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水江

白水江

白水江,长江水系嘉陵江支流白龙江的支流。曾名羌水。因在甘肃省文县,故又名文县河。源于四川省九寨沟县的岷山中段郎架岭东北,东南流经九寨沟县、甘肃省文县。在文县玉垒乡注入白龙江。主要支流有中路河、马莲河、白马河、丹堡河。全长295.6公里,篙坪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8134平方公里,甘肃境内长107公里,流域面积303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4.7亿立方米。以降雨补给为主,河床比较大、水力资源丰富。

河流梯级开发有多个水电项目。流域内高原山地风光资源丰富,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就在白水江的三级支流上。

名片图:陇南市文县石鸡坝镇哈南村一段

干流概况

白水江发源地位于四川省九寨县(原九寨沟县)与松潘县交界的岷山北麓,上源有两支:白河与黑河,两河在九寨沟县白河乡两河口汇合后始称白水江。一般以黑河为正源(黑河更长)。

黑河发源于九寨沟县的岷山中段郎架岭东北热莫克喀(南坡为岷江西源关胜河的源头),自南向北,流自大录乡、玉瓦乡折向东南流,至白河乡的黑河塘与黑河相汇。全长139公里,积水面积261251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为13‰,河面宽18-30米,平均流速为14.7米/秒。

在九寨沟县的黑河塘,与白河汇合后称为白水江。白水江呈NE-SE流向,经九寨沟县县城永乐镇安乐乡永丰乡,在双河乡纳汤珠河,再经郭元乡青龙村,流至“秦蜀锁阴”柴门关出境。白水河上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岷山山脉东部。流域边缘雪峰环绕流域内山势盘错、群峰屹立、山地连绵山峦重迭、地势高亢、坡陡谷深。白河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河谷深狭窄,河道坡陡流急,河宽仅10-30米,河道比降在10‰-30‰之间。山坡坡度一般为30-50度,覆盖层较厚,理裂隙发育,常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一遇大暴雨往往塌方阻塞交通。流域内植被覆盖很好,有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因此对径流起天然的调蓄作用。

白水江东南流至柴门关入甘肃省文县。东南向,流经石鸡坝、石坊、文县县城、尚德、横丹、玉垒等乡镇,至关头坝入白龙江(碧口水库建成后,已没入库区)。境内有中路河、马莲河由北岸注入,南岸又有白马河、丹堡河汇入。境内长107公里,流域面积303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4.7亿立方米。以降雨补给为主,河床比较大、水力资源丰富。

主要支流

白河,源于松潘县九寨沟县交界岷山弓杠岭(弓杠岭位于九寨沟县塔藏乡和松潘县交界。藏语"都喜欢山"。垭口海拔3690米。弓杠岭因其岭如弓之杠得名。)北坡斗鸡台(岷江源头的另一侧东北九寨沟县121林场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原上四寨、塔藏乡、干海子、漳扎镇,在九寨沟沟口右纳支流九寨沟,在白河乡黑河塘与黑河相汇,再折向东南流。弓杠岭起,汇集塔玛沟水,红岩沟水,塔藏沟水,塔基寺沟水,中查沟水,九寨沟水,压扎沟水,沙坝沟水等较大山溪。白河全长57公里,积水面积1334.1平方公里,平均河床比降为20‰,河面宽一般8米,水深0.4米,平均流速为10.9米每秒,多年平均流量为185立方米。

九寨沟县,源于岷山山脉南段尔纳峰北麓漳扎镇境内,由树正、日则、则查洼3条主沟汇集而成,主沟长30多公里。在沟口汇入白河。北缘九寨沟口海拔仅2000米,中部峰岭均在4000米以上,南缘达4500米以上。

汤珠河,发源于九寨沟县岷山石垭子梁,自南向北,流经勿角镇、马家乡,在双河乡双河村注入白水江,全长36.5公里,积水面积646.27公里,河床比降为19-24‰,河床宽12-17米多年平均流量为9.5米/秒。地表水年平均为21秒。5至10月为汛期11至次年4月为枯水期多年平均输沙侵蚀模数在700吨/公里左右。

芦坪沟,为白水江右岸一条支沟。发源于高沟岭,向东南流经九寨沟县保华乡的三合村、张家梁村,于朝阳村汇入白水江。芦韮坪沟河流全长9.9公里,流域面积32公里,总落差1456米(2760-1304),平均比降为147‰。芦韮坪沟流域南面与汤珠河流域相邻,东方为白水江干流。流域形状呈羽状,水系较发育。流域地势高亢,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岭谷相对高差达1400-2500米,分水岭高程一般在1500-3700米以上,流域平均高程约1850米左右。流域为高山峡谷地貌,河床狭窄,呈“V”形。河床基本块石、砂卵石组成。

中路河,是在文县境内流入白水江的四大支流之一(旧志称安昌水),发源于舟曲县西南高山林区的日边扎,舟曲县称博峪河,舟曲县境内干流总长37.5公里,落差1880米,境内流域面积485.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8.45立方米/秒,流量稳定,泥沙含量少。全长90公里,集水面积964平方公里,由84条山润溪流汇集而成,文县境内长度76.2公里,经舟曲县的博峪镇、文县的中寨镇马营乡、在石鸡坝镇安昌河流入白水江,水流湍急,比降大,易于开发。

马连河,旧称东维水,是文县境内流入白水江的四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文县堡子坝乡的穷药山,全长29.5公里,集水面积为309平方公里,由45条山涧小溪汇集而成。流经堡子坝乡和石坊镇的中排、东峪口等村,在东峪口村流入白水江。水量水位稳定,易于开发利用。

白马河,旧称白马水,是文县境内流入白水江的四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文县铁楼藏族乡石埂子,全长43.5公里,集水面积365平方公里,由20余条小溪流汇集而成。流经铁楼乡,城关镇的干沟坪、刘家嘴等村,在城关镇的西园村流入白水江。河床比降在三十分之一左右。易造人工水头,引水方便。

丹堡河,旧志称为僵溪,是在文县境内流入白水江的四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文县上丹乡的摩天岭,全长48.6公里,集水面积542平方公里,由20余条小溪流汇集而成,流经上丹乡、丹堡镇,从尚德乡的田家坝村流入白水江。上游植被良好,中下游水土流失严重,支流多。雨季洪水咆哮,挟带大量泥沙,阻塞河床,淤泄不畅,泛滥成灾,是文县不易治理的河流。

治理开发

水电工程

白水河水电站,位于九寨沟县县城上游5公里处。为径流式电站。电站于1973年4月开工建设,1975年5月1日投入运行。电站于1986年12月扩容建设,1989年10月投入运行,设计水头8米,设计流量25.6米,装机容量为2800千瓦。

马家水电站,位于白水江下流右岸支流汤珠河上,位于河右岸西东流向与勿角沟口左岸交汇处,为径流式引水式电站,装机容量2台2.5兆瓦,额定水头99米,电站引用流量8.55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2974万度,枯水期电量675千瓦时,保证出力1.551兆瓦。该工程于2016年完工。

多诺水电站,位于九寨沟县大录乡玉瓦乡境内的黑河中段,是白水江河干流水电规划“一库七级”开发方案的龙头水库梯级电站。电站装设2台50兆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水头范围为268米-351.9米,总装机容量100兆瓦。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开发任务主要为发电,兼顾九寨沟县城市建设、景观用水和下游环境生态用水。2013年5月首台机组并网运行。

玉瓦水电站,为白水江干流“一库七级”开发的第2级电站,2014年4月16日开工,装机容量49兆瓦。2017年4月机组启动验收。玉瓦水电站首部坝顶高程2020.50米,最大坝高14.50米,正常蓄水位2019.00米,总库容13.24万立方米,调节库容8.45万立方米。闸址位于黑河与八郎沟交汇处下游约0.75公里,控制集水面积1694平方公里;厂址位于陵江乡吊坝村下游约500米,控制集水面积2239平方公里。

石鸡水电站,位于文县石鸡坝镇,电站装机容量32兆瓦,装机2台,单机容量16兆瓦。石鸡水电站位于陇南市文县境,是白水江干流文县河段梯级规划补充报告中规划的水电站之一。石鸡水电站位于陇南市文县境内,是白水江干流文县河段梯级规划补充报告中规划的水电站之一。电站总装机容量32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43亿千瓦时。水库正常蓄水位1075米,橡胶坝最大挡水高度3.5米。电站采用低坝引水式开发方式,无调节能力,主要任务是发电。2014年10月石鸡水电站1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柳园水电站,是文县招商引资建设的重点能源建设项目之一,位于文县石坊镇境内的枣园坝至关家湾白水江中游河段,是白水江干流文县河段规划七座电站中的第三级电站。电站为低坝挡水径流引水式电站,总装机容量2.8万千瓦,设计水头30米,多年平均发电量1.52亿千瓦时,年平均利用小时数5414小时,出线一回110千伏送出5公里至石坊变电站。2008年7月通过甘肃省发改委项目核准。2011年3月,该电站主体工程混凝土浇筑全部完成。8月,电站顺利实现下闸蓄水。11月#1机组投入并网72小时试运行。年平均发电量1.52亿千瓦时,实现年产值3600万元。

横丹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文县尚德镇境内的长江水系白龙江最大支流白水江上,是文县境内白水江白依坝~金口坝河段第三级梯级电站。横丹水电站工程为Ⅳ等小(1)型,枢纽主要建筑物4级,主要任务是发电。本工程主要由河床挡水闸坝、右岸引水建筑物、发电厂房及开关站等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812.0米,总库容31万立方米,电站额定水头17.2米,装机容量25兆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25亿度,年利用小时数5000小时。

贾昌电站,是白水江林业局为解决本部门大修厂动力和照明用电而修建的,位于县城东2.5公里的贾昌行政村.1966年3月动工,1976年9月竣工发电。电厂利用白水江水源,为无坝明渠引水式电站,由林业部中南设计院设计,渠长3.5公里,设计水头12.8米,装机3台,容量为960干瓦,最大出力50千瓦,总投资390万元。

灌溉工程

宋代:县西南建有西园渠,可灌田百余亩,县南有雪夜、青云、复古、清波、三关等渠道。文县西建有甘棠、流春、东峪等渠,灌溉农田百余亩。明代:万历年间,知县范文彦凿渠引滋布水灌田,并修建泥山水渠。

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修贾昌沟水渠,长约2公里,灌田300余亩;光绪六年(1880)七月,田家坝村民田元有领导村民修建田家坝水渠,渠长3公里,历时3年完工,灌田200亩;同年7月中路河(中寨乡)墩上村民王佑、殷克忠率领村民修建墩上水渠,苦战3年,成效显著。光绪五年(1879),地震,工程被毁。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佑报请县衙支持,并将自己3亩水田出典投资,终于修成长3.5公里、灌田400亩的水渠1条。此外,丹堡河(丹堡乡)建有丹堡郭家坝、尹家坝、陈家坪、河口、纸坊等水渠。

1951年2月,文县人民政府兴修解放后的第一条水渠—徐家坝水渠。1953年,动工修建鸽衣坝官坝水渠;同年冬,修建上丹水渠;1954年,先后修建文丰集、海丰渠、和平渠、后坝渠。1958年,相继开工修建由丹堡河上游双马头至尚德田家坝村山顶的丹岭渠、由屯寨乡天池至梨坪乡赵村的天池渠和由铁楼藏族乡白马河上游邱家坝至城关镇金条山的中梁渠等高山大渠(又叫高山运河),开渠31.7公里,二渠后因资金短缺而停工。1959车冬,鸽衣坝英雄渠开工,至1961年渠成通水。全长6公里,可灌田500多亩。1962年2月,鹄衣坝水渠开始整修配套,国家投资4万元,衬砌隧洞247米,渡槽2座,山洪渡槽14座,用工2.3万个,保证了500多亩地的灌溉。1967至1974年,先后建成强坝渠、固镇渠、临江渠,口头坝渠、柞叶坝渠、马家山渠。

流域概况

白水江上游位于九寨沟县,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势西北、西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以高山山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海拨1000-4500米,县城1400米。气候冬长夏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温凉;按海拨高度分为暖温带半干旱、中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气压859.3百帕。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古称九寨沟县商朝以前至秦均属氐羌。清代雍正三年,设立松潘厅南坪营于南坪坝,至雍正七年筑成,自此,“南坪”之称见诸史端。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1953单独建县,1998年更名为“九寨沟县”。九寨沟县自然资源富集。境内水系发达,水能资源丰富,有4条主要河流穿境而过,全长282.5公里,积水面积987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9905平方公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04万千瓦,可开发量84.3万千瓦,已开发31.2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金、铁锰、赤铁矿、、锑等矿产资源14种,具有优势的矿种有金、铁、锰等,地处全国六大金成矿带之一的川西北金三角区内,黄金远景储量达150吨,已探明马脑壳金矿、草地金矿、水神沟金矿储量均达20吨以上,被原地质矿产部列为“跨世纪工程”(M15-2工程)和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富集区,现有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6处。生物种类繁多。林业用地达35.7万公顷,森林植被覆盖率69.75%,是四川省第二大林区,有优质天然草场186万亩。天然中药材达290种,主要有党参、当归、虫草、川贝母天麻、猪苓等,盛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九寨刀党”。

文县位于白水江下游地区,东接四川广元市,西连陇南武都县,南达九寨风景区,北邻陕西省宁强县隔江相望。辖2区25个乡(镇),有汉、藏、羌、蒙、撒拉族东乡区等11个民族,总人口25万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文县城关。全县自东向西由亚热带丘陵区向高山峻岭、深山峡谷区展布,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形。山峰海拔高程1000米-4187米之间,河谷海拔高程550-1650米。全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水系,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5-150C,年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200-1800小时,无霜期250-310天。文县山谷迭宕、江河纵横、森林繁茂、物产丰饶,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文县西高东低,东西长约217公里,南北宽约156公里,最高海拨4187米,最低海拨550米,山地约占总面积的90%,境内白龙江、白水江由西至东穿流而过,汇入嘉陵江。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叠次镶嵌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800毫米。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适宜于南北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栖。

文县地处内陆腹地,属秦巴山区,地形独特,构造复杂。境内山高林密,江河纵横,素有“陇上江南”之誉,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垂直分布的多样性,天然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种群。已查明的野生植物多达数万种,尤以出产中药材著称,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野生动物达166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62种,属大熊猫、金丝猴属、羚牛等世界珍稀野生动物的主要分布地区。发展特色种植和特种养殖潜力巨大。境内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20多种,100余处。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金、铜、硅石、锰、重晶石大理石等。矿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境内中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洋汤天池,景色秀美,风光迷人;碧口水库,高峡平湖,水天一色,大熊猫驯养场、黄龙寺隔山相映,一线相通,形成了具有最佳选择性的旅游热线。

栈道交通

阴平古道秦汉陇南市的一条沟通西北、中原和巴蜀地区的交通要道,因其途经阴平(甘肃文县),故称阴平古道。

据史书记载,在三国后期,魏国挥师我伐蜀,分两路进军,一路由征西大将钟会率领,自汉中市取金牛道南攻,在剑阁县蜀汉大将姜维持险所阻;另一路由镇西将军邓艾率领,督三万人自狄道、甘松、沓中、石门进阴平,出奇兵袭取成都。《三国志》载,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市,蜀守将马邈降。”蜀汉后主炎兴元(263年)邓艾攻入成都市魏灭蜀之战。明初小说家罗贯中这一段历史事实,并对阴平古道的地理险境作了高度概括:“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

自三国以来,阴平古道屡为兵家所重。据《明史·傅友德传》载,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分道伐蜀,派大将傅友德出奇兵,“友德争驰至陕,集诸军声言出金牛,而潜引兵趋宝鸡市,攀援崖谷,昼夜行,抵阶州(即武都县),败蜀将丁世贞,克其城。蜀人断白龙江桥,友德修桥以渡,破五里关,遂拔文县。渡白水江,趋绵阳市。”“初,蜀人闻大军西征,丞相戴寿等果悉众守日瞿塘。及闻友德破阶文捣江油市,始分兵援汉州,以保在都……(友德)遂拔汉州进围成都市。”

阴平古道是自古以来由甘入蜀的主要通道。因其地处深山峡谷之中,加之史书所载又过于简略,因此,其具体中线多说并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说:阴平古道有北段、南段之分:北段,起岷县,沿羌水(又作强水)经宕昌到达两河口,在这里分两路,一路顺白龙江而下,经武都,越尖山抵达文县,此为大道,即甘川公路所行路线;另一路自两河口南进,过白龙江,翻插岗岭,到达博峪,经中寨、马营、石坊到达文县。

1949年12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四师追击国民党一一九军二四七师残部时,就沿这条路线行军,一举解放了文县。南段,自文县沿白水江东下到达碧口镇,自碧口入川大致有三条,一条由碧口沿白龙江河谷东南行,至青川县白水街,到达四川昭化,与汉中入蜀大道会合,此为阴平大道;一条是到白水街后思而而向西到乔庄,然后经青溪、南坝镇,到达江油市,这条路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由甘入川的主要驿道;另一条是碧口南进,从碧峰沟经白果、茶园翻悬马关或青川摩天岭到乔庄(或到青川县青溪),再经南坝到达江油,这条路人烟稀少,十分险峻,但路途较短,是条捷径,故很可能就是当年邓艾避实就虚所经的阴平道的阴平道。

阴平古道所经地区包括甘肃武都、文县舟曲县四川省平武县青川县、江油、广元市等地。这里山高谷深,林密草茂,气候湿润,人烟稀少,生活首许多珍禽异兽,如大熊猫、金丝猴属羚牛等。这里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最早、最集中的地区,著名的白水江、王朗、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寨子等自然保护区,像一块块翡翠,散布在这条悠悠古道上,人间仙境九寨沟县和黄龙风景区,就在这条古道的西南。在摩天岭南北侧的多波河畔和白马河畔,还居住着一个保留着古老民族文化和传统生活习俗的独特民族“白马人”,据学者们者们考证,他们很可能就是古代氐族的后裔。

生态保护

为保护白水江流域自然生态,1978年成立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南端,行政区划上隶属陇南市武都区、文县的9个乡镇。总面积为183799公顷,区划为核心区90158公顷、缓冲区26132公顷、实验区6750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3%。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2001年被国家环保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评为保护区管理先进单位,于1993年7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2000年11月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

参考资料

中国电建投资控股的四川多诺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运行.中国电建集团公司.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