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烯酮
玉蜀黍属赤霉烯(Zearalenone,ZEN)又称为F-2毒素,主要是由禾米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易受到真菌污染的玉米、小麦、高粱、大米等谷物中。此毒素是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首次分离得到,因此而命名。后来研究发现禾谷镰刀菌病,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二苯酚酸的内酯结构,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酸类,微溶于石油醚。目前,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有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液质联用等。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非类固醇雌激素作用,可引起雌性畜禽的雌性激素综合征。摄入ZEN的动物,其生长、发育及生殖系统都会因雌激素水平高而受到影响。在所有动物中,猪对ZEN最为敏感。ZEN及其衍生物在结构上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所以它们可以与雌激素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发一系列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此外ZEN在体内还具有氧化毒性,引起脂质过氧化,抑制脱氧核糖核酸和某些mRNA的合成,从而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
基本概况
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米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玉蜀黍属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最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kg;小麦的检出率为20%,含毒量为0.364~11.05mg/kg。玉米赤霉烯酮的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造成动物急慢性中毒,引起动物繁殖机能异常甚至死亡,可给畜牧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玉米赤霉烯酮是玉米藤仓赤霉的代谢产物。1980年李季伦教授发现植物体内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
功能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来源种类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属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一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一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对生物体的影响与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是一致的。
理化性质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二苯酚酸的内结构,分子式为C18H22O50它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氧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酸类,微溶于石油醚。由于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内酯的结构,因此在碱性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将酯键打开,当碱的浓度下降时可将键恢复。
检测方法
目前,一般都采取液相和气相色谱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定的方法较为复杂,对仪器的要求也很高,但结果很准确。还有的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测定的范围在5-100μg/mL。但目前也探索出一套可供实验室简易测定的方法。称取10g样品,先用10mLlmol/L的盐酸酸化,然后用100mL三氯甲烷苹取30min(可放在振荡器上振荡),静置后过滤。取氯仿液20mL,用lmol/L氢氧化钠50mL进行反提取两次。将提取液浓缩至20mL左右,再用氯仿液50mL萃取两次。浓缩至2mL左右使用硅胶60板,用氯仿一丙酮(2:98或4:96)作为展开剂,在紫外灯下观察亮点。如出现蓝色荧光,即含有玉米赤霉烯酮。
对植物的作用
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学作用
(1)对植物生长的调控作用
玉米赤霉烯酮不但可以由霉菌产生,而且在许多高等植物体内也存在,并且是做为植物体内的一种激素来调控植物的生长。例如小麦、大豆、棉花等植物,在开花的时候玉米赤霉烯酮达到峰值。在不断的研究当中表明:玉米赤霉烯酮的作用与作物光期诱导作用是十分密切的。例如在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达到高峰后移栽的长田诱导下的冬小麦都能正常抽穗,在峰值出现前移栽的冬小麦最终则不能开花。通过傅永福、孟繁静的研究表明,外源性的玉米赤霉烯酮可部分代替冬小麦成花所需的日照条件,同时玉米赤霉烯酮还可加速烟草花芽和冬小麦穗的发育。这些都为我们利用玉米赤霉烯酮来调控作物的成长提供了途径。
(2)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利用
长期以来,农作物的育种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现在利用玉米赤霉烯酮可以提高玉米幼苗的抗旱和抗寒的能力。经过玉米赤霉烯酮浸种的玉米其幼苗在干旱条件下水分下降缓慢,相对电导率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游离L-脯氨酸的含量升高。同时利用浸种的方法也可以得到抗寒能力较强的玉蜀黍属幼苗,并且研究认为 0. lmg/L玉米赤霉烯酮溶液浸种的效果较好。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当中,更多的农作物通过玉米赤霉烯酮的作用而产生了育种的优势方向。
(3)玉米赤霉烯酮在植物当中,特别是在植物开花前后含量较高,而且玉米赤霉烯酮有一定的残留性,因此,在用作反刍亚目的青贮饲料时值得注意。虽然玉米赤霉烯酮在植物当中的最高含量对于动物来说也不算高,但反动物的采食量较大,过多的蓄积也会对动物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应避免在植物花期前后作为青贮的原料或直接饲喂动物。
动物毒害机理
对动物的毒害机理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其强度为雌激素的十分之一,可造成家禽和家畜的雌激素水平提高。目前发现,猪对此毒素较为敏感。玉米赤霉烯酮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同时对雄性动物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急性中毒的条件下,对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肝和肺都会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主要的机理是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亢奋,在脏器当中造成很多出血点,使动物突然死亡。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雌激素水平过高而造成的。
动物中毒表现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在急性中毒时,动物表现为兴奋不安,走路蹒跚,全身肌肉振颤,突然倒地死亡。同时还可发现粘膜发,体温无明显变化。动物呆立,粪便稀如水样,恶臭,呈灰褐色,并混有肠粘液。频频排尿,呈淡黄色。同时还表现为外生殖器肿胀,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的特征。在剖检时还能发现淋巴水肿,胃肠粘膜充血、水肿,肝轻度肿胀,质地较硬,色淡黄。而在慢性中毒时,主要对母畜的毒害较大。它会导致母畜外生殖器肿大。充血,死胎和延期流产的现象大面积产生,并且伴有木乃伊胎的现象。50%的母畜患卵巢囊肿,频发情和假发情的情况增多,育成母畜乳房肿大,自行泌乳,并诱发乳房炎,受胎率下降。同时对公畜也会造成包皮积液、食欲不振、掉膘严重和生长不良的情况。
治疗预防
1.治疗
目前,对动物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尚无特效药治疗,生产中应立即停止饲喂可疑饲料,并对饲料加以检测,确定饲料中是否含有玉米赤霉烯酮。对于已经中毒的家畜,为了减少损失也应给予一定的治疗。对于急性中毒的动物,可采取静脉放血和补液强心的方法。具体的疗法是使用Na2SO4300~500g配成的10%浓度一次内服,并根据动物的种类和大小不同从静脉放血200~1000mL。同时,用10%葡萄糖500~1000mL,5%葡萄糖500~1000mL,40%乌洛托品60mL,右旋糖着500~1000mL,三磷酸酚酥11万单位静脉补液。再使用VK。10mL一次性肌注。对于急性中毒的动物,投入一定量的清药也是有利于解毒和保护肠胃的方法。对于慢性中毒的动物首先要将霉变的饲料停喂,然后灌服绿豆苦香树煎剂,静脉注射葡萄糖和樟脑磺酸钠,同时再肌注VA、VD。VE和黄体酮。对外阴部的治疗可用0.l%高锰酸钾洗涤肿胀阴户,对于破清处可用3%碘酒擦拭。一般,慢性中毒动物在治疗3~12个月后各项生理指标趋于正常,但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雄性激素和保胎素的方法效果不明显。
2 预防
玉米赤霉烯酮在体内有一定的残留和蓄积,一般毒素代谢出体外的时间为半年之久,造成的损失大、时间长。所以,做好必要的防毒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第一,控制饲料的质量。一般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直接原因是饲料中有霉变的特别是由赤霉污染的玉米、小麦、大豆等。所以,在使用这些原料为主的饲料时就应当注意检测,一旦发现就不应再使用。第二,注意饲料的储藏。在南方的一些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为霉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在储藏不当的时候也会引起赤霉污染现象发生。对于这些饲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下,并采取一些人为的方法防止赤霉的污染。第三,对于已发霉的饲料一般不再使用,如果实际条件还需要使用,可将饲料放入10%氢氧化钙中浸泡一昼夜,再用清水反复清洗,用开水冲调后饲喂。同时应注意用量不应该超过40%。
危害防范
1.危害严重
由于玉米赤霉烯酮对育种的家畜和家禽危害很大,常常可以导致一个育种基地一年内恢复不到原有的水平,而且造成大面积的品质下降。因此,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作用应给予积极防治,减少畜产品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玉米赤霉烯酮在农作物生产方面的调控作用,开发出高产高质的新产品。
2. 禁止饲料中添加使用
目前有人认为,在动物体内添加玉米赤霉烯酸可以促进家畜的生长。还有报道,山羊服用玉米赤霉烯酮晶体低于lmg剂量时,也能起到促进生长的效果。但从玉米赤霉烯酮的性质来看,它具有残留性和不易被破坏性,而且对人也有毒害作用。如果长期在动物体内添加,玉米赤霉烯酮会不断地在动物体内积蓄,并沉积在动物体内。如果人食用了这种品质的畜产品,会导致人发生一些疾病。因此,建设在动物日粮中不添加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而改用其他的方法来促进动物生长。
3 制定标准
应加紧完善玉米赤霉烯酮在饲料及食品行业中国标和检测方法的制定,并制定有关的法律条款,使得在生产生活当中处理有关玉米赤霉烯酮中毒事件时有所依据。
参考资料
玉米赤霉烯酮.东莞市卫生健康局.2024-03-03
食品安全标准中玉米赤霉烯酮解读.中国食品安全网.2024-03-03
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中玉米赤霉烯酮解读.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省知识产权局 省食品安全办.2024-03-03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www.feedtrade.com.cn.2011-12-30