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阴道炎

阴道炎

阴道炎(vaginitis)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阴道黏膜炎症的总称,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女性外生殖器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颜色异常及气味改变等。

临床常见类型包括阴道毛滴虫病(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萎缩性阴道炎(atrophic vaginitis)、婴幼儿外阴阴道炎(infantile vaginitis)及混合性阴道炎(mixed vaginitis)。不同类型的阴道炎,其临床表现及体征略有不同。

阴道炎可由毛滴虫、假丝酵母菌病、厌氧菌需氧菌、雌激素水平低下、阴道内异物等多种因素引起。而频繁性生活、性伴侣较多、反复阴道灌洗、长期使用广谱的抗生素、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可增加阴道炎的发生风险。

一般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妇科学检查及阴道分泌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判断阴道炎的类型。根据病因和显著症状进行治疗。阴道炎在育龄期女性、绝经后女性中发病率较高,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发病率存在差异。该病存在反复发作现象,若不及时诊治,可影响女性生育、生活和健康。

分型

阴道炎根据阴道内致病微生物、雌激素水平及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需氧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婴幼儿外阴阴道炎和混合性阴道炎。

阴道毛滴虫病

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传统上阴道毛滴虫病被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但由于阴道毛滴虫可同时感染生殖道及泌尿道,引起尿道炎膀胱炎,且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因此,该病现在更多被称为“阴道毛滴虫病”。该病属于性传播感染,常与细菌性阴道病、沙眼衣原体感染、淋病并存。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曾称真菌性阴道炎,该病80%~90%的病原体白色念珠菌(即白色念珠菌),因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症多合并外阴炎,现称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该病在1984年以前被称为感染性阴道炎,1984年瑞典召开的专题主题会上命名细菌性阴道病。该病是由阴道乳杆菌属减少、加特纳菌及其他厌氧菌增加所致的混合感染,是育龄期妇女阴道分泌物异常的最常见原因。多发生在性活跃期的妇女。

需氧菌性阴道炎

是由需氧菌感染所致,以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或缺失,而B族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等需氧菌增多为主要特点。

1965年,Scheffey提出了“渗出性阴道炎”的名称,这可能是对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第一次描述;1965年,Gary和Barnes首次提出“脱屑性阴道炎”;2002年,比利时学者Donders首次报道需氧菌性阴道炎,并认为以前报道的脱屑性阴道炎是需氧菌性阴道炎的严重类型。

萎缩性阴道炎

是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以需氧性菌感染为主的阴道炎症。常见于自然绝经或人工绝经后的妇女,也可见于产后闭经、接受药物假绝经治疗的妇女。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是因婴幼儿女性外生殖器皮肤黏膜薄、雌激素水平低、阴道内异物等引起的外阴阴道继发感染。常见于1~5岁的幼女,多合并外阴炎

混合性阴道炎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阴道炎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不同类型的阴道炎,病因不完全相同,具体如下:

阴道毛滴虫病

因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具有传染性。

病原体及发病机制

阴道毛滴虫生存力比较强,在温度25~40℃、酸碱度(pH) 5.2~6.6的潮湿环境下可以生长,在pH5.0以下或pH7.5以上环境中生长受到抑制。女性月经前后阴道pH会发生变化,月经后接种中性,使隐藏在腺体和阴道皱的滴虫性阴道炎得以繁殖。因此,阴道毛滴虫病常发生于月经前后。

因阴道毛滴虫具有嗜血及嗜碱性,可以消耗或吞食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阻碍DL-乳酸形成,从而使阴道pH升高,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常得以繁殖,引起炎症发作;滴虫还能消耗氧,使阴道成为厌氧环境,容易导致厌氧菌繁殖,约60%的患者同时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滴虫还能吞噬精子,影响精子在阴道内存活;滴虫不仅寄生阴道,还能侵入尿道或尿道旁腺,甚至膀胱、肾盂,并引发多种症状。

诱发因素

高危性行为、HIV感染、性伴侣较多、低社会经济地位、阴道灌洗等。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假丝酵母菌引起,具有传染性。

病原体及发病机制

80%~90%患者的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假丝酵母菌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阴道pH一般<4.5。假丝酵母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1小时即可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化学制剂等因素抵抗力较强。

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双相菌,有酵母相和菌丝相。酵母相为孢子,可以无症状寄居及传播;菌丝相为孢子伸长形成假菌丝,有侵袭组织的能力。许多妇女阴道中可能有假丝酵母菌寄生,但菌量比较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炎症反应,只有在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时,假丝酵母菌转化为菌丝相,大量繁殖生长后才会侵袭人体,引起炎症反应。

诱发因素

长期使用广谱的抗生素、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胃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者粪便污染阴道、妊娠糖尿病、穿紧身化纤内裤、肥胖使女性外生殖器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等。

细菌性阴道病

致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因阴道正常菌群失调所致。女性阴道正常菌群以产生过氧化氢乳杆菌属占优势,通过产生DL-乳酸而使阴道内保持较低的pH,维持正常的菌群平衡。当乳杆菌减少,阴道pH升高,阴道微生态平衡紊乱,其他微生物会大量繁殖,如加特纳菌动弯杆菌类杆菌等,以及人型支原体感染,阴道加德纳菌存在于生物膜中,阴道局部白细胞介素4浓度降低,可导致细菌阴道病。

诱发因素

可能与多次妊娠、妇科手术、频繁性生活、反复阴道灌洗、多个性伴、口交、月经期交配、吸烟、节育环等有关。

需氧菌性阴道炎

致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由B族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德国需氧菌引起。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阴道中存在大量肠道来源的细菌、阴道分泌物中促炎细胞因子(如细胞因子IL-6、IL-8及白血病抑制因子)升高、雌激素缺乏、扁平苔癣、维生素D缺乏等有关。

诱发因素

可能与长期使用广谱的抗生素、多个性伴、反复阴道灌洗等有关。

萎缩性阴道炎

绝经后的妇女卵巢功能衰退或缺失,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内壁萎缩及黏膜变薄,阴道内pH升高(多为5.0~7.0),嗜酸的乳杆菌属不再为优势菌,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需氧菌厌氧菌等其他致病菌的侵袭,并过度繁殖,从而引起炎症。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致病病因

婴幼儿卵巢功能未发育,女性外生殖器发育差,不能遮盖尿道口和阴道前庭,另外阴道细长,阴道内pH约为6.0~7.5,阴道局部抵抗力较差,自然防御功能尚未形成,容易受到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其他细菌感染。

诱发因素

混合性阴道炎

少部分系同时感染,大部分是一种病原体感染后引起阴道内环境改变,正常乳酸杆菌减少。阴道pH改变,使多种病原体大量繁殖造成局部防御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其他病原体的继发感染,形成多种病原体同时感染。

流行病学

阴道毛滴虫病

该病是最常见的的性传播感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为0.3%~20%。非妊娠期门诊患者发病率为1.7%~4.5%,孕妇发病率为1.7%~3.2%。中国阴道毛滴虫病的发病率较低。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全球约有70%~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感染1次,其中40%~45%的女性经历过复发,不超过10%的成年女性遭受反复发作。

1980~1990年,美国发病率上升1倍。无症状妇女下生殖道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为20%,有症状妇女阳性率为29.8%。妇科学门诊有症状妇女发病率15%~30%。孕妇检出率为9.4%~18.5%,其中有症状的检出率为6.6%。

细菌性阴道病

不同人群和地区的发病率变化较大,如北美地区为7.1%~29.2%,西欧地区为7%~23.2%,中东地区为16.2~50%,南亚及东南亚地区为10.3~32.5%,非洲为29.9%~52.4%;而在中国,健康体检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11%,妇科门诊占36%~60%。

需氧菌性阴道炎

不同人群和地区的发病率有差异,国外相关研究报道,需氧菌性阴道炎发病率为4.9%~11.8%;而中国为9.4%~23.7%。

萎缩性阴道炎

中国报道发病率约为30%~58.6%,国外报道高达80%。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随着性病传播的增多,婴幼儿阴道炎不断增多。

混合性阴道炎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阴道感染性疾病可分为10余种。其中,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需氧菌性阴道炎较为常见。

2010年以来中国各地区混合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总体波动在7.33%~56.80%。既往的研究报道混合性阴道炎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最高(20.95%~74.89%),而加入需氧菌性阴道炎诊断后的研究均提示需氧菌性阴道炎诊相关的混合感染发病率最高,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为37.14%~55.34%,需氧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率为50.91%,需氧菌性阴道炎+阴道毛滴虫病的发病率为29.71%。

国外研究报道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最常见(37.8%),其次为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4.9%),及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毛滴虫病(4.1%)。

感染途径

阴道毛滴虫病

主要经交配直接传播,也可经阴道分娩传播。滴虫性阴道炎可以寄生于男性的包皮褶皱、尿道前列腺中,男性感染滴虫后常无症状,但容易成为感染源;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游泳池、坐式便器、浴巾、衣物、污染的器械及敷料等间接传播。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主要为内源性传染,假丝酵母菌除阴道外,也可寄生于口腔、肠道等部位,这三个部位的假丝酵母菌可以互相传染;也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少数患者通过接触感染的异物间接传染。

细菌性阴道病、需氧菌性阴道病、萎缩性阴道炎

可通过性行为感染。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主要为外源性感染,如婴幼儿女性外生殖器部不清洁、穿开档裤随地乱坐、大便擦拭方向不对使病原菌侵入抵抗力低的外阴及阴道;婴儿尿布更换不及时,大小便刺激外阴;患儿因瘙痒而手挠将蛲虫污染外阴、阴道;婴幼儿将花生仁等异物置入阴道内;患有足癣真菌性阴道炎的家长将自己衣物与婴幼儿衣裤一起清洗;也可能因浴池、浴具、游泳池等间接传播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

阴道炎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颜色异常和气味变化,有时伴有外阴阴道瘙痒、性交疼痛、少量阴道出血等。阴道炎类型不同,其症状和分泌物特点也有所不同。若炎症波及尿道,患者还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具体如下:

症状与分泌物特点

阴道毛滴虫病

症状特点

潜伏期一般为4~28天,25%~50%的患者感染初期没有症状,此类患者一般称为“带虫者”。当滴虫消耗阴道细胞内的糖原、改变阴道酸碱度、破坏其防御机制时,在月经前后容易引起炎症,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可伴有灼热、疼痛、尿频、排尿困难、性交痛等。

分泌物特点

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滴虫性阴道炎可无氧酵解糖类,产生腐臭气味,因此,分泌物多有臭味。分泌物颜色一般为灰黄色、黄白色,若合并感染可呈黄绿色。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症状特点

主要症状为女性外生殖器阴道瘙痒和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阴道瘙痒明显,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坐立不安,夜晚更加明显。部分患者有外阴部灼热痛,性交痛及排尿痛。

分泌物特点

凝乳状或豆腐渣样,白色稠厚,略带异味。

细菌性阴道病

症状特点

10%~40%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伴有轻度外阴瘙痒烧灼感交配后症状加重。

分泌物特点

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状,常黏附于阴道壁,但容易从阴道壁拭去。分泌物带有鱼腥臭味,是由于厌氧菌产生的尸胺、腐胺、三甲胺等胺类物质引起。

需氧菌性阴道炎

症状特点

10%~20%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性交痛,可有外阴阴道瘙痒、刺痛、灼热感。

分泌物特点

稀薄脓性,有时有泡沫,呈黄色或黄绿色,有异味但非鱼腥臭味。

萎缩性阴道炎

症状特点

主要症状为外阴灼热不适、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伴有性交痛。

分泌物特点

阴道分泌物稀薄,呈淡黄色,感染严重者呈脓血性。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症状特点

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和外阴瘙痒,患儿多有哭闹、烦躁不安、用手搔抓外阴的情况。

分泌物特点

呈脓性,有异味。

混合性阴道炎

症状特点

症状不典型,主要为白带异常和/或外阴瘙痒。

分泌物特点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白带的颜色、形状、气味也不同。如白带腥臭味较重、量多、较为黏稠,或稀薄的白带有白色膜状物。

并发症

细菌性阴道病

盆腔炎

手术证实,患有盆腔炎女性的上生殖道分泌物中最常分离出的菌群与细菌性阴道病的菌群一致。盆腔炎合并细菌性阴道病者占61.8%。

异常子宫出血和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引起异常子宫出血与受感染的子宫内膜对卵巢激素的异常反应或子宫内膜受到感染或炎症的直接破坏有关。

妇科手术后感染

在手术终止妊娠的女性中,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女性的盆腔炎发病率是未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女性者的3.7倍。

宫颈癌

细菌性阴道病、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相同的流行病学特征,细菌性阴道病的厌氧菌代谢可产生胺及有致癌作用的亚硝基胺。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存在高浓度磷脂酶C和A2,后者增加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易感性,这些可能在宫颈上皮细胞转变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HIV感染

细菌性阴道病可增加异性间HIV传播的危险性。当pH增加时,HIV的生存能力和黏附能力增加,并且可能使传播更为容易。同时,细菌性阴道病可改变阴道分泌物的其他物理化学性质,这些变化可改变宿主的防御机制,使HIV易感性增加。

不育和流产

该病患者输卵管因素不育症发生率增高。在助孕治疗中,该病患者和非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胚胎种植率相似,但该病患者早孕期流产率高于非细菌性阴道病。

羊膜绒毛膜炎、胎膜早破、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

该病患者阴道内细菌可通过胎膜进入羊膜腔,导致羊膜炎及羊膜绒毛膜炎,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胎膜早破、早产和分娩低出生体重儿。

产后子宫内膜炎及剖宫产后伤口感染

剖宫产分娩的细菌性阴道患者手术后腹部伤口感染和子宫内膜炎发生率较非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高。

阴道毛滴虫病

合并其他炎症

阴道毛滴虫病往往与其他阴道炎并存,还会并发膀胱炎尿道旁腺或前庭大腺感染、骨盆腔发炎性疾病、盆腔疼痛等不适。

不孕

阴道毛滴虫能吞噬精子,并能阻碍DL-乳酸生成,影响精子在阴道内存活,因此可并发不孕症

妊娠期滴虫阴道炎

可造成不良的妊娠结局,如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低出生体重。

诊断

阴道炎一般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妇科学检查,可以初步判断,但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还需要结合分泌物检查来明确诊断及判断阴道炎的类型。

诊断要点

阴道毛滴虫病

任何1项阳性即可确诊: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注:各项根据每10个油镜视野下观察到每类形态细菌的平均数量进行评分;0+:未见细菌;1+:<1个细菌;2+:1~4个细菌;3+:5~30个细菌;4+:>30个细菌;-无此项。

需氧菌性阴道炎

注:LBG:I级,多量多形乳杆菌,无其他细菌;IIa级,混合菌群,但以乳杆菌属为主;IIb级,混合菌群,但乳杆菌比例明显减少,少于其他细菌;III级,乳杆菌严重减少或缺失,其他细菌过度增殖。HPF:表示高倍视野,×400放大倍数。

混合性阴道炎

妇科检查

阴道毛滴虫病

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部分没有症状者阴道黏膜无异常改变。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女性外生殖器红斑、水肿,可伴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裂、表皮脱落。阴道内可见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和阴道黏膜上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细菌性阴道病

阴道黏膜没有明显充血或红肿等炎性表现。

需氧菌性阴道炎

阴道黏膜炎症性改变,如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或溃疡;宫颈充血,表面有散在出血点,严重时也有溃疡。

萎缩性阴道炎

阴道皱襞减少、消失,黏膜萎缩、变薄并有充血或散在小出血点,有时见浅表溃疡。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女性外生殖器充血、水肿或破溃,严重者外阴表面有溃疡,可与小阴唇粘连。

混合性阴道炎

症状不典型,可有阴道黏膜充血、pH值偏高等。

实验室检查

阴道pH测定

成年女性阴道pH正常范围为4.0~5.0,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pH的改变。用无菌拭子取阴道分泌物涂于精密pH试纸上,并与标准pH比色条进行对比,以确定分泌物pH,单纯假丝酵母菌感染者阴道pH一般\u003c4.5,细菌性阴道病需氧菌性阴道炎一般>4.5。

显微镜检查

微生物培养法

对疑似患者,多次阴道分泌物镜下未检出病原体者,可取分泌物进行培养。但临床一般不首推此法。

病理学检查

对阴道壁有肉芽组织和溃疡情况者,应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或病理组织活检,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鉴别诊断

阴道炎可由阴道毛滴虫假丝酵母菌、细菌等引起,症状相似,应从患者症状、分泌物特点、阴道黏膜、阴道pH、胺试验、显微镜检查等方面进行鉴别。具体如下(见表3):

治疗

阴道炎主要通过阴道局部用药或口服药物治疗。不同类型的阴道炎,其治疗原则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阴道毛滴虫病

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可同时合并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等其他部位的感染,单纯局部用药不容易彻底治愈,因此,需口服药物进行全身治疗,同时避免阴道冲洗。

主要治疗药物为甲硝唑替硝唑等硝基咪唑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头痛、皮疹等。哺乳期不宜用药。甲硝唑用药期间及停药24小时内、替硝唑用药期间及停药72小时内禁止饮酒。

该病是性传播疾病,性伴侣也应一同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需去除诱因,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用药或全身抗真菌药物。

去除诱因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合并糖尿病者积极予以治疗;停用紧身化纤内裤,使用棉质内裤,勤换内裤,用过的毛巾等生活用品用开水烫洗,以避免传播。真菌培养阳性但没有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治疗。

改变阴道酸碱度

真菌在pH5.5~6.5条件下容易生长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改变阴道酸碱度形成不宜真菌生长的环境。如使用碱性溶液擦洗阴道或坐浴,但不推荐阴道内冲洗。

药物治疗

常采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局部使用克霉唑、咪康唑或制霉菌素制剂,放置于阴道深部进行治疗。对没有过性生活的女性及不宜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择氟康唑等口服药物治疗,孕妇以局部用药为主,禁用口服唑类抗真菌药。严重或复发性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延长用药周期。

该病无需对性伴侣进行常规治疗,但如果男性有龟头炎症表现,应进行假丝酵母菌检查及治疗,以预防女性重复感染。

细菌性阴道病

该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没有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治疗;性伴侣不用常规治疗;妊娠期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应积极治疗;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刮宫术等手术前,应积极治疗。

首选药物为甲硝唑,可以抑制厌氧菌的生长,而且不影响乳杆菌生长;也可选用克林霉素、替硝唑等药物。可口服治疗,也可局部使用栓剂,但哺乳期建议局部用药为宜。对甲硝唑无法耐受、过敏、治疗失败者或妊娠期妇女,可选用克林霉素。

细菌性阴道复发者,可选择与初次治疗不同的抗厌氧菌药物,也可以试用阴道乳杆菌制剂以恢复和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

需氧菌性阴道炎

尚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一般选择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根据镜检特点,选择卡那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等相应药物治疗。对于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者,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萎缩性阴道炎

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雌激素、增加阴道的抵抗力;使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

补充雌激素

雌激素制剂可局部给药,也可口服全身给药。阴道局部用雌激素制剂如己烯雌酚软膏,口服全身制剂如替勃龙

抑制细菌生长

可阴道局部给予甲硝唑诺氟沙星以抑制细菌生长。

其他

阴道分泌物多时,用1%DL-乳酸冲洗阴道,以保持女性外生殖器清洁、干燥;阴道局部干涩明显者,可使用润滑剂;日常生活应注意卫生清洁及营养补充,有助于阴道炎的消退。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治疗原则主要为保持外阴清洁、对症处理、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具体如下:

保持外阴清洁

便后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减少摩擦。

对症治疗

如感染蛲虫者,应予以驱虫治疗;阴道有异物者,应及时取出;小阴唇粘连者,可涂抹雌激素软膏多可松解,严重者应分离粘连后涂抹抗生素软膏。

针对病原体的治疗

病原体明确后选择相应口服抗生素,必要时使用吸管吸取抗生素药液滴入幼儿阴道。

混合性阴道炎

该病由于病原体的混合存在,在治疗上存在以下特点:①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②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治疗需个体化;③症状缓解后易反复发作;④比单一阴道炎症的治疗时间长;⑤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管理性伴侣、强调随访,建立整体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

采用综合性用药方案,杀灭病原体,保护阴道有益菌群并增强其功能。

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规范的抗菌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同时防止耐药率升高。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治疗及随访方案,原则上参照每种单纯性阴道炎的治疗及随访,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组合而选用不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具体如下:

治疗顺序

因该病的症状不典型,对于症状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宜根据引起症状的主要病原体的种类依次治疗。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或阴道毛滴虫病的相关症状明显者,可先进行抗真菌或抗滴虫治疗,改善症状。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特别关注阴道微生态的恢复情况,应加强随访,随访时重点了解症状和体征有无纠正、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再治疗其他病原体。

治疗方案

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或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口服硝基咪唑类+局部抗真菌药;局部联合给药(硝基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口服联合给药(硝基咪唑类+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

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

可选择硝基咪唑类药物口服,疗程1周,或单次口服+阴道给药。

需氧菌性阴道炎相关的混合感染

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或阴道毛滴虫病:口服硝基咪唑类+抗需氧菌药物等;需氧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口服或局部抗真菌药物+口服抗需氧菌药物等。

混合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案并不局限于以上方案,具体应进行个体化给药方案。

预后

阴道炎是妇科学的常见病,大多通过药物治疗可治愈,但有再发或复发的可能。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可蔓延扩散。对于患有阴道炎的孕妇,还可能造成各种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

阴道毛滴虫病

口服药物治疗后治愈率高达90%~95%,但复发率较高,有研究显示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率为17%。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复发率较高,其中40%~45%的女性经历过复发,5%~10%的女性遭受反复发作。

细菌性阴道病

初始治愈率为70%~90%,但其病原体并不唯一,治疗后1个月复发率为20%,治疗后3个月可达40%,治疗后1年高达60%。该病的并发症较多,可引起盆腔炎症性疾病、妇科学手术后感染及不孕症等,也会增加人类乳头瘤病毒(HPV)、艾滋病(HIV)、奈瑟氏球菌等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风险,而相关的妇产科并发症又会对女性生殖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需氧菌性阴道炎及萎缩性阴道炎

复发率较高,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合理,会使阴道炎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混合性阴道炎

复发率远大于阴道单一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女性外生殖器假丝酵母菌病混合感染的复发率在40%以上。但对于包含外阴假丝酵母菌病复发或再发的患者,推荐克霉唑阴道片强化后半年内定期巩固,可以显著降低外阴假丝酵母菌病的复发率。

预防

阴道炎的预防主要在于治疗及时、彻底及合理,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如下:

研究进展

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

传统唑类药物阴道栓剂有一定局限性,渗透能力差、局部停留时间短、溶解度低、用药部位不良反应明显等缺点,降低了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增加了不良反应。随着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制剂类型逐渐问世,如固体脂质微粒、阴道海绵凝胶等,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可以明显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效。

乳杆菌制剂的应用

多数研究认为乳杆菌制剂可作为辅助治疗,可以通过改善阴道微生态而减轻阴道感染的症状,并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此外,还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乳杆菌属在治疗及预防阴道炎中的效果不确切。因此,未来还需深入研究,进一步验证乳杆菌在阴道炎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疫苗的开发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致力于阴道毛滴虫疫苗的开发。进入21世纪,研制的疫苗接种在阴道毛滴虫感染的小鼠模型,导致抗体产生和细胞因子生成并增强免疫应答,该模型将有助于阐明引起持续和保护性免疫应答具体的因素。未来阴道毛滴虫疫苗可以提供长期的保护,降低医疗费用,防止妊娠和不孕有关的后遗症。

参考资料

阴道炎.默沙东诊疗手册.2023-06-02

用于死因与疾病统计的ICD-11.ICD-11.2023-06-02

Vaginitis.MAYO CLINIC.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