括骨簪、骨锥、蚌饰等。

师村仰韶早期遗存中见有与后冈一期文化相似的鼎足。仰韶早期,后岗一期文化在黄河以北占据了汾河流域和张家口市地区,在晋中市的上土河遗址中就发现有后岗一期文化遗存。师村遗址发现的鼎足或与后岗一期文化的西进有关。可见,仰韶早期的运城盆地位于黄河流域半坡遗址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的强势影响形成的漩涡之中,激发了师村遗址土著文化的发展机制,呈现出多元的文化面貌,展现出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向西阴文化转化。这成为师村遗址仰韶早期聚落产生的文化背景。

主要景观

师村遗址是运城盆地仰韶早期的一处重要聚落遗址。遗址共出土仰韶早期灰坑224个、灰沟10条、房址5座、墓葬11座、墙基2道、夯土基址1座。

师村遗址仰韶早期聚落被夯土围墙(Q1、Q2)环绕,夯土墙有外侧有台基(TG4)。

两座墙基(Q1、Q2)环绕在聚落周围,形制规整,大部仅存基槽,剖面呈倒梯形。Q1早于Q2,在发掘区域内揭示出的部分方向为北偏西30度、Q1长约46.7米,Q2长约为50.8米。

Q1现存部分宽约1.8米,残深1.5米,基槽内堆积可分10余层,土质致密坚硬,为人工夯打而成。在Q1的部分区域清晰可见约20厘米高于地表的平夯而成的版块。

Q2位于Q1以南,在发掘区内的部呈分西北-东南走向,Q2西北段有一宽约6米的缺口,或为围墙的门址所在。

Q2宽约2.8米,距地表深1至3.5米,发掘区内揭露部分长约50米。Q2东段与Q1平行。有趣的是,在发掘区的西南部的一段Q1墙基呈半径为6米左右的半圆形,被Q2基槽打破,两墙基槽填土的颜色不同、界限清楚、清晰可辨。

Q2基槽底部的深度不同,最深处距地表深约3.5米,最浅处深约1米。Q2基槽底部呈现出规律的“波浪状”起伏,基槽深度每隔约10~15米达最深。Q2基槽内填土均经过夯打,夯土最多达30余层,Q2基槽各段内填土的土质土色存在明显区别。应是在确定墙基区域后,采用分段施工的办法开挖基槽,每段中部挖掘最深,每段两端挖掘最浅,各段的浅端相连构成墙基槽,各段填入不同质地的填土,并逐层夯实。

Q2东、中段与夯土台基(TJ4)相连。夯土基址(TJ4)被仰韶、东周和宋代遗迹叠压或打破。从已发掘的部分来看,TJ4应为西北依靠Q2东、中段起建的一处建筑的基址(图十二)。基址表面堆积为依次相连、人工夯打而成的夯土块。夯土块平面形状长方形和方形和不规则形等,边界清晰,应系人工夯筑而成。经解剖发现,基址起建的原始地表起伏不平,存在由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凹坑。基址剖面显示,师村遗址的先民们在原始地表上的凹坑时经过搬运土方、填平坑洼、逐层夯筑建成了该基址(TJ4)。

相关事件

2020年,考古人员在山西夏县师村遗址进行田野考古时,发掘出距今6000年的石雕蚕蛹,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雕蚕蛹之一。位于山西省南部的夏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文物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石雕蚕蛹意味着早在仰韶早期东庄类型的先民们很可能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为“嫘祖养蚕”的传说增添了新的佐证,同时也为丝绸起源与传播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2年,吉林大学团队在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发现距今6000余年石制蚕茧。

获得荣誉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2021年1月11日,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名单。

2021年2月,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

2022年2月26日,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

参考资料

山西夏县师村:中国最早的石雕蚕蛹与盐湖之畔的仰韶早期聚落.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04-12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石雕蚕蛹.考古中国.2021-04-12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发现距今6000余年石制蚕茧.中国新闻网.2023-02-27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河南三大考古项目入围-大象网.大象网.2021-02-25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公布.今日头条-光明网.20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