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秀雄
小林秀雄(1902年4月11日 - 1983年3月1日)是一位日本作家与文艺评论家,出生于日本东京神田区(今东京都千代田区),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法文科。他在日本确立了文学批评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地位,影响了后来大多数的文艺评论家。
早年经历
小林秀雄出生在东京的神田地区,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工程师,将欧洲的钻石抛光技术引入日本,并发明了一种基于红宝石的留声机唱针。小林秀雄在东京大学学习法国文学,他的同学包括今日秀美和三好辰次。1925年4月,他与中原中也结识并迅速成为密友,但同年11月,他开始与中原的前情人、女演员长谷川康子同居。小林秀雄于1928年3月毕业,不久之后搬到大阪待了几个月,然后搬到奈良市,在那里他于1928年5月住在志贺直哉的家里。他与长谷川康子的关系在这个时候结束了。1929年9月,他向文学杂志《改造》投稿,并获得了第二名。
生活足迹
小林秀雄于1931年将神奈川县镰仓市定为自己的家,并成为当地文学活动的中心人物。镰仓三面环山、面朝大海,寺院、神社等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观光点。800多年前,源赖朝在镰仓开创了日本的武士政权。在北镰仓车站不远处,是已有700多年历史的禅宗寺院——圆觉寺。寺院山门气派宏伟,12根立柱粗壮大气,横梁上还有精美的木刻。据介绍,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曾于1894年在这里参禅,并在小说《门》(1910年)中描述了当时的感受。圆觉寺还曾出现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雪 国》中就有描写圆觉寺佛日庵茶室的场景。除了这两位作家,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大佛次郎、涩泽龙彦和文学评论家小林秀雄也都曾在镰仓市生活,其中有几位去世后就葬在镰仓一些寺庙的墓地。
镰仓文学馆也是探寻镰仓与日本文学渊源的好去处。这座面海的3层欧式建筑曾是一位旧藩主的别墅,1985年作为文学馆对外开放。文学馆常设展分4部分,分别介绍了镰仓的文人、镰仓与日本古典文学、战前和战后文学的紧密联系。镰仓在日本奈良时代的和歌集《万叶集》中就成为被歌咏的对象,此后还出现在平安时代的《明月记》、镰仓时代的《平家物语》等多部古典文学著作中。对日本近现代文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许多文人也都曾在此居住生活过,当时的生活经历成为他们创作的最好素材。当代作家渡边淳一在小说《失乐园》第一章中描写的就是镰仓市幽会。文学馆内的镰仓地图密密麻麻地标示出文人墨客的踪迹,馆内还展有川端康成使用过的文具、夏目漱石成名作《我是猫》手写稿的复制品以及其他多位作家的信件和手稿等纪念品。正在进行的特别展向参观者介绍涩泽龙彦的创作生活,展品丰富。镰仓的文学魅力今天仍在延续。据介绍,镰仓于2001年成立了笔会,由曾获得芥川龙之介奖的三木卓任会长,会员包括活跃在镰仓及周边地区的作家。镰仓文学馆还出版了《镰仓文学散步》一套4册图书,按区域为喜爱探索文学渊源的游客提供路线介绍。
经典语录
我们被赋予语言,无异于被赋予肉体,两者为同一事实。恰如肉体属于人却又不尽人意一般。虽然我们监督着作为纯粹表现的言灵作用(古人认为任何语言中都潜藏着神灵,在古代人们普遍持有如此观念----译者),但是往往却反被其所操纵。“降临于我们身上并确保该种语言之如此神秘性的神灵究竟为何物呢?本居宣长认为:为了解答这一问题,设定一个任何人都坚信不疑的、巨大的国语母体是必不可少的。”
作品介绍
1912年入第一高等学校文科学习,1927年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法文科毕业。
1929年发表评论文章《形形色色的图样》,获《改造》杂志悬赏奖。评论分析了当时文坛的复杂现象,攻击了发展中的无产阶级文学。此后相继发表《志贺直哉》、《横光利一》、 《鸭和龟的儿子》等论著,进一步确定了他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地位。
1933年与林房雄、龟井胜一郎、青野季吉等创刊《文学界》,开展文艺批评。
1935年,在《经济往来》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私小说论》,开始对无产阶级文学
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予以确认,会员。主要著作有《文艺评论》、《续文艺评论》、《续续文艺评论》、《现代小说的诸问题》、《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 《历史与文学》等。
坚韧精神
忠实于自己--小林秀雄的“强韧精神”据说当前社会是“饱食时代”,是“余暇时代”,又是“泄气的时代”、“欺凌的时代”,同时又是“自私与不负责任的时代”。可以说现实情况是:一切方面都弥漫着放纵的时代风气。人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我认为这样也未尝不可。只不过,一想到度过这漫长的人生,再也没有比无所作为的一生,更为空虚无聊的了。《涅盘经》中说:“人命之不停息,过于山水。今日虽存而明日难保。”这就是说,所谓人的寿命比山上的水滔滔顺流而下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转瞬间就会逝去。今天虽然平安无事,而明天的安稳,谁也难保。在《摩耶经》的一节中讲:人生的旅程是“步步近死地”。
一天一天、一步一步和死接近,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同时《法华经》中也有一句有名的经文:“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怖。”所谓“三界”,如果简单地说,就是凡夫所住的这个现实世界,在那里就像失火时燃烧着的房舍一样,烦恼狠狠地在燃烧,充满了各种苦。正像这节经文所说,人生的确是离不开烦恼。子女的事,家庭的事,工作的事,细想起来,可以说,这一切都充满了烦恼。那么,这种被无常而又痛苦的烦恼所束缚、所玷污的人生,怎样才能使人转换到不变的“常乐我净”的幸福方向去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解脱对人生、对生命的悲观主义,遵循正确的法则和人生观、以强固的乐观主义来生活下去呢?这种由“暗”向“明”的转换,才是人生的最大事,我之立足于悠久的生命观,走上信奉佛法的理由也正在这里。从无常的世界向常住世界的转换--可以说这正是有史以来,人类所追求的最大课题。我曾经会见过文艺家小林秀雄先生。小林先生对天台宗的佛法十分感兴趣,听说还读过《摩诃止观》。小林先生的论著《莫扎特》(《小林秀雄全集第六卷》,新潮社版)中,曾写有如下的一段:“对于强韧的精神来说,即使恶劣的环境,仍然是实在的环境,这里边既不缺什么也不短什么”,“生命的力量当中具有一种将外的偶然看成是内的必然的能力。这种思想是宗教式的。但是,它并不是空想性的”。和环境搏斗,去战胜它的人的能力,将外的偶然看作内的必然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实际感受并加以发挥的、内在于自己生命之中的无限力量,真实的人之路,就存在于其中。使其成为可能,毕竟就在于贯彻自身的真挚的一念。以《罪与罚》而知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当时,俄罗斯正受到法国的二月革命、德国三月革命洪流的冲击,对此,尼古拉一世对国内进行了残暴的镇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革命思想产生共鸣,被官宪逮捕。他度过了长达八个月的监狱生活之后,被判死刑,但在即将执行枪决的一瞬间,得到减刑,然后,四年的西伯利亚地区流放,又服了五年的兵役,这将近十年的期间,他遭受了失去自由的酷苛命运的播弄。虽然如此,但他并未向命运屈服,而且一直坚强地活下去,将那一时期的体验,尖锐地深刻地体现于自己的全部作品当中。这样,他自豪地说:“我整个一生,在任何的点上,不管什么事情都越过了界限。”就这样,不为任何环境所屈,总是忠实于自己,扩充自己,取得了人生的凯歌。从这里边我不禁感到人的伟大足迹。我经常想:假如这些古今中外被称为伟大的人物懂得了真实的佛法,他们又将会怎样说呢?佛法中有所谓“梅樱桃李”的原理。比如梅花吧,它领先于春光到来之初,开出气品高洁的花,然后是樱花开放的季节。樱花也使自己开得极其美丽。桃花、李花也是如此。同样,人也应当使自己的生命开出美好的花朵。不,生命本身内部就足有开出绚烂花朵的力量。赋予这种力量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对自身的“使命”与“责任”的深刻自觉。一方面基于根源的“法则”,始终坚持走实现非自己莫属的使命和责任的生活道路。这样的人,就会和梅花或樱花总是要开出灿烂花朵、放出芳香一样,不断扩充自己的生命。这样,这个人就会获得发挥最大限的人生而感到骄傲、满足和充实。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人世上都是带着某种使命而生的极其宝贵的人。而这种使命,并不体现在和外部的相对立的世界中,而是在和自己搏斗、战胜自己、贯彻自己的信念之中加以实现的。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生命现象的表露,是自己生命的映射,决不是为外界而活着。我的恩师户田先生经常教导说:“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这句话,具有深的内涵和千钧的分量,指出了人生终极目的的所在。
相关见解
小林秀雄在《近代绘画》评克劳德·莫奈一章中说:“色彩是破碎了的光,太阳的光与地球相撞,破碎分散,因而使整个地球形成美丽的色彩……”色彩是美丽的,没有色彩的世界难以想象,在科技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今天,色彩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多的启迪、欢乐、遐思。
国外曾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主人请客,宾客入座后菜端上来了红灯亮,牛排、考鸡透着焦黄的香味,来客胃口大开,频频举杯进食。过了一会儿,红灯熄,兰灯亮,这时满桌可口的菜肴瞬间变得可怖起来,焦黄的牛排、烤鸡像霉得发绿的臭肉。小姐、女士开始呕吐,众宾客争先恐后般
逃出餐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左右我们的食欲,在色彩学上我们把它称为“色彩的联想”。色彩的联想可分为具体与抽象两类:……这些色彩的联想经多次反复,几乎固定了它们专有的表情,于是该色彩就成了该事物的象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由于国家、种族、宗教的不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差异,文化修养、性别年龄、气质、阶层、生活条件等等,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心理的特性,我们称之为色彩的功能。自古就有人想把这种色彩的心理特性应用到人类的日常生活方面。如:我国的园林建筑(苏州园林等)其用色为:白墙黑瓦、灰色的假山,红色的柱、绿树翠竹、篮天,构成一幅高雅鲜明、幽静的画面,使人在其环境中感到心情愉悦、高尚,色彩的运用与功能达到完美的统一。
又如:医院高血压患者的病房多用蓝、绿、灰色,因蓝色有消炎避暑降血压的作用,绿色有消除疲劳的功能。再如:交通信号灯,红色停、绿色行,黄色注意。因红色给人以危险的暗示,做停止信号最为合适;绿色予人和平可靠的提示,做通行为最好;黄色明亮,穿透力强引人注目,所以作注意最为恰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穿衣打扮。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稳重、端庄的打扮最为得体;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穿作应活泼而靓丽;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给人以信任感;军人穿迷彩服,更显彪悍,人们把贪吃者鄙视为饿鬼涂绿脸,阎王爷为黑脸,把受人尊敬的伟人视为神,以金银或红色绘脸,以象征其精神,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形式美的最高法则为和谐,如果能多知晓一些色彩的特性及心理功能,我想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是极有帮助的。
封条事件
小林秀雄封条被拆
日本新潮社终于在2002年拆去小林秀雄生前的封条,在出《小林秀雄全集》时将《感想》收入另卷。
《感想》为亨利·柏格森论,在杂志《新潮》上连载56回后,小林秀雄亲自中断连载并禁止出版社结集刊行。
日本文坛就此事发起讨论,主题有:小林秀雄在《感想》中所要探究的问题、中途放弃的原因,以及晚年作品《本居宣长》中体现的完整的思考轨迹等。
《本居宣长》为小林纪念碑式的评论作品。本居宣长(1730—1801),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国学家。
小林秀雄(1902—1983)生于东京,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1929年在杂志《改造》主办的悬赏评论中以《各色构思》一文脱颖而出,从此作为评论家活跃于文坛。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批评的确立者,其评论对象除文学外兼及古典文学、哲学和艺术等。主要评论作品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莫扎特》和《所谓无常》等。主要翻译作品有《埃德加·爱伦·坡》(夏尔·波德莱尔著)和《在地狱的一季》(散文诗集,兰波著)。
纪念缅怀
小林秀雄奖
小林秀雄奖、新潮纪实文学奖是日本于2002年为纪念现代批评创始人小林秀雄诞辰100周年而设立的奖项,每年一届,授予上年7月1日至当年6月30日发表或发行的、使用日语表述的、基于自由精神与开放型理智创作的、呈现新的世界面貌的作品,小说、戏剧、诗歌等虚构作品不在授奖之列。小林秀雄奖侧重于内容知性的文学作品,新潮纪实文学奖则以社会新闻、时事评论类的文学作品为主。获奖作品刊登在《思考者》(新潮社)10月号上。小林秀雄奖(小林秀雄奖)于2002年由新潮文学振兴会(新潮文学振兴会)设立。该奖项每年颁发给在日本出版的一部非虚构作品,该作品在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期间,以自由精神和灵活智慧的展示,提供了对世界的新形象。获奖者将获得纪念礼品和100万日元的现金奖励。
他的荣誉和奖项包括:
1953年 - 读卖文学奖
1958年 - 野间文艺奖
1959年 - 日本艺术院院士
1963年 - 文化勋章
1967年 - 文化勋章
小林秀雄于1983年3月1日因肾衰竭去世,他的坟墓位于镰仓市的东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