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婴幼儿女性外生殖器阴道炎(infantile vaginitis)是因婴幼儿外阴皮肤黏膜薄、雌激素水平低及阴道内异物等所致的外阴阴道继发感染。常见于5岁以下幼女,多与外阴炎并存。

由于婴幼儿的解剖特点(幼女外阴发育差,不能遮盖尿道口及阴道前庭)、生理特点(新生儿出生2~3周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逐渐降低,阴道内pH上升)及不良卫生习惯等,容易发生炎症。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此外,奈瑟氏球菌滴虫性阴道炎等为常见病原体。病原体常通过患病母亲或保育员的手、衣物、毛巾、浴盆等间接传播。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临床上多由母亲发现婴幼儿内裤上有脓性分泌物而就诊。采集病史需询问母亲有无阴道炎病史,结合症状及查体所见,通常可作出初步诊断。用细棉拭子或吸管取阴道分泌物做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体,必要瘟疫细菌培养。

治疗婴幼儿外阴阴道,保持女性外生殖器清洁,减少摩擦。针对病原体选择相应抗生素治疗。该病易反复发作,但随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局部抵抗力增强,加有效药物治疗症状会好转。

病因

由于婴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其外阴阴道容易发生炎症。

流行病学

常见于5岁以下幼女,多与外阴炎并存。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临床上多由母亲发现婴幼儿内裤上有脓性分泌物而就诊。部分患儿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若有小阴唇粘连,可出现尿流变细或分流。检查可见女性外生殖器及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自阴道口流出。病变严重者,外阴表面可见溃疡,小阴唇可发生粘连,遮盖阴道口或尿道口,有时将其误诊为生殖器畸形。在检查时还应做肛诊排除阴道异物及肿瘤。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采集病史常需详细询问女孩母亲,同时询问母亲有无阴道炎病史,结合症状及查体所见,通常可作出初步诊断。

查体

由于婴幼儿解剖的特点及不能主动与医生合作,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体检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检查时手法要轻巧敏捷,有时为了获得满意的检查结果,需设法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如边检查边与患儿交谈,使其腹壁放松。个别情况下,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对患儿进行检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取分泌物涂片,用革兰染色查到致病菌;或做分泌物培养以明确致病菌,并注意除外滴虫或霉菌感染。

鉴别诊断

治疗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减少摩擦;针对病原体选择相应抗生素治疗;其他相应处理:有蛲虫者,给予驱蛲治疗;有阴道异物者及及时取出异物;对小阴唇粘连者,外涂苯甲酸雌二醇后多可松解。

婴幼儿阴道炎因不同年龄段的雌激素缺乏而引起,以去除病因、补充雌激素为主要治疗方法,也可选用局部抗生素治疗。

预防

预后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易反复发作,但随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局部抵抗力增强,加有效药物治疗症状会好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