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最初成立于1977年,后经调整,重组为新的文学院。现有教师43名,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国外留学生。

学院概况

长江大学文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办学历史最久、综合实力最强的院(部)之一。1977年成立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2001年由原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和涪陵教育学院中文系组成涪陵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07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中文系,2009年改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年经学校院系调整重组新的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3名,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博士15人(含在读4人)、硕士23人。他们中有知名的语言文学研究学者,也有知名的诗人和作家。

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开始招收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等国留学生。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和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两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约1900人。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有“采石”文学社、“繁星”戏剧社、“博学”经典传承读书会和“我爱我”心理社团等学生社团以及《采石》《紫鹃花》等学生刊物。

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市级重点建设学科和“汉语言文学”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汉语”2个重庆市市级优秀教学团队,《现代文学》《中外文学名著导读》2门市级精品视频课程。

师资团队

戴伟

戴伟,男,汉族,1950年5月生,重庆江津人,中共党员,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传统文化。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教学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重庆市社科联委员,重庆市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汉语言文学学科组成员,重庆市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语言学会副会长,重庆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高师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00年获重庆市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重庆市社科联委员,重庆市语言学会副会长,多次获得教育部评选的曾宪梓教师奖。曾主持完成重庆市教委立项的科研项目《四川方言影视作品研究》、《大足石刻的历史美学价值研究》等3项课题。作为主研人完成重庆市教委立项的科研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发表专业论文40多篇,出版多部专著,其中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婚姻性爱史稿》达37万字,《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2期发表书评,影响较大。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7种。担任《古代汉语》、《语言学》、《国学原典导读》等课程教学工作。

湛玉书

湛玉书,男,1955年12月生,垫江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94年2月至今,先后担任长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主任,长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人事处长。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现为重庆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理事。

1981年7月毕业于涪陵师专中文专业,同时留校任教。1987年7月至1987年8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高级讲习班学习汉语史;1988年10月至1990年7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史硕士研究生班攻读汉语史;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进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从教以来,主要担任古代汉语、训学、文字学等课程教学,也曾担任过形式逻辑课程的教学任务。1994年2月至今,先后担任长江师范学院(原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主任,长江师范学院(原涪陵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现为重庆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理事。

杨雅丽

杨雅丽,1956年5月生,武功县人,汉族,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为中国语言学学会会员、中国训诂学会会员、重庆市语言学会会员、长江师范学院第二届第一批学术带头人、重庆三峡学院兼职教授。获得长江师范学院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重庆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女园丁等荣誉称号。

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担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陕西方言与普通话、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概论、训诂学、现代汉字学纲要、《礼记》研究等课程教学工作。

主持省部级、院级科研立项5项,参加省级、院级科研立项4项。出版专著及教材多部,在《辞书研究》、《学术论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理论月刊》、《唐都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多篇,参与陕西师范大学辞书研究所《十三经辞典》《礼记》卷的编写。

李胜

李胜重庆市垫江县人,1987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传世文献与巴渝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研究导论》、《宋代文学研究》等课程,著有《涪陵历史文化研究》、《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涪陵乡土知识读本》(参编),在《文学遗产》、《文献》、《北京大学学报》、《修辞学习》、《重庆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作为《\u003c骄儿诗\u003e“或谑张飞胡”句“胡”字辨义》、《\u003c八琼室金石补正\u003e石鱼朱子诗辨伪》、《词的段落称名琐议》、《冯镇峦生平著述考》。现任长江师范学院古代文学与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涪陵区社科联委员。曾获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奖励工程创新成果奖、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集体),是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

特色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重庆市特色专业

(一)专业特色和优势

1、坚持“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

2、夯实“双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培养渝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子弟兵

3、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一二课堂紧密结合,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

(二)专业建设理念和思路

1.专业定位:面向基层,立足重庆市,辐射全国,培养基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需求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语言文学基础扎实、教师技能过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立志扎根区县基础教育的优秀初中语文教师。

2.教育理念:走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纵向延伸之路,走大学、中小学共同培养师范生的横向拓展之路,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紧密结合的立体化育人之路,着力构建和优化学生成长的专业课程体系。

3.专业建设思路:(1)加强学科建设力度,促进专业建设;(2)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3)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5)围绕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构建多样化见习、实习、实训平台;(7)强化质量监控,实现科学管理,。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立德育人,以文化人,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学科性”和“职业性”的有机结合,致力于“应用能力型”人才的培养。

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团学、通识与专业、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深入基础教育界和企事业单位调研,使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需求、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及人才培养规格高度契合。

人才培养多样化,促成学生个性发展。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以学生为本,采用“学程分段,分类培养”的培养模式(2+1+1模式),注重学生知识、素质和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发展。所谓“2+1+1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前两年通过系统学习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能力和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岗位能力,第三年选修能力拓展性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和基于职业选择意向的任选课,从而达到分类培养的目的,第四年则依据学生职业选择意向系统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课程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初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能力。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

师资队伍

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共41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教师7人,35-50岁教师29人,50岁以上教师5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9人,副教授21人,讲师1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73.2%;从学历结构看,博士10人,硕士21人,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者占75.6%。

科研成果

核心课程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强。从科研看,近5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2项、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4项、重庆市教委项目9项、涪陵区社科规划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36项。

出版专著4部,发表核心期刊及其以上论文137篇;获重庆市市级政府奖1次,涪陵区政府奖4次。就教研而言,近5年主持重庆市教改项目7项、校级教改项目36项,出版教材5部,发表教改论文37篇,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

核心课程教师教学评价好。从学生评教结果看,教师的教学优良率为100%;从社会评价看,教师中,有市级优秀教师1名,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带头人3名、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名人。

历任领导

原涪陵师专历任系主任:曾祥俊、杨圭言、吴志群、余抗生、林心治、马培汶、湛玉书

历任党支部书记:马培汶(兼)、杨顺民、杨季东

原涪陵教育学院历任副主任:宋道基、阳广生、杨欣

长江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任:杨欣;党支部书记:姚坤

长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杨欣;党支部书记:姚坤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韦济木;党支部书记:肖云久

乌江作家群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席卷中国大陆的“文化热”所推涌,渝东南(乌江中下游)的涪陵区黔江区地区崛起一批有创作实力的中青年作家。他们热情关注独特的乌江地域文化,并将其置放于其时中原地区大文化语境下审视及反思。深厚而神秘的地域文化经由现代文明之光的烛照,成为得天独厚的文学资源。这批作家观念新进,实力雄厚,且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其创作出手不凡,从整体上显示出乡土经验与地域寓言相结合,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法相杂的鲜明特征,形成一个在川渝地区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落。

长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及校友朱亚宁、杨爱平冉冉冉易光、陈川、谭明、梁平等是这个流派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乌江文学的基本品格,他们又以稳定的群体优势和一批在区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使我校成为乌江流域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重镇。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