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野槟榔

野槟榔

野槟榔(学名: 山柑属 chingiana B.S.Sun)是山柑科山柑橘属植,灌木或攀援植物,高达5米。小枝圆柱形,干后变黑色,叶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伞房状或短总状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组成圆锥花序,有花10-15朵,花期3-5月,果期11-12月。

野槟榔喜生长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至北部、云南省东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石山灌丛或林中。

野槟榔在德保县曾有果“入药,但有毒,人吃能致死”的记载。

形态特征

灌木或攀援植物,高达5米。小枝圆柱形,干后变黑色,幼时被锈色短柔毛,后变无毛;刺粗壮,尖利,外弯,长达5毫米。叶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有时椭圆形,薄革质,长3.5-8.5厘米,宽1.8-4厘米,除背面中脉上有疏生短柔毛后变无毛外两面均无毛,干后黄绿色或暗褐色,顶端急尖至钝形或圆形,有时具短尖头,基部楔形至圆形,中脉表面微凹或与叶面平齐,背面 凸起,侧脉4-5对,纤细,不明显或背面明显,网状脉两面均不明显;叶柄长5-10毫米,被毛与小枝相同。伞房状或短总状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组成圆锥花序,有花10-15朵;总花梗长2-4厘米,基部有刺;序轴密被锈色短绒毛;花梗长7-17毫米,被毛与序轴相同,花序下部数花花梗基部有一对黄色尖利长1-2毫米的刺;萼片长约7.5毫米,宽4-5毫米,外轮内凹成舟形,外被锈色短柔毛,内面无毛,内轮倒卵形,无毛;花瓣长圆形,长8-9毫米,宽约3毫米,除基部边缘有纤毛外无毛;雄蕊35-39;雌蕊柄长15-20毫米,无毛,果时木化增粗,直径2-3毫米;子房卵球形,长约2毫米,直径约1.5毫米,胎座4,胚珠多数。果球形,表面平滑,成熟后紫黑色,直径1.5-4厘米。种子7-9粒或更多,长约10毫米,宽约8毫米,高约5毫米,种皮平滑,赤褐色。花期3-5月,果期11-12月。

产地生境

野槟榔产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至北部、云南省东南部。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石山灌丛或林中。

主要价值

医药价值

①驱虫作用

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对链状带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虿尾虫各部都瘫痪,对牛带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槟榔碱对蛔虫病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病则无影响。槟榔与雄黄肉桂阿魏属混合的煎剂给小鼠灌服,对脑血吸虫病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与萱草根、黄连及广木香一起用于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则无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

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属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和水浸剂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单宁有关。

③对胆碱受体的作用

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由于增加畅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纲排出。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司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④其他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已证明槟榔中含有对人的致癌质。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喉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质之故。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

物种毒性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