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亚菊
灌木亚菊(拉丁学名:Ajania fruticulosa (Ledeb.) Poljakov)是菊科亚菊属的植物,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
形态特征
灌木亚菊为一种小半灌木,高8-40厘米。老枝麦秆黄色,花枝灰白色或灰绿色,被稠密或稀疏的短柔毛,上部及花序和花梗上的毛较多或更密。中部茎叶全形圆形、扁圆形、三角状卵形、肾形或宽卵形,长0.5-3厘米,宽1-2.5厘米,规则或不规则二回掌状或掌式羽状3-5分裂。一、二回全部全裂。一回侧裂片1对或不明显2对,通常3出,但变异范围在2-5出之间。中上部和中下部的叶掌状3-4全裂或有时掌状5裂,或全部茎叶3裂。全部叶有长或短柄,末回裂片线钻形,宽线形、倒长披针形,宽0.5-5毫米,顶端尖或圆或钝,两面同色或几同色,灰白色或淡绿色,被等量的顺向贴伏的短柔毛;叶耳无柄。头状花序小,少数或多数在枝端排成伞房花序或复伞房花序。总苞钟状,直径3-4毫米。总苞片4层,外层卵形或披针形,长1毫米,中内层椭圆形,长2-3毫米。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带浅褐色膜质,顶端圆或钝,仅外层基部或外层被短柔毛,其余无毛,麦秆黄色,有光泽。边缘雌花5个,花冠长2毫米,细管状,顶端3-(5)齿。瘦果长约1毫米。花果期6-10月。
分布范围
灌木亚菊广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西藏自治区)、俄罗斯帝国(阿尔泰共和国、西伯利亚西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伊朗、巴基斯坦(俾路支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灵鹫山西北地区。
生长环境
灌木亚菊是一种强旱生小半灌木,生长于荒漠及荒漠草原,海拔550-4400米。它是山地荒漠、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的伴生种、亚优势种或优势种,具有很强的抗旱及耐寒性,生于砂研质或砂质灰褐色荒漠土及淡栗钙土上。在天山东段,主要生长于海拔1000-2400米、地表有研幕和多砾石质地段的山麓、低山丘陵及干早砾质的中低山坡面上,常与沙生针茅、合头草、驼绒藜、短叶假木贼等组成荒漠草原草地型,总盖度10-35%,草层高10-20(35)厘米。在荒漠中常以主要伴生种出现在由猪毛菜、驼绒、合头草、红砂等植物组成的草地型中,总盖度10-35%,草层高度10-30厘米。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灌木亚菊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通常8-9月黄花盛开,特别是霜后,很多牧草都已枯萎,它却给该类草地点缀着一片金黄,使单调枯燥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增添了生机和美丽的景观。
饲用价值:灌木亚菊适口性较好,在霜后各类家畜均喜食或乐食,其它季节仅羊采食,牛稍采食。冬季保留好,并含有较高的粗蛋白,属中等牧草。
保护现状
灌木亚菊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本种提示
这是一个多型种,有相当多的地区性居群。比较典型的是会宁县地区的居群,植株非常矮小,高仅8厘米,叶极小,长仅0.5厘米,这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矮化生态型,曾被当作过独立的(Tanacetum aureoglobosum W. W. Paul Smith et Farrer)种。新疆北部的灌木亚菊常表现出更明显的小半灌木性质,叶两面淡绿色,有稀疏的毛,末回裂片线钻形,顶端尖。西藏改则县的植株,更显示出强大的粗壮的主根系,大部分叶倾向于3全裂。而A.gracilis (Hook. f. et Thoms.) Poljak. (Tanacetum gracile Hook. f. et Thoms.) 可能是分布在我国西藏象泉河河谷至克什米尔(拉达克)一带的灌木亚菊的另一种变异式样,头状花序更楼小学而更多,基部更多分枝,且分枝大部分木质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引用日期2021-10-06].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