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潘吉星

潘吉星

潘吉星(1931年-2020年8月23日),我国著名的编辑家、科技史专家。辽宁北宁市人。1954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巴黎)通讯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导师。著有《中国造纸史》《中国火药史》《天工开物译注》等。

人物生平

历任英国剑桥大学罗宾逊学院客座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客座教授、日本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及同志社大学新岛讲座讲师、大连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兼职教授。

2020年8月23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潘吉星逝世。

主要成就

他用新的研究方法开展对造纸技术史、发射药与火箭技术史、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进行了的系统研究;较早地开展中外科学交流史的多学科研究和将英国学者李约瑟的思想系统介绍到中国。曾入编《国际传记辞典》、《国际知识界名人录》、《杰出男女名人录》、《澳大利亚及东亚名人录》(英国)、《亚洲成功男女名人录》(印度)、《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供稿人:曹凤祥)

主要著作

用中外文发表学术专著15部、论文160篇,如《中国造纸技术史稿》、《天工开物校注与研究》、《宋应星评传》、《天工开物译注》、《中外科学之交流》、《中国造纸-印刷技术史》等,主编《李约瑟文集》(1986)。获中国图书荣誉奖1项(1986)、中国科学史优秀图书一等奖3项(1989)、国家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1项(1986)、中国优秀社会科学图书二等奖一项(1991)、辽宁省1984年至1986年优秀图书奖2项(1989)、四川省近20年优秀图书银帆奖1项(1989)。

人物经历

1931年,潘吉星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市,母亲在五四运动时期接受新教育,父亲则是一位诗人。在家庭的熏陶下,潘吉星小时候就跟随母亲学俄语,在父亲的讲解下读完了《论语》,“古文水平基本过关了”,他谦逊地说。为了实现理想,潘吉星给自己定下了掌握10门外语的目标,拼命学习。受时局之困,1950年潘吉星考上大连工学院化学专业。他说,尽管“硬着头皮学完了化学”,依然对文科不死心。毕业后,潘吉星被分配至北京化工大学担任助教,期间还在留苏预备班学习化学。

1958年,潘吉星被下放至北京郊区放羊,“陪伴我的就是窝头、腌咸菜、凉开水、油灯、一个老农民和50多只羊。”无书可读的他研究起了古书《齐民要术》,做笔记时偶然发现与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中有100多条相似内容,他便罗列了达尔文著作中引证中国资料及其出处104处,写成《中国文化的西渐及其对达尔文的影响》一文,刊发于1959年第35卷《科学》杂志上。据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1973年的日记记载,他重读了这篇文章后曾致信童第周,并提示其“查尔斯·达尔文近出《物种由来》书中没有索引和缺乏达尔文对中国动植物贡献的注意”。直到上世纪80年代,潘吉星在大英图书馆查阅旧档案时才知道,当年曾有东方学家为查尔斯·达尔文进行过翻译,由此解开了谜团。

1962年,潘吉星被调往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攻化学史的他将学术目光自然聚焦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上。“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和发射药两项与化学有关,我研究它们比较方便,造纸技术是国家文化实力的表现,火药则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表现,希望以此证明中国人的伟大智慧。”文革期间,求知若渴的潘吉星以不同语言版本的毛主席语录自学语言;80年代,已到“知天命”年岁的他更是以一种近乎执着的热情投入了火药史的研究。“最年轻力壮的时候被消耗了,如今一定要把时间抢回来。”随着《中国造纸技术史稿》《中国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和《中国火箭技术史稿:古代火箭技术的起源和西传》等著作陆续出版,潘吉星的研究结出丰硕成果。

参考资料

汇思想 _ 潘吉星:老人与火.文汇网.2021-01-01

斯人远去:2020年逝世的中外历史学家.澎湃新闻.2021-01-01

《中国火药史(插图珍藏版)》出版座谈会在科学史所举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21-01-01

潘吉星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