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山文化
老虎山文化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1980年发现。自1986年起,相继发现了西白玉、面超、板城、园子沟和大庙坡遗址,并进行了清理和挖掘。遗址包括石墙、祭坛遗址、成排的房屋、专业集体作坊以及卧室和炊室。主要采用窑洞式建筑,造型划一,工艺讲究。通过考证,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以其分布区域和文化特点,被命名为老虎山文化。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遗址中的石堡、祭祀台、涂白灰墙壁、标准灶台等迹象表明,当时凉城已经进入“古国文明”阶段,与其他文化地区相比,处于领先地位。
遗址简介
老虎山生态公园文化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西南永兴镇正北5公里的老虎山南坡,该遗址北依蛮汉山,南临与岱海相连的低洼地带。从1986年开始,又先后发现了西白玉、面超、板城、园子沟和大庙坡遗址,并进行了清理和挖掘。遗址包括石墙、祭坛遗址、成排的房屋、专业集体作坊以及卧室和炊室。文化遗址内房屋建筑的结构基本相同,房址的穴壁绝大部分挖在黄色生土中,穴壁向上多有内弧或收缩的趋势,因此主要是窑洞式建筑。据考证,其年代距今4800年至4300年间,以它们的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征,遗址被命名为老虎山文化。
老虎山文化早期人类聚居遗址是中原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海遗址群”组成部分之一。半穴房屋,环山而筑,外围城墙,壁垒森严。该遗址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古石墙南北长370米,东西宽330米。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石墙防护体之一,它标志着凉城地区早在4000年前就已进入了初具规模的城市王国时代。遗址内先后发掘房址60多座,灰坑21个,墓葬4座,出土陶器200件,石器和古器陈列在考古室内。此处遗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地带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历史沿革
1980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凉城县岱海以西25公里处蛮汉山余脉的阳坡上发现老虎山遗址 。
1982年,内蒙古文化局举办了文物干部训练班,该训练班的12名学员由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的田广金指导,在老虎山遗址进行了发掘。经过一年时间基本完成外业任务。经发掘和勘探查明,遗址四周有高出地表的石墙环绕,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仅发掘半地穴房址达60多座,分布在高低不等的几级台地上,每个台地上的半地穴式房子以两三间为一组排列,房门多向东南。这里先后出土了200多件陶器、石器和骨制品,陈列在遗址陈列室内。此外发现了全国唯一完整的鬲体系文物,从尖底至圆底鬲无一缺少,这为探讨鬲的起源及发展提供了较为珍贵的标本。
1986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发现西白玉、狐子山、下板城镇、园子沟、合用窑等遗址,据考证,其年代距今4800年至4300年间,以它们的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征,遗址被命名为老虎山文化。六个遗址正式发掘4395.25平方米,加上清理近万平米。发现房址229座(正式发掘84座,清理159座,探查56座)。
2016年最新发掘板城老虎山文化石城遗址,属于老虎山石城遗址一部分,位于凉城县永兴镇的老虎山南,这里一处保存完整、布局清楚的龙山文化早期的人类聚落遗址。此次发掘的位置临近石城墙北部墙体隔冲沟的东南部坡体之上。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发掘房址6座、陶窑4座、灰坑7个。
遗址特点
房屋形制特点
按照发掘者的意见,老虎山文化的分期大致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从房屋形制上看,早期房屋继承了海生不浪文化的建筑传统,如老虎山遗址中的一座房屋平面呈圆角方形,进深和间宽略等,圆形地面灶居中,上铺石板,西壁正中用石板围成坑灶。居住面上垫一层黑砂土,下垫一层细砂土,以防潮湿。在进门拐角处还有一窑穴。
晚期的半地穴式房址,仿窑洞式形制,其平面多呈“凸”字形,门道及前壁前突,一般进深小于间宽。在黄土堆积较厚的地区,则流行窑洞式房子,如园子沟的房址均呈“凸”字形,早期的进深大于间宽,晚期的进深小于间宽,前宽后窄,其前突部分缩短。进深与间宽的早晚变化,反映了建筑技术的提高。居住面的墙壁先抹一层草拌泥,然后再抹白灰面。圆形地面灶居中,有的灶在其周围还画一圈描彩。其中最讲究的房址,前有灶室,后有卧室。
聚落特点
而从聚落的分布和遗物的特点来看,也可将老虎山文化分为两群。六处遗址都处于岱海及其支流弓坝河的北侧,其中西白玉、面坡、老虎山、板城相互邻近,自成一群,位于岱海以西的山坡上;岱海北岸的园子沟和大庙坡两遗址为另一群。这两群遗址无论从遗迹还是从遗物上看,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别。园子沟房址内流行带黑彩圈的火塘,另一群遗址此种现象则较少。大型房址在各遗址已发现的房址中所占比重也不同,园子沟大房址占该遗址同期房址总数的13.4%,而老虎山的大房址仅占4.76%。另一方面,遗址面积也因所属群的不同而有着显著的差异,西白玉、面坡和板城的面积分别在9万、7万和10万平方米左右,该群最大的老虎山遗址是13万平方米,而岱海北岸的两处遗址都远超这样的规模,大庙坡的面积为25万平方米,园子沟则达到30万平方米。
出土文物
老虎山文化遗存出土陶器1100件,其中可以复原的陶器261件。根据园子沟的各段房址内的出土品统计表明,夹砂陶占绝大数。陶器的颜色有灰陶、褐陶和黑陶。以灰陶最多,并从早至晚数量递增,显示出烧制火候逐渐提高。陶器的纹饰有蓝纹、绳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等。素面陶从早至晚逐渐减少,磨光陶则呈渐增趋势。蓝纹和绳纹从早至晚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陶器的器形有斝和斝式鬲、素面夹砂罐、绳纹夹砂罐、直壁缸、敛口瓮、高领蓝纹罐、尊、钵、斜腹盆和豆等。此外,发掘墓葬11座,出土石器417件,骨器29件。
老虎山文化中三袋足斝式鬲和甗的出现,改变了前一个时期完全以平底器作为炊具的局面,显示了划时代的变革,鬲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石城聚落群为城市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关影响
将老虎山文化遗存与邻近地区同期文化进行比较,能够反映出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区早期龙山文化与关中地区、晋西南地区和河北省北部地区的文化联系。同时,也可以看出老虎山文化与关中、晋南和河北北部同期文化的区别。老虎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中原地区唯一完整的鬲体系文物,为探讨鬲的起源及发展提供了较为珍贵的标本。老虎山生态公园遗址的发现,对于探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文化性质以及中国北方的古城、古国、古文化起源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尤其是对研究中国的城市起源有着重大的意义。
遗址保护
1986年5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老虎山遗址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老虎山遗址被确定为中原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老虎山文化遗址.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2024-07-26
老虎山遗址.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7-26
文博丨【与历史对话】乌兰察布市凉城岱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07-26
深入推进“两个打造”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老虎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