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学派
大卫·李嘉图学派的形成始于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出版,该学派以李嘉图为中心聚集了一批支持其经济学说的人士。然而,到了19世纪20年代,李嘉图学派在一场激烈的学术辩论中败北,随之解散。
历史背景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与效用价值论几乎同时出现在西方古代思想家中,并一同经历了中世纪的沉寂。直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劳动价值论开始在与效用价值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在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通过《国富论》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述。李嘉图的理论尤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至于有人评论说“李嘉图征服了英国”。
李嘉图学派的兴衰
李嘉图学派的成立标志着一批学者对其经济学说的认同和支持。然而,不久之后,李嘉图学派在围绕李嘉图价值论的论战中遭遇挫折,学派也因此瓦解。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劳动价值论为何衰落、如何衰落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理论争议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认为,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是“原始的实物交换”,即没有货币和其他资源索取报酬的简单交换。他们都提出,交换价值的根源在于物品中蕴含的劳动。斯密在《国富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而李嘉图则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现代条件下的价值规律虽然与原始阶段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是相同的。
资本主义现实与劳动价值论的矛盾
然而,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的实际情况存在冲突。在这种环境下,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使得商品交换比例通常不由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投资量决定。这一矛盾在大卫·李嘉图的理论中尤为明显,他认识到由于不同行业使用机器和固定资本的比例不同,以及工资涨落的影响不同,劳动价值原理会发生显著变化。
反对论者的批评
针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出现了大量的批评声音。其中,《评政治经济学上若干用语的争论》一书对李嘉图的理论发起了猛烈抨击。萨缪尔·贝利于1825年出版的著作中,对李嘉图的价值论和利润论提出了系统的批判。贝利强调,价值仅表示商品间的交换比例,而非某种内在的、绝对的东西。他还将工资视为一种交换比例,即劳动所得货币与其所交换的其他商品的比例。此外,托马斯·马尔萨斯也利用大卫·李嘉图价值论的矛盾来反对李嘉图,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应该由工资和利润量来决定。
李嘉图追随者的回应
面对批评,李嘉图的追随者们试图捍卫其理论。詹姆斯·穆勒和约翰·麦克库洛赫等人都声称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但他们对“劳动”的解释偏离了李嘉图的原意。穆勒认为价值通常由供给与需求决定,但最终由生产费用决定。麦克库洛赫则认为,商品的实际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而相对价值则取决于“商品换得的劳动或其他任何商品的量”。
后果与影响
生产成本价值论的兴起
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崩溃和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导致了生产成本价值论的兴起。这种理论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中初现雏形,经过托马斯·马尔萨斯等人的完善,最终由约翰·密尔将其推向成熟。穆勒的价值理论包括生产要素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效用论的结合,标志着劳动价值论的终结和生产成本论的确立。
主观价值论的萌芽
与此同时,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也开启了从客观价值论向主观价值论的转变。这一转变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的“边际革命”中得以实现,主观价值论自此正式登上了理论舞台。
教训
李嘉图学派的兴衰为我们提供了两条宝贵的教训。首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有条件的,适用于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当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实践来修正理论,而不是固守原有的理论。其次,当理论面临挑战时,不应回避问题,而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百度教育.百度教育.2024-10-29
百度教育.百度教育.2024-10-29
再议“李嘉图学派解体”及其影响.再议“李嘉图学派解体”及其影响.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